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職稱論文發表寫作參考論壯族服飾折射的壯族歷史文化進程

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5-28 16:28 熱度:

  職稱論文發表寫作是很重要的,寫好一篇論文就要從選題開始,選一個合適的課題,圍繞課題搜集有用的資料。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閱讀大量的論文范文,從中尋找靈感。搜論文知識網給各位作者提供了大量的論文范文,本文是一篇社科類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壯族服飾折射的壯族歷史文化進程。

   摘 要:服飾是人類觀念文化的外化,“人類的第二層皮膚”,兼有實用、欣賞、美化和塑造人類社會形象的功能。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壯族,其服飾是自身民族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外顯符號,又是其民族性格、民族心理與氣質的外化形態。數千年壯族服飾發展演變,折射了壯族歷史文化進程。

  關鍵詞:職稱論文發表寫作,壯族服飾,外顯符號,折射,文化進程

  服飾是人類觀念文化的物化,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象征,可稱之為“人類的第二層皮膚”。服飾是人類在千萬年歷史進程中創造出來并不斷發展的文化,也是一份經過歲月沉淀后形成的生動而形象的、豐富而多彩的歷史檔案,它記錄了人類成長的足跡、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

  相傳黃帝正妃、中華人文始祖母嫘祖發明養蠶制絲綢,帶動人類“衣履革命”,進而“垂衣裳而天下治”。這表明中華民族服飾,走過了五六千年的歷史。

  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座可供世人發掘和傳承的寶藏。服飾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之一,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服飾不僅能為人類御寒、扮美,而且起著不同族群間以及同一族群內部不同社會地位和角色的標識作用。傳統服飾是民族思想情感積淀的物化形式,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風俗習慣和精神生活的映照,是審美情趣的物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結晶。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600余萬,屬于蒙古人種南亞類型,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與我國的侗、布依、傣和東南亞的撣、老、傣等民族同屬于百越族群系統。壯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們勤勞勇敢、勤于耕織,器重銅鼓,喜愛銀飾,不斷創造和進取,是一個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和誠實的道德情操的民族。其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服飾是人類的第二層皮膚,兼有實用、欣賞、美化和塑造人類社會形象的作用。人們可以從生態學、歷史學、神話學、宗教學、考古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以及現象學、符號學、美學等角度進行研究。壯族因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份、不同社會地位而各異的服飾, 由于壯族內部支系繁多,其傳統服飾更為多姿多彩。

  一、古代壯族服飾歷史軌跡

  自古以來,中華各民族的服飾文化就呈現出多元特點。東方的夷人“披發文身”,南方的“蠻人”“雕題交趾”,西方的戎人“披發衣皮”,北方的狄人“衣羽毛穴居”等等。同時千百年來,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也在不斷相互影響、借鑒、交匯融合 ,兼容并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體性特征。少數民族服飾盡管有地域上的差別,但它往往保持著中華民族古代服飾的傳統款式特征,殘留著諸多的原始文化遺留,展示出人類古代服飾的發展軌跡,是我們了解和佐證人類早期服飾狀況的“活化石”。 在人類早期,生產力極低,人們以狩獵、 采集為生。為了御寒與護身,只能把樹葉、草桔桿、獸皮披在身上,將野獸的牙齒、骨頭、石頭磨光穿起來掛在脖子上……這便是人類早期的服飾。壯族服飾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載,《禮記。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 雕題是以金銀珠寶鑲嵌物作為額飾,俗稱“額箍”或“勒子”。現在云南壯族儂人和沙人支系的婦女仍然佩帶這種額飾。《戰國策.趙策》:“被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壯族先民的服飾主要是“被發”、“ 文身”、穿左衽衣。文身是用針和丹青在四肢或身上刻畫圖案,古代說是“以避蛟龍之害”。文身反映了人類早期人們的某種審美觀念、宗教意識、圖騰崇拜等,也有防身避邪 的功能,同時也是民族、部落的標志、標記。文身分黥文、瘢文兩種。即用人為的瘢痕或黥刺的辦法在皮膚上飾以各種永久性的花紋圖案。其花紋、圖案,因民族、性別、地位、年齡不同而各異。多為彩色的鳥、獸、龍、蛇、蟲、蛾、花卉及各種幾何圖案。左祍是將穿的衣服衣襟往左拽,與衣襟往右拽的其他民族服飾有所區別。

