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醫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醫文獻雜志》
關注()【雜志簡介】
《中醫文獻雜志》雜志前身是《杏苑》雜志,創刊于1956年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復館之初。為內部刊物,不定期出版。由當時館長董廷遙親筆題寫了刊名。1987年《杏苑》被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批準為正式內部刊物,以季刊形式定期出版發行,更名為《杏苑中醫文獻雜志》,明確以“繼承發揚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研究古今中醫藥文獻”為辦刊宗旨。隨著該刊在國內外的影響日益擴大,作為內部刊物已很難適應海內外中醫界的要求,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積極支持下,于1994年正式批準本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并更名為《中醫文獻雜志》。始終堅持“整理研究古今中醫藥文獻,繼承發揚老中醫學術經驗”為辦刊宗旨,不斷豐富學術內涵,拓展交流空間,開辟特色專欄,使之成為中醫藥文獻研究、源淵考證、真偽辨鑒、歷史追蹤、古今論道、醫海拾遺、學驗交流的特色期刊。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2002年成為“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2003年成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刊源期刊”;后又成為“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辟有“文獻研究”、“學術探討”、“老中醫藥經驗”、“名醫遺著”、“醫林人物”、“文獻綜述等固定欄目,又逐步增設了“醫藥學史”、“書刊述評”、“杏苑縱橫”、“驗方萃”、“驗案選介”拔等特色欄目。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卷首語 楊悅婭; 3
2 “操千曲”和“觀千劍” 許敬生; 4
3 清代御醫施世德整理校勘《原機啟微》考 王興伊; 1-2
4 日本古方派醫家村井椿學術思想初探 吳昌國; 3-6
5 《脈理宗經》述評 朱若林;沈澍農; 6-7
6 嶺南醫籍目錄編纂考證的探討 高日陽;羅新燕; 8-10
7 《吳普本草》三個輯本考察 王林生; 11-13
8 漢代的黃白術及其流派 孫孝忠; 13-16
9 2013年《中醫文獻雜志》增刊出版 16
10 《靈樞·刺節真邪》古詩《凡刺癰邪勿迎隴》義證 周雪亮;尚云冰; 17-19
11 韓國《承政院日記》一書里的傳統醫學 安都立;楊頤;王麟鵬; 20-22
12 聲明 本刊編輯部; 22
13 試述張錫純醫學觀之傳統內練思想及其根基 李小青;許峰;沈曉東;趙丹; 23-28
14 從膏方醫案中看清代至民國時期膏方發展的特點 荊麗娟;丁潔韻;黃曉華;蘇姍;朱音; 28-31
15 重要通知 31
16 明代方劑配伍中的藥性原則 趙艷; 32-34
17 《中醫文獻雜志》2013年度優秀論文評選結果 34
18 醫源性疾病的中醫防治 馬麗;戴銘; 35-37
醫學期刊論文征稿: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殘余尿量的護理
【摘要】 目的:探討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殘余尿量的護理。方法:采用回顧性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8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兩組各3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個性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殘余尿量(68.25±8.63)ml,低于對照組的(86.41±7.52)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962,P<0.05);觀察組尿潴留發生率(5.88%)低于對照組(17.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6.581,P<0.05);兩組患者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殘余尿量進行監測,可減少術后尿潴留的發生,并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實施個性化護理可提高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醫學期刊論文征稿,婦科惡性腫瘤,術后殘余尿量,監測
中醫文獻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福幼編》文獻考察與版本分析————作者:趙瑩;趙艷;
摘要:《福幼編》成書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記載了清代醫家莊一夔辨治小兒驚風的臨床經驗,尤其是其用溫補法治慢驚思想和慢驚風的辨證診斷。以《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為線索,結合相關圖書館的館藏信息,對該書的現存版本進行考證,發現不同版本之間的內容存在差異,并選取成都刻本(1828年)、則古昔齋本(1867年)和掃葉山房本(1885年)進行對比,分析其產生差異的原因。同時,結合《中國醫籍大辭典》《中國醫籍...
