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新聞中心 發布日期:2010-10-13 09:48 熱度:
隨著“開心農場”等娛樂游戲風靡互聯網,“偷菜”遂瞬間躥紅網絡,席卷網民生活。于是,“你‘偷’了嗎”便成為大家見面的招呼語。很快,數百萬都市白領成為“偷菜”隊伍中的主力軍,每天在“偷”與防“偷”中樂此不疲,甚至定鬧鐘半夜起床“偷”菜。有的人認為從中找到了樂趣,而有的人則覺得這無聊的游戲讓人迷失。10月11日,因為陸續接到市民投訴反映“網上偷菜”游戲的危害,文化部將對此進行研究,鑒于其只是簡單的機械操作、誤事、甚至偷進現實,它有可能被改良甚至被取消。
據上月底的《西部商報》報道,甘肅的一位中年女士玩偷菜游戲竟然偷到了現實中,今年8月初,她獨自一人到天水市秦州區玉泉鎮西十里村附近轉悠時,發現此地蔬菜大棚里的菜長得特別好便動了進菜地偷菜的念頭。多次作案后終被被警方依法拘留5天,并處以500元罰款。
這在網上卻引起了軒然大波。讓我們再次對“偷菜”予以關注。作為一種消遣性游戲,“偷菜”功能本無可厚非。不過,它所潛伏著的種種危機卻讓人不敢叫好。“偷菜”是把雙刃劍,把握不好“度”,勢必會出現許多人間鬧劇。有的夫妻因為“偷菜”導致家庭不和,矛盾升級,有的白領因上班“偷菜”誤了工作被炒魷魚,那么為什么那么多人會沉迷于這虛擬的世界不能自拔呢?
在現實社會中,不少都市小白領都淪為“房奴”和“車奴”,還有更多人只能對房子、私家車望洋興嘆,壓力重重卻又無可奈何。而偷菜、搶車位等游戲,可以迅速填補他們在現實中的焦灼和失意感。同時,“偷”行為不被現實社會允許,大家遂在虛擬網絡中以一種叛離現實的極端方式,宣泄自己對現實的不滿。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社交能力較弱的人,該游戲正好給他們打開了一扇窗,在“偷”來“偷”去中尋找共同話題、拉近相互的距離。
對于文化部對“偷菜”的研究,各方也褒貶不一。有人說“偷菜”無助于智力開發,這觀點并不偏頗,但“無法啟迪思維”的實用邏輯,缺乏合理依據,有些牽強。也有人提出疑問同是“純屬簡單操作”,怎么不禁俄羅斯方塊等小游戲呢?
說到底,取消意圖源自于“偷菜”的社會影響。所以,用消除或改善游戲本身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能緩解一時之癮,顯然作用有限。即便消除了“偷菜”癮,也不敢保證是否會有新的“癮”替代,形成新的風潮。不緩解現實空間里的重壓與疲倦,不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治“游戲癮”只能是紙上談兵。當現實生活露出“貧瘠”的底色時,“偷菜”只是一個暫供逃遁的避所,能供應廉價的歡笑,卻肥沃不了真實的精神荒蕪。
文章標題:玩偷菜走火入魔 文化部介入或將取締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news/10/4544.html
相關問題解答
期刊論文發表常見問題排行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