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民族教育研究》
關注()雜志簡介
《民族教育研究》主要讀者對象: 各地民族院校、師范院校、民族師專、西藏中學和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院等各校師生,以及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各級民委、統戰、宗教、教育管理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各地各類圖書館、閱覽室、資料室和有關個人。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民族教育理論、各級各類民族教育管理、民族教育史、教育人類學、雙語教育、國外民族教育、教育局長論壇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民族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
民族院校辦學基本規律的幾點認識
楊勝才;余玲5-10
雙語教育政策執行機制現狀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為例
王淵博;蘇德畢力格11-15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手機媒體對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以赤峰學院為例
薛穎;王雙全;畢東16-19
論情境教學法在高校視唱練耳課程中的運用
宋熙20-24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高中數學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報告
陳婷;孫彬博25-32
民族類中學藏漢雙語“一類模式”教師隊伍存在問題及歸因分析——以G藏族自治州為例
虎技能;滕星33-41
藏區教師培訓管理文化適應的調查研究
唐安奎;肖蓓42-47
相關論文范文:德育教育是遠程開放教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鋼性需求
摘要: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試點項目中,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被確定為“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試點單位。遠程開放教育作為這一建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首當其沖地站在這個陣地的最前沿。如何培養一批開放大學的學生楷模、祖國各行各業的優秀建設者,就成為電大德育教育的一門永久課題。
關鍵詞:德育教育,遠程開放教育,鋼性要求
一、 電大遠程教育學生的德育教育現狀
1、近幾年來,現代遠程教育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進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對于現代遠程教育學習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明顯的滯后性。
民族教育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協同理論視域下民族地區農牧民國家通用語言推廣的挑戰與路徑————作者:劉宏宇;徐大千;
摘要: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在具體實踐中,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推廣普及工作涉及多層面、多主體,其中農牧民青壯年勞動力是國家通用語言推廣普及工作的重點人群之一。研究發現該群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面臨的三個現實挑戰:一是作為“序參量”的部門分工和整合度不高;二是“伺服量”不精確、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三是“自組織”機制尚未有效形成。本文從協同理論的視角提出民族...
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賦能固邊興邊富民行動的價值邏輯與行動路徑————作者:李奕然;徐子懿;
摘要: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肩負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邊疆堅實防線、立足邊疆資源稟賦及產業特色振興邊疆區域經濟、增強邊疆人民可行能力以推進邊疆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務。然而,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仍面臨著教育系統內部功能結構與場域聯動松散導致的固邊功能不顯著,產教融合在地化協同與制度性供給不足導致的興邊動能釋放不充分,以及終身職業教育社會培訓與生涯發展短缺導致的富民效能提升不迅速等現實問題。為更好發揮邊疆民...
何以留住鄉村優秀教師——基于教師職業認同、待遇滿意度與留任意愿關系的實證分析————作者:王艷玲;強發瑛;
摘要:鄉村優秀教師是支撐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留住鄉村優秀教師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課題。已有研究發現職業認同和待遇滿意度是影響鄉村優秀教師留任意愿的兩大關鍵因素,但目前還缺乏對鄉村優秀教師的職業認同、待遇滿意度及其留任意愿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論文通過對云南省2355名獲得區縣級及以上級別表彰的鄉村教師的調查,發現鄉村優秀教師留任鄉村學校的意愿不強,終身從教意愿也普遍較低;鄉村優秀教師的留任意...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的歷史邏輯與教育路徑————作者:劉金林;朱泳詩;
摘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建構的基本要素,也是繁榮發展的重要根基,其推廣普及具有深厚歷史邏輯基礎。從歷史繼承性看,無論是歷朝歷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都積極推廣通用語言文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黨和國家基于對馬克思主義語言觀的堅持和實踐探索,高度重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事業;從歷史規律性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符合統一多民族國家建構...
愛國主義記憶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表征及實現路向————作者:胡雪涵;張學敏;
摘要: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應對國際秩序重構與國內社會轉型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價值引領。究其本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則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再現與重構,然集體記憶的形塑不是“憑空捏造”的,須借助不同記憶場域得以表征,如此民眾方能進行回憶、識別和對記憶加以定位。而愛國主義記憶因所內蘊的“愛國主義”特質,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利益原則、固有...
