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1-03-25 08:34 熱度:
摘要:城市公共空間正在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為美化城市環境、增強城市活力、體現城市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提倡“人文精神”的今天,準確地把握城市文脈,通過塑造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來體現設計者對使用者的關懷,是城市規劃設計者的潛心追求。而具有多樣性、發展性以及深刻文化內涵的城市公共空間,則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夢寐以求的企盼。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行為美學以人為本
一、城市公共空間概述
城市公共空間在學術上解釋為:1、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是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舉行各種活動的開放性場所,其目的是為廣大公眾服務。城市公共空間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環境。2、可供全體市民免費使用的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空間,是用于休閑、集會、娛樂等活動的場所。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鞏固生物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城市中建筑實體的開放空間。它是市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場所,與市民的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它又是城市生態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載體包含與生態、文化、美學及其他與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元素。4、廣場、公園、綠地、各類步行道休息、交往、娛樂的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它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體育場地等。城市公共空間的廣義概念可以擴大到公共設施用地的空間,例如城市中心區、商業區、城市綠地等”。城市公共空間可以進行交通、商業交易、表演、展覽、體育競賽、運動健身、消閑、觀光游覽、節日集會及人際交往等各類活動。
城市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風貌與特色的重要場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提供了開放的空間環境,而且在城市的演變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記錄著城市歷史與文脈的積淀。凱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論”、簡•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揚•蓋爾(JanGehl)的“交往與空間”等理論,都對營建個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間的意義做出了積極探討。從本質上看,公共空間應該是一個自由的環境——人們可以隨意使用它們,但也可以自主選擇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們可以通過優化城市公共空間的要素設計,豐富人們相互交往的場所,滿足公眾多樣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間質量,以此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成功的公共空間是以富有活力為特點,并處于不斷自我完善和強化的進程中的。要使空間變得富有活力,就必須在一個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環境中提供人們需要的東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間中營建和應用“空間與尺度”、“可達性與易達性”、“混合使用與密度”、“環境質量”、“公共設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動”等要素。
公共空間首先是一個“空間”的概念?臻g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由長、寬、高等量度和范圍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廣延性和擴張性的表現。但形成具有實質意義的公共空間應該是具有地域文化和內涵的,并賦予空間涵構意義的“場所”。“場所”概念常強調“歸屬感”和與場地的情感聯系。荷蘭建筑師奧爾多•范•伊克(AldoVanEyck)在他著名的場所描述中強調:“不管空間和時間的意義是什么,場所的事件只會有更多意義。這是因為在人的意念中,空間表現為場所,時間表現為事件。”然而在當前營建場所感的規劃設計中,場所的形態意義常常被過分渲染,甚至超越了更為重要的人之活動及空間的功能意義。
