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高等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5-04-09 13:40 熱度:
【摘 要】東盟合作交流背景及醫學教育國際化趨勢促使廣西高等醫學院校所面臨的以應試為導向、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師資不足、教材不適用等制約臨床英語教育發展的因素勢必成為教育改革的對象。為此,我們提出改進策略:設置臨床英語實習課;向學生強調“學生為主,教授為輔”的教學理念;提高臨床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做教材的主人。
【關鍵詞】論文網投稿,臨床英語教學,制約因素,對策
廣西作為中國面向北部灣經濟圈的橋頭堡,自2004年與東盟十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越來越多來自東盟不同國家及文化背景的學生進入廣西醫科大學等高等院校學習,這一趨勢要求廣西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加速,持續提升在校醫學生即未來醫務人員的雙語交流能力,尤其是英語的溝通能力。然而“聾子英語”“啞巴英語”現象仍然長期、普遍存在于現今的醫學生中,這說明當前的外語教學模式與時代要求脫節,不能滿足中國醫學教育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要求。
一 制約因素
1.陳舊的教學模式
應試教育模式的長期應用使學校的外語課程改革、語言學習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變得本末倒置,導致外語教學的改革在數年中沒有形成一個連續、完整的體系,造成語言學習和運用斷裂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大部分醫學生臨床英語綜合能力不強,這與當今醫生需隨時查閱英文文獻從中循證指導工作或能及時與國外同行進行專業交流的要求脫節,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國醫生的對外交流與診療水平的綜合提升。
由于醫學院校至今仍沿用考試通過率作為評判英語教學水平的依據,對醫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測試以通過公共英語四、六級的方式衡量,而這種測試方式是不包含口語內容的,與當前普通高校英語教學大綱里專門指出的“目前要特別注意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不一致。此外,大綱里在教學
目標上對非英語專業學生明確提出培養語言技能目標的順序是聽、說、讀、寫、譯。這說明聽說能力的培養應是普通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學的重點。但陳舊的教學模式致使醫學院校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仍會不自覺地偏重公共英語應考內容和方法的講授,缺乏對臨床醫學英語尤其是臨床口語的關注,這使得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更傾向于公共英語教學、忽略臨床英語教學;另一方面,教學內容往往偏重于語法和詞匯的講解,而忽略臨床專業知識的講授和口語能力的培養。
2.積弊深厚的傳統教學思維
應試教學模式具體表現為“以教師為中心”的“喂養式”或“填鴨式”教學模式,中學階段的學生已適應并習慣該模式,導致學生普遍自學能力較差,在外語學習中的具體表現為不講方法,依賴老師;缺乏自覺,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課堂上注重記錄,缺乏獨立思考,氣氛沉悶。由于存在提高學習成績和升學率的壓力,中學英語教學更側重于英語語法知識和詞匯的灌輸,口語教學常常被忽略。這些都造成當今醫學生在進入大學校門前幾乎沒接受過規范的英語口語訓練。
2012年4月至12月,筆者對廣西醫科大學三個不同專業共10個教學班的268人做了針對英語口語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三個不同專業分別是:口腔系(58人),公共衛生管理系(64人),臨床醫療系(146人)。調查結果如下:
表1 業余時間口語練習統計
練習情況 每周3次以上 每周一次 偶爾練習 從不練習
人數 15 63 141 49
百分比 5.60% 23.51% 52.61% 18.28%
由表1可看出,不同專業的醫學生能充分利用業余時間自覺進行規律的口語練習的僅占總人數的5.60%;絕大多數人(76.12%)顯示出對外語口語沒興趣,僅偶爾或每周練習一次;而從不進行課外練習的學生竟然達18.28%。這說明在當今的醫學院校,雖然經歷多年的教育改革嘗試,但依然沒有激發廣大醫學生對外語學習的熱情和加深對外語在醫學學習中重要性的認識。多數學生課外幾乎不開口講英語,也從不自覺進行口語練習的事實,使當前外語教育改革陷入尷尬境地。這個問題除了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外,醫學院校目前所能提供的外語學習環境匱乏也是個重要的客觀原因。
表2 醫學生臨床口語課堂表現
練習情況 主動配合 配合 消極配合 拒絕練習
人數 64 175 29 0
百分比 23.88% 65.30% 10.82% 0
