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5-03-09 17:21 熱度:
摘要:以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提供的最新數據為分析依據,對2001~2010年十年間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總量、投入增長率、投入強度及投入的地域分布狀況進行了描述。在此基礎上,對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政策這兩個影響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充分發揮政府作為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主體作用,拓展經費投入渠道、培育多元化投入主體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論文,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經濟發展,公共政策
基礎研究是進行知識創造和原始性創新活動、發展科學的重要源泉,也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經費投入是進行基礎研究的物質保障。在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主要投向企業、研發機構和高校三個組織實體,其中對高校投入的比重最大。根據2009年和2010年的數據統計,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全國基礎研究經費的55%左右。近十年來,雖然金融危機在世界范圍持續蔓延,但中國經濟始終保持著較快速度的發展,為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經濟環境。這一時期,國家出臺了幾部旨在推動科技發展的重大規劃,也出臺了一系列專門針對基礎研究的政策,這對于引導和扶持高校的基礎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對近十年高校基礎科研經費投入情況進行準確地描述與恰當地評價,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對于合理地配置資源。推動高校的基礎研究、增強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及人才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近十年我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情況分析
(一)經費投入總量
經費投入總量是指單位時間內經費投入的總數量,是衡量高校基礎研究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十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總量逐年增長。2001年我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總量為19億元,到2010年達到179.9億元,增長了近10倍。
(二)經費投入增長率
經費投入的增長率是指單位時間內經費投入的增長數與經費投入總數量之比,它是衡量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穩定性的重要指標。增長情況分為年均增長和逐年增長兩種情況。從年均增長情況來看,基礎研究經費年均增長率為32.44%。從逐年增長情況來看。基礎研究經費增長率總體波動幅度較大(如圖1所示)。2012年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比2001年增長46.3%,2003年比2002年僅增長18.3%,2004年比2003年增長45.6%,變化幅度較大,2008年到2010年,基礎研究增長率呈下降趨勢,從32.3%下降到23,6%。
(三)經費投入強度
經費投入強度是反映一個國家經費投入適度性程度的重要指標。國際上一般用基礎研究經費占GDP的比值來衡量一個國家基礎研究的投入強度。參照這一計算方法,本文將高校基礎研究投入強度描述為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GDP的比率和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比率。
1.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GDP的比率
隨著我國GDP的逐年增長,2001年至2010年,高校基礎研究經費也逐年上升,經費投入強度基本呈上升趨勢,但中間出現一些小的波動(如圖2所示)。具體來說,2001至2005年,經費投入強度逐步上升,從0.173‰上升到0.307‰,但在2006、2007年間出現小幅下降,2006年基礎強度為0.33‰,2007年基礎強度為0.327‰。2008年之后,呈上升趨勢,由0.366‰增長的0.452‰。
2.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比率
R&D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三類活動。三者占R&D的比重可以衡量研發活動的結構狀況。本文以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R&D的比重來反映高校研發活動的結構狀況。與我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呈穩定性的逐年上升相比,基礎研究所占R&D經費的比例不夠穩定,但波動范圍不大(如圖3所示)。2002年,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的比例為21.3%,2003年降到20.3%,2004年投入比率上升到23.8%,2005年又微降到23.4%,2006-2009年呈穩定增長趨勢,25.8%增至31.1%,但2010年又下降到30.1%。
(四)經費投入地域分布情況
經費投入的地域分布情況反映一個國家經費投入結構的均衡性程度。我國高校R&D經費和基礎研究經費均呈現出由東至西逐級遞減的趨勢,同時,不同地區問的投人增長率和投入強度差別較大,呈現出不均衡性的特征(如圖4所示)。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東西部地區基礎研究經費總量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但中部地區在2010年出現回落,由2009年的40.99億元下降到2010年的37.52億元。東部地區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全國基礎研究經費的比重總體呈穩定趨勢,始終保持在60%左右;西部地區呈現由降到升的趨勢,2004到2006年由16.2%下降到12.6%,2006年到2010年由12.6%上升到16.3%:中部地區波動較大,2004年到2009年基本呈上升趨勢,由23.7%增長到28.2%,2010年出現大幅下降,由2009年的28.2%下降到20.9%。
在年均增長率方面,東中西部地區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年均增長率普遍較高,分別為31.45%、26.95%和30.48%,但從逐年增長率方面看,東中西部則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東部地區總體呈上升趨勢,由2004年的18.4%增長到2010的38.5%;西部地區呈現由升到降的趨勢,由2004年的4%增長到2007年的39%,2007年到2010年又由39%下降到29.1%;而中部地區則波動較大,2004年到2008年由27.2%上升到48.0%,2009年下降到39.5%,2010年出現大幅下降并出現了負增長,負增長率為8%。
