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管理論文 發布日期:2016-06-24 14:11 熱度:
通過對杭州金衙莊公園歷史文化及生態景觀價值的挖掘,重點突出"鹽擔兒"、滬杭鐵路、金衙莊遺址、清泰門水廠等歷史文化景觀主題,將遺留下來的歷史元素作為景觀改造的要素,根據功能和景觀需求,進行重構、組合,使對歷史的記憶落實到具體細節上,并通過多元文化的交融和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手法,使之融入到公園及城市的景觀主軸之中,體現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同時將生態綠化景觀、濱河景觀與市民休閑活動相結合,有效處理歷史文化和生態休閑的功能關系,在創造一個綠色屏障的同時,提高公園的文化內涵。以"享受公園"為設計理想,通過簡潔、時尚的設計手法來營造一個集文化性、景觀性、參與性為一體的富有樂趣、可游可賞可享受的親民公園。
《景觀設計學》國家級園林期刊,創刊于2013年2月,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承辦,俞孔堅教授擔任主編。2013年2月正式創刊,雙月刊,以中英雙語出版。景觀是土地和土地上的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是自然和人文過程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景觀設計學是關于景觀的分析、改變和管理的理論、方法、技術和藝術。
1.項目概況
金衙莊公園由明朝隆慶二年(1568)進士、福建巡撫金學曾所建,因在此筑別墅而得名,當時面積很大,東起貼沙河,西至長明寺巷,北到馬坡巷,南到清泰街。是當時"杭州八景"之一,有著"杭州私家花園之首"的美譽。
解放后,因解放路向東延伸而拆除了金衙莊花園,保留至今的,就只剩下園址、園名以及"小太湖"池邊的4棵大樟樹和1棵銀杏樹,。1985年,杭州市政府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金衙莊公園并向公眾開放。2001年又對公園進行了整治翻修。現狀的金衙莊公園位于杭州上城區解放路與環城東路交界處東側,南有清泰門,東臨滬杭鐵路,占地2.3公頃。特別的是,這里還是杭州老火車站及杭城第一座自來水廠——清泰水廠的地界。
金衙莊公園一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濃縮了杭城深厚的的近現代歷史文化。
2.改造定位
保護利用與建設相統一,景觀特色與整體和諧相統一,歷史、文化、自然、生態與現代文化風格相統一,堅持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
公園設計以地區文化為底蘊,通過保留、再利用與再生,賦予場地新的功能和形式,以高低錯落、曲直相間、剛柔相濟的造型對比,并通過材質、色彩以及裝飾細部上的協調與處理,同現代城市發展節奏相統一,展示一個全新的、以文化題材和植物景觀為主的生態休憩公園。把城市文化題材的韻律布置在景觀軸線上,貫穿全園。
規劃中挖掘公園現有的景觀,把全園的景觀有機地組合,將新舊景觀自然地聯系到一起,并突出"延續歷史文化景觀,持續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主題,打造為展示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融會一體的城市景觀。
3.結構分區設計
金衙莊公園分為五個區塊,由"鹽擔兒"廣場、"鐵軌之音"廣場、"金衙莊遺址"廣場、主入口廣場、"城市之本"廣場組成。
五個區塊相互交融交叉,動中有靜,靜處有動,大小空間相套,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3.1 "鹽擔兒"廣場改造設計