二、美國城市空間發展史
18世紀初,每一處公共空間,即每一塊由當局控制的土地,都意味著服務于公共機構,而非服務于公眾。那個時期的公共用地主要是用于地方上教堂或學校的建設。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新建城鎮,幾乎無一例外地包括了為市場、操練場、碼頭、教堂、大學、學術機構及公眾慶祝活動和集會服務的公共空間。它們都以公共的功能為標志,人們在其中從事一些公共服務工作或扮演公共角色。
殖民地時期及獨立之初,美國的復興實踐更多關注的是建筑物而非其前面的廣場。按照18世紀的觀點,無論廣場如何的大和開闊,它的榮耀都來自于其從屬的建筑物。許多城市的地圖顯示,在最終將矗立起的居住區中間插入小的廣場,無疑意味著它被公共建筑圍合,并將因此獲得榮耀。但是,進入19世紀以后,這些小型廣場多被當作公園來看待。從關注公共建筑到關注公共空間的轉變將最終使得公共空間與城市背景之間幾乎沒有什么美學上的聯系。
隨著19世紀的臨近,市民廣場逐漸失去它的聲望,這一點已經變得越來越清晰了。在獨立戰爭期間(1775年-1783年),公眾慶祝的活動中心曾經是教堂的大廳、獨立宮及紐約的中心草地。但是,當政治演說和政治抗議不再流行的時候,公眾就開始光顧擁擠的街道、兩旁植樹的散步道和濱水區了。
其它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這種離心運動。中產階級家庭感到郊區和獨立農莊的吸引力;新來的人(許多人是從海外來的)對原來的風俗并沒有特殊的感情,在城市新區出現的教堂與原來位于城市中心的教堂之間產生競爭;鐵路和工廠的出現,將人們休閑時間的活動轉移到建設活動較少的城市郊區。最終,公共建筑本身也不再處于真正有權力的地位,漸漸淪落為官僚主義的辦公建筑。
盡管老的城鎮和美國東部的城市仍在空間上保持中央公園的傳統,但在中西部和整個大平原地區的城鎮格網規劃和整齊劃一的街區中占有優勢。其中一些城鎮也提供了一到兩個“公共場所”,但這些“公共場所”幾乎都不位于城市的中心,因此也就很少被發現是與公共建筑結合在一起的。在很多情況下,為公園預留的大塊空間不久就被進一步分割為建筑用地地塊了。
作為一條捷徑,普通的美國小鎮靠近主要街道建立車站和貨場。鐵路成為城鎮的中心,而這在歐洲是絕對不允許的(在歐洲,車站往往被安排在郊區)。這樣,美國城市圍繞車站和貨場形成了一種社會中心的替代物(僅僅服務于男性),即一種由破舊街道、批發區和馬力交通組成的混合物。這似乎提供了一種不合法的、低俗的吸引物和消息發布的中心。這是一種市民能夠聚集、談論的傳統城市空間的粗劣的替代物。
1851年,紐約立法部門授權城市用得到的840英畝土地建造公園。1858年,F.L.Olmsted在設計競賽中獲勝,并開始中央公園的建設。
在19世紀末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固定的郊野公園設計的標準。在一座大城市可達的范圍內建造郊野公園的基本目的是使人們通過與自然風景的交流來獲得大腦的清醒與身體的放松。這暗示了郊野公園設計的兩個限制條件:首先,沒有任何類型的建筑在公園中被建造,同時也沒有經過設計的花園、雕像、玻璃暖房、植物園或動物園、開音樂會的樹壇和電子噴泉等,流行的運動場、檢閱場,為孩子們提供的球場和為劃船游泳提供的設施在公園中也找不到;其次,公園應當在視線上與城市背景隔離,通過綠籬環繞構成的不通透的圍墻,使得外部的城市世界永遠都不會影響里面的郊野景觀,不會打擾參觀者尋求頭腦和身體放松的體驗。
19世紀80年代,以在貧民窟中提供小的運動場為開端的“操場運動”(ThePlaygroundMovement),強調公園的易達性。市民對不同戶外游憩空間的迫切需要增加了城市當局提供適當場所的壓力。勸說市長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園,比通過購置另外的土地來滿足游憩需求要容易一些。一些實例也證明,依照原有的公園方案,可以將一些游憩設施聰明地安排在其中。公園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只是作為個人與自然交流的環境,已經成為有助于公眾休閑、健康,引導公民意識和增加其自然常識的環境。
在20世紀早期那個進步的年代,公眾尤其是生活在擁擠的內城的工人階級對健康、衛生及游憩機會的需求成為促進開放空間建設的根本原因。開放空間的易達性反映在市區、地區的規劃和社區、鄰里不同尺度空間的設計中,這些在ClarenceStein著名的Radburn規劃和ClarencePerry的鄰里單位思想中得到集中體現。這些受到EenezerHoward及英國的花園城市影響的世俗目標,被建議作為工業城市擁擠不堪和環境污染的解毒藥(AnAntidote)。在1933年的《雅典憲章》中,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工AM,CongresInternationauxd'ArchitectureModerne)強烈堅持把提供城市開放空間作為現代城市規劃的一條基本原則,并指出開放空R是“城市之肺”(TheJungsofTheCity)。