在投入強度方面即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GDP的比重和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1K&D經費的比重兩個方面,總體上看東部和西部地區均呈現出較高的比例,而中部地區則波動性較大。具體而言,東部地區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GDP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由0.180‰增長到0.284‰;西部地區在中間呈現小幅下降之后又逐步上升,分別由2004年的0.048‰下降至2006年的0.042‰,之后又增至0.07‰;而中部地區波動較大,2004年至2009年整體呈上升趨勢,由0.071‰增長到0.12‰,2010年出現下降情況,由2009年的0.12‰降至0.09‰。同樣,東部和西部地區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比重呈上升趨勢,東部由24.0%上升到31.3%,西部由21.9%上升到28.5%,而中部地區則波動較大,2004年到2009年總體呈上升趨勢,由24.9%增長到37.1%,2010年則出現大幅下降,由2009年的37.1%降至27.8%。 二、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經濟發展水平因素
高校基礎研究經費總量與增長率的提高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十年來,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增長,GDP總量由2001年的109655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71564億元,并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這為高校科研經費的持續投入奠定了物質基礎。上述分析表明,十年來高校基礎研究總量達到782.7億元,年均增長比率為32.44%。可以說,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曲線與高校科研基礎研究領域的經費投入總量持續增長具有很強的對應關系。
同樣,經濟發展水平對經費投入強度影響巨大。依據國際慣例,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發達國家基礎研究經費占GDP的比重普遍高于4%0,而創新能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則普遍低于2‰。2008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強度為0.698‰,而同期的美國為4.8‰,韓國為5.4‰,日本為3.9‰,分別是中國的6.9倍、7.7倍和5.6倍。可見,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與新興的工業化國家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鄰國韓國相比也表現出明顯的不足。我國高校基礎研究占全國基礎研究的一半以上,由此推斷,我國高校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并不高。當然,一個國家經費投入是否適度,不能僅以投入強度數值的簡單地對比進行評價。同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基礎研究投入強度與其經濟發展階段具有對應關系并呈現出一般的規律性:當一個國家處于工業化初期時,其R&D投入大多用于試驗與發展,隨著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將會有更多的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中來。因此、工業化發展階段與研究經費投入的對應性是對研究投入強度進行評價的一個維度。有研究表明,綜合來看我國的工業化總體上處于中期階段,且已出現向后期階段過渡的明顯特征。國際上研究經費投入的一般規律是,處于這一發展階段的國家,正是R&D經費投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的時期。因此我國在高校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上應當進一步加強。
(二)公共政策導向因素
公共政策作為政府對資源進行權威性分配的有力手段,其導向性對于資源分配格局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十年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針對基礎研究的公共政策。2006年,《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提出,把基礎研究作為科技投入的重點,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使基礎研究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間有明顯的提高,為落實《規劃綱要》確定的基礎研究戰略任務提供經費保障。同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對從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機構,國家財政給予相對穩定支持。”這些具有鮮明導向性政策的出臺對于高校基礎研究經費的增長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公共政策的影響在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增長率的波動曲線中也可以得到反映。從圖1中可以看到,2005年以前,經費投入增長率波動較大,但自2006年以來情況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期間雖有起伏但總體來看表現平穩,這種情況與2006年上述兩個綱要的頒行時間高度吻合。同樣,我同東中西部地域間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不均衡性問題,除了一直以來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于中西部這一經濟原因以外,西部地區還得益于西部大開發系列政策的影響,使得其經費增長的穩定性要高于中部地區。
三、進一步改進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對策建議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十年來我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投入總量、投入增長率、投入強度及投入均衡性等方面均需要進一步改進。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使我國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同年頒行的《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也提出“把基礎研究作為科技投入的重點,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使基礎研究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間有明顯的提高,為落實《規劃綱要》確定的基礎研究戰略任務提供經費保障。”這些政策為基礎科研經費投入的改進提供了方向。
