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7 12:12 熱度:
摘要:生態城市的概念,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構想,生態城市的建設,不僅要有一個科學的,高水平的、高質量的生態城市規劃,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本文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策略和步驟,并介紹了國內外生態城市規劃和建設的一些經驗。
關鍵詞:生態城市;城市規劃;生態城市設計
1 生態城市釋義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才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人和”。
2 生態化城市建設發展歷程
從人類文明發展史角度看,人類經歷了蒙昧、野蠻而逐步走向文明,從漁獵文明發展到農業文明再發展到現在的工業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會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大進步。目前的工業文明雖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問題的嚴重化,已經開始走向衰退,一種新的文明,作為工業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興起。這就是說現在面臨著工業文明向一種新的文明的過渡,這種新文明即為生態文明。人類社會也將從工業社會轉向生態社會,從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生態化發展模式。
在世紀之交,新舊文明轉換之際,我國城市發展面臨兩種選擇,或者走傳統工業化發展道路,生產和生活方式不發生根本改變,最多只進行適當的調整;或者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根本性變革,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化發展之路。第一種選擇是危險的,“邊發展、邊治理”或“先發展、后治理”,使人類“生存危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甚至拖延解決,只會使為之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到最后可供選擇的余地也愈來愈小。我國應該也必須選擇第二種,盡管我國城市將在發展中面臨更多挑戰。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選擇,是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維護全球生存與發展的迫切要求,變革勢在必行。
3 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基礎。生態城市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的提高等。編制生態城市規劃,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指標要突出速度、結構、效益3個重點,建立起符合經濟發展內在規律、各產業比例合理、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經濟系統,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主要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人均財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單位GDP能耗和水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應當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的比例、規模化企業(年產品銷售收入大于500萬元的工業企業)通過ISO14000認證的比例、資源(特別是水資源)利用科學合理等。
社會發展指標要突出以人為本,以改善人居環境為中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使城市載體功能與城市發展相適應。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線系統(包括交通、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系統)完好率,消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災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業事故(包括化學品泄漏)、反恐與治安、重大氣象災害等應急救援系統,燃氣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學率、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率、市民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率等。
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性開發并重,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良好的循環系統,從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廢棄物處置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無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等。注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科學規劃城市的經濟和生態活動,合理確定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
同時,應優先考慮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4 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以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并體現不同城市獨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設計有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3個方面。
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筑、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筑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特別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觀設計,要在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筑。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融生態環境、城市文化、歷史傳統與現代理念及現代生活要求于一體,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范效應的龍頭產業。要在全面客觀地分析城市產業現狀的基礎上,立足于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和生態化、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高起點、高標準、科學設計城市產業。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同時努力發展旅游、教育、醫療、物流、文化、信息、房地產等產業。要建立生態產品開發、設計、孵化中心,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生態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創建綠色企業等,建立企業環境行為、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環境信用納入企業社會信用體系之中,通過多種媒體向社會公示。
5 創建生態城市策略