為了制定作為公共產品的開放空間的提供標準,需要對全國范圍內官方采用的所有公園和游憩標準進行整理。1948年美國公眾健康學會(TheAmericanPublicHealthAssociation)下屬的衛生與健康住房委員會印制了《鄰里規劃》(PlanningtheNeighborhood)一書。這本書總結了城市區、示范地區和與地方學校有直接聯系的鄰里公園對開放空間的要求。最終,這些標準成為總體規劃中開放空間和社區設施確定的原則,并符合州的立法部門和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TheU.S.DepartmentofHousingandUrbanDevelopment)的“701綱要”的要求。在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方面,公園部門現在更直接地參與游憩事件的策劃和組織,與早期對美學特點和教化目標的關注相比,當前他們更關注公園的社會實用功能。這樣,1880年按照。Imsted傳統設計的St.Louis森林公園,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改造成為集高爾夫球場、網球場、博物館、動物園等實用設施于一體的公共空間。
后來,市場推崇者對公園和開放空間同其它的公共設施和服務的態度一樣,不得對公共產品的假設提出質疑。實際上,財政拮據的城市已開始被迫依靠私人領域建造位于城市中心區的公司廣場(下heCorporatePlazas)一類的開放空間。在街道衰落的同時,私有的購物中心(ShoppingMalls)在美國繼續容納大量的公共生活。
全球化經濟造成了許多方面的緊張和沖突。這種緊張象征著地方公眾對全球公司利益的無能為力;文化趨同成為大勢所趨;收入的貧富懸殊正在拉大;地方及全球范圍的環境質量在下降;在多種族城市社區中文化、地方性和社會特征的種種危機等。因此,爆發的示威,表達了一種缺乏地方控制的挫折感,并進一步導致了在地方和鄰里層次的動員(Mobilization)行為。一個地方行動主義化(LocalActivis)的例子是洛杉磯市的憲章改革,它授權組成鄰里委員會(NeighborhoodCounc們S)。其建立的初衷是希望更加關注地方街道和鄰里可居性的提高及公共領域的共享。在一些城市,社區行動主義幫助將被廢棄或閑置的地塊轉變為袖珍公園(Vest-pocketParks)和鄰里球場。在許多內城鄰里和移民社區中街道生活已經重返社區。以鄰里為基礎的非贏利團體也有普遍的增加。它們負責社區品質的提高——從提供住得起的住房到促進小型商業的發展,以及在用傳統的市場眼光來看太有投資風險的窮人鄰里注入復興動力和創造第三場所。
通訊和信息技術領域的革命,已經使我們自身進一步從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間中分離出來成為可能。我們現在是網絡空間和網絡社區中的公民,關于傳統的公共空間和場所的思想正在變得過時。許多人關注是否網絡城市和網絡場所完全排除真實場所和社區的社會生活。現在許多日常生活如工作、購物、商務交易、社交活動都可以通過Internet來實現。這也弱化了面對面聯系和通勤的要求。通訊技術革命也預示著進一步取消公共生活和公共領域的發展趨勢。基于虛擬的生活(TheCyborgian匕ife)可能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分離、逃避和社會反常行為。似乎,貧窮的人和不工作的人(DependentPopulation)的公共城市與成功人士的私有城市將會繼續存在于數字鴻(TheDigitalDivide)的兩邊。
三、城市公共空間的美學行為
從美學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審美對象,其美學行為的研究是以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為背景,以組成城市公共空間的一個個美學元素為載體的系統工程。在規劃設計上,城市公共空間美學行為的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者運用專業知識和審美設計學、城市景觀學、美育功能和美學取向的理念,進行城市規劃的功能分區和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定位;二是社會群體對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的發展成就及其美學功能進行審美評價,并通過自身行為規范來充分體驗審美愉悅和美育效果。
城市規劃的功能分區應注重美學元素及公共空間系統布局:城市規劃是政府調控城市空間資源、指導城鄉科學發展與有序建設、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眾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人們對一座城市的認識往往是從城市公共空間開始的:繁華的街市、潔凈的步道、別致的建筑、精美的廣場、常青的綠地、文雅的市民……等等,它能使人終生銘記,并由此生發出對城市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良好的城市應是由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次的城市公共空間共同組成,它們在形態上表現為點、線、面的特性。點是指城市的微型公園、街頭綠地、道路交叉口、區域性小廣場等節點空間;線指的是商業街、步行街、主次干道、綠化長廊等線性空間;面指的是城市中心商務區、住宅區、大型公共設施集中區等。城市規劃在對以上形態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上要從定位、定量、定形、定調四個方面來把握,分析城市的布局特點和性質,研究居民分布的狀況、購物能力、傳統習慣、交通組織等制約因素,對各種規模的公共空間進行統籌安排。
另外要創造公共空間個性特色。城市公共空間的開發與利用應尊重歷史,延續文脈。城市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傳統文化、社會經濟以及與自然、地貌、環境、習俗相協調的因素,運用形式、色彩、光影、材質、背景等綜合手段建構城市公共空間的個性。個性特色的創造包括特定空間與城市中心空間體系的協調關系,公共空間在特定現狀及交通等條件下所限定的形態、公共空間中標志物或紀念物的主題、鋪地材料及圖案的特征以及植物的地方性等。
