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20-02-27 10:29 熱度:
一、引言
規劃需要尊重歷史,體現當地文化的獨特性,并對我們共同的過去、集體的記憶、文化的根基表達友好性。只有充分了解“我們從哪里來”,才能更明確“我們往哪里去”。然而,在過去以搶救為目標的保護模式下,規劃更多關注文物本身及其反映出的歷史價值,往往忽視了歷史對當代及未來發展的意義。對某一歷史片段的厚此薄彼,會造成一個地區歷史環境的不連貫,缺乏整體性,甚至出現為了造唐宋仿古街,拆掉現存明清街的“建設性破壞”。整體歷史環境是一個地區宏大的歷史敘事背景的反映,通過應用歷史性城鎮景觀的方法,有助于將城市歷史空間梳理成不同的歷史層積,并從中發掘更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建立起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之間的聯系,使歷史文化遺產成為我們共同的資源財富,并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未來。
二、對歷史文化的認識:從對立面變成共同體
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是一個逐漸豐富的過程,從文物個體到建筑群,從文物本身到所處的歷史環境,從建筑遺產到城市遺產的演變,體現了人們對歷史文化廣博與深邃的系統性認識過程。雖然在大建設與大破壞并存的時代,我們失去了很多歷史文化遺存,但畢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遺產保護體系。歐洲的歷史文化保護源自對紀念物等遺產的保護與繼承,以大量宗教及封建貴族的建筑遺存為代表,他們反映出精英文化的傾向,雖然遺產概念的不斷擴展、文物價值認識的不斷外化,使很多街區、城鎮、區域陸續成為遺產保護的對象,但是在“誰比誰更有價值”,“過去和今天哪個更重要”的爭論始終存在。2005年的《維也納宣言》首次提出了歷史性城鎮景觀(historicurbanlandscape)的概念,這一概念被視為遺產保護界對過去二三十年爭論所形成的一個基本共識[1],即遺產雖然集中體現了某個歷史時期的價值,但其客觀上是由多個歷史層積不斷累加的綜合結果。因此我們對歷史文化遺存的認識,跳出了原有的保護范式,對遺產本身的認識,從靜態片段性的轉變為歷史層積性的;對遺產環境的認識,從孤立無關的轉變為整體聯系的;對遺產保護的目的,從保存歷史轉變為為了明天更好的發展[2]。城市歷史空間曾經被視為快速發展的絆腳石,甚至是城市現代化風貌的對立面,而在歷史性城鎮景觀的概念指引下,城市歷史空間成為聯系歷史與未來的紐帶,是古今對話的窗口[3]。同時,更重要的是,它并不僅限于如孤島一般存在于現有城市中的保護區,而是人們生長于斯,成長于斯的整體環境,很多司空見慣的空間要素既是歷史的反映,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既聯系著我們的過去,也影響著我們的未來,這種因整體歷史環境的紐帶作用而形成的連續時空觀,使歷史文化遺產成為我們發展的共同體。
三、通過歷史性城鎮景觀的方法更好地理解歷史環境
2009年世界遺產中心在《將歷史性城市景觀納入<操作指南>的報告》中首次提出“歷史性城鎮景觀方法(historicurbanlandscapeap-proach)”,也被稱為“行動綱領”。雖然報告中提出了適用于大多數地區的六個步驟,但也強調基于不同地理文化背景的因地制宜與方法創新。但無論如何變化,其最基本的工作是對歷史空間環境的充分理解與價值認識[4]。1.友好面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三個層次友好面對城市歷史空間有三個層次,即保護、理解、融入。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為了使其價值能夠完整、真實地傳遞給后人,避免自然或人為破壞帶來的歷史信息缺失,這是友好面對城市歷史空間的基礎。從以搶救為出發點的被動保護到融入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資源,其中間環節是通過新的技術與方法更好地理解城市歷史空間本身,理解城市歷史空間在宏大歷史敘事與個體記憶之間發揮的紐帶作用。