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交通運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30 17:31 熱度:
摘要:瀝青混凝土路面是以瀝青為結合料,經過周密配制的粗細集料均勻混合后筑成的路面。瀝青混凝土路面在我國公路工程建設中使用非常廣泛。本文從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過程出發,對實際施工中的工序、工藝技術進行逐項闡述,并針對施工中瀝青合混料的溫度控制、攤鋪、碾壓施工技術及安全施工保障措施等進行探討。對今后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公路;瀝青;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
瀝青混凝土路面以其優良的平順性和維護快捷的特點,在城市道路、高等級公路的建設中得到了及其廣泛的應用。隨著近年來我國公路建設迅猛發展,人們對高速公路的路面使用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根據現代交通的要求,瀝青混凝土路面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足夠的穩定性(包括干穩定性、水穩定性、溫度穩定性)、足夠的平整度、足夠的抗滑性和盡可能低的揚塵性。針對這些要求,在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從選材到工藝控制、現場施工都要加以嚴格的控制。
1.材料
1.1集料
瀝青混合料由適當級配的粗細集料及礦粉和規定等級與用量的瀝青組成。過去人們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瀝青性質方面。固然,瀝青對于路面低溫開裂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但是對于抗車轍能力來說,集料和集料級配起決定的作用。由于瀝青混合料中95%為集料,所以應對集料的技術標準與級配引起足夠的重視。
粗集料不得使用鄂式破碎機加工的碎石,集料存放時間不宜太長,碎石經過長期存放,若又無很好的保護措施,集料表面易為一層薄薄的粉料所包圍,不易與瀝青粘附。以后在做瀝青粘附性試驗時,建議碎石不經水洗,直接試驗,這樣能更好的反映碎石與瀝青的粘附性能。集料應堅硬、耐磨耗、棱角好,有良好的嵌擠能力。針片狀顆粒含量最好控制在不大于10%,特別應注意小于0.075mm篩孔顆粒含量不大于1%。
細集料一般采用機制砂,缺少機制砂可用石屑代替,路面施工單位一般都可以自己加工生產出優質機制砂,使用石屑時應嚴格控制小于0.075篩孔顆粒含量不超過15%,使用天然砂一般不超過集料總量的7%,砂當量應小于60%。細集料必須覆蓋,最好搭建防雨棚。
1.2填料
瀝青路面用礦粉應使用磨細的石灰巖石粉,不宜使用拌和機回收粉塵作為填料。為提高集料與碎石的粘附性,可摻加2%的水泥代替礦粉。
1.3瀝青
瀝青的品質是影響瀝青路面質量和使用壽命的一個關鍵因素。適宜的瀝青不僅能延緩瀝青路面的疲勞、低溫開裂,還能防止瀝青路面因重載和高溫作用產生過深的車轍。選擇瀝青的依據是:交通量、氣候環境條件、石料與瀝青粘附性和混合料抗水害試驗結果。依據的瀝青技術標準通常有兩種:瀝青PG等級和針入度等級標準,目前我國采用的是瀝青針入度等級標準。另外,改性瀝青的應用越來越多,雖然改性瀝青與普通瀝青相比使用效果好,但其價格昂貴。因此,什么樣的高速公路需用改性瀝青,中面層是否需要采用改性瀝青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后決定。
2.瀝青混合料溫度控制
瀝青混合料的溫度控制包括混合料拌和廠溫度控制和攤鋪現場溫度控制兩部分。瀝青混合料拌和溫度的控制,從規范角度控制比較嚴格,對石油瀝青拌和出廠溫度要求在120~165℃,而實際上有些施工單位和個別商品瀝青混凝土廠家,在拌和溫度控制方面不是那么嚴格,時高時低很不穩定,有的瀝青混合料拉到工地量測將近180℃,而有時不足110℃。溫度過高可能導致瀝青變質,沒有粘性使瀝青混合料松散,溫度過低,瀝青混合料拌和不勻,影響級配,因此在施工中必須嚴格控制瀝青混合料的溫度。
1.1混合料拌和溫度
拌和廠溫度控制包括瀝青加熱溫度、礦料加熱溫度和瀝青混合料出廠溫度。雖然拌和機均有一般的控制系統和自動記錄,但是為了防止操作失誤和儀表失靈,需要安排技術人員負責檢查測量瀝青混合料的出廠溫度。
1.2鋪筑現場溫度控制
現場溫度控制包括混合料到場溫度、攤鋪溫度、初壓溫度和終壓溫度。各種溫度由現場負責人員親自測試。對運到現場的瀝青混合料的溫度要做到至少每小時檢測一次,同時注意溫度均勻性和色澤度。如混合料的溫度低于要求值,需及時通知拌和廠調整溫度。對不滿足溫度要求的混合料堅決廢棄不用,以保證碾壓溫度和瀝青混凝土的耐久性。如運到現場待攤鋪的相鄰兩輛運料車中瀝青混合料的溫度差別超過20℃,應將料車卸料的次序適當調整,以保證碾壓溫度的均勻性。