現狀該區域布置較為單調,只有一組主題銅雕安置于廣場中心,這組"鹽擔兒"銅雕是于 2007年1月安裝完成的,雕的是三位清代的普通百姓,有兩個人挑著擔子,還有一個人推著獨輪車。挑著的、推著的,都是沉重的大麻袋,這麻袋里裝的就是鹽。這
些人物從表情到服裝,無一不栩栩如生,使得置身此處的人仿佛回到了那個時代。 清泰門外曾經是繁忙的鹽業聚集地,鹽擔兒,可算是市井一景,鹽販穿梭如云,鹽廠云集成片,流傳很廣的民諺"清泰門外鹽擔兒"就由此而來,這組雕塑正是反映當時的民間風情。廣場周邊僅以簡單的花壇形式種植綠色喬灌木將其圍合,廣場出入口正對著環城東路。
在現今的改造過程中,將原先正對著環城東路的出入口稍向西南方向傾斜,目的有二:第一,出入口朝向清泰街處將更加吸引城站火車站進出游客及路人的注意,增強他們進入金衙莊公園的意識,另外,由于公園性質為帶狀公園,所設置的出入口較多,游人一旦從北向南進入公園,也必將淡化該廣場出入口的朝向問題,因此,出入口向西南傾斜也更為合理;第二,入口的傾斜打破了常規的規整形態,在公園的布置形式上顯得更為獨特。
由入口進入金衙莊公園"鹽擔兒" 廣場,在階梯至廣場兩側種植排列規整的常綠色灌木,以此制造色彩豐富、層次合理的入口綠化景觀。無障礙設計打破行動不便者與健全人之間活動和交往的藩籬,使他們也能作為社會的主要成員發揮其作用。保留"鹽擔兒"銅雕這處歷史碎片,激發市民親切感,喚起對歷史的回憶。
新增"鹽袋兒"景觀,即在銅雕四周地面布置一塊塊形狀較大、且大小不一的景觀石塊,半嵌入與于地面,并制作成鹽袋兒的形狀,以此更為突出此處"鹽擔兒" 廣場的主題,并增添歷史景觀趣味。
3.2 "鐵軌之音"廣場改造設計
取意于杭州火車站的變化歷史。現狀以由鋼軌和枕木組成的一段老鐵軌、一個站臺來勾起人們對上世紀初期滬杭鐵路建成開通的歷史事件的回憶。鐵軌十幾米長,寬度、枕木都非常標準,但已銹跡斑斑,枕木也已經腐朽,在落葉的映襯下,很有滄桑感。老鐵軌讓人們聆聽舊時鐵路之音,走在上面很有懷舊的意趣,旁邊設立的"清泰站"站臺,紀念了1909年滬杭鐵路沿河東穿城而入,設車站于清泰門(即今城站)的歷史事件,再現杭州第一條鐵路——滬杭鐵路開通的歷史。站臺后側的景墻上擺放了與軌道交通相關的宣傳畫:從過去的蒸汽火車、到內燃、電力火車等一系列杭州使用過的火車類型圖像及杭州火車站建造發展的圖像,來重溫杭州火車站和火車的本來樣貌。#p#分頁標題#e#
這一廣場景點布置豐富,因而在將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大體保留,只是在站臺后側景墻的形式上做了相對的調整,將原來直線形的展示區域分隔成傾斜的排列式展示景墻,將宣傳畫以一墻一畫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更顯直觀,展現方式也更為獨特,并有更大、更獨立的空間來以文字的形式介紹每一幅宣傳畫的發展歷史。一步一畫一文,以此吸引游人興趣,景墻以下采用草坪作為鋪裝,將自然與歷史緊密結合。
整個廣場在地面鋪裝上增添一條條弧線形式的仿真作舊的鐵軌鋪嵌于其中,增加趣味,突顯歷史氛圍。
由南向北處,將道路改建成為一條介紹杭城鐵路歷史的景觀大道,整條直線大道均由銅、石料鋪設而成,上面雕刻介紹杭州鐵路百年歷史的文字,顯示這些杭城已走過的發展足跡。
3.3 "金衙莊遺址"廣場改造設計
現狀場地內植有一棵有著700多年高齡的老香樟樹,這是當年的金衙莊公園"小太湖"池邊的一棵樹,也是延續保留至今的遺物,很有歷史紀念意義。現這棵百年大樹依然矗立如故,猶如見證此地百年榮華。
為了突顯并重拾金衙莊公園當年繁華,特將現樹立于"鐵軌之音"廣場前的"金衙莊遺址"銅雕搬至此處并平鋪鑿嵌于老香樟樹底下的地面上,讓歷史的痕跡疊合在記憶的肌理上。這一幅雕刻的杭州老地圖,上面的標記都用手工繪制而成,每條街巷都清晰可見,可以看到民國時期的杭州老城墻和城門,這張地圖,原貌重現了當年杭城第一私家花園的風采,刻著杭州百年。歷史與歷史的結合,讓游人在享受外在繁華商業配套的同時,又可以倚靠著樹齡聽歷史的聲音、觀歷史的足跡。
在老香樟樹的東面位置,現將布置一堵作舊的景墻,配合著古老的歷史文化,帶游人回到當年的時光。