在此基礎上,作為參與其中的個體,才能切實將歷史文化的發展融入每個個體自身的發展,以及某個片區的局部發展中,最終形成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整體發展。2.歷史性城鎮景觀方法的中間作用通過歷史性城鎮景觀的方法,對城市歷史空間進行縱橫兩方面的剖析,能夠在不同領域、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呈現方式的片段化歷史文化要素之間,產生直接或間接的相互關系,這種相關性構成的網,串聯起各種歷史文化遺存,呈現出更為立體、更為豐滿的歷史場景,而這樣的整體性歷史環境,一方面能使歷史文化遺產產生群體效應,價值疊加,影響擴大;另一方面,能使過去和當下甚至和未來的關系更為密切,并使網羅其中的每個人都與之產生更為密切的關系,歷史文化不再是遙遠的過去,也不僅是一段別人的記憶,而是由很多個體記憶構筑而成的集體記憶。3.重新理解城市歷史空間的構成體系城市歷史空間,并不僅僅是目前各種保護區范圍的簡單拼合,其構成體系可以分為層次和要素兩個方面。城市歷史空間在縱向層次上包含了“歷史城區—歷史地段—歷史街區—歷史街坊”四個具有層層涵蓋關系的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是由結構要素主導形成的空間環境,不同層次表現為隨時間的疊合累加,以及在空間維度上的拼接共存;歷史空間在橫向要素上包含了“歷史性建筑—歷史性開放空間—歷史性環境要素”三類具有平行關系的要素。而歷史性開放空間與歷史建筑共同形成了歷史肌理。歷史性開放空間按照其公共性的類型,又可分為歷史性場所和歷史性景觀。歷史性景觀又包括歷史風貌道路/街巷、歷史公園、歷史河道等。縱向層次體系的建立對保護城市歷史空間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層層套疊的空間范圍反映出城市歷史空間在不同層次上的整體價值,因此其保護范圍的確定及其保護目標也應以保護其歷史空間的完整性為原則。橫向要素體系的建立是為了更有針對性地確定保護目標。不同歷史空間要素的類型不同,價值也不同,其保護的目標與方法也不同。歷史建筑需要保護其真實性,歷史景觀環境需要保護其整體性,而歷史場所需要保護其延續性[5]。由此可見,城市歷史空間是一個由多層次多要素共同構成的時空復合的綜合體系,具有更豐富的構成要素,也更貼近當代人們的生活環境。
四、通過歷史性城鎮景觀方法研究上海的城市歷史空間
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獨特的海派文化,在早期的城市規劃中就已反映出歷史保護的思想。目前,上海已建立起一套點線面相結合的歷史風貌保護體系,包括了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風貌保護道路及河道、優秀歷史建筑及保留歷史建筑和文物三個方面的保護對象。其中,最早列為保護對象,也是最能代表上海歷史文化的是2003年確定的中心城區的1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共計27km2,約占上海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建成區面積的1/3,集中反映了上海自1843年開埠以后,形成的東西合璧、海納百川的近代都市風貌和空間格局。1.近代歷史層積:體現萬國博覽,海派文化體現萬國博覽,海派文化上海的舊租界區內優秀歷史建筑薈萃,被稱為“萬國博覽會”,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很多優秀歷史建筑淹沒在成片的現代建筑中,或被改作他用,或被內部分割,亟待搶救性的保護。如果說這些風格迥異的歷史建筑還較為容易發現的話,那些細碎狹窄的歷史性道路、歷史性河道看似稀疏平常,卻更容易在新的城市開發建設中被裁彎取直或直接抹掉,尤其是在上海中心城區的高密度開發建設與舊城更新中。當歷史道路與河道形成的街坊肌理消失殆盡的時候,鑲嵌其中的優秀歷史建筑,只能顯得越發突兀與不合時宜,最終與周邊環境的相容性漸行漸遠(圖1)。因此,從對建筑個體的保護轉為對整個歷史風貌區的保護,是上海應對獨特建設環境的一項積極舉措。