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金融論文 發布日期:2015-01-13 15:19 熱度:
摘 要:2010年以來,隨著境內流動性日趨緊張,商業銀行紛紛運用跨境表外融資業務幫助境內經濟主體獲得境外資金,套取境內外本外幣利差和匯差。跨境表外融資產品的過度運用擴大了貿易信貸規模,加大了外匯凈流入的壓力。目前,對跨境表外融資業務的統計和監測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外匯管理部門對外匯收支形勢的研判。本文在對商業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發展現狀和特點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梳理出商業銀行跨境表外創新對外匯收支影響的若干問題,最后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職稱論文發表,表外業務,外匯收支,外匯管理
近年來,隨著境外市場利率持續低迷以及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不斷強化,境內銀行充分發揮境內外資金價格和客戶資源優勢,通過貿易融資嫁接金融衍生產品,適時創新推出一系列表外無風險套利組合產品。在微觀監管層面,部分表外融資存在構造交易套利以及規避外匯管理的現象。在宏觀調控層面,跨境表外融資規模的急劇擴張加大了外匯資金凈流入壓力,加劇國際收支不平衡,亟待監管者從監管政策上予以規范,從市場化的角度予以疏導。
一、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發展現狀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不在資產負債表內反映的業務。表外業務盡管當期不改變資產負債狀況,但是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可能帶來或有負債并影響未來銀行經營。本文的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主要是指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中為企業對外貿易提供的外匯融資服務,這類業務主要是通過銀行信用將表內資產負債轉化為表外代收代付業務,在外匯管理領域突出表現為各種代付類跨境貿易融資。主要包括: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備用信用證、融資性保函、貸款承諾、內保外貸、出口進口代付以及上述產品與遠期結售匯搭配的組合融資產品等。根據商業銀行在跨境表外融資業務中的角色不同,本文將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分為三類,并從跨境資金收付角度分析此類業務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一)“境內銀行居間+境外銀行提供融資”
在境外融資成本較低的情況下,境內銀行利用其海外分支機構的融資優勢,為境外銀行和境內企業提供居間服務,并不提供融資和擔保,該類業務納入居間業務統計和管理。具有代表性的業務有出口海外代付和進口協議付款[1]。
1.出口海外代付。類似于傳統的出口貿易融資,但區別在于出口海外代付的融資來源于境外銀行。境內銀行指示其海外合作銀行將融資款項支付給出口商,待出口商從境外收到貨款后再通過境內銀行償還境外銀行融資本息。該產品于2011年初在江蘇轄內首次出現,此后規模迅速增長,主要以人民幣形式為主,之后在銀行的大力推廣下擴展至外幣形式。“出口海外代付”融資資金流入和償還流出均申報在資本與金融項目的“從境外銀行及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項下,融資資金流入時引起跨境資金流入增加,還本付息時造成流出增加。隨著“出口海外代付”業務量增長,資本與金融項下凈流入增加,并造成該項下資金大進大出。如果是外匯形式的“出口海外代付”,企業可能將融入的外匯資金結匯或用于對外支付,還會引起當期結匯增加或貿易購匯減少,增加貿易凈結匯規模,加大貨物貿易順收順差缺口。
2.進口協議付款。在境外融資利率低于境內的條件下,境內銀行指定其海外分行先向境外供貨商支付貨款,融資到期后境內進口企業將本息支付給海外銀行。“協議付款”的融資主體為境內企業,銀行是中間人而不是第一還款人或擔保人,因此90天以上進口協議付款不占用銀行的短債指標,而占用企業的短債指標。協議付款從2010年開始在江蘇轄內發展起來,且發展非常迅速,幣種以美元為主,但自2011年以來人民幣形態的業務也開始快速增長。協議付款會引起實際對外支付時間和貿易購匯時間延遲,造成當期進口與貿易對外支付、貿易購匯偏離,貨物貿易順收順差差異擴大,資金凈流入、凈結匯增加。
