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4-05-17 09:56 熱度: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程。21世紀以來,由于高校進行教學改革,增加實踐教學,修訂了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古代文學課程的授課學時遭到縮減。教師一方面受制于教學進度和學時,另一方面還是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
[摘要]通過總結多年教學實踐,探索出古代文學教學信息化的創新路徑,即建立“時空一體”的教學模式,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導,主要以PPT課 件呈現,輔以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課外(第二課堂)以學生主動品閱理解為主,輔以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多媒體形式。這種新型的“時 空一體”教學模式,即課堂現代教育技術方式的傳授、課外多媒體技術運用下的品閱相結合,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傳授古代文學經典,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提高 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育技術論文發表,現代教育技術,古代文學,教學信息化,教學模式
這種授課方式在講授文學史時容易浮光掠影,在閱讀分析作品時容易淺嘗輒止,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與要求。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現代多媒體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優勢,能有效解決教學容量與教學課時的沖突,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1]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一)傳授教師:觀念與方法陳舊
根據現代教育學理念,教育是一種服務性行為,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應有的知識和能力。教師教學只是一種服務手段,即以教學服務學生,強調教學 過程中“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因此教師絕不能為教學而教學。然而許多教授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師,囿于傳統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思想,認為課 堂的中心是教師,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群體,教學工具只需要教材、粉筆、黑板。這種落后的思想意識與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甚至出現厭 學、迷戀外面世界的情況。
(二)教學模式:講授與解析單一
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主要包括文學史和作品選,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我們采取的策略如下:以文學史發展為綱,以作家作品為目,綱舉 則目張,用文學史統領作品,通過學習作品掌握文學史。由于古代文學作品的表述文字主要是文言文,字句篇章比較簡約艱深、枯燥乏味,學生有閱讀障礙,解讀不 易,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加之傳統古代文學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基于語言表達的局限性[2],容易“言不逮意”,對作品的解讀和教學缺乏創新,難以做到恰如 其分地闡釋優秀的詩文辭賦。這種單一的講授與解析,缺乏生動形象的表現手段,易使學生對課程感到膩煩,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受教學生:受知效果有限
生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類的全部感覺信息中,以視覺與聽覺為主,視覺信息約占80%以上。二者相較而言,人類的視覺比聽覺更具優勢,更敏銳的視覺 接受信號的能力要強過聽覺,而將二者結合則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古代文學教學常常一堂課都是教師在講,師生缺乏互動,課堂氣氛沉悶,這容易造成學生 聽覺系統的倦怠。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受知效果極為有限,只能以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課程結束后所獲無多,影響了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古代文學教學信息化的創新路徑
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基本線索,使學生掌握與古代文學有密切關系的古代典章制度、歷史知識及古代漢 語知識,提高學生閱讀、分析、鑒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鉆研學術問題的興趣能力;加強學生古典文學修養,承傳民族文化的精神,為將來進一步從事教 育、文化、科研等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顯然,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全面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問題的解決在于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學注入生機 與活力,這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教”、“學”與展開方式
我們通過歷年教學實踐經驗,探索古代文學教學信息化的創新路徑,在教學的展開方式、運用手段、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 得了滿意的成果。“教學”簡言之包括“教”與“學”,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對于古代文學課程來說,就是教師的傳授和學生的品閱。傳授,是 教師把知識、技藝等教給學生,如唐代齊己《寄蜀國廣濟大師》詩云:“冰壓霜壇律格清,三千傳授盡門生”。品閱,是學生對古代作家作品流派等的品味、閱讀、 賞鑒、評價。而古代文學具體的教學展開方式,是將教師的課堂講授與學生的課外品閱相結合,講授和品閱同行。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樣式、文學 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學生在課外進一步延伸閱讀評賞。如此一來,既能解決教學課時縮減與教學內容豐富的矛盾,又能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
(二)教師:第一課堂多媒體傳授
教師在課堂上應結合傳統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以優化教學效果。古代文學課程運用多媒體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用文字提煉教學要點,用圖片展示文學上的輝煌,用音頻再現經典的美妙,用視頻擴充學生接受視野。[3]