表2的統計分析顯示出在臨床醫學英語教學實習課中學生課堂表現的真實情況。結果表明89.18%的學生能按教學進度和內容、符合教學要求進行英語問答,其中積極主動的學生有23.88%;但課堂上態度消極被要求完成英語對話的竟達10.82%之多。分析其原因正如前面介紹,多數學生或因長期缺乏外語口語練習,詞匯量不夠,發音不標準,擔心出錯在課堂上被恥笑而選擇沉默。有的學生雖然英語綜合能力較好,但不善于或不愿意主動表現自己而選擇“低調”。這種情況造就了課堂沉悶的尷尬局面,最終教師不得不“強迫”學生問答,這就形成基礎較差的學生不敢開口,基礎好的學生缺乏開口積極性的不良循環。從表2中看到消極配合的學生占10.82%之多,這反映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外語教學模式在醫學院校推廣及普及會遇到重重困難。
3.缺乏合格的臨床專業外語教師
當前,醫學院校缺乏合格的臨床專業外語教師,這主要表現在由于多年來的擴招,作為以外語教學為特點、臨床教育為主導的臨床醫學英語課程所面對的學生過多,班級、班型過大,平均一個班至少50人。班型過大,使授課教師對所要求的教學內容難以在短短40分鐘內全面拓展。臨床實習課是以提高學生的醫學語言交際能力為最終目的,它需要有合格的臨床口語老師。然而,在當前醫學院校從事英語臨床教學的教師大部分為非英語專業畢業,多為高學歷如博士或曾有留學經驗的醫師兼任,自身不具備專業語言類教師所具有的語言教學的專業特長,當授課內容涉及語法、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化傳統等語言學相關知識時,解答內容就顯得蒼白無力,不能滿足醫學生對臨床醫學理論和臨床英語工作技能的雙重要求。而專業英語教師由于臨床醫學知識缺乏且自身的臨床口語水平有待提高,也無法完全勝任臨床教學。同時,日益繁重的教學任務使老師的進修和出國交流機會很少,多數教師沒有與從英語國家來的患者溝通的經歷,更沒有機會以醫生的角色在國外參與臨床診治的經驗,這給臨床醫學教學帶來很大的制約。 4.教材不適用
目前,中國醫學教育向國際化邁進的趨勢正在加速,各醫學高等院校都抓住契機,對原有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做出相應的調整,但遠沒達到滿意的效果,尤其突出表現在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整體上仍然較弱,無法滿足臨床實際工作需要。這一現象凸顯出英語口語教材的重要性,醫學英語教學目標的特殊性要求未來的醫生能具有較好的閱讀及溝通能力,教材的內容應隨醫學發展而不斷更新。然而,目前市面上能真正滿足有效實現口語交際教學目的尤其是臨床醫學口語教學的教材卻不多,符合高等醫學院校教育特色和臨床醫學生特點的口語教材尤其是以東盟合作交流為背景面向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的臨床醫學英語口語教材幾乎無法尋覓。當前我們選用的教材內容顯得陳舊、缺乏時代感,不能滿足東盟合作交流背景下中國醫學發展的要求。
二 對策
1.設置臨床醫學英語實習課、加試口頭表達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近年來高等醫學院校教學在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指導下,開始重視外語口語能力的培養,但一方面由于缺乏合格的臨床外語教師,口語教學無法完全貫穿到臨床教學中;另一方面由于客觀存在的不利于口語教學的諸多因素,如學生過多、班型過大和受課時限制等,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獲得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而逐漸喪失對外語的學習興趣,最終造成學生的臨床外語溝通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要提高醫學生的會話能力,必須有針對性地設置臨床醫學英語實習課,每個學期有1/3或1/4的英語課時用于臨床口語教學是必須的,否則加強醫學生外語會話能力的培養也就流于形式。
目前各醫學院校對醫學生外語能力的檢測采用PRETCO(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的模式,該測試體系更著重語言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的綜合運用,突出實效性和實用性,然而PRETCO測試體系在題型設計上存在沒有針對口語能力直接進行考核題型的缺點,主要表現為以書面形式對會話能力進行間接的考核,這不是語言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的綜合運用且違背了外語教學大綱里對“聽、說、讀、寫、譯”的教學培養目標順序,沒有突出口語教學實效性和實用性的特點,是與實際需求脫節的,故建議增加口試內容。要想完全杜絕外語實習課老師唱“獨角戲”的尷尬教學局面,就必須在考試內容上增設針對醫學生會話能力的測試,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壓力。盡管口語測試在具體實施中任重道遠,但勢在必行。
2.強調“學生為主,教授為輔”的教學理念,豐富第二課堂內容
調查表明,目前影響醫學生英語能力提高的因素有:(1)學生因素。由于中學階段應試教學模式的長期約束下,許多學生在大學階段仍保持由“教師牽著鼻子走”的學習習慣,完全依賴老師的督促和課堂氛圍,課外自主學習意識較差,主動練習口語的機會很少。(2)缺乏學習環境。當前大多數醫學院校所能提供的英語口語練習環境匱乏,母語的語言環境極大制約了學生外語學習的興趣和口語能力的提高。(3)缺乏鼓勵機制讓學生喪失主動性以及對外語的興趣。