(二)“境內銀行擔保+境外銀行提供融資”
境內進口企業以進口項下應付款項從境外銀行獲得融資,境內銀行為企業提供擔保,在境內企業無法履行還款義務時承擔還款責任,屬于銀行內保外貸業務。典型業務有委托付款和進口代收保付。
1.委托付款。進口企業委托境內銀行向其海外分支機構提出申請,進口企業向境外付款行承擔第一還款責任并由境內銀行承擔第二性保付責任的條件下,在托付或電匯付款結算方式下,由付款行為境內進口企業先行支付進口貨款或服務項下付款而提供的融資服務。該業務不受境內銀行外債指標約束,委托付款會引起實際對外支付時間和貿易購匯時間延遲,造成當期進口與貿易付匯、貿易購匯偏離,貨物貿易順收順差的差異擴大,資金凈流入、凈結匯增加。
2.進口代收保付。在進口代收結算方式下,境內銀行應客戶申請,擔保其將履行在進口代收項下的付款責任。該類業務屬于擔保類表外業務,具有境內擔保、境外融資的特征。一般情況下,在境內銀行擔保情況下境外出口商即可在境外獲得出口項下的貿易融資,對進口商而言,進口代收保付業務會引起實際對外支付時間和貿易購匯時間延遲,造成當期進口與貿易付匯、貿易購匯偏離,貨物貿易順收順差差異擴大,資金凈流入、凈結匯增加。
(三)“境內銀行開立遠期信用證+境外銀行提前融資”
境內銀行為境內進口企業開立并承兌遠期信用證后,由境外銀行根據協議向境外出口企業提前支付貨款,實現遠期信用證項下境外融資,融資成本由境內企業承擔。主要產品有遠期信用證買方付息貼現和遠期信用證即期支付。
遠期信用證買方付息貼現是指開證行開出遠期信用證并約定對跟單匯票承兌,開證申請人承擔貼現利息和費用,由貼現行對匯票進行貼現,向出口商銀行或出口商即期付款的付款業務。該項業務會引起實際進口對外支付時間和貿易購匯延遲,造成當期進口與貿易對外支付、貿易購匯偏離,貨物貿易順收順差差異擴大,資金凈流入、凈結匯增加。 遠期信用證即期支付系匯票為遠期,按即期付款。付款銀行同意即期付款,貼現費用由進口商承擔。該項業務與遠期信用證買方付息貼現對跨境收支和結售匯的影響類似。
二、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的主要特點
(一)銀行占主導地位
結合政策環境、匯率及利率走勢,各商業銀行總行及時研發各類嫁接型或是創新型的外幣貿易融資產品,這類產品多是打通境內外市場,賺取匯差和利差雙重收益,銀企雙贏。銀行是創新型貿易融資產品的主要推手,多數企業對貿易融資產品運作的具體流程并不了解。創新所帶來的收益多為銀行獲取,銀行不僅獲得中間業務收入和利息收入,而且通過全額質押業務吸收大量本外幣定期存款[2]。
(二)以套取人民幣升值和利差收益為主
銀行跨境表外業務隨著人民幣匯率和境內外利率走勢的階段性變化而變化。在2005年匯改后至2008年三季度,境內外利率水平差異較小,而人民幣匯率單邊快速升值累計幅度達18.7%。跨境表外業務以進出口押匯、遠期信用證等傳統外幣貿易融資業務為主,通過這類融資方式實現早結匯和晚付匯以獲得人民幣升值收益。在 2008年三季度至2010年中期,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等發達國家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境內外利差開始走高,2010年中期境內外利差擴大至 2-3個百分點。而人民幣匯率則穩定在6.82-6.83元的水平。這一階段貿易融資主要是追求利差,主要產品是境外銀行代付類貿易融資業務,通過境外銀行代境內企業支付進口期限組合產品。2008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將90天以上的海外代付和遠期信用證納入銀行短債指標,銀行開始為企業大量辦理“90天以下遠期信用證+90天以下海外代付”業務,實際融資期限超過90天。2011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又將90天以上“遠期信用證+海外代付”組合納入指標限制,但目前仍有“90天以下遠期信用證+90天以下進口押匯”等形式的組合融資可以在規避管理的同時延長融資期限。2011年以來境內外利差約2.5%至 4%之間,監管中發現部分企業在無真實貿易背景的情況下,假借出口貿易融資之名而從境外低成本借入資金,銀行通過全額保證金、協定存款等理財方式,可確保企業獲得1%至1.5%的無風險利差收益;而銀行方面,除獲得利差收益和手續費收入外,吸收了大量人民幣定期存款。
(三)利用本外幣監管差異,發展本幣貿易融資
目前,本外幣跨境資金監管呈現松緊不一的格局,本幣業務管理相對寬松,人民幣海外代付類業務且不納入銀行短債指標管理。多家銀行依托其香港分行向境內企業提供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將香港作為貨幣兌換和融資的平臺。日常監管中發現,境內A企業通過境內B銀行代理,獲得境外C銀行發放的出口代付融資8000 萬元人民幣,折合1262萬美元。A企業申請融資業務時,使用了17筆金額合計1336萬美元的出口報關單作為該筆融資的交易基礎,經查,其中14筆金額合計1201萬美元的報關單已于申請融資日前收匯。A企業存在利用已收匯的貿易單證虛假融資的行為。