  壯族先民的服飾到了秦漢時期有所變化,古籍中多有記載。《淮南子.原道訓》曰:“九嶷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被發文身,以像鱗蟲;短綣不褲,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短綣不褲是指用布簡單圍扎,沒有褲襠和褲腿。《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滇人“椎髻、耕田、有邑聚。” 椎髻是將頭發挽髻于頭頂的一種發型,有的則挽于腦后,稱之為鬏髻。現在云南壯族三個支系的婦女發型大多如此。據《后漢書.南蠻傳》中記載:“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在廣西貴縣和西林漢墓出土的器物以及寧明花山崖壁畫上有大量的椎髻圖象保留,當時椎髻、貫頭服是他們裝飾。從古墓出土的發簪、發針、發箍、耳環、 項鏈、胸牌、扣飾、掛件、帶鉤、手鐲、戒指和釧等飾品看,壯族自古以來就一直有重視衣著飾品的傳統。椎髻是將髻挽于項上的一種發飾。貫頭服種類較多,主要樣式有兩類:一類貫頭衣原是一幅寬約1米、長2米多的白布,在上端約三分之一處開一方形領口,領口周邊可鑲或不鑲圖案,不需要更多的裁剪、縫合,很像一面長披風。貫頭衣不必量體裁衣。另一類是蠟染繡花貫頭衣。這種貫頭衣風格獨特,做工極為精致,較其它各類貫頭衣多兩只衣袖,是一種精美的上衣。是一種婦女盛裝。貫頭衣長至小腿,兩側開衩至腰際,全衣分三段;腰以上為蠟染花布,周身繪滿日、月、星辰等各種幾何圖案。這些圖案有吉祥如意、驅邪平安的寓意。中間一段為紅地挑花圖案,以黃、黑等彩線,精心挑出規則、整齊、對稱的八組菱形紋組成。最下段為黑色,不縫合而分開為前后兩面,分別用海貝作邊緣裝飾,猶如前后兩片圍腰。這是一種開衩很高的貫頭長衣。也是在民族地區流行的最精美、最考究的一種貫頭衣。這種服飾讓人感到一種古樸、素雅的美。在廣西那坡得到廣泛的應用,確實較為獨特。《說文》記載:“南方有儋耳之國。” 儋耳是以銀圈做成大耳環佩戴,下垂至肩。壯語叫做“烏滸”,意思是“穿耳佩飾”。

  唐宋時期,壯族服飾是大發展時期。由于社會的進步和漢文化的影響,壯族服飾也發生變化。壯族先民生產的葛布、越疊、白疊、僚布、斑布等紡織品在當時非常有名,他們以金銀、珍珠、寶石為飾品,做成各種服飾,其服飾絢麗多姿、豐富多彩。《舊唐書》第197卷曰:“南平僚者……男子左衽露發、徒跣,婦女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曰通裙。其人美發,為髻鬐垂于后。以竹筒如筆,長三四寸,斜貫其耳,貴者飾以珠珰。”《新唐書》第222卷曰:“南平僚者……婦女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號曰通裙。美發髻,垂于后。竹筒三寸,斜穿其耳,貴者飾以珠珰。……男子左衽, 露發, 徒跣”。到了唐代,壯族已掌握種棉花技術、養蠶技術,結合紡車和織布機,自給自足手工紡紗織布技術相結合,自行研制出成熟的染織技術。壯族服飾已有了男女服飾之分。壯族服飾不僅要求實用,而且追求外在的裝飾美。當時的服飾已發展成為上衣、下裙形式,色彩艷麗。《云南通志》中引《伯麟圖說》記載:當時的壯族以“男衣彩布,女服繡褐。”周去非《嶺外代答》第六卷云:“欽州村落,土人新婦之飾,以碎雜之彩合成細毯,文如大方帕,名衫,左右兩個,縫成袖口,披著以為上服,其長及腰,婆娑然也,謂之“婆衫”。其裙四周縫制,其長丈余,穿之以足,而系于腰間,以藤束腰,抽其裙令短,聚所抽于腰,則腰特大矣,謂之“婆裙”。頭頂藤笠,裝以百花鳳,為新婦服之一月,雖出入村落虛市,亦不釋之。”

