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木材的使用
木材在云南建筑上的運用最為廣泛,遍布于境內各個氣候帶,許多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木材和木構系統為主,代代相傳,幾乎是無木不成屋。無論是承重結構,還是墻體結構,甚至是屋面結構,都有木材的大量應用。
滇西北地區生長的麗江云杉、冷杉、云南松等都是高大通直、生長迅速、出材率高的樹種,出產的木材大多輕軟致密、易加工、耐腐蝕、不翹曲,是優良的建筑用材。這個地區的人們依靠木材保溫性能良好的特點對抗寒冷,發展出了井干建筑。井干結構的典型“閃片房”的建造工序是先用石料砌基,平面為矩形,墻體用相互交叉的圓木構架,再生土筑墻;隨后在人字屋頂上鋪設兩坡木片屋面,屋面用木瓦直接覆蓋在木檁條上,木瓦用杉木劈成,俗稱“閃片”、“劃板”,藏房靠院一面門窗、隔墻板壁、樓梯、外廓也都是木質結構。其余三方為厚約二尺左右的土墻或石墻,房越高闊,墻體越厚;外墻面向上大度收分,近呈梯形,內墻面接近垂直。根據我們所作的熱環境數據和居民調研,可以看出“閃片房”除了取材方便、使用周期長的優點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的優點是土木建筑的抗凍性明顯優于磚石或磚混建筑。通過分析,“閃片房”無論是從取材還是厚墻小窗的形式上都是非常適應高海拔山區直射日光強烈而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的,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態建筑。
滇南、滇西南,尤其是西雙版納。版納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部邊沿,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暖、陽光充足,濕潤多雨,是中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地區,其境內至今仍有70萬畝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雨林中生長的樹種生長非常迅速,出材快。當地的建筑類型傣家竹樓,就是典型的干欄木構架,非常適宜當地濕熱的氣候。干欄建筑是以“木骨泥墻”發展而來的,底層架空,出檐深、檐口低、設坡檐以及常常采用有頂無檐的挑廊、敞間、無頂無墻的展臺等開敞空間,因而顯得輕盈通透,兼具防濕、防水、遮陽、通風的優點,也是一種非常生態的建筑類型。
雖然木構架的這些建筑形式非常適合云南省這些不同地理、氣候條件地區,但是為了解決其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等方面的矛盾,還是迫切的需要對材料的利用加以管理,需要對民居加以更新,才能將這些蘊涵著生態信息的建筑形式保存下去。我們必須做到:
⑴保護森林資源、嚴禁亂砍亂伐、過度開發,管理和種植工作并重。
⑵在木材還沒有達到出產量大于使用量之前,積極的引入一些環保的人工材料輔助使用,能盡可能延長其使用周期。
2.2竹材的使用
竹建筑在我國的歷史悠久,在清代沈日霖的《粵西瑣記》中記述有“不瓦而蓋,蓋以竹;不磚而墻,墻以竹;不板而門,門以竹,其余若梁、若楞、若窗牅、若承壁、莫非竹者。衙署上房,亦竹屋”。直至近代的傣族、佤族、景頗族、怒旗、布朗旗、德昂族、基諾族、拉祜族、傈僳族等民族的房屋建造仍大量使用竹材。有的民族,如佤族,其生活器具、生產工具也多是竹制品,還以竹搭橋,充分體現出濕熱地帶使用竹的普遍性。許多民居的墻體構造上,竹材都是主體構造部分,主要有竹排墻、竹面墻、竹篾墻等幾種,利用竹材的編織給予建筑的立面以風格不同、變化多樣的效果。濕熱地帶的人們,大規模使用竹材作為建筑、生活材料,其原因重要有以下幾點:
⑴竹資源在當地非常豐富,許多種類都是優良的建材,加之其生長周期短,加工簡便,對邊疆的人們來說是一種既便宜、又好用的材料。
⑵為了滿足防熱、通風的需要。用竹篾織成的壁板,有許多縫隙,利于空氣流通;以竹代瓦,室內火塘產生的煙氣,易于排散。而且竹的膚感涼爽光滑,酷暑之時用之極佳。
⑶解放前,當地多洪水。以竹篾編成竹簧鋪于樓上有如下功用:“竹接的竹篾多空隙.而系綁于粱上,洪術泛濫時,將其取下減少浮力,待洪水退后再鋪上”。
木材、竹材這些輕便的材料和以拼裝為主的技術為施工和維修提供諸多方便,而且除了人的生物能和運輸的能耗外,幾乎沒有其它的能耗。這類民居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十分普遍,它既滿足了人民經濟的需要,而且由戶主直接主持建造,直觀地達到使用者的要求,同時極大地調動施工的積極性和用材的適當節省。只要合理地引導和給予技術支持,完全可以做到既經濟又環保。
2.3土的使用
上文已經提到過在“閃片房”的建造中,其中墻體部分是很厚的,既保溫又隔熱的夯土墻。而在干熱地區,還存在另一種以土為主要建材的生態的建筑類型——彝族的土掌房。土掌房是一種以土、木為建材的結構簡單的低層平頂式建筑,平頂的做法是用密楞上鋪竹條或細木條作承托再抹上泥土;而墻體用土坯壘砌或直接用土夯實成墻。建筑用土不需要加工,就地取材,依山就勢不破壞生態,拆舊建新時還可以循環利用。
更具有研究價值的是,土掌房還是一種節能建筑。首先它靠山向陽,屋頂覆土,厚土墻≥40cm,開小窗;屋內不僅具有良好的小氣候,而且因為保溫隔熱良好,所以冬暖夏涼。其次它是一種非常節地的建筑類型,土掌房占地小,屋頂兼具晾曬功能就不需要額外的農用空地,土地利用率非常高。
土建筑所需要的耗材少,設備簡單,消耗勞力少,也是一種中國廣大農村,尤其是干熱型氣候的山地所適合的建筑。在全球推廣生態的覆土建筑的今天,是一種需要我們好好保存和發展的生態建筑類型。
2.4石材的使用
因為石材的開采和加工會對環境有一定破壞,我們一般不把它作為一種可再生的材料。但是在云南的一些地方,不僅石材資源豐富,而且是循環利用的。如南昭某城墻遺址可以看出,夯土筑成的城墻中,填充以卵石;還有大理七里橋一帶獨特精湛的卵石墻砌筑技術;石材更是在大多數村落的墻基上發揮著與現代混凝土同樣的作用。所以只要使用得當,因地制宜,石材也是一種很好的可再生材料。
.
參考文獻
蔣高宸編著.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斯心直.西南民族建筑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12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