城市規劃對建筑的整體要求應體現公共空間美育功能。城市公共空間的最終定位是依賴各種建筑的成形和各種設施的配置而構成其功能價值的。人們通過審美視覺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衡情緒、激發想象與創意;重建物質與人類的親合關系,溝通人與空間的聯系,還城市和建筑以本來意義。換言之,將建筑物賦予美學行為能極大地提升公共空間的心理功能,使公共空間不僅僅是作為“通道”或“廣場”的物理形式存在,更成為人們心理、情感的“價值凹地”,令公共空間變成美輪美奐、有精神意義的“場所”。
按美的規律來建造城市公共空間,是以審美教育完善人格為基礎的。提高人的素質的審美教育目標,不單單是滿足精神需求,而是在滿足精神需求過程中實現對人的素質全面提高。個人的發展,必須通過社會來實現;而社會的發展,必須依賴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所以,城市公共空間如公園、綠地、雕塑、小品、廣場等審美個體,最具有群眾基礎和豐富文化內涵的特性,決定了審美教育要借助這些元素作為審美媒介,由城市政府向大眾施加審美影響,凈化性情和心靈,塑造美好人格,以此達到社會的和諧。
城市公共空間在政府的主導下,通過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者的匠心獨運,通過藝術家和社會學家的專業構思,應更多地溶入社會責任感、倫理關懷、處世哲理等審美內涵,以提高人們的文化、思想素質,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受能力和欣賞能力,達到凈化心靈、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
從建筑的視覺效果上展開城市公共空間的審美定位。
1)用城市景觀營造美的視覺,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靈與城市公共空間合為一體,內心中永存公共空間的絢爛美麗和景色如畫,在欣賞中得到啟迪、珍惜,這就是城市公共空間景觀所要達到的美學效果。
2)用總體色彩烘托美的氛圍。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間審美定位的一個重點,具有藝術美、靈感美、個性美。在選擇建筑色彩時,設計師應根據規劃要求通盤考慮建筑的環境及地理、氣候等帶來的影響和色彩的相長相消因素。色彩的擇取和運用,必須適應社會心理以及社會環境和建筑物的結構特點,恰如其分地運用色彩的冷暖規律。一般地說,在溫暖地區,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調,給人以涼爽舒適之感。對寒冷地區,則宜采用厚重的暖色調,或在中性色系中點設暖色,增強溫和感。廣場、園林建筑色調應使人感覺幽雅明快,公園、景區建筑色調應令人感受寧靜安逸,使色彩的心理作用得以充分體現。這樣,區別對待各地區、各種不同建筑對象的色差,使建筑物與城市公共空間素雅呼應、濃淡相宜,給人以強烈的美感氛圍。
3)城市建筑應具美的個性。城市公共空間的主體是建筑,構成城市內涵的精華也是建筑。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進步,建筑越來越具有審美的性質。根據建筑所具有的凝固、不可移動這一特性,對建筑物特別是公共場所進行規劃設計時必須符合城市性質、城市特點、城市文化、城市文脈及公共心理要求,要結合地理地貌和環境氛圍,彰顯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間的獨特個性。
4)景觀資源顯示美的境界。自然景觀資源是城市的寶貴財富,規劃設計時要正確處理好建筑物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該用的綠地不得放棄;該蓄的水面不得破壞;該保的山體不得挖掘;該留的林地不得砍伐……。同時,對自然景觀資源要運用“借景”手法進行科學利用和加工創新,從而使城市公共空間構成一種更加廣闊深遠的建筑藝術氛圍,顯示美的境界。
5)建筑造型創造美的效果。建筑是為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和創制的藝術。建筑造型與城市環境的聯結或整合,既反映在表層形式各要素,如光色、形象、形體、材質、尺寸、方位等方面,又體現在性格、情調、主題、內容、審美觀念等深層諸要素方面。建筑造型成功的整合關系還在于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良性互動,要求建筑參與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組織、空間劃分和對環境尺度的調節。
城市人性化公共空間設計的美學行為包括:
1)居住區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現代城市居住區是指為滿足人們定居生活需要的空間地理單位。因此,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在居住小區和鄰里單元這一級,公共空間的設計要求反映出強烈的家庭感和緊密的鄰里生活氣氛;在居住區一級,要處理好容積率、綠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間距、建筑高度等關系,充分體現整個城市所凝聚著的集體意象和特色。在居住區努力塑造反映具有社區向心力、凝聚力的公共空間,環境的整體個性和領域感,要反映出為使用者所熟知的社區環境符號,傳統文脈條件,要創造出高品質的物質空間環境。