黃度淵《藥性歌》文獻溯源與價值探討————作者:韓素杰;
摘要:1868年,朝鮮王朝名醫黃度淵參閱中國龔廷賢《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李時珍《本草綱目》、張介賓《景岳全書》、汪昂《本草備要》與朝鮮王朝許浚《東醫寶鑒》、康命吉《濟眾新編》等10余種醫書,輯錄而成《藥性歌》一卷。該書分類收錄藥物歌括514首,注釋內容豐富實用,注重滿足本土醫療需求,其傳抄廣泛,影響深遠,推動了中醫藥知識的朝鮮本土化進程
基于《黃帝內經》探討“膈病”的內涵演變————作者:張克克;柳婷;郭志忠;李鮮;
摘要:膈之名始見于《黃帝內經》,其中對膈的位置、分布、功用、病證作了諸多描述。經仲景進一步闡釋、發揮,至晉隋出現“五膈”概念,后唐代“五膈”“五噎”并存,至嚴用和始將噎膈互稱。《黃帝內經》文簡意博,理奧趣深,其概念多而定義少,若望文生義,鮮不僨事。本文從《黃帝內經》探源朔流,以“膈”循名考實,從其本意、位置、功用、病證四個方面探微索隱,力圖使其聲實相副,各有指歸
葉天士化裁經方治療胃脘痛經驗探析————作者:趙指南;陳慧娟;朱凌凌;張挺;
摘要:清代著名醫學家葉天士,不僅對溫病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且在脾胃病的治療方面有很大建樹。現以《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篇的醫案為例,探析葉氏靈活化裁經方、巧妙辨治胃脘痛的經驗,為臨床更有效地辨治胃脘痛提供有益的借鑒
清代鄂東醫家楊際泰及其《醫學述要》述略————作者:程靜儀;孫易娜;熊斌;李成年;呂文亮;
摘要:介紹楊際泰生平及《醫學述要》的成書及體例,并根據《醫學述要》的內容對楊際泰的學術思想進行重點論述,具體有:理法方兼備,醫理遵軒岐,重視形體解剖理論;治法承仲景,以程氏“八法”為要;方藥采諸家,劑型藥量隨證應變;因地而制宜,溫病宗楊栗山之學,從病源、證候、治法、傳染等角度辨析傷寒與溫病之別;立足清末毒品泛濫時情,對鴉片戒毒之法尤有心得。楊際泰既繼承鄂東醫家崇尚實踐的傳統,又注重總結與提煉中醫藥基礎理...
《素問》痹論、痿論發微————作者:張帥;黃志豪;路薊蘇;胡宗德;
摘要:從病名、病因病機、診斷及治療方面綜合分析《素問》中《痹論篇》《痿論篇》兩篇文獻,拓展其中醫內涵,發揮中醫內外兼治、氣血同調整體觀念的作用,更好地指導臨床各科診治
《靈樞·經脈》灸少陰脈探討————作者:吳彤;胡鈺馨;王興伊;
摘要:“強食生肉,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是《靈樞·經脈》單獨為足少陰脈描述的病理情況下的與灸療結合措施。“強食生肉”原為“強食產肉”,是灸療的直接結果,能使患者多食以強健機體,是飲食調攝;“緩帶披發”代表身體舒展的狀態,為情志調暢之法;“大杖重履而步”可激蕩筋骨氣血,與導引術相關。這段描述體現出醫學養生思想與疾病治療體系的融合,即一些專門用于保養身體、延年益壽的飲食、起居、情志的調攝法與導引術,通常配...
肛周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的中醫病名探討————作者:皇甫孟棋;梁宏濤;孫琰婷;胡濛;陸金根;
摘要:肛周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是肛腸領域的急危重癥,中醫治療本病有其獨特的優勢,臨床中可借鑒中醫文獻中所涉及的救治之法。但古人對本病沒有統一明確的命名,因而追溯不易。本文通過收集整理相關古籍及現代醫家論著中對肛周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的論述,溯源本病的中醫病名,以期為其治療提供參考
“四物女宛丸”藥物與組成考證————作者:李沛琦;楊熠文;
摘要:華佗是東漢著名醫學家,但歷代對華佗的醫案、用藥記載較少。陳壽《三國志》中曾記載華佗以四物女宛丸治療小兒下利的醫案,歷代對“四物女宛丸”的“女宛”藥物指代與方劑組成多存爭議,目前尚未有定論。本文旨在從“宛”的字義、字形入手,分析得出“女宛”可能指代的藥物包括菊科紫菀屬植物紫菀、菊科女菀屬植物女菀、毛茛科鐵線蓮屬女萎與百合科黃精屬玉竹,結合歷代文獻對藥物形態、功效的描述,論證“女宛”最有可能指菊科女菀...