數字敘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動因、圖景與進路————作者:吳布林;劉昱琪;武斌;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僅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關鍵途徑,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教育強國戰略下,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建設教育常態化機制等維度厘清數字敘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在動因,從育人面向、育人內容、育人場域、育人方法等維度,明晰數字敘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過程中的多維樣態,呈現人機交互敘事強化教育主體具身交互、沉浸式敘事場景促進教育...
西南地區職業教育賦能民族技藝活態傳承的機制演繹、時代挑戰與變革方略————作者:陳良;賓恩林;
摘要:西南地區職業教育在民族技藝的活態傳承中扮演著承載文明記憶、煥新工匠技藝的關鍵角色。它不僅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要橋梁,更是推動民族技藝融入現代社會的創新驅動力。然而,在智能化、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民族技藝的傳承正面臨文化價值日漸模糊、技術路徑亟待突破、內生動力衰減等多重挑戰。西南地區藏族唐卡、苗族刺繡、彝族竹編等民族技藝的傳承邏輯與現實困境表明,亟須依托職業教育構建系統化的傳承機制與變革...
中小學教師價值教育素養的表達內容及其實踐轉化————作者:羅生全;郭窈君;
摘要:教師的價值教育素養是指教師在從事價值教育活動時應具備的價值教育意識、價值教育知識、價值教育情感、價值教育價值觀及價值教育方法與技巧等的綜合能力,其與學科知識教學素養、數字素養等素養共同型構了教師的整體專業素養,是學生形成高品質價值素養的前提與基礎。新時代,中小學教師的價值教育素養表達為自覺的價值教育意識,立身與育人相統一的正確價值觀,結構完整的價值教育知識體系以及價值教育素養的實踐轉化能力。為供給...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支教實踐與機制創新——以N高校研究生支教團為例————作者:馬偉華;賈香茹;
摘要:以N高校研究生支教團為代表的支教實踐,生動詮釋了教育援助在促進東西部協作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重要意義。支教團成員不僅通過深層的文化互動,還以教書育人為宗旨的教學工作開展,促進了他們與當地師生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然而,支教活動在時間、文化差異、教學模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約了以支教為載體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開展。通過采取“接力式”支教模式,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支教人員輪換體系...
教育家精神賦能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作者:李曉華;張瓊;
摘要:教育家精神和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內在契合性。針對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中存有教育理念難落地、知識結構不完善、教育能力較落后、教育情懷不牢固的現實,教育家精神從政治、社會、文化三個維度賦予了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需以教育家精神澄明教師現代教育理念形成的新路向、塑造教師知識結構均衡發展的新優勢、優化教師教育能力的新結構以及厚植教師教育情懷的新格局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作者:寧銳;黨寶寶;
摘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實現民族地區現代化和加快教育強國建設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地區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強調民族地區教育要堅持人民性,以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為基石,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打造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生態,全面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質量,積極賦能民族地區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這要求民族...
元宇宙賦能民族地區教育的邏輯理路:何以必要、何以為憂、何以化憂————作者:阿木古楞;蘇丹;
摘要:元宇宙作為前沿技術的集大成者,吸納了數字孿生、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5G/6G、云計算等前沿數字技術。元宇宙所具備的“具身參與”“情景交互”“沉浸體驗”“虛實融生”“全員交互”等技術交互特征,為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技術支撐。從戰略驅動看,教育數字化戰略驅動元宇宙賦能民族地區教育;從實踐需求看,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元宇宙賦能民族地區教育;從技術賦能看,...