這12片歷史風貌保護區,主要分布于上海內環以內,以及江灣片區,充分反映了上海開埠后從外灘的英租界、逐步擴展到美租界、法租界、公共租界,以及老城廂所在的華界,另外還包括了“中華民國”時期大上海計劃中“市中心”的片區風貌遺存。而上海內環是當時滬杭鐵路與滬寧鐵路及其連接線所在的空間位置,基本限定了當時城市擴展的邊界,也大致為上海最初的行政管轄邊界,因此稱其代表“舊上海”的歷史文化風貌并不為過,事實上,很多專家也正在研究將這一范圍整體作為上海的“歷史城區”,提出新的保護措施。由于上海近代特殊的歷史地位,這個“歷史城區”的價值在我國具有唯一性,是上海近代開埠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這一特定歷史層積的集中反映(圖2),并有大量深入的研究成果,但是歷史環境的鑄就并非僅僅是某一歷史層積的結果,上海的租界歷史文化風貌也并非僅僅是外來文化植入的結果,這一歷史環境中還濃縮了上海更為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不同層積。2.追溯古代歷史層積(1)以港興城向上追溯至上海開埠前的航運發展,可以發現,黃浦江及其支流形成的江浙地區航運體系已經十分發達。黃浦江自淀山湖和錢塘江水系匯入,向東在老閔行折向北,流經上海縣(今閔行區)縣城東緣,經城外十六鋪碼頭向北從吳淞口匯入長江尾段入海出洋,其支流眾多,并與江南地區密布的河網形成極為便捷的貨運與客運體系,例如吳淞江因聯系富庶的蘇州地區,后在租界內又被稱為蘇州河,兩岸集中了各類農副產品倉庫;虹口港因聯系寶山地區和周邊漁村,在今虹口區嘉興街道形成了以農產品與漁市相結合的集市,即現存的虹口老街;洋涇浜為流經上?h(今閔行區)縣城北緣的重要河道,后被填為馬路,基本為今天延安路所在位置。除了能便捷地聯系物產豐富、人口密集的太湖流域和錢塘江平原地區,上海還具備航運樞紐的天然地理優勢。中國東部的近海大陸架,自上海以南多為島礁型岸線,很多海港具備優良的水深條件,行船以尖底船為主,而自上海以北多為灘涂型岸線,海港淤積泥沙較多,行船以平底船為主。因此很多南北往來的貨運,需要在上海換船裝卸,因此上海不僅是海河聯運的樞紐,也是海上航運的南北中轉樞紐。也正因此,上海成為西方世界打開中國國門的第一站。從這一歷史層積來看,上海的“歷史城區”與周邊四通八達的歷史河道、遍布于黃浦江上的各色碼頭,以及更大區域范圍內的港口城市風貌遺存,具有密切的聯系(圖3)。(2)交通樞紐如果再將上海“歷史城區”放置于一個區域的大環境中看,20世紀初形成的鐵路,以及更早形成的公路、河網構成了一個復合的城鎮網絡,上海在其中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從如今上海很多道路的名稱可見一斑,例如滬太路(至太倉)、滬閔路(至閔行)、滬青路(至青浦)、滬嘉路(至嘉定)、滬南路(至南匯)等,這些歷史性道路雖沒有納入現行的風貌保護體系,卻支撐著上海“歷史城區”與周邊城鎮的交通聯系,也承載著一段不可或缺的歷史記憶(圖4)。滬太路作為上海開埠初期由國人自建的一條公路,是民族資本與鄉紳文化的反映,該路由太倉瀏河地區的鄉紳出資建設,主要為了方便太倉與上海縣(今閔行區)兩地往來的鄉親。滬杭鐵路是繼滬寧鐵路由英國人投資建設后,蘇浙兩地民族資本家與外國殖民者奪路權的產物,滬杭鐵路通車在當時成為漲國人士氣、展民族精神的一大盛事。軍工路從黃浦江北岸護堤一直延伸到吳淞口,是“中華民國”時期上海市政府重要的工業、軍事與港口發展的主軸,這一布局直至今日依然影響著楊浦及寶山一帶。租界地區形成的路網與街坊肌理,最初受西方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單個地塊為沿街面窄,縱深長的長方形(圖5),而路網伴隨著一次次“越界筑路”向西拓展,格網從密變疏,并因租借國家的不同,呈現不同的路網格局與風貌特征,也因此造成了今天上海中心城區路網肌理錯綜復雜的基礎,但總體上基本呈現方形,在西南向、西北向、東北向三個方向出現軸向放射肌理,這與西南方向的滬閔路及滬杭鐵路主軸、西北方向滬寧鐵路及滬嘉(滬宜)路主軸、四平路(“中華民國”時期稱其美路)通往“舊上海市中心”和五角場地區的主軸具有重要關聯。而滬太路、滬南路等道路的走向與上海“歷史城區”的道路肌理基本垂直,并整體呈現略為傾斜的南北向走勢。這一走勢,與上海成陸的重要歷史遺存——岡身線基本一致。