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5-09-23 14:48 熱度:
有效教學的理念起源于20世紀教育科學化的運動,由于其蘊含的工具理性、技術至上理念而導致無數的教育理論者和實踐者對有效教學的原則、方法和步驟的狂熱和追棒。本文主要論述了師生幸福成長理念下的有效教學,文章是一篇教育學文摘發表論文范文。
摘 要:有效教學緣于教學科學化的追求,在技術至上的指引下逐步成為一種工具和手段,而忽視了對生命的關照,導致教師生命價值的隕落、學生生命意義的消解及師生生命關系的阻滯。追求本真的有效教學,就必須基于師生的幸福成長重建有效教學的生命向度,關注生命自由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有效教學,師生幸福成長,技術化傾向
教學追求“有效”當然無可厚非,但“有效”并不是教學的全部意蘊,在過度追求有效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僅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評判教學是否有效,而忽視教育過程中對生命的關懷的現象。
一、生命缺失:有效教學的理性反思
長期以來,傳統課堂教學耗時多、教學目標實現不足、教學效益不高等問題始終制約著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有效教學的引入與推廣,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顛覆與重組[1]。有效教學追求教學科學化,傾向于量化統計的方法,注重通過“過程投入――結果輸出”的模式來精確控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借以檢驗教學的效果及成敗。在此過程中,就使得有效教學演變為一種急功近利的應用工具,人們關注教學的有用價值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容易忽視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1.教師生命價值的隕落
有效教學追求教學的工具價值和教學的有用結果,注重按照事先預定好的內容進行按部就班的操作,通過有意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按照“刺激――行為”的模式向學生傳遞知識,并通過測試檢驗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校也通過獎懲措施和學生有形的分數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完全淪落為工廠流水線上的“操作工”,湮沒了教師的生命價值和教學智慧。每一個教學流程都被瓦解成以有效為導向、以學業成績為評判標準的簡單拼接和組合,教師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發揮,只能依附于對工作和學生有用性的外在需求,生命價值無法得到彰顯。
2.學生生命意義的消解
在“技術至上”、“工具至上”教學理念的指引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缺乏對知識獲取過程的興趣及學習方法的創新,更缺乏對教學情境中蘊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注和體驗。有效教學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經驗與知識的積累,認為學業成績的量化評估是衡量有效學習的唯一尺度,學習的有效性體現為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技能的熟練程度,體現為中考和高考的升學率[2]。由此導致學生在課堂中成為教師的“應生蟲”和“機器人”,僅以存儲知識的多少、演練習題的多少、考試分數的高低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教學是否有效的標準,長此以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關于教育的“三維”目標很難落實,只注重那些可供觀察、可供測量的知識目標的實現,而忽視了對學生長遠發展非常有益的隱性目標的達成,學生的生命價值被消解在對知識累積、考試分數的追求中。
3.師生生命關系的阻滯
有效教育隱含的實用主義理念將教師和學生異化為教和學的工具,課堂本應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和交流、靈魂與靈魂的碰撞,但這種教學僅注重單位時間內教與學投入與產出的比值,強調傳遞知識數量的多少和教學的有用性,使得課堂演變為工具與工具的摩擦、機器與機器的對接,完全湮沒和消解了課堂教學本真的價值和功能。
二、工具至上:有效教學的技術化傾向
1.追求教學投入和教學產出的比值
