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農業經濟論文發表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

所屬欄目:農業經濟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07-10 16:48 熱度:

  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領域,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來,各級政府為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

  摘要: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存在著農業資源短缺、農村面源污染嚴重、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低、農業科技水平低、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低等問 題。其制約因素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低所帶來的“財政瓶頸”、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考核監督機制缺失。因此,農 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應首先著力強化財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業大省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政府主導的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經營 制度,加快循環農業相關法律法規及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

  關鍵詞:農業經濟論文發表,農業大省,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自然災害,農業循環經濟,財政支持,政策性金融

  就全國來說,農業循環經濟總體規模還比較小,循環經濟還沒有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政府還沒有一個關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總體制度設計和政策框 架。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多數省份以農業為主。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與工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相比,有著許多困難和特殊性。研究農業大省 農業循環經濟問題,不僅有利于國家從宏觀層面上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有效布局和決策,提高循環經濟政策的針對性,而且有利于農業大省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循環 經濟,提高循環經濟的實效性。本文擬以典型研究進而推及一般的方法,探討農業大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

  一、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存在的問題

  安徽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是國家重大農村政策的“試驗田”,“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農村稅費改革”等重大政策的 出臺都源自安徽的成功試點。同時,安徽省也是全國開展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最早的省份之一,其在農業循環經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自然具有典型 性。以下將以安徽省為例,以詳實的數據資料呈現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以此為依據提出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將具有較 廣泛的適用性。

  早在1999年,安徽省就制定了《安徽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04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后,安徽就致力于生態大 省、農業強省建設。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循環經濟,從上至下成立循環經濟管理機構,省財政從2010年起開始設立循環經濟省級引導資金,對循環經濟開始了 “真金實銀”的支持,各市也相應地加大了對循環經濟的財政支持。幾年來,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具有安徽特色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和思路,農業循環經濟成效顯 著,2011年全省主要農產品中綠色及無公害農產品產值為280.2億元,占農業產值的比重為24%,比2005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1]但是,由于 長期以來農業的粗放式經營,加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一)農業資源短缺,自然災害嚴重

  1. 耕地資源短缺。我國地少人多,人均耕地僅為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0%,而安徽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低。2008年全國人均耕地面積0.092公頃,而安徽 2008年人均耕地面積0.085公頃,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 而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安徽2010年耕地面積為4 181 300公頃,比2000年的4 229 600公頃減少了48 300公頃,平均每年減少4 830公頃。[3]

  2. 水資源短缺。我國是世界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安徽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安徽水資源總量922.8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1 550.90立方米,[3]全國水資源人均2 310.4立方米,[4]比全國人均水平少759.5立方米。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3. 森林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森林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核心,是農業生態系統的命脈,對涵養水土、防風固沙、減少環境污染和自然災害有著重要作用。世界森林覆 蓋率為30.5%,而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20.36%;世界人均森林面積0.644公頃,我國人均森林面積0.145公頃,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 的1/4。[5]安徽現有森林面積為380.42萬公頃,2010年森林覆蓋率27.5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安徽人均森林面積只有0.055 8公頃,[3] 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8.5%。且森林資源布局不合理,安徽5 706萬畝森林主要集中在皖南和大別山區,占安徽國土面積46%的丘陵地區平均森林覆蓋率只有14.5%,全省有23個市縣區森林覆蓋率不到10%。 [6]由于森林資源短缺以及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安徽省是我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根據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結果,安徽省水土流失 面積為1.88萬?2,占全省面積的13.1%。[7] 水土流失不僅導致農業生態系統的土壤流失、肥力衰退,而且加劇自然災害的威脅。

  4. 自然災害頻繁。農業是對自然條件高度依賴的產業,頻發的自然災害對農業大省的農業生產影響更大。我國是自然災害非常頻繁的國家,而安徽又是我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2010年全國受災面積37 426千公頃,受災面積占耕地面積的31.2%。[4]而安徽2010年的受災面積1 752千公頃,受災面積占耕地面積的42%,[3] 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自然災害頻發,使得有限的農業資源變得更加短缺,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面源污染嚴重