(3)水陸變遷上海“歷史城區”的形成不僅可以追溯到公路、鐵路、航道構筑的區域性網絡,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上海海陸成型及早期工農業發展更為久遠的歷史層積。按照《太湖水利技術史》的記載,公元前226年左右,上海地區海平面較低,海水直達太倉、外岡、漕涇一帶,形成一條自西北向東南的沙堤,將西部太湖洼地與大海隔開,后又形成數條平行沙帶,因海浪作用被泥沙、貝殼等填高,形成天然堤壩,稱為“岡身”。上海的古岡身線形成于距今6000多年前,寬度僅為4~10km,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后續成陸的東部地區也留存了多條類似的堤壩與人工護塘,與岡身線平行分布。這些堤壩是在當時漫灘與海潮泥濘中地勢較高并相對穩固的半自然基礎,因此很多早期建設的道路以此為路基,從而形成了上海最初的南北向略傾斜的肌理,滬太路、滬南路的走向都與之相關。正是由于上海東部不斷淤積泥沙,形成新陸,致使太湖地區泄水入海不暢,吳淞江經常泛濫、改道,對上海北部地區影響極大。保留至今的虬江,歷史上曾名“舊江”,即吳淞江故道之一,輾轉反復終流入黃浦江,由于河道過于迂回曲折,后命名為“虬江”,即使是今天的吳淞江也是蜿54城市建筑2018.4|URBANISMANDARCHITECTUREApr.2018蜒曲折,因此形成了普陀區、舊閘北地區錯綜復雜的道路肌理。明初戶部尚書夏原吉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掣淞入瀏”又稱“黃埔奪淞”,這一重大的水利疏浚工程,極大地改善了太湖下游地區的洪澇狀況,為此后的農田灌溉和交通航運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黃浦江作為泄水通道的同時,原吳淞江下游支流水系也發生了變化,歷史上的上海浦、下海浦,逐漸演變為虹口港、楊樹浦,也才有了后來公共租界東區,并成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搖籃(圖6)。(4)滄海桑田在這些宏大的水陸變遷背景下,上海的兩大經濟體系在空間位移的過程中留下了歷史痕跡。成陸較早的浦西地區,根植于江南農耕文明的“浦、塘、涇、浜”農田灌溉體系,新的排水分區被逐級細化為一塊塊圩田,而這些圩田成了“歷史城區”,以及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城鎮肌理的基礎格網。以上海南市區為例,清末以千字文為編號順序的圩田,其圩堤基本都成了今天上海中心城南部的城市道路。換而言之,這些城市道路雖未作為歷史性道路明確需要保護,但其形成的路網格局與城鎮空間肌理,卻比上海開埠的歷史更為久遠,所代表的是江南農耕文化中的圩田體系。而成陸較晚的浦東地區,曾經是廣袤的灘涂,并從事關乎人民生計的制鹽業。由于錢塘江入?诘暮K}分高于長江入?诩疤K北濱海地區,很多外地鹽民遷入浦東地區,從事煮鹽運鹽的行業,根據當時“場、墩、團、灶”等不同級別的鹽場設置(圖7),浦東、奉賢、金山地區很多鄉鎮依然保持這一地名稱謂,如大場鎮、大團鎮、四團鎮等。在唐宋年間海陸分界線基本穩定于今浦東運河周邊,伴隨著新的護塘建設,如今浦東里護塘的位置形成了“下沙捍海塘”。護塘平行于岡身線,并且堤河一體以便取土,是運鹽的主航道,而往內陸運輸的輔助運鹽河道,多與之垂直,這一橫平豎直的水網格局形成了浦東地區最初的城市肌理。同時,用海水煮鹽,需要大量茅草,因此除了曬與煮的場地需求,很多灘涂用于種植茅草。在陸地向東推進的過程中,新的護塘也如年輪一般層層東移,而被圍入堤內的茅草塘,則被逐步改良為農田,與浦西的圩田體系融為一體,從而實現了滄海變桑田的過程。(5)隸治海防上海的隸屬幾經更迭,在不同時期留下了歷史城鎮的空間遺存。按照等級規制,不同的歷史城鎮有不同規模,但都基本按照中國傳統的建城形制,具有方城、十字軸線、府衙、兵營、廟宇、集市等空間布局結構。明朝由于倭寇侵擾建立起濱海的軍事防御體系,以金山衛為代表的一系列軍事城池,與嘉青松地區的各級府城,共同形成了上海地區的城鎮空間格局。雖然大部分歷史建筑都沒有被保留下來,城墻也已難見蹤影,但歷史城鎮的道路骨架與街坊肌理大多被保留下來,有些城鎮歷史上的護城河還清晰可見。
五、上海的歷史空間要素再挖掘