以“過程――結果”為導向的有效教學,從流行之日起就有技術化傾向和方法論偏失的先天不足。關于有效教學的解釋,一種較為經典的說法是:從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的關系出發,認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3]。這種界定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學視角下對教學活動的誤讀。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當學校的教學活動被強加上類似于工廠和企業的“投入與產出”、“收益與效益”等無形枷鎖,教學過程中有關人的生命和情感就被剝離在外,培養人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等教育目標也就無從談起。有效教學無形中會迫使學校和教師按照教育投入和教育產出的比值來權衡教育的成敗、教學效果的優劣,難以關注教學中的非預期事件,難以養成教師的創造性教育智慧,難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張揚。
2.強調教學目標精細化
很多教育實踐工作者往往有這樣一種潛在的共識:精細化的教學管理可以帶來學生學業成績的優化,學生學業成績的優化可以帶來來自校方和家長的良好評價。基于這種認識,有效教學的這種管理模式在教育實踐中頗受歡迎。杜郎口中學校長在談及“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時說“越是創新的東西,越要在中考上站住腳”[4],就代表性地反映了這一邏輯,表達了有效教學對可量化學業成績的追逐。而將教學目標表述成明確的、可供操作的行為目標,以“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等方式保證教學效率,顯然是提升學生成績,實現“有效教學”的主要手段。這種將教學目標和考試分數直接對接劃等號的做法,短期內可能看到的是教學效果繁榮的景象,但從長遠來說是扼殺了教育中人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即使披上再華麗的教學改革新模式、新方法的外衣,其實也并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漩渦。
3.意圖建構普適性的教學模式與策略
有效教學技術化的傾向熱衷于尋求教育的基本規律,以便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學模式、策略和方法,并希望可以最廣范圍地得到應用和推廣。一定意義上說,模式、策略和方法有利于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和發展。但當有效教學打著“工具至上”“技術至上”的旗號,未能考慮各個區域、每所學校、每門科目及教師和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因素的時候,在應用和實踐中難免會掛一漏萬。有效教學所致力追尋的教學規律和模式忽視了活生生的課堂教學情境,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非預期事件,也忽視了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使得課堂教學也因此變得機械和沉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很多學校熱衷于推崇各種先進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模式,一些中小學教師無比膜拜并試圖運用這些教學模式的時候,并未能考慮到自身的教學風格、自身的教學素養和自身所教學科及學生的特征是否適合。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教學過程的千篇一律和呆板僵化,更會讓很多老師無所適從。 4.教學過程程序化,教學評價簡單量化
具體精確的教學流程、簡單量化的教學評價標準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很多有效教學的倡導者通過對教學過程的研究,人為地將本應鮮活豐盈的教學活動條塊分割成幾個程序和步驟,比如幾分鐘預習舊課、幾分鐘導入新課、幾分鐘課堂講授、幾分鐘課堂提問、幾分鐘合作交流。這種教學模式一旦不經思考地被其他學校移植借用,很容易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陷入生硬模仿的牢籠,易使教學變得機械化、形式化,表面上看去異常熱鬧,但實質上則是“穿新鞋走老路”。在對有效教學中“有效”的所有評價和衡量標準中,唯有學生的學業成績這一項才是最直觀的、最易于測量和呈現的指標系數,也最容易被所有和教育打交道的人所重視,進而造成教學過程中生命主體的缺失。
三、師生幸福成長:有效教學的生命向度
1.師生幸福成長:新發展觀下“有效”的檢驗標準
檢驗有效教學的根本標準,不應是精細準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不應是簡單量化的教學評價指標,更不應僅僅歸結于學生的分數和學校的升學率,應該歸宿在師生的幸福成長上。這是一種對教育的生命觀照和人文關懷。師生的幸福成長并不是空洞、抽象的,也絕不矛盾。首先,學生的幸福成長應該涵蓋知識、技能、品格、道德、思維方法、創新精神、動手能力等各個方面,參照新課改的“三維目標”引導學生幸福成長。成長是兒童幸福的第一要義,而在兒童的天性中尤以自由、創造、探究為重。事實證明,充斥于教育中的題海戰術、粗暴灌輸、壓抑和遏制、懲罰和摧殘也許在短時間內會提高分數和升學率,但歸根結底是和教育的本質相悖的,有效教學的目標也不可能真正實現。其次,有效教學在關照學生生命成長、學生個性解放、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成為教師生活意義和生存價值的守望者和尋求者[5]。對于擁有職業幸福感的教師而言,教學不是工具性的,并不僅僅是生存的一種手段。職業幸福感越高的教師,越能在教學過程中有成就感和滿足感,越能在學生的發展中詮釋有效教學的真諦。