  明朝時期,嘉慶《廣西通志》第278卷引明王士性《桂海志續》記載:壯人“男女服色尚青,蠟點花斑,式頗華,但領、袖用五色絨線繡花于上。”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第130卷記載:“壯性質粗悍,露項跣足,花衣短裙。”第140卷記載:壯人“男子著短衫,名為黎桶,腰前后兩幅掩不至膝,兩腿俱露,支其臂。綴耳以銀環,髻推額前,用牛骨為簪拴之,飾以雞毛。婦女亦著黎桶,下圍花幔,髻垂后,刺涅口腮為紋。” 明景泰《云南圖經志》第三卷記載:廣南府儂人“男子束發于頂,多服青衣,下裙拽地,賤者掩脛而已。婦人散綰絲髻,跣足,裙帶垂后。皆戴尖頂大笠。”《小方壺齋輿地從鈔》記載:“斑衣壯女,著短裙,僅及膝,坐則以膝齊,跪地為禮……儂人…….婦人短衣長裙,男首裹青花帨衣粗布,如絺長技在銳。”天啟《滇志》記載:“儂人,其種在廣南…….樓居無幾凳,席地而坐,脫履梯下而后登。婦人短衣長裙,男子前裹青花帨,衣粗布如絺。”

  清朝時期,謝啟昆《廣西通志》第279卷載:壯族“椎髻貫耳,富者男女皆以銀作大圈加頸。男衣短窄,裂布束脛,出入常佩刀。女衣不掩膝,長裙細褶,或藍或紅或花,更有穿夾裙者,厚三、四層,重五、六斤,綴五色絨于襟袂裙幅間。善涉水,手攝裙幅,視水淺深以次收展。” 《廣西通志》又記載:臨桂縣壯族“丈夫尺帛繚頭,婦人髻綰木梳,短衣長裙,俱貫耳跣足。”永福縣壯族“婦人椎髻差圓,絡珠為飾,裙拖十幅,刺花成彩。”“宣化(今邕寧一帶)壯俗,男子髡發留大髻,以笠空其中,覆于頂,男女衣皆青,或以薯染紅。盛服則錦兜花裙,綴以銅錢,丁當自喜。富女以銀作大圈圍領上。長裙細折,綴五色絨于襟袂間。”永淳(今橫縣一帶)“壯婦高髻,上覆大笠,跣行亂石叢葦中若飛。胸著錦兜,花裙,裙邊系唐宋銅錢,丁當有聲。”流傳自今的 小機提花、絲棉、金銀絲線兼織的壯族織錦,是壯族人民卓越的織錦才能具體體現。壯錦與南京的云錦、蘇州的宋錦、四川的蜀錦被列為我國四大名錦。壯錦分織錦和繡錦兩種。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七號殉葬棺內出土了較多的黑底橘紅回紋棉殘片就是證明。漢代壯區就有棉織品,比內地要早幾百年。宋代,內地才開始種棉。在壯族織錦上再刺繡而成的繡錦,其圖案、紋飾和色彩,內容豐富多彩、寓意深刻,具有濃烈的壯族特色。壯錦在清朝時期曾作為珍品向朝廷進貢,至今作為文物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二、現代壯族服飾文化傳承

  壯族服色尚青黑,源于壯族先民圖騰崇拜的驅邪祈佑,黑衣壯有著自然崇拜的樸素生態觀。黑衣壯是居住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的壯族族群之一,較之其他壯族族群,黑衣壯文化除壯族共性特征外還在語言、服飾、飲食、文化習俗等方面體現出了其獨特的族群特征。婦女的服裝更具特色,無論老少,都喜歡穿右蓋大襟和葫蘆狀矮腳圓領的緊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的大圍裙,頭戴黑布大頭巾。黑衣壯婦女佩帶的銀項圈,兩端都制成魚形狀,有如雙魚對吻。雙魚對吻銀項圈是黑衣壯婦女婚嫁時必備之物,說明黑衣壯有魚圖騰崇拜的信仰。黑衣壯婦女的佩飾較多,耳環、耳墜、玉珠、項鏈、項圈、手鐲、戒指都必不可少。婦女在成年后要綰髻,插上班簪、頭籠、頭叉、頭花后用玉環珠纏繞頭花;頭花共有六朵,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才能帶;已落夫家的婦女只戴頭叉。黑衣壯男人穿的是前蓋大襟上衣,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的服飾,傳統的男裝頭上還纏著圈成數圈的黑布頭巾,腰間系一條紅布或紅綢的帶子,以示驅鬼趕邪,兼有顯示男人威武神勇氣概之意。 在明清土司統治壯族時期,規定凡土民只準穿黑、藍兩色;其次,黑衣壯由來的傳說也決定了黑衣壯服飾的形成和延續;黑衣壯至今仍然保留著穿黑色的傳統,主要的原因是"以黑為美"的審美觀深入人心。同時,穿戴上的實用性與款式大方樸素美觀有機的結合完善了黑衣壯服飾文化的內涵。因而古老的民族傳統文化和習俗被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被稱為“壯族活化石”。