(四)規避銀行監管規定,發展表外融資業務
2009年起,海外代付業務憑借不占用信貸指標和低成本優勢迅速發展。2012年8月,境內同業代付和海外代付納入表內管理后,代付類產品規模受到貸存比限制,各銀行創新推出了居間和擔保業務。如中國銀行協議融資、工商銀行出口代收保付等,融資款提供方為境外銀行,境內銀行在融資中僅起中介和擔保作用。這類業務與代付類業務盡管融資作用相同,但不納入表內管理。如江蘇某集團公司轉口貿易信用證大多為80至90天之間,且通過延長信用證承兌期等方式,實際付款期限均在120天以上,有效規避銀行90天以上信用證短期外債余額限制;再如銀行出口項下境外貿易融資因不涉及同業代付仍舊納入表外核算,不受銀行信貸規模及資產負債比例限制[3]。
(五)更加注重境內外銀行機構間聯動
創新型貿易融資多是境內外銀行聯合為企業提供的融資,資金提供方多為境內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境內外銀行合作既發揮了境內銀行的客戶資源優勢,又利用了海外低成本資金。前述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協議付款等居間業務等都是海內外銀行機構聯動實現的。
三、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對外匯管理的影響分析
(一)放大了市場價格信號對跨境收支和結售匯的影響程度
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的創新在客觀上會放大價格信號對資金流動和結售匯行為的影響程度。在人民幣持續升值時期,企業“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傾向較強,人民幣全額質押的貿易融資產品進一步延遲了企業購付匯時間,加大了當期結匯和遠期購匯;而當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甚至出現貶值時,企業呈現“資產外幣化、負債本幣化”傾向,外幣全額質押的貿易融資產品為企業提供了套利機會,降低了企業的結匯意愿,進一步加大了當期購匯和遠期結匯。
(二)造成貨物貿易項下順收順差差異的變化
進口項下全額保證金質押的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延付擔保等產品,延遲了當期的進口支付時間,形成了進口延付。在境內外利差較大的情況下,此類套利產品的市場需求旺盛,隨著產品規模的增長,助推了貨物貿易項下延付行為,造成進口貨物流與資金流偏離,加劇了順收順差差異。貿易項下境內融資組合產品,通過獲得境內外匯貸款替代當期的購匯行為,造成貨物貿易項下購匯與對外支付偏離,加劇順收順差差異。當境內外融資達到一定規模后,融資余額的變動對順收順差差異的變化往往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弱化外匯監管效果
跨境表外融資業務創新的過程實質上是與監管博弈的過程。諸多表外融資組合產品為規避短債指標限制,將延付期限控制在90天以內。相較于外匯監管的人民幣跨境管理政策較為寬松,人民幣形式的境外借款和融資性對外擔保等不受短債指標和對外擔保余額指標限制,因此,此類業務的結算幣種由從外幣轉向本幣。境內外聯動保理、進口保付加簽等以非融資性對外擔保之名行內保外貸之實,規避了原先需通過內保外貸方式融資的額度限制。在監管中發現,銀行在設計創新型貿易融資產品時,并未考慮到融資背后的貿易真實性,僅僅是從資金的安全性和風險性角度出發,部分企業的貿易融資和還款并不具備貿易的真實性和自償性。 (四)影響外匯資金有效配置
從實踐來看,獲取跨境表外融資的大部分企業資金都較為充裕,借貿易融資之名,銀企共同運作境內外資金套取境內外利差和匯差,實現銀企綜合收益最優化。但從金融資源配置最優化角度看,有限的外匯資金并未投向進出口加工型企業,而是投向省屬大型外貿集團,使得跨境資金流遠遠大于跨境貨物流,實質上產生金融脫媒現象。從長遠來看,商業銀行如果將業務發展局限于傳統的存款規模擴張和以套利為主的產品創新上,隨著金融市場化改革推進,利潤空間將逐步收窄,商業銀行的此種盈利模式將不可持續。
(五)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
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推進,匯率雙向波動加大,銀行外匯頭寸中對匯率風險管理的復雜性和難度將不斷增加。企業在多家銀行循環融資,在不同銀行間借新還舊,一旦在一家銀行的套利資金鏈斷裂,數家銀行將面臨企業授信融資信用風險。此外,跨境表外融資業務不受銀行外匯貸款規模限制,若無限度擴張代付規模,到期時匯率波動幅度加大或變動方向逆轉,銀行將面臨遠期合約平盤虧損的風險。