綜合上述,由于缺乏地道的語言環境和口語練習機會,在教學中難以培養學生英語表達的好習慣。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如基本的語音、語調、語言的邏輯聯系(包括遣詞造句等),都很難達到理想水平。要從根本上改變舊模式所帶來的被動局面,就應向學生反復強調“學生為主,教授為輔”的大學教學理念,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教學資源,科學地開發第二課堂,優化課外活動設計,將有限的課堂訓練與無限的課外活動合理地結合起來,創造一種學習英語的活潑氛圍和語言環境,才能確保學生的口語水平得到提高。比如開設形式多樣的醫學英語主題講座、演講賽、辯論會和英語角,邀請有多年留學經驗、外語能力強的臨床醫師或各基礎專業教師充當主持人;邀請外國留學生定期參加,并組織學生在講座、課堂或QQ群上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討論和發表學習感想。利用網絡優勢在醫學院校建立有特色的醫學英語網絡平臺也是個可行的方法:一方面,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有用的臨床學習資料,學生可直接提取感興趣的相關部分進行自主學習;另一方面,通過網上教師與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可克服因內向、害怕出錯而羞于在公眾面前開口的情感障礙,逐漸提高口語水平和增強信心。此外,積極鼓勵學生逐漸拓展語言交流層面,與國外的醫學同行共同搭建起醫學交流的橋梁,通過逼真的情景交流,在最大限度上彌補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匱乏這一不足,同時激發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興趣和欲望。
3.提高臨床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
醫學院校以培養臨床實用型人才為主的教學原則,要求臨床英語老師不僅要具備專業英語老師的英語專業知識,更要具備一定的臨床專業綜合技能,如婦科腫瘤英語老師不但要經過一定的英語教學的專業培訓,還要有足夠的婦科腫瘤的專業知識及掌握諸如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同步放化療等與婦科腫瘤診斷治療有關的專業詞匯,并隨著腫瘤治療技術的發展,不斷掌握、更新有關知識和詞匯。這一要求促使臨床英語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醫學院校應根據教學需要加大對臨床英語師資隊伍和人才梯隊建設的支撐力度;放寬教師進修學習的范圍;鼓勵臨床英語教師在更高層次的院校深造,在臨床教學實踐中積累第一手經驗和資料,以便在教學中更有目的性。此外,督促臨床英語教師要努力成長為自覺學習型教師,要密切關注所授專業的發展趨勢。
4.成為教材的主人
以“培養實用型高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醫學院校臨床英語教學,決定了臨床英語口語教材的選用要具有專業性、時代性和新穎性的特點,教材中沒有的內容要求老師及時補充。臨床醫學英語教學復合性強、臨床實踐性強,單一的普通英語會話教材或純粹的臨床英語會話教材,都不能完全滿足東盟背景下臨床醫學英語課教學的需求,必須把兩個內容的教材進行綜合取舍,才能有效地實施教學。這要求臨床英語老師平時注意臨床醫學知識的拓展,還要注意收集東盟各國不同的人文背景、經濟發展及歷史傳承等各個方面的信息作為口語交際材料,彌補單一教材缺乏實時性、趣味性的局限。
三 結束語
隨著醫學教育國際化趨勢和環北部灣經濟圈經濟文化合作的發展,對以培養臨床實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等醫學院校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臨床英語教師應不斷拓展專業領域知識和積累語言教學經驗,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和運用適宜、有效的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成效,打破傳統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同時,還需掌握所教授專業中的相關復合知識,從而促進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改革,提高醫學生的臨床英語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蒂絲、方定志.當前高等醫學院校本科雙語教學的問題與改革[J].醫學教育探索,2005(5):347~350
[2]彭偉蓮、唐曉鴻.關于醫學雙語教學的思考[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151~152
[3]李淑蓉、高全勝、鄧學才等.醫學本科生雙語教學實踐與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2)
[4]徐春宏、李濤、王亮.綜合性大學醫學雙語教學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5):30
[5]楊明山、顧璜.醫學專業“雙語教學”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3)
文章標題:論文網投稿范文臨床英語教學的制約因素及對策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gaodeng/2614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