  1. 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我國化肥施用量占世界化肥總使用量的30.8%,化肥有效利用率卻僅為30%左右。[8]每公頃 耕地化肥施用量遠遠超過國際上為防止水體污染而設置的225公斤/公頃的安全上限。2009年,全國每公頃耕地化肥施用量為444公斤,[2] 安徽為750公斤;[3] 每公頃耕地農藥使用量全國為14.04公斤,[2]安徽為26.47公斤;[3] 2009年,全國每公頃耕地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7.09公斤,[2] 而安徽為18.38公斤,[3] 安徽化肥、農藥、農膜的使用量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省⑥r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不僅造成土壤板結、耕地質量退化和農田生態系統惡化,而且使得許多地 方的水質下降,以至谷物和水產品內殘存農藥超標嚴重,進而帶來飲水和食品安全問題。   2. 農村生活垃圾造成的面源污染。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批工商業產品涌入農村消費市場,農村生活垃圾也隨之逐年增加。塑料 薄膜、食品和日化產品包裝袋等各類廢棄物、生活污水不斷增加,遠遠超過了農村環境的自凈能力。加之垃圾處理設施和管理措施不到位,大部分農村垃圾都是隨地 堆放,不但侵占大量土地,導致可利用土地資源減少,還容易破壞土壤的性質和結構,污染地表水體和地下水,直接危及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

  (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低

  農業廢棄物主要包括農作物秸稈、谷殼、果殼及甘蔗渣等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和畜禽糞便。我國每年產生各類農作物秸稈約6.5億噸,畜禽糞便產生量約 20億噸,是我國工業廢棄物產生量的3.2倍,其中約60%未得到有效利用。[9]以秸桿為例,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和各類 替代原料的應用,加上秸稈綜合利用成本高、經濟性差、產業化程度低等原因,出現了大量焚燒秸桿的現象,不僅浪費資源、污染空氣和水土,而且可能誘發酸雨, 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雖然各地投資建設了一批秸稈人造板、秸稈發電、秸稈沼氣等綜合利用項目,并進行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栽培食用菌等技術 的推廣應用,但是秸稈綜合利用率仍然很低。據統計,安徽省各類農作物種植面積1億多畝,產生秸稈約4 011多萬噸,目前有效利用率在50%左右。還有5 000萬畝農作物產生的2 000萬噸秸稈得不到有效利用。[10]

  二、制約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因素

  (一)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性制約

  一是人均GDP低。2010年,全國人均GDP29 992元,[4]安徽省人均GDP20 887.80元(按常住人口計算),[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9 104.2元,經濟發展落后成為安徽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制約因素。二是人均財政收入低。農業大省一般都是財政窮省,安徽也不例外。近幾年來,安徽省 級財政收入和人均財政收入在全國排名一直靠后,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安徽仍難以擺脫財政窮省的地位。2010年,安徽省財政收入20 638 197萬元,人均3 468.5元(按常駐人口計算),[3]而全國人均財政收入6 197元,[4]安徽人均財政收入比全國低2 728.5元。財力不足顯然是制約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因素。三是農民收入水平低。2010年,安徽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 285元,[3]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 919元,[4]安徽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34元。農民收入水平低,成為農民進行循環農業投入的主要障礙。

  (二)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對循環經濟的支持不足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需要資金上的投入,比如沼氣池的建設、節水工程建設、規模化養殖場的建造以及優良畜種的引進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目前農業循環 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政府來承擔,而農業大省財政收入及投入有限,迫切需要金融體系給予強有力的支持。然而,在廣大農村,除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 作社在農村有網點外,其他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網點很少,農業資金也通過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吸收存款、購買國債和金融債券等途徑流出農村,農業經營者貸款 難。國家對循環經濟發展尚未出臺相應的信貸支持政策,對商業銀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出現的風險缺乏相應的財政貼息等補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業銀行支持循 環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而政策性金融機構還沒有發揮支持農業循環經濟的主力作用,農業發展銀行主要從事糧棉油購銷的貸款支持,不能對農業循環經濟中的商業信 貸缺位形成有力補充。

  (三)農業現代化水平低

  1. 農業科技水平低。開展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是關鍵。從整體上來說,安徽科技投入水平低。2010年,我國R&D占GDP的比重為1.76%,而安徽省R&D占GDP的比重只有1.32%;[11] 安徽省在農業科技活動中,地方財政科技款項呈現下降趨勢,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僅高于西藏);[12] 安徽農業科技人才不足,農業科技研究、應用和推廣的組織不健全,尤其是鄉村兩級農業科技人才匱乏。2010年,農業科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落后于山東、江蘇、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落后的農業科技對實施農業循環經濟的制約作用越來越顯現。[13]

