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環境法論文 發布日期:2012-08-02 09:09 熱度:75
摘要:本文以特大城市環境問題發展的脈絡為主線,剖析在環境要素作用下,天津城市工業布局“集聚-擴散-再集聚”在發展中適應重構的演變過程和機理,提出在發展與環境資源脫鉤、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約束下,破解環境資源壓力的整體性工業發展布局設想及補償機制,供都市化地區工業布局與環境管理借鑒。
關鍵詞:環境約束;天津工業;布局演變;布局設想;補償機制
天津位于渤海之濱,參見圖1,是中國民族工業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曾創造過許多個全國第一,譜寫了輝煌的篇章。改革開放31年來,天津積極應對不同階段的環境問題,走過了“集聚-擴散-再集聚”在發展中適應重構的布局演變歷程,工業作為天津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的地位一直保持至今,工業能效中國領先。面對發展與環境轉型時期越來越嚴格的污染物總量控制和環境責任,工業經濟增長與節能減排仍將長期并存,環境要素如何導引、約束、補償工業發展與布局,需要以環境戰略的高度優先做出安排。
圖1天津市區位圖
1工業源環境問題發展的脈絡
天津的環保事業自上世紀70年代末起步,工業污染防治所走過的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70年代監測污染,治理“三廢”;80年代完善制度,防治污染;90年代控制總量,推進可持續發展;本世紀以來建設兩型社會,培育生態文明。
1.1污染城區,環境阻礙工業發展
天津工業發展主要依靠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1970年代,工業經濟增長以粗放的外延式擴張為主,在工業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環境質量狀況卻日益惡化。主要是:水資源出現緊缺趨勢、水體污染、大氣質量下降、“三廢”排放量越來越大,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由以工業污染為主轉變成工業污染與生活污染并重。為此,天津市于1979年成立環境保護監測站,開始對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進行監控;設立“三廢”辦公室,主要對廢水、廢氣、廢渣進行監測、處理和處置。1978年,工業煤炭消耗量760萬噸,工業總能耗雖然僅相當于2007年的1/5,但由于原煤含硫份較高、燃燒工藝落后、脫硫工藝缺失等原因,尤其在采暖季節,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污染已與現在相當。1980年,成立了環保辦公室。人們逐步認識到,經濟進入全面恢復后,這種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不適應發展要求。
1.2污染擴散,集中治理難度倍增
1980年代,天津工業的發展出現了兩個相互關聯的主線。
一是傳統工業發展,城區規模擴張。這一時期,中國經濟進入恢復與發展時期,天津工業發展速度提升,規模迅速擴張。1984年,全市4649家工業企業、137.73萬人從業人員,過度集中在中心城區,工業總產值占據全市的90%左右,工業分布不均衡,參見圖2。“過去工廠煙囪林立,源源不斷向外冒著黑煙,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很高”。空氣二級良好天數的比例僅占全年天數的四至五成。城區污染壓力加大,環境質量下降,削弱了城市功能,制約了工業再發展,工廠外遷的態勢逐步形成。當年,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塘沽區的鹽田上開始興建,標志著天津開始邁出了工業布局重心東移的步伐。工業外遷也帶動和加速了郊縣以社隊企業為主體的鄉鎮工業蓬勃發展。
二是鄉鎮工業崛起,城市污染擴散。天津鄉鎮企業起源于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化之后發展起來的社隊企業。1983年底,全市有社隊企業4811個,比1978年增加803個;從業人員達到42.7萬人,比1978年增長73%,年均增加3.6萬人。1984年,中國發布《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天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天津鄉鎮企業進入到連續12年蓬勃發展時期。1995年,全市鄉鎮企業已經發展76064家;從業人員達到104.67萬人,比1983年增長了1.45倍,平均每年新增從業人員5.16萬人。鄉鎮企業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之一。但是,其中也存在企業規模偏小,布局過于分散,污染物排放、設施配套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對此,政府及時采取了企業向園區集中的空間引導方向,通過建設特色工業園區,共享城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加快產業集聚,實現新發展。
圖21982年天津市區用地現狀圖
(資料來源:天津市城市規劃志)
1.3總量超標,環境資源壓力加大
