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9-26 11:41 熱度: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珍貴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國的民族有很多,各個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本文是一篇社會學職稱論文范文,文章題目是對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思考。
摘 要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珍貴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蘊涵著很高的教育價值。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育中,拓展民族文化學科課程,開發民族文化校本課程,建構民族文化地方課程,開展多樣化的民族文化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益于學生的成長與進步,更有利于促進民族間的理解與尊重,亦可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民族文化,課程資源,多元文化教育
作為獨具特色的課程資源,民族文化具有其他課程資源無法替代的教育價值。然而,長期以來,狹隘的教育觀念導致民族文化的教育價值基本處于遮蔽狀態。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域、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呈現多元化特征,基于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為地方培養經濟文化建設者的目標,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與地域文化的聯系,注重課程內容的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因而,依據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實際需要,開發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資源,建構具有民族特色的、能更好地反映學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經驗,同時又符合多元文化社會要求的課程,是我們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
1.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影響,民族文化面臨著日漸衰微的命運,學生追逐于炫目、多樣的流行文化,卻淡漠了對生存地域民族文化的關注。學校教育作為傳承人類優秀文化的重要渠道,當然應該承擔起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不過,民族地區的學校在開發課程資源時必須要對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進行辯證分析,應該根據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趨勢,以及地區人才培養的標準,選擇民族文化中能促進學生發展的優秀因子,通過多樣化課程形態的實施,讓學生了解、感悟、評析民族文化,參與民族文化的建構,促成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文化固然是歷史的結晶,但并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文化是人的活動,它從不停止在歷史或自然過程中所既定的東西上,而是堅持尋求增加、變化與改革”[1]。這就需要具有文化傳承和創新功能的課程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運用現代價值觀念對地域民族文化進行理性的質疑和反思,使其保持鮮明的時代特色,獲得更好的發展。
2.有益于民族地區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民族文化是某一地域學生成長的文化基礎,學生成長的歷程就是始終受到地域社會世代相傳的生活模式和標準的塑造,因而學生“所需要的首先是對自身文化背景的認同,他所作的是以自己的生活世界為基礎來理解和學習科學世界,而不是兩者的斷裂與對立”[2];把民族文化引入學校教育,是教育關懷個體生命的體現。其次,把民族文化引入學校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并加深情感。雖然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民族文化的氛圍中,對民族文化耳濡目染,但依然可能對民族文化缺乏系統的了解與自覺的認識。石中英從“本土文化”和“內在發展”的角度提出學校教育應注重“本土知識”或“民間知識”的傳遞、掌握和批判,注意培養學生作為本土社會一員所應該具有的對本土社會的認同、接納和歸屬感,強化他們與本土社會之間難以割舍的文化和心理聯系。[3]利用民族文化課程,可以引導學生對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民族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在批判反思的過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營養,從而生發熱愛本土、建設家鄉的情感。最后,民族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也體現在多元智力方面。學習民間剪紙、刺繡也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審美創造力;參與民族對歌表演亦可以提高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智力和人際交往智力;借助民族體育項目能夠強身健體,發展身體協調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3.有利于促進不同民族間的尊重與理解
課程既是優秀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的手段,也是異質文化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多元的文化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然而,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主要施行的是集權制的國家課程模式,以普適性知識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地域、民族文化難以在學校課程中得到體現,“文化失調”是民族地區教育普遍存在的不和諧現象。隨著國家三級課程體系的建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開發都將地域文化作為關注的資源,因為這是當地師生賴以生活和成長的物質基礎和文化生態。地域民族文化進入學校領域,使學校教育回歸于學生的生活世界,緩解了校內外生活的對立,使學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來建構起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尤其在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可以使民族學生重新審視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其積極的自我認知和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同時,使其他民族的學生通過民族文化課程的學習,對少數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消除對少數民族的神秘感及其文化上的偏見,增強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進而為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二、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
1.拓展民族文化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國家課程的基本課程組織形態,是達成課程目標的主要憑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尤其在人文學科類的課程標準中重視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開發多種課程資源,文化遺產、民俗風情、方言土語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強調要善于將本地區、本民族的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到音樂教學中;《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提出“要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理解”[4]。
