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1-21 16:47 熱度: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老年糖耐量異常(IGT)患者早期動脈粥樣硬化(AS)的危險因素。 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中老年IGT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歸入IGT組(A組),同時選取60例自愿參與研究的健康人群歸入NGT組(B組),回顧性分析兩組臨床資料,對比兩組的體重指數(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血清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空腹胰島素(FINS)、一氧化氮(NO)、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肱動脈舒張內徑變化率(D%)。 結果 A組的WHR與BMI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血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FPG、TC及H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2 h PG、TG、LDL-C、hs-CRP、FINS、NO、HOMA-IR、IMT、D%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S與HOMA-IR、WHR呈正相關,與D%呈負相關(P<0.05);WHR、HOMA-IR為導致早期AS發生的危險因素,D%為早期AS的保護因素。 結論 胰島素抵抗、肥胖為中老年IGT患者出現AS癥狀的危險因素,D%為保護因素。
[關鍵詞] 臨床醫學論文,中老年,糖耐量異常,早期動脈硬化,危險因素
糖耐量異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群體是糖尿病患者的預備人群,每年都會有5%~8%的IGT發展為2型糖尿病[1]。據不完全統計,我國IGT患者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且集中于中老年群體,較易引發身體各主要臟器的動脈硬化癥,對其健康危害極大。為深入探討中老年IGT患者患動脈粥樣硬化(early atherosclerosis,AS)的危險因素,分別選取60例正常健康群體與IGT群體為研究對象,對其相關臨床指標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中老年IGT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歸入IGT組(A組),同時選取60例自愿參與研究的健康人群歸入NGT組(B組)。A組患者均通過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結果顯示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為7.8~11.1 mmol/L,被確診為IGT[3]。A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41~73歲,平均(54.8±6.7)歲;無重要臟器受損患者,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患者[4],無高血壓患者,無受試前7 d口服或靜脈注射影響葡萄糖代謝的藥物或藥劑者。B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40~69歲,平均(53.8±6.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通過實驗室檢驗、超聲檢驗等測量并記錄受試人員的體重指數(BMI)、腰臀比(WHR)、FPG、血清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2 h P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空腹胰島素(FINS)、一氧化氮(NO)、胰島素抵抗水平(HOMA-IR)、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肱動脈舒張內徑變化率(D%)等相關指標。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的比較
A組的WHR與BMI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血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的比較
兩組的FPG、TC及H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2 h PG、TG、LDL-C、hs-CRP、FINS、NO、HOMA-IR、IMT、D%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AS與HOMA-IR、WHR呈正相關,與D%呈負相關(P<0.05);WHR、HOMA-IR為導致早期AS發生的危險因素,D%為早期AS的保護因素(表3)。
3 討論
相關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導致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繁多,現已確定的有年齡、血壓、血脂、煙酒史、IMT、HOMA-IR等[5-8]。IGT階段作為糖耐量正常向2型糖尿病過渡的關鍵階段,在此環節了解導致早期AS病癥的危險因素對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癥的預防與質量具有積極意義[9-11]。
為了使中老年IGT患者早期AS發病率降低,本研究分別選取60例正常健康群體與IGT群體為研究對象,對其相關觀察指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A組患者WHR與BMI均高于B組,B組的2 h PG、TG、LDL-C、hs-CRP、FINS、HOMA-IR、IMT明顯低于A組,A組的NO、D%明顯低于B組,且AS與HOMA-IR、WHR呈正相關,與D%呈負相關,證實胰島素抵抗、肥胖等為導致早期AS發生的危險因素,D%為AS的保護因素。醫師在治療過程中可通過實驗室檢驗及超聲檢查,找出IGT患者中患AS病癥的高危人群,對其相關指征進行跟蹤性調查,以此降低早期AS的發病率,提升治療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胰島素抵抗、肥胖等為中老年IGT患者出現AS癥狀的危險因素,D%為AS的保護因素,對于早期AS的高危患病人群,需重點觀察其各項檢查指標,及早做出預防性干預治療,抑制AS的形成,同時避免IGT的中老年患者逐漸發展成為2型糖尿病,確保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
[1] 李涵志,羅強興,朱愛華,等.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減低人群血管內皮功能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變化[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9,14(4):272-274.
[2] 王霞,康樂,王靜,等.2型糖尿病糖耐量正常一級親屬內皮功能紊亂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9(1):1-5
[3] 潘長玉.葡萄糖耐量減低的定義、診斷及流行病學觀點[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1,17(6):393-394.
[4] 朱旅云,胡麗葉,李曉玲,等.不同糖耐量人群早期動脈硬化指標檢測及臨床意義探討[J].臨床誤診誤治,2012, 25(12):44-47.
[5] 趙永才,李新勝,錢紅霞,等.氧化應激與糖耐量異常患者早期動脈硬化的關系及機制探討[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6):599-601.
[6] 韓文杰,劉恒亮,康秀芬,等.阿卡波糖對冠心病合并糖耐量減低患者脈搏波傳導速度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9):4677-4678.
[7] 胡麗葉,朱旅云,宋光耀,等.高血糖人群血清脂聯素、胰島素抵抗指數和血管內皮功能變化及相關性研究[J].華北國防醫藥,2010,22(2):101-103.
[8] 劉鴻軍,袁巍巍.糖尿病前期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8):136-137.
文章標題:臨床醫學論文中老年糖耐量異常患者早期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linchuang/2501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