  2. 鄉村人口比重大,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低。2010年,全國鄉村人口占總人口50.05%,[4]安徽鄉村人口占該省總人口56.8%(按戶籍人口計算), [3] 安徽鄉村人口比重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75個百分點。2010年全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36.7%,[4] 安徽為39.1%,[3]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2010年安徽鄉村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占比13.19%,[3] 而全國平均水平為7.26%,[4]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93個百分點。加之安徽是農民工大省,農村有一定知識水平、年富力強的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留下的多半是文盲半文盲,他們不僅對循環經濟的認識程度不高,而且運用農業循環技術的能力有限。

  3. 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土地產出率低,農業產業鏈短。由于農業科技水平低,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科學素質低,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低。2010年全國第一產業平均勞動生產率為14 512元/人,[4] 而安徽第一產業平均勞動生產率只有10 979元/人,[3]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 533元/人。由于農村面源污染、焚燒秸桿等使土壤板結、水質下降,加之農業科技水平低,導致土地產出率低。2010年,每公頃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全國平均為4 974公斤,[4] 而安徽為4 656公斤,[3]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18公斤。安徽農產品資源豐富,糧食、中藥材、水果等農作物的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盡管近幾年安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速度較快,但農產品加工大多限于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發展滯后,造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短,不能形成有效的循環利用。

  4. 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安徽經過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以來,水利設施建設、飲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工程、以沼氣為重點的農村能源建設、電網改造及信 息化建設等取得明顯成效。但是,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許多地方的水利基礎設施陳舊老化,支流、溝渠、池塘多年得不到疏通加固;農村道路建設資金嚴重不 足,許多地方的“村村通”規劃只能停留在紙上,難以付諸實施;絕大多數農村沒有垃圾處理設施。安徽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及自來水普及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 平,2010年,安徽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57.5%,[3]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67.39%;[14] 2010年,安徽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為47.8%,[3] 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為75%①;安徽沼氣普及率在逐年上升,但是2010年全省農村1 424.3萬戶,其中只有75.26萬戶使用沼氣。[3]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制約著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   5. 農業經營規模小。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的農業小規模經營的基本格局,難以適應循環經濟的需要。安徽省戶均耕地面積4.6畝,只及全國平均水平的75.9%。 [15] 農業經營規模小,經營分散,不利于循環農業技術的實施,難以發揮循環利用的規模效應。

  (四)法律法規不健全

  農業循環經濟實施緩慢,立法滯后是一個主要原因。一是《循環經濟促進法》比較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和強制性,其中涉及農業循環經濟的條款比較少。 二是現行的涉及農業循環經濟內容的法律,比如《農業法》《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等,更多的注重環境和 資源保護,涉及循環利用的法律內容較少。三是涉及農業循環經濟的行政法規,如《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森林法實施條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退耕還林條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等強制性較弱。所以,迫切需要一部農業循環經濟的專項法律,確立農業循環經濟在循環經濟中的關鍵性基礎地 位。 [16]

  (五)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考核監督機制有待建立

  循環經濟評價指標是按照循環經濟基本原理所制定的關于循環經濟運行效果的定量評價標準,是各級政府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依據,也是國家宏觀管 理部門對基層政府進行考核的依據和政府對企業進行監督管理的依據,對于基層政府、循環經濟的具體實施者具有導向和約束作用。2007年,國家發改委、環保 總局、統計局聯合編制并發布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這個體系主要從宏觀層面和工業園區層面分別編制了評價指標,注重工業和城市的能源消耗和廢物的排放與 回收利用,涉及農業循環經濟的指標只有“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和 “土地產出率”兩項指標。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缺失,使基層政府管理部門以及循環經濟主體失去了實施循環經濟的依據和約束,無法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 有效監督。目前循環經濟的考核監督機制,主要是各級政府對列入國家和各地方循環經濟試點的單位進行評估和考核。對地方政府的考核,除節能減排指標納入政府 科學考核體系之外,循環經濟其他指標尚沒有成為政績考核內容。

  三、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分析

  (一)財政支持“一馬當先”

  農業是一個正外部性較強的產業,而循環經濟同樣是一個正外部性較強的經濟形式,兩個正外部性的疊加,充分說明農業循環經濟需要財政支持。沒有財 政資金的支持,循環經濟只能是“紙上談兵”。首先,中央財政要加大支持農業大省農業循環經濟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保證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受“財政 瓶頸”的制約。其次,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應當建立農業循環經濟專項基金,保證農業循環經濟的財政投入不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財政資金主要用于農業基礎 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的研究、推廣、應用和農村環境的改善,以及涉及面廣的農業資源的節約、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再次,要把國家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所得稅、 增值稅減免政策和政府綠色采購等政策落到實處。最后,完善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加大退耕還林、土地休耕、濕地保護、水土保持、草地保育等補 貼政策的執行力度,保證給農民的補償足額到位,以激勵農民自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二)建立政府主導的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