多媒體課件的主體是文字。在制作古代文學課件時,既要概括知識要點,又要補充文字材料,以大信息量、大容量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可以 預先傳給學生文學史、作品選、作家傳記、生平背景,增加其閱讀量,鍛煉其思維能力,方便教師分析,節約教學時間。例如學習魏晉文學時,選摘《世說新語》中 有關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淵明等名士的篇章,讓學生通過閱讀深入了解作家與時代,諸如魏晉風流、人物品評、玄虛清談等,達到一舉數得的效果。然而,僅有 文字的課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課件,只有將文字與圖片結合,才能使教學富有直觀性和形象性。通過圖片資料演示,再現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古代文學的博 大精深,進而加深學生對古代文化與文學的認識。例如講授宋代文學,運用豐富的圖片展示“宋型文化”,以宋金、宋元對峙的疆域版圖說明其抗戰愛國主題,以 《清明上河圖》等繪畫書法作品展示當時的民眾生活。這些直觀的圖片,能夠增加課堂容量,節約教學時間,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文學、藝術方面雙重 熏陶學生,提高其審美素養。無聲的古代文學課件不利于學生接受知識與技能。文學與音樂二者并非毫無關涉。早在中國上古時期,最初的詩歌和音樂、舞蹈結合在 一起,例如《詩經》中的“頌詩”是祭祀時用的歌舞曲;中古時期的唐詩宋詞能吟能唱,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曾云:“童子解吟長恨曲,牧兒能唱琵琶篇”。古 代文學教學的難點之一,是詩詞戲曲的音樂性,由于許多教師并不具備音樂素養,傳統口授的教學模式單調、抽象,導致課程講解乏味、課堂沉悶,學生理解困難。 因此,古代文學多媒體課件中除了文字和圖片外,還應插入詩文朗誦、音樂、戲曲等音頻材料,以此加深學生對作品情感、藝術、意境的理解和體悟。例如講授初唐 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解讀作品前可以先讓學生欣賞名曲《春江花月夜》,體會空明純美的詩境,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再如講授中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 時,可以播放相關的影視插曲,這對教師教學和學生身心均大有裨益。多媒體課件內容除了文字、圖片、音樂以外,影視、視頻文件也是有益的補充。連續的視聽畫 面具有生動、立體、動態的優點,能夠直觀再現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增強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縮短接受時間。例如在講 授敘事文學《竇娥冤》、《牡丹亭》、《長生殿》等戲曲,“三言二拍”、《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紅樓夢》等小說時,可以讓學生賞析優秀的電視劇、電 影片斷,教師加以評點,這樣能夠使學生深入了解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和文本。教學中使用視頻對于古代戲曲的學習效果尤為顯著。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講授 戲曲的結構形式、角色組成、唱念做打時,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學生也難以理解,而通過讓學生觀看形象具體直觀的舞臺演出,進行身臨其境似的感官體驗,能夠使 課堂氣氛活躍,增強教學的生動性,效果顯著。
(三)學生:第二課堂主動品閱
師生在第一課堂之外的時間進行相關的教學活動,可稱之為第二課堂,它具有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學習時空自由的特點。古代文學的第一課堂教學時間 有限,因此要充分開發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將第一課堂學到的知識,在第二課堂中以新方式來理解、體驗和創新。第二課堂應以學生主動品閱理解為主導,輔以論 壇、博客、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多媒體形式,使學生真正理解古典文學的藝術魅力,提高人文素養。首先,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播放學界的研究成果,如中央電視 臺的《宋詞十家》、《百家講壇》、《中國史話》,這些節目中與古代文學有關的影視歌、音視頻內容,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對其古代文學學習大有裨益。其次, 播放與古代文學教學有關的音頻、影像,能夠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加教學趣味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三,通過QQ群、論壇、博 客、微信、微電影等媒介,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外學習,延伸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如學生可以“圖說唐詩”,演唱宋 詞,模擬創作古典詩文辭賦,表演小說戲曲,增強古代文學的實踐性。古代文學教學要實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并重,如此一來才能建立嶄新的“時空一體”教學模 式,即課堂現代教育技術方式的傳授與課外多媒體技術運用下的品閱相結合。
三、結語
十余年來,我們對古代文學教學信息化進行探索、創新、實踐,獲得了學生的好評。如學生評價“上課生動活潑,能把枯燥的古文與生動有趣的影視作品 和圖畫相結合,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教學質量非常高”,“上課方式靈活,講解詳細,生動有趣,配合多媒體達到圖文聲像的有機統一,富有感情與風趣。理論與 實踐相結合,使我們在懂得一些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學會了欣賞電視劇,也加深了對作品的了解”。[4]“上課方式靈活新穎,運用課件幫助我們理解課本知識, 利用短片或動畫參與教學,善于激發同學們對本門課程的熱愛,能和學生互動,讓學生快樂學習,提高了文化涵養。”
綜上所述,古代文學教學包括的“教”與“學”,簡言之即為傳授和品閱。我們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總結,探索出古代文學教學信息化的創新路徑。教學的 展開方式有課堂講授、課外品閱,講授和品閱兼行,其運用的手段如下:課堂上主要以PPT課件呈現,輔以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課外(第二課堂)以 學生主動品閱理解為主,輔以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多媒體形式。通過建立新型的“時空一體”教學模式,教師傳授經典,闡釋文化要義;學生品閱經 典文學,理解、傳承文化精髓。教師要對古代文學教學實現信息化,這樣學生才能感受藝術魅力并獲得美的享受,其學習興趣才能得到激發,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 率,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2][3][4]秦瑋鴻.在現代教育技術中暢游古典——論多媒體教學在古代文學課程中的應用[J].河池學院學報,2009(S2).
文章標題:教育技術論文發表現代教育技術:傳授和品閱的新方式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shu/2104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