3.4 主入口廣場改造設計
現狀該區塊原是供公園周邊居民晨、晚練用的小型廣場,且位居于整個公園的中心區域,另外,由于金衙莊公園是一個帶狀形公園,所設置的入口較多,相對分散不集中,因此把此地作為整個公園的主入口較為合適,一方面與園內道路聯系方便,另外,集散功能使游人更方便快捷地到達公園內。
作為公園綠地的窗口,入口廣場在造型上需要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特色,因而在對主入口區域的設置上,將在入口靠滬杭鐵路處樹立入口景墻,配合帶狀噴泉來突顯整個主入口廣場的氣勢。布置花木、草坪、雕塑、園燈、地面鋪裝等園林要素,使之最大程度地反映該公園的風貌特征,讓人到此就能感受到公園的藝術魅力。
在地面的鋪裝上,該區域采用鋼條與花崗石的相間結合來體現公園主題。
3.5 "城市之本"廣場改造設計
現狀廣場上樹有一塊描述杭州水廠發展變遷歷史的景墻,景墻上掛著六幅銅制老照片,都是當年杭城第一座自來水廠——清泰門水廠的舊景,旁邊則設置了一組老式自來水龍頭和水桶的銅雕。通過這些與水有關的參與性小品,來紀念1931年杭州第一家水廠清泰門水廠的建立,并喚起人們珍惜水源、節約用水的環保意識。
在改造過程中,將基本保留這些有紀念意義的小品,只是設置的位置上將會發生微小的移動變化。整個廣場地面的鋪裝將會延續主入口廣場的鋪裝形式,并在中心位置添設木質鋪裝和鋼化玻璃,制造豐富的層次感。特別是鋼化玻璃將以"水"的涵義來提升整個廣場的景觀價值,"水"下鋪設細沙、卵石和一些仿真自來水管,在觀景的同時也更為直觀的述說水廠的歷史。原先的歷史景墻將改造成自來水網格形式,豐富景墻造型。
廣場往北方向的小山坡,由于地勢的增高,是觀看鐵軌及火車行駛的絕佳位置。原先建有一座涼亭,形式較為古化,為配合整個廣場的現代氣息感,現將涼亭拆除,建立一座觀景鋼制步行橋,沿著地勢拾階而上,步行橋的橋面部分鑲嵌小塊彩色玻璃馬賽克作為點綴,豐富橋面景觀,并在橋上設置幾組鋼制休閑坐椅,供游人在賞景的同時休憩使用。
4.總結與展望
杭州金衙莊公園是一個有著多元歷史文化的城市景觀公園,在原有公園建成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老實說,有些難度,因此我在規劃中充分考察了其周邊環境,更注重公園內容、風格上的有機聯系和互相補充,強調公園在改造前與改造后能夠互為融合,景觀特征明顯,生態環境更優良。
設計以人為本,景觀設計是社會的,我覺得我們應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結合生活,在設計改造中把對舒適性和實用的追求放在首位,不忽視對人與社會的關心。此次的景觀改造設計,我希望運用景觀和生態的有機統一,結合自然地理、人文特征和文化內涵,強調設計基地的"場地氣質",幫助空間轉化為有意義的場所,緩和新與舊之間的沖突,建立起人與環境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以景觀語言的方式向游人展示出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希望社會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保護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孟剛,李嵐,李瑞冬,魏樞.城市公園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2](加)艾倫.泰特.城市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文章標題:公園景觀改造概念方案設計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zf/chengshi/3194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