90年代以來,天津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加大,進入環境保護事業壓力最大的時期。從1991年開始,天津正式將環境質量控制計劃、污染治理計劃和自然保護計劃三大類42項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指標體系。采取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政策措施,統籌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在加強企業污染防治的同時,大規模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和重點城市、流域、區域環境治理,推進“一控雙達標”工作,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開始向全過程控制轉變。1981-199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由200億元升到1910億元,能源消耗由1234增至2500萬噸標準煤,而TSP則由0.68降至0.31毫克/立方米,月降塵量由46降至15.7噸/平方公里。
1996年,天津市關停了89家污染嚴重的“15小”企業,1997-1999年,對2782個超標污染源進行限期治理,其中,取締關停22家、責令停產治理65家。形成了削減COD排放量6.38萬噸、削減煙塵排放量2.40萬噸、削減工業粉塵排放量2.15萬噸、SO2排放量3631噸/年的治理能力,提前一年實現了國家下達的2000年總量控制計劃目標。2000年,天津面對城市環境污染加劇,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適時啟動了跨世紀綠色工程,當年成為天津實現削減幅度最突出的一年,參加表1。兩年后,到2002年底,全市建成區實現基本無燃煤區。盡管如此,天津市空氣污染綜合指數在全國47個重點城市的排序中仍居于倒數第11位,屬于污染較嚴重的城市。
表12003年天津工業污染物削減情況
(資料來源:天津統計年鑒)
項目名稱 計劃排放量
(萬噸) 實際排放量
(萬噸) 削減量
(萬噸)
二氧化硫 33 32.99 0.01
化學需氧量 30 18.62 11.38
工業固體廢物 45.8 17 28.8
煙塵 19 17.16 1.84
工業粉塵 4.8 3.79 1.01
1.4轉型脫鉤,環境優化經濟發展
進入本世紀以來,天津的環保投入逐步增加,從1990-1995年間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5%,到1996-2000年間的2.13%,再到本世紀后平均3%以上,保持全國前列。自1998年國家對全國46個重點城市進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以來,天津年年都被評為“十佳城市”。面對環境復合型污染的新情況,2002年,天津進一步啟動了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工作,這是中國城市環境保護的最高榮譽。到2004年,全市鄉鎮企業發展到13.84萬家,比1995年增加6.23萬家;從業人員151.06萬人,比1995年增加46.39萬人;鄉鎮工業實現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71%;到2005年后,以二氧化硫為例,18個區縣濃度已相對均衡,參見圖3,各區縣空氣質量參見圖4。2006年,天津構建“生態城市”的目標得到國務院批復,創模工作通過國家環保局考核驗收,雙雙開辟直轄市城市建設之先河。
圖32007年天津18區縣二氧化碳環境濃度
(資料來源:天津統計年鑒)
圖42007年天津各區縣空氣質量二級以上良好天數所占比例
(資料來源:天津統計年鑒)
圖52001—2007年天津工業用水總量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天津統計年鑒)
目前,天津已經步入了發展與環境轉型期。一方面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都市化、一體化的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另一方面資源與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環境問題呈現出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通過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加大環保工作力度,不斷增強城市環境治理能力,集中治理工業三廢,基本實現污染源達標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步得到控制,參見表2、表3。總體看,能源消費呈現穩定增長勢態開始平緩,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未來十幾年,可能出現“拐點”,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消耗脫鉤。以工業用水為例,參見圖5。這對于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全球化伴生的環境資源問題,建設“兩型”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具有戰略意義;也表明了天津努力改善區域環境,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決心。
表22004-2007年天津主要環境狀況指標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天津市環境狀況公報)
指標名稱 單位 主要年份數量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 % 100 100 100 100