(一)充分發揮政府作為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主體作用
從性質上說,基礎研究產出的知識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并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的特點,可以帶來多重社會效益。同時,基礎研究具有周期長、結果不確定性的特點。其中,周期長主要表現為投資回報周期長,在短時間內很難獲得經濟回報;不確定性表現為基礎研究不但具有創新風險大、研究難度高的特點,而且表現為研究成果受益主體的不確定性,即投資者往往既不能保證其獨占基礎研究所帶來的全部收益,也不能從其模仿者中得到應有的研究補償。基于此,政府應該成為基礎研究經費的當然投入主體。對此,國務院2006年頒行的《同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指出,“國家財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場機制不能有效解決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2012年《國家基礎研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再次強調,“充分發揮國家財政對基礎研究投入的主體作用,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保持基礎研究投入較快增長。”可以說,近十年來我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的增長與政府的財政投入密切相關,但與法定要求相比,財政投入的比例仍需提高。《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的具體目標是“使我國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達到2%,到2020年達到2.5%以上。”根據2010年科技統計年鑒的數據統計,我國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為7062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為397983億元,兩者之比為1.77%,低于2%的目標。可見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總量并未達到綱要的基本要求。由此也可以推斷,作為研發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與要求相比尚存在距離。故此,應當按照國家法律和政策傳遞出的基本理念與具體要求,建立起與財政增長情況相掛鉤的長效穩定的經費投入機制,以保障高校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穩定而持續性地增長。在財政投入地域結構上,應更注重向中西尤其是向中部地區傾斜,以增強地域間基礎研究均衡性。同時,加大經費投入情況的監管力度,保證經費投入的及時到位且切實用于基礎研究。 (二)拓展經費投入渠道,培育多元化投入主體
2012年2月17日,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頒布的《國家基礎研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指出:“加強協同機制,拓寬基礎研究的投入渠道;制定有關政策法規,引導和鼓勵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逐步提高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在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的比例,形成全社會支持基礎研究的新局面。”可見,在經費投入主體方面,國家也把“引導企業”和引導“社會組織”進行科技投入作為發展戰略的內容。
就引導企業方面來說,從性質上看,基礎研究固然具有投資長期性、難以在短期內產生經濟效益的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不具備投資基礎研究的能力和動力。“第一行動者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理論認為,企業完全可能通過基礎研究的投入而獲得收益回報。所謂“第一行動者優勢”是指作為第一行動者的企業,首先可以憑借其“第一行動者”的身份減少學習成本,并對其他的新進企業構成壁壘:其次,企業可以通過對基礎研究的成果申請專利保護和鞏固其市場。因此,企業投入高校基礎研究是完全可能的。高校作為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在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而對于那些資金雄厚、注重創新且有著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大型企業來說,投入高校基礎研究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和知識上的優勢。也可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在產學研合作中高校與企業的聯合完全可能獲得雙贏的結果。為此,政府應當積極作為,首先,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以增強企業的信心。為此國家應加大執法力度,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保護企業基礎研究的專利和成果,使那些進行基礎科研經費投入的企業切實可以憑借“第一行動者”的身份受益。其次,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對高校與企業間的具體“協同機制”進行探索,以鼓勵具備經濟實力且有戰略眼光的大企業對高校基礎研究進行投入。
就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的經費投入來說,高校選擇合適的項目吸納非營利性社會組織進行經費投入完全可以成為進行基礎研究的補充性力量。非營利機構具有比政府反應更為迅速的特點,因此,在選擇一些資助項目方面,非政府組織往往會比政府組織更具有優勢。從國際經驗上看,非營利性組織盡管不是主體,但在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方面可以起到補充、調節作用。美國的基礎研究中非營利機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就占到8%左右。這些經驗完全可以為我國所借鑒。
文章標題:高等教育論文近十年來我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狀況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shu/2561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