2)提供促進交往的公共空間城市公共空間是公眾進行交往交流的載體,是城市政府促進社會和諧、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資源。公園、廣場、景區、體育場館以及購物中心和文化中心,作為促進人際交往的首選空間,規劃設計要注重規劃選址、人流物流、公共交通、衛生設施、綠地控制和空間環境的營造等方面的綜合因素,使之動靜兼容,構建和諧。
四、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以人為本
城市不僅是形象景觀不僅是擺設——在城市中行走,人的感覺體現著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公共空間是否宜人、是否對人形成心靈的呵護決定了人的行走感受。城市不僅僅是形象,而是每天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人的生活。來自中國、澳大利亞以及美國等國家的專家們認為,城市公共空間應該兼顧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因為舒適的居住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觀與具有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完美結合所創造出的公共空間景觀,不僅能夠使人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能夠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升城市形象。
商業文化中心、博物館、交通樞紐、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以及體育場地等,城市的公共空間體現著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反映了城市的精神氣質。專家指出,缺乏公共空間的城市是不具備持續發展力的。
通常所說的設計人性化、設計“以人為本”就是說設計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設計其實都是針對人類的各種需要展開的,這些需要不僅僅是物質生活需要,更是包含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是設計本源的回歸。所謂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就是如何通過構成城市空間的諸要素、空間表現特征、空間美學意義等幾個層面體現人類的內在生活、精神需求問題。我們只有弄清楚最終的目的,才有可能賦予我們生存的空間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貼近普通城市居民潛意識中的某種精神需求,心理、行為、文化應該是城市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研究的核心問題,人性化設計反映了“為人而設計”的本質特征。對城市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內涵的理解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是物理層次的關懷,這是城市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內涵的基石。人性化設計是以設計的理性化和功能性為前提條件的,離開了科學結構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將走向極端,最終將違背人性。公共空間在考慮到日照、遮陽、通風等因素,使場所在保持人們心理、生理上的舒適的同時,還應配置各類設施以滿足人們的復雜活動需求。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亞就是典型的功能分區明確的現代主義城市,其設計者路西歐•哥斯達以汽車交通作為新首都規劃的尺度,卻忽視了完整合適的步行系統。在這座尺度宏大的“汽車城市”,人們幾乎很難輕松地步行游覽并穿越街區,時時處處需要乘車流動。這種將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簡單化的結果,就難免使城市缺少活力,不能完善人的需要,特別是忽視了心理與社會因素,對公共空間也缺少關注。
二是心理層次的關懷。設計如果僅僅追求一種功能至上的原則,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攏,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壓倒人的個性,也就偏離了人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物理層次關懷的同時,也關心人的心理、關懷人的情感。例如那些日光充足的室內“街道”就為身居辦公室的白領和生產工人邂逅創造了條件,也促進了不同職業的人群進行溝通。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筑、構筑物的適度圍合,形成積極空間,增強使用者的安全感、領域感,從而使公共空間增強場所感、領域感而對人們具有吸引力。當空間規模過大時,可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鋪地、色彩、設施等創造尺度宜人的空間環境?梢,注重心理關懷的人性化設計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間“為人而設計”的本質特征。