秦漢醫方所用諸酒考————作者:王茂華;
摘要:從出土簡帛和傳世古代早期醫書等典籍所載信息不難看出,秦漢醫方用酒甚為常見,是諸物中使用頻率較高者。三酒五齊均有清、白之分,均可入藥。漢朝的醳酒、白酒、醇酒、酌酒、春酒、溫酒、苦酒、美酒醯、美酒、美清酒、醴和瀝酒等,或各有從屬,或互為別類,其特質不同,故藥性和用法也各有不同
《傷寒論》179條質難————作者:馬浩然;馬勝;
摘要:《傷寒論》第179條歷來為眾多醫家所重視,對于其解釋也眾說紛紜,我們在學習研究此條文過程中,對其真偽、學術及邏輯等方面的問題作一探討
仲景原文脈名體例探析————作者:劉俊霖;陳婷;
摘要:脈診是《傷寒雜病論》辨證論治的必要手段之一,然而歷代醫家對脈診體例卻少有關注。本文“以仲景解仲景”,基于文獻對比分析,闡明“脈陽A而陰B”“脈A而B”“脈AB”“脈A”的脈診體例簡化規律,解讀“巔脈五句式”等特殊脈診體例,進而分析脈口分部及其診斷意義,指出仲景“一部一脈”的診脈特色,為仲景脈診的解讀提供全新模式,以期對發掘脈診精華、指導中醫臨床診療有所裨益
從三焦筋膜學說探防己散結的臨床意義————作者:趙華璽;司國民;
摘要:《名醫別錄》中陶弘景提出防己“散癰腫、惡結”,本文從此處出發,思考何為惡結,由此引出對三焦的認識,并進一步探討三焦與筋膜的聯系,試圖將筋膜學說融于內科三焦疾病診療過程中。同時通過分析防己散惡結的作用,剖析防己可以運用于三焦風濕熱證的治療,為防己的臨床運用開拓思路
嚴世蕓“和”思想指導下應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經驗————作者:秦保鋒;嚴驊;劉斌;楊愛東;
摘要:嚴世蕓教授臨床治療強調“和”的思想,在“和”思想指導下應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失眠、心率失常、抑郁等癥,臨床療效顯著
羅頌平從瘀論治原發性痛經經驗————作者:劉紫嫣;曾粵睿;黃煦格;羅頌平;
摘要:原發性痛經占痛經的90%以上,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活和工作。羅頌平教授認為,原發性痛經的形成以瘀為主,瘀血阻于胞宮脈絡,不通則痛。治療以祛瘀為大法,貫穿始終;同時兼顧行氣、清熱、益氣、散寒四法,標本同治。痛經治療后,還應注重調理肝脾腎等與血相關的臟腑,防復發之虞
范忠澤運用“全身扶正、局部治癌”理論治療癌因性疲乏經驗————作者:陳彬;石曉蘭;韓建宏;張瑞娟;范忠澤;
摘要:總結上海市名中醫范忠澤教授對癌因性疲乏的中醫診療經驗。范忠澤教授認為,癌因性疲乏的病因是癌癥疾病本身及癌癥相關治療,病機總屬正虛為主,具體為五臟虧虛,陰陽失調,氣血不足所致。治療上以“全身扶正”為要則,尤以肺、脾、腎為要,同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配以不同解毒散結類中藥以達到“局部治癌”的效果,通過整體與局部的有機結合,方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夏應堂膏方醫案賞析————作者:王邦才;王培劼;劉緣;
摘要:夏應堂為民國時期上海名醫之一,有“北丁南夏”之稱(滬北丁甘仁,滬南夏應堂)。夏氏膏方醫案,重視脈案書寫,辨證立法以五臟為綱,氣血津液為緯,引章摘句,恰合病證,不僅有補虛益體,冬令進補之劑,更多的是治療慢性疾病的案例。其制方用藥,因人施治,補虛瀉實,調整陰陽,寒溫調配,不使過偏,以平為期。夏氏所制膏方,少有貴重之品,多是平常習用之藥,藥輕價廉,療效卓著,并舉3個醫案以賞
孟河丁氏內科治療胃系三病經驗————作者:盛佳薇;朱文華;馬詩瑜;鄭嵐;朱偉嶸;沈小珩;
摘要:收集《丁甘仁醫案》《丁濟萬醫案》《章次公醫術經驗集》《秦伯未醫案》《程門雪醫案》《黃文東醫案》《內科名家嚴蒼山學術經驗集》《孟河陳耀堂醫案》《張伯臾醫案》等著作中關于胃系三病,即胃反病、噎膈病、胃痞病醫案43例,對其證治方藥的異同點進行分析,并總結其治療經驗。孟河丁氏內科流派在治療胃系三病方面具有以下幾種特色:用藥輕靈,徐圖緩治;疏木扶土,肝脾同治;護咽潤腸,重視兼癥;善用其真,師古不泥
敘事醫學視域下旴江醫案的人文精神探賾————作者:徐小港;吳千言;張清源;徐義峰;王鈺;章德林;
摘要:敘事醫學受到了中醫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然而對于傳統醫學所蘊藏的敘事元素,尚缺乏恰當的研究路徑與方法。醫學流派的形成往往受到地方人文環境的影響,由此產生的醫案醫話類古籍文獻最能反映中醫學的人文精神。現以旴江醫學為切入點,通過將敘事醫學融入《寓意草》《謝映廬醫案》《易氏醫案》《醫案偶存》的整理研究,闡明旴江醫案敘事的學術特點,進一步揭示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為地方醫學及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整體觀視域下江蘇中醫的形成與發展————作者:趙君誼;陳仁壽;
摘要:在江蘇中醫學術發展史中,代表醫家的出現和新的學術思想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與其特有的社會環境、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及氣候地理等生態環境關系密切。現基于整體觀視域,以江蘇醫家、醫著及其在本草學、溫病學、醫藥化學、臨床各科、醫事制度方面的學術貢獻為切入點,指出江蘇中醫的形成和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期能為江蘇中醫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關醫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