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8-26 14:06 熱度:
在我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思想門派也并非一兩個,道教是中國的原生宗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那么道教的思想又是怎么被提出來的呢?本文是一篇副高級職稱評定范文,主要論述了道教的生態文明理念。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為基礎,吸收和借鑒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思想的精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構成之一的道教,其根植于中國本土,其思想從“道“出發,將道德關懷擴展至世間萬物。本文主要從“道法自然”這一思想著眼,探討其中所體現出的生態文明理念。
關鍵詞:道教,道法自然,生態文明
道教作為中國的原生宗教,它以道家思想為理論基礎,表現出一種自然主義的空靈智慧和對生命永恒的強烈期盼。“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是其所有思想的出發點。道教思想幾乎涉及人際關系和生態關系的所有領域,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道家哲學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天人關系,其精髓是“道法自然”,并由此引申出了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
一、“道法自然”思想的提出
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自然”這一重要范疇的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就討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老子所說的“自然”,與我們今天的“自然界”是不同的,是指人類要以“道”為法則,順其自然,任何人不能加以干涉,因為“道”是世界萬物存在的依據。老子還主張“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是自然界創造的結果,都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道、天、地、人是完全平等的,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分貴賤,應當一視同仁。莊子在《齊物論》中發展了這一主張:“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與楹,厲于西施”,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都有能被認可的一面,沒有事物不存在能被認可的一面,不管是纖細的小草還是粗壯的梁柱,丑陋的癩頭還是美麗的西施,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之所以要重視生命或尊重生命,是因為生命乃宇宙之精華,它體現著天地共同的造化。所以人類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時也應該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維護萬物存在的權利和空間,這種思想表達了道家對天人和諧相處的追求。
道教主張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的,應該和諧相處、共生共在、萬物一體。老子說“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此,他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萬物中最有靈氣、最有智慧的物類,是宇宙中四大之一。然而,對于人應該如何與自然萬物相處這一問題,老子的基本立場和態度是:萬物都有存在的權利,有其自身的價值,人與萬物是平等的,并沒有什么高貴之處。人要遵循自然法則而善待萬物,生養萬物,使萬物各得其所,各隨其生。《周易・乾卦》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先天而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就是說,在天地人的關系中強調按自然規律辦事,順應自然,謀求天地人的和諧。
二、“道法自然”主張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他物平等
“道法自然”主張人類與自然是整體的統一,并把個人作為自然有機體置于與他物平等相處的地位,在此前提下來確認自我、規范自我。在道家看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自然界的萬物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道、天、地、人都是自然而然存在著的,按照自然的本性存在和運動,且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這些運行規律和變化都超越了人主觀意志,人是一小我,宇宙是一大我,因此小我必須順應大我的運動規律,人道必須順應天道。一方面,道家思想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從原本混沌的無極狀態逐漸演化為陰陽初分的太極,進而從太極演變為陰陽兩極,最后陰陽化合成“和氣”演生萬事萬物。“道”并非一個具體的實物,而是作為一個超然的存在,從中化生出宇宙、自然、人世間的一切秩序和聯系,構成了世間萬物創生的內在根據,并由于其生長不息、運動不止的本性,所以能生世間萬物。“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即“道”像延綿不斷的河水一樣滋養萬物,毫無私心和偏愛,所有的生命都要依靠“道”的養育而成長。“一” 代表“自然”,即整個自然界,作為天地萬物的基礎,與萬物是母與子的關系,也是自然界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體現。另一方面,道家思想提出“道”的法則就是自然,應該超越人的主觀目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類要以地為法則,重視其安身立命的地球;地以天為法則,隨整個宇宙的變化而變化;天以道為法則,運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客觀運動規律;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而然的,完全按事物的本性去發展,任萬物自然生長。由此可見,道教生態自然觀中之所以強調“道法自然”,是因為宇宙萬物是一個無限循環的整體,人源于自然并統一于自然界,天地是包括人在內萬物的生存環境,人類就必須把自己的行為控制在自然所能接受的條件下才能生存。因此,要自覺服從和運用自然規律,崇尚自然,效法自然,使生命生生不息。要維護自然生長變化的過程,不要人為去破壞這個過程的本來面目,其一切行為都要考慮到對天地這個大環境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道教的這種整體自然觀成為人類認識和把握自然界的根本法則,這也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含義。
三、“自然無為”是道家生態思想的實踐觀
“自然無為”是指人類要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不要對自然妄加干涉。在道家看來,人的行為應當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也就是說,按照自然萬物的規律行事才叫做明智,不按自然萬物的規律而輕舉妄動,必然會招致兇險。既然人產生于“道”生萬物的過程,人就應該效法天地之道,對自然萬物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以輔助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也就是“無為”。“自然無為”是“道法自然”的直接體現。《道德經》中多處提到“無為”的思想,“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意思是,要允許萬物生長繁衍,不可存有占有它們的想法,使萬物成長而不自恃有功,為萬物之長但不主宰它們,這是“道”的本性,也是人的高尚品德;“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圣人的活動就是要以“無為”為原則來輔助萬物自然運行,而不敢隨意造作。然而,道家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的消極人生態度,而是反對人類以自己為中心,決定或改變自然界的發展,“為而不爭”、“為無為”、“為而不恃”,就是不刻意妄為,不恣意強行,以“無為”的思想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人類應該遵循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法則去做一切應然而然的事情。所以,老子強調要以“無為”的態度和方式去“為”,這樣才能在自然界與人類生活中取得“無不為”和“無不治”的效果。
“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表現出道家生態倫理中尊重自然、崇尚自然道德和遵循自然規律的行為原則,也反映了深刻的生態學意義。在當代世界,道家的自然觀契合了許多西方的深生態學家以及后現代主義者對自然返魅的追思和對生命倫理的渴求,而成為他們努力挖掘的思想資源之一。
參考文獻:
[1]陳文龍.學術界與道教界對話:汲取傳統文化,共建生態文明[J].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4(5).
[2]牛文浩.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中的生態文明思想研究[J].創新, 2013(1).
[3]魏麗萍.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探究[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9).
副高級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推薦《出版發行研究》雜志創刊于1985年7月,是新聞出版總署主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其前身為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出版行業學術性刊物,它是適應我國出版體制改革、總結出版工作豐富的實踐經驗、開展出版學理論研究、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探索出版工作規律的需要而創辦的。創刊時刊名為《出版與發行》,1988年刊物更名為《出版發行研究》。
文章標題:副高級職稱評定范文“道法自然”:道教的生態文明理念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2783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