  在云南文山地區仍然保留著古老的壯族服飾。壯族服飾至今仍然保持著其先民椎髻、雕題、儋耳、紋身、左衽、穿胸、著尾的古代的遺風。

  壯族是一個多支系的民族,其服飾因支系不同而有所區別。在同一支系內壯族服飾又因性別、年齡不同而不同。女裝華貴艷麗,男裝端莊樸素。云南壯族服飾大類可分為“沙人”服飾、“儂人”服飾、“土僚”服飾三種。由于壯族紡織技術得到完整傳承,有一套獨特的制造工藝,經過種植、采摘、紡織、縫制等各道工序,以自產自制、自用為主,采用布、錦、帛、繡制作而成的婦女服飾,有盛裝、便裝、禮服、孝服、祭祀禮服、戲服之分。壯族婦女酷愛銀飾,有發簪、項圈、項鏈、手鐲、手箍、領墜、耳環、耳墜、銀牌、銀泡、銀鈴、銀鎖、鈕扣,以及各種掛件,品種有百種以上,用于服飾的裝點,使壯族服飾絢麗多彩。

  云南壯族是同一祖宗生下的三個兒子娶不同氏族的女子成家立業后繁衍起來的,是“布越”沙人支系、“濮儂”儂人支系和“濮傣”土僚支系。壯族沙人支系分布較廣,婦女服飾分著裙和不著裙兩種。《馬關縣志.風俗志》記載:“飾……幾滿及項圈,鎖鏈之類重量有至數十兩者。”他們喜歡用銀鈕扣、銀牌、銀鈴、銀穗、項圈、項鏈、手鐲作裝飾。著裙裝以丘北、富寧等地的黑沙婦女為代表,發式一般是在椎髻上戴各種銀飾女帽,帽后垂繡花錦帶、銀飾牌。上衣為左衽斜領束腰短衣,腰間系一條圍腰,圍腰是由錦帶制成,錦帶有釘滿銀牌、佛珠和銀墜等飾品,衣領、領襟、下擺以錦條繡花鑲邊,下裝穿百褶裙、筒褲,腳穿尖頭繡花鞋。黑沙有一部分人以繡花的錦作為額箍,錦帕裹頭時前額部分略露于外。男子頭裹黑帕,穿傳統黑色對襟排扣上衣,黑色大襠長筒褲,腳穿黑色圓口或尖口布鞋。從壯族沙人服飾看,顏色搭配合理,淡雅端莊,華貴相宜,顯得樸素又秀美。儂人支系服飾,分盛裝和便裝。盛裝頭部里層戴鑲嵌金銀及寶石的繡花額箍,外裹兩端繡花的迮粒弦攣嗬痘蜃仙⒘熳簣畔感湔羯磯桃隆R蛞露倘鉤ぃ竇湟?ldquo;衣不盈握,裙夠馬托”來形容。穿盛裝時要戴配飾,如發簪、項圈、項鏈、耳環、胸牌、手鐲、手箍及各種掛墜。腰部系一塊以紅布或藍布為底繡花鑲邊的長幅圍腰,圍腰既是裝飾品又是防寒用品。領襟、袖口、下擺都要鑲花邊。外罩百褶長裙,下身穿黑色筒褲。在勞動是將裙擺收束扣于臀部,形狀如雞尾一般。腳穿半高筒繡花鉤頭鞋。儂人女子便裝,頭戴提花毛巾或黑色布帕,上衣為右衽,長及膝,腰部緊收,衣服下擺兩側呈弧形開口,用藍、紅、黑、紫等色鑲衣邊。下穿黑色筒褲,腳穿繡花鞋。土僚支系服飾,按女子包裹頭飾來分,有平頭土僚、尖頭土僚、搭頭土僚、偏頭土僚。土僚婦女頭裹布帕或錦帕,頭帕里層為青色長條型,外層為繡花或繡字和各色穗須的布帕或錦帕。女子上衣純青或青紫色,衣領為左衽,前胸后背縫制由各色花布或繡花拼接而成的色彩艷麗方錦。這種裝束為古書記載中的“穿胸”。下身穿黑色筒褲,外罩長裙。土僚婦女佩戴銀飾有項圈、項鏈、耳環、手鐲、戒指。有的服飾上縫有銅鼓上的三角形犬牙狀圖案作裝飾。土僚婦女身穿盛裝時,都佩戴腿套,顏色多樣。婦女在結婚前腿套顏色是深紅色,結婚時為紫紅色,婚后生育后代改為青色。