四、政策建議
(一)對跨境表外融資業務設定一定的宏觀容忍度,區別對待合規經營和違規套利行為
跨境表外融資業務的創新和發展是理性經濟主體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選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管理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的基本原則應給予一定的宏觀容忍度,防止銀行跨境表外融資行為加劇跨境收支波動風險、影響國際收支平衡以及金融穩定,減少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對微觀經濟秩序、統計和決策活動的干擾。對合法合規的企業財務運作和違法違規套利行為予以區別對待。對企業財務運作主要通過調控套利空間和貿易融資授信期限進行管理;對純套利行為主要通過管控信用杠桿、授信期限、套利成本等系列措施限制其負面影響。
(二)控制套利空間,加強宏觀層面的調控和政策協調
第一,相關部門應從宏觀調控層面,評估政策導致的套利空間對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的影響,統籌和協調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管理政策等,避免出現過大的利率、匯率、資產價格等價格差異。第二,減少監管套利空間,加強本外幣監管政策、銀行表內表外業務、正規銀行體系和影子銀行體系監管政策的協調,防止不同領域的監管力度不一。統一外匯管理項下有關跨境表外融資管理口徑,約束規避監管的套利行為。擴大銀行短期外債管理覆蓋面,將人民幣貿易融資產品、境內銀行居間擔保業務、非融資性對外擔保類貿易融資產品等均納入銀行短債指標余額規模管理,對不同業務類型賦予不同權重,根據全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各行國際業務結算量以及外匯業務合規性情況確定余額指標,確保銀行在額度內開展貿易融資業務。明確貿易融資項下外債或融資性對外擔保管理口徑,將境內外聯動保理、進口保付加簽等或有負債業務納入內保外貸余額管理。第三,相關部門應創造有利實業經營的良好環境,促使金融機構將更多資源投向實體經濟,壓縮經濟主體的套利動機和空間。
(三)運用外匯頭寸管理等措施調節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信用杠桿總水平,有助于將套利活動控制在宏觀可容忍度內
國家外匯管理局匯發〔2013〕20號文規定外匯貸存比超過參考貸存比的銀行需相應增持外匯頭寸,但存在未考慮境內貿易擔保類業務、跨境貿易融資及擔保以及中小銀行因外匯存款來源匱乏需增持頭寸等問題。建議可綜合考慮外匯貸存比、銀行境內外貿易融資(含擔保)總量/銀行經辦的貿易總量以及其它指標綜合判斷銀行信用杠桿總水平,將銀行的信用杠桿指標控制在合理水平內,防止銀行的貿易融資業務脫實向虛。
(四)提高貿易套利運作成本,有針對性地加強重點領域和環節的微觀管理和檢查力度
一方面,管理企業高杠桿行為,限制高杠桿的貿易項下循環開證、循環融資行為。循環融資即企業在貿易融資名義下提供初始保證金,以銀行融資作保證金或質押循環向銀行申請融資,將信用杠桿不斷提高,提升套利收益率。這類貿易融資背離了實體經濟需求,外匯管理部門應通過窗口指導限制銀行對此類融資套利交易的信用支持。另一方面,外匯管理部門可提高企業和銀行貿易融資套利交易面臨的監管風險和成本,加強對涉及跨境資金流動的貿易融資業務及相應結售匯業務合規性的現場檢查,嚴厲查處無真實貿易背景、純粹以套利為目的的融資及各類違規行為,從而抑制貿易套利行為,強化銀行審慎監管和盡職調查的職能,維護正常外匯經營秩序,創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劉翠麗.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管理研究[N].中國農村信用合作報,2013-11-19.
[2]張德進.轉變貿易融資監管方式的路徑探索[J].中國外匯,2013(21).
[3]邵暉.基于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表外融資組合產品研究引發的外匯管理思考[J].貴州農村金融,2012(8).
文章標題:職稱論文發表銀行跨境表外融資業務對外匯管理的影響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jinrong/2484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