2.師生幸福成長:有效教學的應有之義
有效教學不能離開生命觀的教育,它本應是一種關照生命的多層次人本教育。生命的幸福成長應該成為有效教學的應有之義。首先,關注師生幸福成長是滿足生命自由發展的需要。生命自由發展意味著師生在一個相對開放、寬松、和諧的教育場域內,消除原有的各種束縛和壓抑,激發自身的自覺自愿和主觀能動性。當然這種自由也不是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由,更不是天馬行空的自由。它強調教師可以使教學活動根植于彈性的教學預設,學生在課堂上有自身的話語權和意見的表達。其次,關注師生幸福成長是滿足生命個性發展的需要。真正有效的教學并不是追求千人一面的教學,而是使課堂上每一個生命的特征都得到彰顯。學生的差異不僅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最終的追求目標。要尊重教師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個性差異,使課堂上呈現多姿多彩、五彩斑斕的多樣形態。最后,關注師生幸福成長是滿足生命創造性發展的需要。有效教學所提出的一些經典教學模式強調教學的預設性、規范性、程序性和確定性,完全壓抑了師生在課堂上創造性的發揮。創造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征,也是生命價值在課堂的集中體現。缺乏創造的課堂是缺乏靈性、僵化死板的課堂,是很難聽到師生對話交流的課堂,也就難以激發和滿足師生通過創造走向教學巔峰的需求。
3.師生幸福成長:有效教學的生命向度
生命是教育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教學活動必須遵循人的生命規律,珍惜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構建和諧的生命關系[6]。首先,有效教學應尊重和關愛教師的自然生命,著眼于教師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有效教學中的“有效”意味著教師將摘掉教育“緘默者”和“旁觀者”的面具,擺脫“揚聲器”和“傳聲筒”的形象,走出“教書匠”和“教學利器”的隱喻,將外在的“工具性”要求和內在的“價值性”要求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有效教學的教師,能夠彎下腰去傾聽學生的聲音,能夠靈活設計教學思路,能夠改變教學習慣,能夠不斷涵養教學智慧、提升教學品位,進而會把教學視為自身生命價值的體現,感受到職業所帶來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其次,有效教學應著眼于學生完整的生命發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真正有效的教學意味著需要依據一定的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個性特征,做到“相機而教”、“因學定教”。正是課堂教學的復雜性、原創性、不確定性、學生的差異性,才賦予了教學的靈活性和發展學生個性的契機。最后,有效教學應關注生命的共生融合,建構和諧民主的課堂生態。教師和學生在教育場域相遇,應從根本上摒棄工具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角色,以生命召喚生命,以生命潤澤生命,使教師與學生之間“我―他”關系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你―我”關系的建立。有效教學應致力于構建民主平等、合作對話、互利共生的課堂生態,使學生的生命因自身的成長和教師的關愛而精彩,教師的生命因學生的發展和自身的價值實現而豐富。
參考文獻
[1] 王鵬.有效教學應追求生命關懷[J].教學與管理,2011(12).
[2] 袁丹.有效教學的生命向度[J].中國教育學刊,2013(8).
[3] 程紅,張天寶.論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1998(5).
[4] 茅衛東,李炳亭.杜郎口中學的非典型教改[N].中國教師報,2006-3-22.
[5] 冀蒙.試論有效教學的幾個誤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
相關期刊簡介:《教育學文摘》雜志創刊于1986年,系國家級教育類學術期刊、遴選核心期刊,精選摘編有關教育理論研究和學校改革實踐方面的優秀文章,由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已被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收錄,本刊所刊載的文章是中、高級職稱的評審、評職評優的最佳參考依據。
文章標題:教育學文摘發表論文師生幸福成長理念下的有效教學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shu/2817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