  三、壯族服飾折射出壯族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

  從戰國時期的壯族服飾樣式可以看出,壯族服飾依然有著原始文化的遺存,體現出壯族的狩獵文化。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以采集漪獵為生的生產方式,逐漸被定居、蓄養家畜的農耕文明所代替,壯族與外界交流的頻繁和深化,服飾也發生了變化,壯族人以文身“以避蛟龍之害”,是壯族先民身體裝飾的一種方式,反映了人類早期人們的某種審美觀念、宗教意識、圖騰崇拜等,也有防身避邪的功能。

  壯族的宗教多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壯族自古有蛇圖騰、鳥圖騰和蛙圖騰崇拜。《說文·蟲部》字條下注:“南蠻,蛇種。”壯族人民自稱蛇的后裔,奉蛇為圖騰,可見其對蛇的敬畏和崇拜。壯族先民尊鳥為祖、為神。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傳入,建立了寺廟。“布洛陀”是壯族先民的神話人物,“布洛陀”是狀語的譯音。《布洛陀經詩》包括創世神話、倫理道德、宗教禁忌。壯族民間信仰有花神婆、土地公、社公、禾神、牛神、莫一大王、家祖。

  黑衣壯有著自然崇拜的樸素生態觀,雙魚對吻銀項圈是黑衣壯婦女婚嫁時必備之物,說明黑衣壯有魚圖騰崇拜的信仰。黑衣壯樸素的自然崇拜與繁多禁忌與其道教信仰密切相關。道教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道無為,任物自然”。黑衣壯還有水崇拜、火崇拜、石崇拜、動植物崇拜等等。黑衣壯道教文化、現代桃花園的生活,與黑衣壯人民地處山區,封閉自足的小農經濟密切相關。文化是人類價值觀念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對象化,影響人們的內在潛能、文化心理積淀和文化行為方式,人們的審美判斷、交往禮儀、風俗習慣受到大自然生活影響較深,同時也較少受現代社會的負面影響。黑衣壯文化是一種平民文化也是一種生存文化。民間文化的最大特點之一便是其傳承性,就是說它是由一代代人不斷繼承揚棄的積累成果。黑衣壯族普遍抱有很強烈的現代化的要求和愿望,同時,也非常執著地堅持本民族文化的傳統。黑衣壯被我們認為是解開壯族文化歷史、現狀與變遷、保護與傳承方式的一把鑰匙。

  壯族服飾的色彩語言,具有識別不同性別、年齡和婚姻群體的功能。壯族服飾色彩語言是作為社會成員的社會歸屬標志來使用的,它可標示個體的社會角色。壯族服飾色彩的選擇和搭配,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無形規則所嚴格規定的,他們自身服飾色彩的美感還只是一種為特定的社會文化所規范的美感。

  壯族服飾有著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有著本民族的服飾工藝傳統,體現一個民族的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壯族服飾與民間歲時節令和人生禮儀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民俗活動是少數民族服飾的載體,少數民族服飾是借著各式各樣的節令民俗和人生禮儀活動來展示。它處在民族民間文化、社會心理、宗教信仰等精神形態的深層和外在的物化形式中間。

  少數民族服飾由物態、民俗、精神三個結構組成。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為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不是個人行動,而是一種群體行動,有一種共同的認知,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是一種集體的語言、行為、和心里的傳統。帕森斯的 “行動系統理論”中包含著民俗,民俗的發生、發展和演變,都與整個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民俗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們穿戴本身就是民俗的主要內容,壯族服飾與民俗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節日民俗中,壯族同胞都身穿盛裝參加。壯族人民喜歡過節,“歡景”在狀語中是過節的意思。壯族的傳統節日很多,一年中每月都有:過大年、過小年、三月三、開秧節、牛王節、傣節、送灶王等等。節日期間不做農活,但開展歌舞、摔跤、斗牛、打竹球、拋繡球、跳竹竿、打秋千等活動。過節時,既祭神,又開展各種的社交和文娛活動,在整個活動中壯族同胞都著盛裝參加。盛裝服飾,是壯族傳統節日的重要部分。