三是社會層次的關懷,即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懷。在我國的一些學者看來,開放空間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間,它包括自然風景、公共綠地、廣場、道路和休憩空間等等,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以至整個環境的演變過程以及對人類的影響,研究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并探討如何改善人類的聚居環境。加強策劃與規劃,從城市整體結構方面作好戰略性公共空間規劃,使資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盡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達到自然、社會、經濟效益三者的統一。
四是對人群細分的關懷。弱勢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點和整個社會環境系統缺乏針對他們的考慮,而使他們的自由行為受到限制。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身體不便帶來的障礙,即無障礙設計,且盡量滿足最有可能使用該場所的群體的需要,同時也鼓勵其他群體的使用,并確保群體之間的活動不相互影響,讓兒童、老人、殘疾人都可能享受戶外公共生活的樂趣,特別是針對母嬰、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在公共空間設計、建設時也理應給予體貼關懷,使他們也能共享現代科技文明成果。只有顧及了人類本身的內在需求并在城市空間諸要素、空間表現特征、空間美學意義等多個層面上加以設計的互動與經營,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間達到與人類需求同構的形態特征和美學意境。對公共空間的醞釀、策劃、營造、設計、使用、維護和改造都應以人為本,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實現對人性化的關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性化設計完全是設計本質的要求,是設計本源的回歸。
以“十字金街”著稱的解放碑中心區有比較完善的步行系統,不僅溝通了整個中心區的步行聯系,而且適度地引進輕軌、巴士等公交系統,解決了中心區復雜的公共交通需要。但中心區整體車行系統的技術指標偏低,道路用地比例僅為15。2%,遠低于大城市中心區20%~25%的指標,加上路網格局、線形設計不合理,造成了車行交通的易達性進一步降低,從長遠來看,這是保持解放碑中心區旺盛活力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從空間與尺度上看,解放碑中心區的建筑密度與建筑高度偏高,高樓林立的整體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心區的空間尺度和視覺效果。雖然設計考究、使用方便的街道家具和公共設施給公共空間注入了應有的活力,但是總體綠化容量的嚴重不足影響了中心區的環境品質和質量。不過,時常舉行的公共文化活動以及商家開展的商業活動對于解放碑中心區的活力營建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每逢節日慶典的時候大量人群聚集在解放碑歡呼雀躍的景象成了重慶繁華興盛的象征。
有觀點認為:在現代科技的促進下,過去需要發生在公共空間領域的一部分社會及市政功能已經轉移到了私密領域(如娛樂、資訊獲取以及消費過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電視和互聯網來完成),曾經只能以集體和公共形式出現的活動也在逐步轉化成為更加個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種繳費手續,過去必須到指定的公共場所完成,而現在則可以通過網絡甚至通訊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領域完成),公共空間對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趨減弱。但對于目前我國的城市現狀而言,公共空間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會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設施陳舊、設計不當以及人們的意識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相對低下,服務能力有限,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分析人本主義,發掘城市文脈,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間自始至終體現對人的關懷和尊重;同時,能夠使人們感受到歷史的魅力,感受到新與舊的碰撞和美感。這種感受凝結成一種完整的空間印象:蘊含活力,個性分明,充滿希望,卻又在不經意時流露出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這時,城市公共空間塑造的美麗愿望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文章標題:城市公共空間結構規劃的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786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