  其一,要建立財政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信貸風險支持政策,鼓勵商業銀行發展農村信貸業務。同時,對商業銀行支持“三農”方面的信貸業務應占銀行信貸 業務的比例進行強制性的量化規制,加大國有商業銀行支農力度。[17]其二,農業發展銀行除進行糧棉油收購資金的信貸業務以外,要把支持循環農業基礎設施 建設、關系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農業循環經濟,作為支持農業的常規性、根本性業務。其三,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支持作用, 加強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監管,防止在商業金融缺位的情況下,農村信用社資金倒流。其四,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能面臨的風險納入農業保 險的范圍,允許農民以農業保險保單作為質押貸款,以緩解發展循環經濟中的風險和資金問題。

  (三)完善農業經營制度

  一是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循環農業是不可能長期建立在分散經營和粗放經營基礎之上的。因此,要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落實《農村土地承包 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建立農村土地產權市場,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 轉變。二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解決發展循環農業的組織制度的創新,有利于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 對接;有利于降低循環經濟的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實現生產專業化、標準化;有利于采用先進技術、管理技術和裝備,發揮科技在循環 農業中的核心作用。

  (四)加快循環農業相關法律法規及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

  其一,加快制定出臺發展循環農業的綜合性法規,協調農業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規范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職責 與義務,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財政支持、金融支持、技術支持、信息服務等進行規范,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其二,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對現存 的有關農業的法律進行修改,在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同時,增加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的內容。其三,執法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現有法律的執法力度,依法查處違反 循環經濟法的行為。其四,制定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循環農業的考核制度、重點領域的監管制度,完善社會監督機制。

  (五)完善促進循環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

  理順農業科研管理體制,克服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機構重復設置、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格局,合理配置農業科技資源,把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統一起 來,對涉及循環農業科技進步及成果轉化的立法、稅務、農業、金融、財政、科技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避免條塊分割,提高循環技術對農業支持的效率。重視循環農 業技術的研發投入,尤其是生物技術、微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的投入。同時要改變“重研究”“輕推廣”的局面,加大循環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重點推廣“精準農 業”為核心的減量化技術、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和相關產業鏈技術。推廣新農作模式,比如作物輪作、休閑農作、覆蓋作物輪作、殘茬還 田免耕、農牧混合和水土保持耕作等模式。   (六)提高農村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留住農村人才

  循環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方式,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從根本上提高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 尤其是要加大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調整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以適應農村循環技術推廣和應用的需要,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其次,要留住農村人才。 要以較優厚的待遇,鼓勵高學歷人員返鄉工作;要通過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留住外出打工人員回鄉工作;通過“回歸工程”、“引智工 程”等措施,引導外出務工有成人員回鄉創辦企業。

  注釋:

 、贂簾o2010年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的準確數據,此處以《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中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要達到75%”為參考。

  參考文獻:

  [1]安徽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安徽省統計局.2011年安徽生態省建設統計公報[EB/OL].http://www.ecoah.gov.cn/Pages/ShowNews.aspx?NewsID=78185,2012-11-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2012-12-01.

  [3]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統計年鑒光盤檢索版(2011)[CD].北京:北京數通電子出版社,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2012-12-01.

  [5]國家林業局資源司.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主要結果[EB/OL].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65/content-

  326341.html,2010-01-28.

  [6]李斌.生態文明的本質就是科學發展、是可持續發展[EB/OL].http://www.ahpc.gov.cn/showstqs.jsp?newsId=10114553,

文章標題:農業經濟論文發表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jingji/21768.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 www.久久久久久久久 | 夜夜av | 狠狠的干|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 人人干人人干人人 | 一级片成人 | 亚洲综合色网 |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 国户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波多野结衣先锋影音 |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电影 | 欧美国产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公交车 | 成人日韩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成人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草视频观看 | 激情av网站 | 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 |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大便 |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日操操| 久久成人人人人精品欧 | 久草免费在线视频 | 夜夜爆操 | 九九99久久 | 欧洲性生活视频 | 亚州精品成人 | 一级黄色夫妻生活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性一爱一乱一交一视频 | 午夜影院黄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99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 国产美女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