3.瀝青混合料拌和
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混合料應采用間歇式瀝青拌和機,施工前必須對拌和機所有計量設備進行認真標定,以確保混合料的施工溫度和材料配比的可靠性。對于改性瀝青、SMA、Superpave混合料應比普通瀝青混合料出場溫度高10-20℃左右,Superpave混合料拌和無特殊要求。由于每臺拌和機性能都不一樣,混合料拌和時間并非強求一個定值,拌至瀝青材料把所有材料顆粒都完全均勻的包裹、無花白料、不離析即可。
SMA混合料的特點:粗集料多、細集料少、礦粉多、瀝青多、需添加纖維穩定劑。對使用松散絮狀纖維混合料拌和時,在拌和機噴入瀝青后立即將纖維噴入拌和鍋內,干拌時間不必延長,顆粒狀纖維混合料應延長干拌時間5-10s,纖維分散后,再投入礦粉和瀝青。濕拌時間相應地增加5s左右,以利于纖維材料均勻地分布于混合料中。SMA混合料不得儲存過夜。
4.瀝青混合料的運輸
瀝青混合料運輸宜用載重20t以上的大型自卸車,車廂內必須清理干凈,為防止混合料粘附,車底可涂一層洗滌水,不宜用油水混合物,混合料的運輸能力應較拌和能力和攤鋪速度有富余。為防止運輸過程中塵土污染和溫度下降,運料車必須覆蓋。
瀝青混合料的運輸還需要注意確保瀝青混合料不產生過大的溫度離析和骨料離析。防止骨料離析關鍵在于瀝青混合料裝入運輸車時要嚴格注意裝車順序,在運輸車卸料過程中要注意車身抬起的高度。防止溫度離析,關鍵要覆蓋好瀝青混合料。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為了避免瀝青混合料的骨料和溫度離析,采用中間拌和車。
5.瀝青混合料的攤鋪
優良的機械設備可大大提高路面施工質量,而靈活熟練地操作機械設備是保證施工質量的關鍵。因而,嚴格遵守機械設備的操作規程,熟練操作,才能保證攤鋪質量以達到較好的平整度。
5.1攤鋪機從啟動到正常攤鋪是一個漸變的過程,由于混合料阻力的影響,大約運行3m-8m才能達到正常。因而減少停頓,并保持一個恒定的速度是保證攤鋪平整的關鍵。具體施工過程中,應根據拌和能力和運輸能力來合理選擇攤鋪速度;
5.2嚴格控制螺旋分料器的轉速,并保證熨平板前熱混合料的高度不變。通常混合料的高度應與螺旋分料器的軸心線平齊。過高或過低都將影響熨平板的受力平衡,使路面出現波良;
5.3根據需達到的厚度,預先調整熨平板的工作仰角,并盡量保持恒定,避免在攤鋪過程中,隨意調節工作仰角,影響面層的平整與均勻性;
5.4注意對自卸汽車卸料的管理,盡量使卸料均勻并保持連續性,自卸汽車在后退時不得接撞擊攤鋪機,料車停在攤鋪機前卸料不得使用制動而增加攤鋪機的阻力;
5.5合理選擇自動找平方式。一般底面層利用基準鋼絲繩來確保高程控制,中、上面層利用浮動基準梁(平衡梁)來達到較好的平整度。
6.瀝青混合料的碾壓
瀝青混合料碾壓分初壓、復壓和終壓三個階段進行。在認真掌握碾壓溫度的同時,壓路機以慢而均勻的速度碾壓,以達到要求的密實度和良好的平整度。
6.1壓路機碾壓方式
瀝青混合料的壓實,振動壓路機的頻率可選用33~60HZ,最佳頻率為45~50HZ;瀝青混合料聯結層、磨耗層的壓實,振動壓路機的振幅可選0.35~0.88mm,最佳振幅可選0.4~0.6mm;根據速度與頻率的關系、鋪筑層厚度、材料種類以及級配構成因素,振動壓路機最佳碾壓速度應以6~8km/h為宜。
6.2壓路機碾壓控制
6.2.1碾壓溫度
瀝青混合料在限定的范圍內溫度越高,其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縮小其空隙率和增加其密實度,越容易獲得平整效果。因此,復壓和終壓溫度必須嚴格地控制。
6.2.2碾壓方法
在碾壓過程中可遵循以下規則:由低向高處(橫坡)碾壓,先靜止后振動碾壓;碾壓時驅動輪在前,從動輪在后;后退時沿前進碾壓的輪跡行駛;壓路機折返的平面位置不在同一斷面上,而是呈階梯形等。
6.2.3碾壓控制壓實度
瀝青面層壓實度越高,使用過程中平整度變化越小,因此切不可為求初期平整度而降低路面壓實度要求。
7.結束語
瀝青路面技術已經有一百年的發展歷史,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還有許多技術有待發展。因此,我們在施工過程中要善于總結,克服不良人為因素,注重引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對整個施工過程實施有效的動態管理,嚴格控制各種試驗及檢測,施工當中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才能鋪筑好高質量、高水平的瀝青混凝土高等級路面,創造優良工程。
文章標題:淺析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jiaotongyunshu/303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