現代城市與生態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不能因此而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盡善盡美、不可實現的理想烏托邦。現代城市到生態城市可能是個很漫長的發展過程,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美國生態學家Richard(1990)提出了“生態結構革命”的倡議,并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的10項計劃:普及與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致力于疏浚城市內部、外部物質與能量循環途徑的技術和措施研究,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保護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設立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部門,完善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體制;對城市進行生態重建(EcologicalRebuilding),力求為居民創造多樣的自由生存空間;建立和恢復野生生物的生存環境;調整和完善城市生態經濟結構;加強舊城、城市廢棄土地的生態恢復;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取消汽車補貼政策;制定政策,鼓勵個人、企業參與生態城市建設。
這10項計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國家生態城市建設的熱點和發展趨勢。當然中國城市不可照搬,只有從國情和城市實際出發來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建設生態城市道路。但一些成功經驗是應該借鑒的。
6 生態城市建設步驟
建設生態城市可分“三步走”,即3個階段:
第一步:起步期(初級階段)。大力宣傳、倡導生態價值觀,喚起人們對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視,制定行動計劃,建立示范工程,加強能力建設,對社會經濟組織結構、功能進行初步調整,為建設階段作好準備、打下基礎。
第二步:建設期(過渡階段)。重在逐步調整、改造社會經濟組織結構,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環境質量,加強生態重構和生態恢復,增強城市共生能力,進一步增強人的生態意識,使之自覺廣泛參與生態化建設。
第三步:成型期(高級階段)。這一階段生態城市并不是處于“靜止”的理想狀態,而是自覺地通過各種技術的、行政的和行為誘導的手段實現其動態平衡、持續發展,自組織、自調節能力強。但若其正負反饋失衡或自我調控失靈也會導致衰敗。
以上3個階段,對于不同城市因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每一階段的時間跨度也不盡相同。第一步和第二步實際上就是城市生態化發展階段,生態城市則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高級境界。可喜的是我國已有不少城市已處于起步階段,但還有很多城市仍在繼續重蹈傳統工業化發展老路。
7 國內城市的生態城市規劃方案
福建省廈門市依據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開展了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案,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和“生態立市、生態興市”為主要宗旨的城市規劃。提出了幾個方案,但都是以城市的基本環境圍繞著發展生態城市為主線提出的。
其中之一是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設計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總體目標:依據“優化島內、拓展海灣、擴充腹地、聯動發展”的海灣型城市發展構想,突出“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自然特征,構建支撐整個生態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及市域生態安全空間格局。
加強城市社會服務功能及經濟聚集功能開發,充分發展城市循環經濟及生態產業,激發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活力及培育城市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啟動數字化生態城市管理系統,確保用8年時間基本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經濟高效、生態文明、環境優美、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健康、安全、社會永續發展、兼備海城特色、適宜創業及生活,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品位海灣型生態城市。
8 國外生態城市發展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推進大規模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隨后,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如歐美國家開始修建城市中心與郊外森林連接的“綠色走廊”,將城市與森林連為一體;建立國家森林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在國家公園內禁止砍伐樹木,禁止一切建筑。美國對森林公園要求用地不少于1200km2,盡可能緊靠城市布局。過去煙霧彌漫的倫敦和魚蝦絕跡的泰晤士河,現在都變清潔了,大倫敦周圍建有2000多km2的綠帶,市中心的皇家公園有40~50種鳥類繁衍,約為城市周邊地區的4倍。德國的“煤鐵之都”魯爾重工業區,過去是污染的重災區,現在已是一片綠色;魯爾區埃森市的森林面積超過50%,經常可以看到野生動物出沒;波恩人口不足30萬,人均綠地面積160m2;柏林綠地面積占城市面積40%,人均綠地面積41m2。俄羅斯圣彼得堡城市森林公園面積400km2,市中心的卡馬諾夫植物園是全球最大的植物園,綠地面積占城市面積60%以上,人均綠地面積49m2;莫斯科有8條20m寬的林帶將市內的公園林地和郊區的林帶連成縱橫交錯的綠帶網,綠地面積占城市面積40%。波蘭華沙有公園65個,與郊外防護林連成一片,人均綠地78m2。澳大利亞悉尼人均綠地70m2。美國華盛頓人均綠地接近41m2。我國近些年來也展開了大規模的生態環境建設,但迄今為止,國內外所有的綠化城市、田園城市、山水城市、花園城市、森林城市等都還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生態城市,而只是通往生態城市階梯中的一個臺階。
9 結語
早在20年前,生態學家Odum(1982)就指出由于人類的小決策主導,而不做大決策,是導致生態與環境危機的重要原因。中國古人也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面對異常快速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城市規劃師和城市建設的決策者不應只忙于應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環境惡化問題,街頭巷尾的交通擁堵問題,而應把眼光放在區域和大地尺度來研究長遠的大決策、大戰略,哪怕是犧牲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來換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動,因為只有這樣,城市建設和管理者才有其從容不迫,城市的使用者才有其長久的安寧和健康。
參考文獻
[1]沈清基.生態城市及其規劃方法的探索[J].城市規劃匯刊,2001(2):76-80.
[2]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輝,等.生態城市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J].生態城市與城市生態,1999,12(5):30-32.
[3]吳人堅.生態城市建設的原理和途徑———兼析上海市的現狀和發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20-22.
[4]黃光宇,陳勇.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6):13-15.
文章標題:城市規劃中之生態城市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79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