這些綱領性文件為學科課程教材的編寫提供了宏觀的指導意見,也對學科課程的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語文課程為例,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的第一單元為“多彩的民族文化”,本單元通過《神鳥》、《格薩爾王的故事》、《冬不拉》、《火把節》、《劉三姐》五篇文章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了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彝族、壯族的民間故事、民族節日和民間音樂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學習了這些課文后,教師可以將當地少數民族的服飾民俗、飲食民俗、節日民俗、民間藝術等內容引入到課堂中來,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活動,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生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提升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通過音樂課程拓展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素養訓練時可以有意識地增加曲調優美的民族經典曲目,使學生在悅耳動聽的旋律中,不僅習得音樂知識,也對民族音樂的特征有一定的感知;在進行舞蹈訓練時,增加民族舞蹈特征的元素,讓學生了解民族舞蹈的語言內涵和文化價值,體驗民族舞蹈的魅力。民族工藝美術、民族民間體育、民族歷史等文化可以通過美術、體育、歷史等課程來傳承。 2.開發民族文化校本課程
民族文化校本課程開發可以采用綜合類和學科類兩大形式。綜合類民族文化校本課程綜合呈現某一地域民族文化的整體面貌,使學生對這一地區的民族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感知與體驗。比如,《回族民俗文化》校本課程,可以在概述寧夏的地理風貌、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將回族的民俗文化依照物質民俗、社會民俗、信仰民俗、語言民俗進行分類學習,學生通過教師講授、自學、討論、調查、參觀、表演等多種教學活動了解回族文化,獲得豐富的鄉土情感體驗,形成地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在對回族文化的理性認識、批判反思中自覺承擔傳承的責任。學科類民族文化校本課程開發主要以某一學科教師為開發主體,側重于與學科知識相關聯的民族文化的學習和活動的開展。民間文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回族民間文學》校本課程可以精選回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諺語和歇后語等,通過這些文學內容的學習,了解回族民間文學豐富的文學樣式,汲取民間文學智慧,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形象感知回族的歷史、民俗、獨特的語言,體悟回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提升多元文化素養[5]。《回族踏腳》校本課程則是以回族體育和競技項目踏腳為學習的內容,通過對平踏、后轉踏、連環踏等動作的學習,初步掌握攻防的基本技能,提高身體協調能力與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回族民歌“花兒”目前已成為寧夏許多學校的校本課程,在教學中不僅教唱、欣賞“花兒”名曲,還要求學生即興填詞演唱;并探索含有多聲部技巧的“花兒”合唱,改編出“花兒”器樂曲,創編出“花兒”校園集體舞等等。
3.建構民族文化地方課程
民族文化地方課程作為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融合的載體,對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提升地方文化素質、為地方培養具有多元文化素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起著重要作用。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呈現出本民族獨有的特質,凝聚著少數民族群眾的信仰追求和精神寄托,積淀著民族心理、性格、審美情趣、風俗習慣,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民族文化不僅包括有關意識形態方面的信仰崇尚文化、豐富而獨特的生活文化、注重道德行為規范的人生禮儀文化,充滿智慧的民間游藝文化,還包括富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節日文化。民族文化地方課程從開發內容上宜以綜合類民族文化課程為主,目的使民族地區的學生對當地的地理、歷史和民族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與體悟。比如,《藏族文化》地方課程,其內容包括生態環境、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社會歷史、傳統科學、民族藝術和語言文學七個方面。其中,生態環境包括山川、江河、草原、物產、民族、政治、經濟、教育等;生產生活包括飲食、生產方式及工具、節慶等;民風民俗包括婚喪嫁娶、服飾、禮節、飲食等;社會歷史包括寓言、歷史名人、名勝古跡等;傳統科學包括天文、歷算、醫學、建筑工程等;民族藝術包括繪畫、建筑、戲曲、器具、民歌等;語言文學包括民間各類文學樣式,諺語、笑話與幽默等。[6]這類綜合性民族文化地方課程,將民族文化放置于其產生、發展的生態環境中,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全面了解生活區域的地理環境、民族文化的具體內容,生發對多元文化的正確態度,發展多元文化環境中的交往能力。
4.開展民族文化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強調學習者基于自身的興趣和經驗,進行自主性的選擇與探究,并通過親身體驗來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提升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實踐活動可以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也可以通過學校的大型活動來展開。
其一,與學科教學相聯系。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到民間采風去”,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習焉不察的民風民情,探究其中包含的豐厚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本地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作為學生采風的內容,要求學生自由合作,自愿選擇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節日、民間文學、民間音樂等學習內容,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歌舞表演、實物介紹、課件展示、小論文寫作多種學習方式獲得對民族文化的直接體驗與感悟,激發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其二,通過興趣小組活動開展民族文化實踐活動。興趣小組是學生基于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而形成的自主性學習單位,是民族文化傳承最有效的一種活動組織。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舞蹈、體育、工藝美術等都可以通過課外興趣小組的學習方式展開,既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又激發了興趣愛好,還培養了地域民族文化的潛在傳承者。其三,通過學校的大型活動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比如,在運動會上增加民族民間體育的表演項目或競技項目;節目晚會、聯歡會上鼓勵演唱民族歌曲,演奏民族樂器,表演民族舞蹈;開展地域文化活動周,通過專題講座、展板宣傳、文藝表演、民族知識競賽、主題班隊會活動感知民族文化的韻味,體驗民族文化的魅力,探究民族文化的內涵,生發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自覺的傳承意識。
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能豐富教育內容,促成特色教育的形成,更主要的是提升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培養學生對地域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發展學生熱愛本土、建設家鄉的情感。只有有效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豐富與傳承,從而為地域文化、經濟的發展、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發揮重要的作用。
――――――――
參考文獻
[1] 劉正偉、李品.論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J].教育發展研究,2006(9).
[2] 靳玉樂.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教育研究,2003(12).
[3] 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 趙紅.“回族民間文學”校本課程的基本構想[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9(2).
社會學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信息方略》作為ZiffDavis集團旗下的核心媒體之一,《CIOInsight》雜志于2001年創刊,是一本面向CIO/CTO/技術副總裁等高端人群,以信息技術管理與業務管理結合的戰略、方法與方向為主要報道內容的高端商業雜志,曾被評為全美十大商業雜志之一。
文章標題:職稱論文范文對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思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2822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