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根脈與魂脈——兼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教育理路————作者:徐欣順;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承擔著為中華民族培根鑄魂、強基固本的重要使命,同時也內在地蘊含著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教育理路。在“兩個結合”指引下,對根脈與魂脈的教育哲學追問,既是深化“鑄牢”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防范化解“鑄牢”教育實踐表淺化、虛空化和碎片化等風險隱患的關鍵所在。“鑄牢”教育之根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性,做好“鑄牢”教育就是要堅守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的根脈,依托歷史性根脈教育傳承中...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善”意蘊及教育啟示————作者:孫乃龍;黃泰博;馬艷玲;
摘要:“共同善”是“共同具有的好的事物或品德”,指的是對“共同體”的存續及其成員的生存和發展有益的事物或品德,主要涉及利益、原則和目的三方面意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含著“共同善”的價值取向,是“利益性共同善”“原則性共同善”以及“目的性共同善”的聯結整合與深度發展。基于“利益性共同善”,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匯聚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并隨著歷史的聯結、發展化作凝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力量;基...
新高考生源大學生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以高考改革省份A省為例————作者:南曉鵬;
摘要:良好的學習適應性是大學生順利完成角色轉變、高效學習的重要保證。新高考實施選擇性考試科目,給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專業匹配度帶來挑戰,有必要對新高考生源大學生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進行研究,進而提出提升的對策。研究發現,學生個體因素、家庭背景、高考改革成效、學生發展規劃等方面對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產生影響。專業匹配度、畢業規劃是重要的中介變量,專業匹配度在高考改革成效、畢業規劃、志愿填報偏好、專業就...
教師的技術采納可否賦能高質量學習?——西藏城鄉課堂的圖景差異————作者:龍彥文;吳瑞林;賈常離;
摘要:教育數字化是民族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突破口,教師是調和技術與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本文立足西藏基礎教育城鄉課堂,調查教師的技術采納狀況及其對學生學習質量的影響。通過多層次模型分析發現,整體上,教師的技術應用程度較高,提升了學生學習質量,但相伴而生的技術焦慮對學習質量造成不利影響。教師未能借助技術強化課堂互動與學習質量的關聯。城鄉教師之間的數字鴻溝加劇了學生之間學習質量的落差。城市教師的技...
群際接觸類型和共同體情境啟動影響民族地區中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以侗族中學生為例————作者:龍娟;方燕紅;張積家;
摘要:以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中學生為被試,采用語言的群體間偏差范式和啟動范式,考查民族地區中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兩個實驗均發現,被試在描述本民族的消極行為時,啟動條件并未影響語言的抽象程度。實驗2發現,在無關啟動條件下,在描述不同接觸類型民族的積極行為時,本民族與國內直接接觸民族的語言抽象程度最高,國內間接接觸民族的語言抽象程度次之,國外間接接觸民族的語言抽象程度最低;在描述不同接觸類型民族的消極...
新時代干部教育的價值與實踐路徑完善————作者:洪雷;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新時代干部教育的重點內容,也是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的重要著力點。新時代干部教育的“五位一體”功能,分別從精神認同、物質支撐、民生福祉、制度機制、綠色根基等方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賦能。但目前干部教育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仍存在理論研究深度不足、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不足、教育資源配置失衡、教育互動方式不夠多樣、共同體話語體系尚未成熟等現實困境。為此...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道德教育理路————作者:胡金木;徐宇;
摘要:共同體依循著“血緣相親—地緣相近—精神相似”的演進梯次,以倫理道德觀念為其根本精神紐帶,維系著成員間的文化血脈聯系和共同意識。中華民族正是憑借著中華傳統美德這一精神基因,鑄就了和而不同、價值相融、多元一體的共同體意識,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道德基礎與精神特質。中華民族所秉持的“守中致和”的倫理思維、“溫潤如玉”的君子人格、“厚德載物”的精神品格、“天下大同”的家國情懷、“勤儉克己”的修身路徑等,不...
“中文+職業技能”教育:辦學模式、現實困境及應對策略————作者:央青;李朝輝;梁宇;
摘要:推動“中文+職業技能”融合發展,是踐行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舉措,不僅有助于國際中文教育轉型升級內涵式發展、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提升國際影響力,而且對推動民心相通、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有重要意義。本文聚焦“中文+職業技能”教育的實踐問題,通過實證方法構建研究框架,探討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先行實踐中成效顯著的五種辦學模式。研究發現,政府統籌、行業主辦、教育管理、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正在形成,...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