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過程的安全,所以在施工過程中不能忽視一些影響降水安全運行的因素。坑內井的孔位應根據深基坑的支撐圖正確定位(注意不能與設計的支撐位置發生沖突)。并最終固定在支撐附近。基坑開挖時應注意保護降水井管,應將所有降壓井及管道布置在路面以下300mm左右,以防碰壞,同時須保證挖土時不破壞降水井。為避免由于臨時停電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在現場準備柴油發電機。采用雙向閘刀,保證電網供電與柴油發電機供電自由切換,保證停電10~15min內能更換降水井的電源,確保基坑開挖過程中降水不長時間中斷。
監測過程中,若坑內或坑外觀察井水位發生異常,井點出水量增加,而坑內水位沒有正常下降,坑外水位下降明顯時。應暫停或減少周邊管井的降水。啟動回灌井點進行回灌,至坑外水位穩定后再在坑外進行注漿堵漏。堵漏完成后再逐漸恢復降水,并按要求增加水位監測的頻率。降水井封閉前,會同設計單位驗算基礎及結構抗浮力,對基坑圍護結構和周邊環境進行監測。采用信息化管理,根據監測資料隨時調整降水井的運行時間和運行數量,確保基礎施工安全。
挖土進入承壓水臨界狀態時,是土方開挖安全的關鍵階段,應增加對基坑內土體回彈和隆起的監測頻率,加強減壓降水井運行管理。密切監測承壓水水位變化和坑內土體變形,確保基坑安全和坑外環境安全。若坑底隆起,應加強降水,挖土后盡快封閉墊層。若坑內出現承壓水擊穿現象,則立即在坑內采取以下壓井措施:增設坑內降水設備,降低地下水位;進行坑底加固,采用注漿、高壓噴射注漿等措施提高被動區土壓力:墊層隨挖隨澆,對基坑挖土合理分段,每段土方開挖到底后及時澆筑墊層。
4.6周邊建筑變形
基坑施工期間的降水會對周圍200m范圍內產生一定影響,為避免長時間抽水影響基坑周邊建筑物及地面沉降。除設立建筑物和地面的沉降觀測點外。另在基坑外側設置觀察井和回灌井。對周圍建筑物進行沉降監測。對每個監測點數據和降水監測綜合分析,以調整降水方案。降水運行過程中,隨開挖深度逐步降低承壓水頭。根據抽水試驗得到的參數,計算不同井群組合下坑內地下水位,隨基坑開挖深度確定井群的運行。在控制承壓水頭足以滿足開挖基坑穩定性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小承壓水位下降,以盡量減小和控制降水對環境的影響。采取分層、分部位降水。避免因一次降排水量過大周圍地層失水而引起沉降。臨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線降水井的抽水時間應盡量縮短,必要時應建立水力屏障。
周邊建筑物變形接近報警值并有繼續發展的趨勢時,應根據施工進展情況及專家會審確定的處理意見采取相應措施。若出現在土方開挖階段,應立即停止開挖,采取回填和坑內外注漿加固等措施,控制變形的繼續發展。同時加強監測,在各項措施落實、周邊建筑物變形趨于穩定或變形趨于減小的情況下。再繼續施工若出現在墊層澆筑期間,則可適當提高墊層的強度等級或在墊層中增加鋼筋;加快施工進度。縮短墊層澆筑時間,盡快形成墊層支撐。若出現在結構施工階段,則可增加臨時鋼支撐,同時增加施工人員,縮短結構施工時間,盡早形成安全、穩定的永久支撐結構。
4.7地下管線保護措施
土方開挖不得危及周邊建筑物和地下管線等基礎設施安全。施工前先取得地下管網圖及相關資料,并采用地質雷達探測方法,探明場區內的地下管線及場區周圍市政道路下的管線分布情況。根據探測結果繪制地下管線和障礙物的分布圖,制定切實可行、科學合理的管線保護方案。在已經查明的地下管線路徑上設立標志,地下管線兩側各2m范圍內采用人工作業。做到逐層輕打淺挖。維護單位人員到現場監護,一旦發生損壞應及時組織搶修。挖出的電纜、管線按監護人員要求進行保護或遷移,保證既有設備的正常使用。監測過程中若發現地下管線沉降或位移累計或變形速率接近報警值,應立即將管線靠基坑一側打槽鋼封閉,管線距基坑較近時設支撐架將管線架空,與土體脫離。同時采取調整基坑的施工順序、施工方法等措施。
要保證基坑土方施工安全,除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外,還需合理安排施工順序,加強管理,使基坑支護及土方開挖能形成有效的流水施工,減少基坑暴露時間。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