通過上述的層積梳理,可以看到上海的歷史文化遺產雖然以近代開埠以后形成的“歷史城區”為代表,但是其歷史環境的形成是上海水陸變遷、滄海變桑田,農耕與制鹽,隸治與海防,以及區域交通格局和港口運輸業共同發展的結果,很多依然在使用的空間要素,具備了歷史意義,并與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1.歷史性道路以滬太路、滬閔路、滬嘉路、滬南路、軍工路等為代表的區域性聯系道路,至今仍是重要的通車道路,雖然已有快速路取代了其部分功能,局部線型也有所調整,但其區域格局與基本功能沒變,與周邊地塊的銜接方式依然存在。在中心城區,如四平路(曾經的其美路,是大上海計劃中確定的城市主干道)作為楊浦區聯系市中心重要的交通性主干道,在上海2035總體規劃中還將繼續沿用,其兩側的街巷肌理既有“中華民國”時期的遺存,又有城市新開發的空間肌理,共同構成了古今交融的歷史環境。在遠郊,如奉賢區四團鎮被川南奉公路(局部段又稱團青公路)分為南北兩片,川南奉公路,即當年的里護塘,北側鎮區處于堤內,為歷史城鎮,至今仍保留中街、北街、東街、西街形成的400m長寬的十字空間骨架;南側鎮區處于堤外,是曾經制鹽的重要地區,與北側鎮區形成兩種完全不同的空間肌理。這兩條400m長的狹窄巷道極易被城建大潮抹掉,甚至都無法納入城市規劃的道路體系,但卻忠實反映了這個城鎮與里護塘、制鹽業、鹽民文化之間的歷史淵源。2.歷史性河道吳淞江是上海歷史上重要的航運通道,其入城段的兩岸集中了大量近代的工業倉儲遺存,以及如四行倉庫等抗日戰爭的歷史遺存,因此被納入上海的歷史保護體系。由于歷史上吳淞江的改道,圩田區的反復調整,在江橋鎮境內形成了如封浜、新槎浦等支流水系較為雜亂的空間格局,看似與當今的道路網絡和城鎮格局沒有關系,但實際上這些河道與吳淞江的歷史同樣久遠,是當地人不斷與水患斗爭的結果,通過一系列農田水利設施,最終形成的圩田生產與水利疏導相結合的產物。這些看似雜亂的河道,不應被簡單地裁彎取直,而應該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見證,通過再利用的方式將其在歷史環境中的作用凸顯。在江橋鎮總體規劃中,這些河道兩岸構筑起一套獨特的綠化與慢行系統,成為獨立于城市道路以外的一套以水綠為脈的公共活動場所體系,將歷史性河道融入了城市未來的發展中(圖8)。六、結語通過歷史性城鎮景觀方法,以歷史層積疊加的方式梳理出的城市歷史空間體系,涉及地理、水文、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并且隨著研究的深入,歷史層積會不斷地補充、豐富。本文僅僅提供了一種研究框架,并以有限的歷史空間要素作為研究示例;趯碗s的歷史環境的重新理解,我們不僅能在更大范圍、更大領域內發現更多的歷史空間要素,從而進行甄別并分門別類地保護,而且在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過程中,更清楚現有空間環境中的歷史價值,以及與未來發展相結合的可能性,并為不同地區保留其自身特色提供基礎素材。歷史本就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也是融入每個人生活與記憶中的點滴片段,更友好地面對城市歷史空間,就需要更充分理解它,將當下的需求與未來的發展盡可能地融入其中,使文化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1]張松,鎮雪鋒.歷史性城市景觀——一條通向城市保護的新路徑[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3):29-34.
[2]顧玄淵.歷史層積研究對城市空間特色塑造的意義——基于歷史性城鎮景觀(HUL)概念及方法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6(16):41-44.
[3]張松.歷史城區的整體性保護——在“歷史性城市景觀”國際建議下的再思考[J].北京規劃建設,2012(6):27-30.
《歷史性城鎮景觀方法的應用》來源:《城市建筑》,作者:顧玄淵。
文章標題:歷史性城鎮景觀方法的應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4202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