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筑生態化
生態建筑從早期僅僅停留于對氣候、生物反應的關注到今天運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態稿技術的研究,人們對建筑有了更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筑生態化問題。它是將建筑融入大的生態循環圈,從整體的角度考慮能源和資源流動,將建筑建造、建筑設計、建筑使用過程中的消耗、產生納入整個生態系統來考慮,從而改變資源與能源單向流動的方式,趨向良性循環的模式。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環境循環體系”,將人居環境納入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即是對這一思想的提倡。它對建筑的要求不僅僅是建筑的是使用過程,而是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態化,一般應具備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能為人類提供“宜人”的室內空間環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靈活開敞的空間。第二,在對自然環境的利用上,對環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節約土地,在能源與材料的選擇上貫徹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原則。第三,對環境的影響要最小,主要指減少排放和妥善吃力有害廢棄物以及減少光污染、聲污染。
四、生態建筑的社會條件
(1)從“以人為本”到“以環境為中心”的社會思想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20實際末,西歐等發達國家提出“生態現代化”的目標,我國各地也在嘗試建設花園城市、生態城市‘這標志著延續200年的“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模式向“以環境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過渡,從而使發展生態建筑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
(2)共同的社會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道德基礎。生態環境問題不是某一小區、一個城市或國家的問題,有些生態小環境通過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與資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到達目的的,必須是人類的共同意志。《里約宣言》為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會道德基礎。
五、生態建筑的創新觀
建筑設計的創新不僅可以體現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體現在建筑技術中。在清華大學超低能耗樓設計中就有多處創新之處,在圍護結構設計中包含了生態艙的設計、相變蓄熱地板的設計、植被屋面的設計及各種幕墻的設計。其中的生態艙位于建筑物一層北部,將綠色植物引入室內,創造性地在建筑內部增加了與自然接觸的人性化空間,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內環境質量。能源主要采用太陽能和天然氣,將這些天然能源轉化為電能和熱能,減少了動力電的使用。
隨著世界性的生態觀念和共識的逐步形成,人們對建筑的生態屬性和人文內涵的認識逐漸有了較大的觀念轉變,將建筑設計中的生態環境品質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態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樹,并在實施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建筑設計反映了生態優先原則和跨世紀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精神。我國大規模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節約能源早已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前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短缺。從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出發,綠色生態建筑愈來愈受到世人的青睞,它勢必成為21世紀建筑的弄潮兒,它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隨著各種綠色建材的出現,科技業的發展定會帶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未來的建筑將會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陳自新.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淺議過量的“以草代木”的傾向[J].
中國園林,1997(6):6-8.
[2]林憲德.綠建筑設計技術匯編[M].臺北:內政部建筑研究所,2000.
[3]余自力.走向傳統建筑—傳統地方建筑對可持續發展建筑的啟示[J]四川建筑,2003(6)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