  傳統文化既應該化為“基因”,凝為骨血,潛在地影響人們的心理、氣質、思維方式,也應該活躍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用、休閑娛樂當中,它可以原形原貌、“原汁原味”地出場,也可順應變化了的形式、習俗、審美情趣,“適應性地進入。”(8)傳統文化只有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以及創新的外在形式才可能煥發不斷發展的生命力。就壯族傳統服飾文化而言,首先需要族群內部提高對本族文化的認識,增強保護和發展的觀念,從族群內部將文化脈流繼續傳承下去。壯族文化只不過是由以前所能見的物質文化轉變為精神上的文化,精神也是可以記錄傳承并發揚光大的,文化產業化是必然的趨勢和選擇。從我國文化保護的歷史來看,原有的單一計劃經濟式的靠國家撥款保護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經濟力量的不足嚴重制約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廣西的少數民族文化并沒有得到全面、深入的保護和開發。僅就旅游資源開發而言,多少年來,還是以“劉三姐”為主要品牌開發旅游資源。還沒有建立起全面地文化產業,還需要從單一的點擴大到更大的面上。采取不僅僅是文物保護式的保存方法,而是能從經濟、政治地位、思想意識等各方面能對其的發展有所幫助的方法。民族服飾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族群的特殊服飾文化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相融合的文化,它的基礎是整個少數民族族群的生活與文化。因此,這種服飾文化具有強烈的情感力量和文化力量。

  壯族服飾是屬于民族服飾,可以作為民族學實物資料加以保存和研究,作為民族文物的組成部分,它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工藝價值,具有直觀性、豐富性、完整性的民族文物的特點。無論是從人類學的角度還是從美學的角度,這種現象都值得認真研究,并給予理論上的說明和闡釋。壯族服飾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反映了壯族文化,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的價值。壯族服飾能反映壯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民族學、考古學、民俗學、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實物資料,壯族服飾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的璀璨明珠,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體現。把壯族服飾的研究工作做好,通過對壯族服飾文化的展示,能夠最生動、最直觀地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內涵和魅力。我們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活動,展示民族服飾的獨特風采,讓人們關注我們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關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在吸納世界優秀文化的同時,促進民族服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我們需要通過服飾文化去開闊視野,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傳播,取長補短,發揮服飾文化的視覺沖擊力和情緒感染力,可以超越國界、引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喜愛和共鳴,從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開發利用。把志士仁人和熱愛民族事業的人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弘揚民族服飾文化,宣傳民族文化。民族服飾作為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交流的橋梁,將燦爛、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遠播到世界各地。

  在此,特引用國家突出貢獻專家陳紅濤教授的《壯族文化贊》一詩作結:

  壯家雕題南國星,布洛陀祖播文明。

  花山崖畫垂彩虹,千載嘹歌續詩經。

  壯錦比肩蜀宋云,棉織開先漢墓金。

  拜撫邕江玉石器,偉哉中華天地新。

  參考資料:

  [1] 戴光祿、何正延編著.《云南壯族文化叢書》.云南美術出版社.2005。

  [2]《中國民族服飾研究》中國民族博物館編,民族出版出版社,2003。

  [3]《民族博物館的實踐與理論》民族文化宮博館編,民族出版社,1999。

  [4]《民族博物館散文論》民族文化宮展覽館編,中央民族出版社,1994。

  [5]《壯族簡史》:《壯族簡史》編寫組編寫,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

  [6]何毛堂,李玉田,李全偉.《黑衣壯的人類學考察》,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

  [7]何毛堂.《黑衣壯文化傳統的吸納性與排他性》,《黑衣壯族群的性格特征及其文化成因》.廣西右江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第2、4期。

  [8]聶大江.《搶救民族民間文化——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生存的現狀與保護對策的思考》 《人民日報》2002.12.24.第十版。

  社科類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世紀行》辦刊宗旨:立足政協,面向社會,服務黨的中心工作,服務政協工作,服務讀者需要爭取最大社會效益和盡可能的經濟效益。圍繞中心,縱議天下,鉤沉歷史,貼近百姓,反映國事民情、交友、參政、史藝、人生。

文章標題:職稱論文發表寫作參考論壯族服飾折射的壯族歷史文化進程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26934.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色综合 |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 | 久草热在线 | 人人人人人爽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免费 |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二区 |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青草 | 欧美成人精品二区三区99精品 | 国产日韩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野狼 | 日本人和亚洲人zjzjhd |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 97色在线视频 | 91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人高清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欧美黄色一级毛片 | www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 | 玖草资源 | 天堂网中文| 毛片在线免费播放 | 一级毛片黄片 | 中文在线a在线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一级黄色片美国 | 国产精品视频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分享吧 | 天天操天天射天天 | 中文字幕1区2区3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婷婷色成人 | 免费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