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可識別
城市公共空間的形態及其復雜程度決定了這一空間的可識別程度。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體會:有的公共空間具有非常明顯的個性特征,容易與其他同類型的地方區別開來從而有助于記憶,只要去過一次就能夠清楚記得,而另一些公共空間特征模糊并且相當復雜,很難辨別甚至記憶,結果就導致了一些人雖然是去過幾次了可都還是會迷路。現實的城市公共空間中存在著容易識別的公共空間環境和較難識別的公共空間環境。通過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公共空間的可識別性,或者說可識別程度,是影響著人們處于公共空間中舒適度體驗的重要因素。
容易識別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通常有著較為明顯的特征,通過筆者的調查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布局齊整、道路平直寬敞、路網簡潔、南北走向清晰、標志性建構筑物多、導向標志清晰完備”是易于識別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普遍特征。
西安是大部分受試者認為最具有方向感、最容易尋址的城市。西安中心城區確實符合易于識別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普遍特征,鐘樓位于西安老城中心,得利于位置、體量、形態的特殊,更由于其特殊的意義,而成為西安的標志以及人們心目中的中心。西安的城墻也起著人們日常出行時定位判斷的重要標志物作用。此外,西安的城市道路平直、齊整,方位感明確,尤其是在老城區,即使是很窄的小街小巷,也幾乎都是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的,大街小巷之間互相連接,通達性較好。
由此可知,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形態和復雜程度與可識別性有正相關的必然聯系。如果公共空間的可識別性較差,人們處在空間當中就會相對比較緊張、困惑、不安,從而影響到這一空間的舒適度。
3.3吸引力
一個良好的公共空間必然是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公共空間。一個舒適的公共空間,應該能夠吸引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愛好的人來這里活動,交流。一個對居民有足夠吸引力的空間才能算得上是真正舒適的空間,人群的聚集,才能使空間擔當起城市的起居室的作用。
結論
城市公共空間對于不同需求的人而言,在舒適度的要求上會有不同的標準。猶如木桶效應,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最短的一根木頭長度決定了木桶最終的盛水量。對于老年人、青年人、中年人、小孩以及殘疾人都應該在設計時分別有所考慮,并力圖把不同人群的要求作為設計的最低標準,這樣才能實現公共空間使用人群的最大化,實現更好的服務大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瑋琳.城市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8.
[2]李道增著.環境心理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P186.
[3][美]羅杰•特蘭西克著.尋找失落空間——城市設計的理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4.
[4]王亮等.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沈陽建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J].第10卷第4期.
[5]何建龍.指導教師陳秉釗教授.城市向導—城市公共空間靜態視覺導向系統研究[D].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工學
博士學位論文.2008:09.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