近海海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 % 57.1 59.5 60 59.4
可吸入顆粒物濃度 毫克/立方米 0.111 0.106 0.113 0.093
二氧化硫平均濃度 毫克/立方米 0.073 0.077 0.065 0.062
二氧化氮平均濃度 毫克/立方米 0.052 0.047 0.048 0.043
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天數 天 299 298 305 320
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 % 81.7 81.6 83.6 87.7
城市交通噪聲等效分級 分貝 68 68 67.7 67.7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分級 分貝 54.9 54.9 54.9 54.7
自然保護區數量 個 9 8 8 8
自然保護區面積 萬公頃 16.45 16.3 16.28 16.28
表31990-2007主要年份天津工業污染物處理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天津統計年鑒)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主要年份數量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7年
1 工業廢水排放量 萬噸 22865 21897 17604 30081 21444
2 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 % 53.3 73 97.6 99.6 99.71
3 工業廢氣排放總量 億標立方米 1336 1705 1749 4602 5506
4 生產工藝過程中廢氣排放量 億標立方米 245 376 408 1222 1998
5 燃料燃燒過程中廢氣排放量 億標立方米 1091 1329 1341 3380 3508
6 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 萬噸 22 26 24 24 22
7 工業粉塵產生量 萬噸 22 27 26 28 83
8 工業粉塵排放量 萬噸 6 3 3 2 1
9 工業粉塵去除量 萬噸 16 24 23 26 82
10 工業粉塵去除率 萬噸% 73 88 88 93 98.8
11 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 萬噸 419 544 470 1123 1399
12 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 萬噸 27 153 25 20 22
13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 萬噸 261 409 457 1153 1380
14 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率 % 6 27 5 1 1.6
15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62 73 88 98 98.4
2環境約束下的工業布局調整
2.1集聚擴散——近郊鄉鎮工業勃興
圖61960年天津市區用地現狀圖
(資料來源:天津市城市規劃志)
上世紀中葉,天津工業除海洋化工、船舶制造外,工廠分布以市區為核心,逐步形成了沿海河和主要交通干線放射型的分布格局。市區建成區總面積79平方公里,不足全市的1.5%,卻集中了179萬人口,近全市總人口的45%;集中了3700多家工廠、約占全市總數量的80%,參見圖6。城區布局混亂,工廠與住宅混雜,工廠污染擾民,住宅密集又制約了工廠發展,運輸穿越市區,近郊遠郊城鎮建設緩慢,總體上處在集聚為主的“城市化”階段。
此后30年,因環境制約和用地供應不足,天津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思路,在增辟市內工業用地同時,打破單一城市模式,開辟新的工業區。60-70年代,先后在市區周圍建設了11個工業區、2個近郊工業區、4個近郊衛星城和大港工業城鎮,疏散市區工業、人口和控制市區規模的作用,工業布局調整使城市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和對環境問題重視不足,城區企業仍維持在原址生產。特別是市中心區,面積約71平方公里,224萬人,工業用地731.48公頃,有工業廠點2250個,其中污染擾民的300多個;沿海河分布的倉儲用地320公頃,有倉庫91處。交通擁擠、環境低劣,工廠散點分布、住宅與企業包圍或間雜,相互干擾。根據1978年9-12月對市內6區79個街道1037個居委會范圍內3557個工廠(或生產點)所進行的工業“三廢”、煙塵和噪聲振動普查,工業污染擾民嚴重的地區,大多分布在解放初期建成區的邊緣地區,應重點改造。上世紀70至80年代,污染防治以企業治理“三廢”為主,工業“逆城市化”趨勢出現,參見圖7。
圖71982年天津市中心城區及濱海地區規劃圖
工業分布方面,中心城區工業總產值占據其中的90%以上,輕工業以紡織、印染、食品、醫藥、儀表、輕工為主,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重工業以鋼鐵冶煉及壓延加工、機械制造、設備制造、建材等,主要是沿河、沿鐵路、沿主要的交通干道分布。全市先后興建了11個工業區和一些工業街坊及工業點。1984-1985年,天津開始將工業建設的重點移往濱海地區,參見圖8。“一條扁擔挑兩頭”的城市格局逐步形成。
圖8工業企業東移或外遷目的地示意圖
(資料來源:天津市城市規劃志)
2.2要素集中——近郊工業園區化
上世紀90年代初,天津確立“三五八十”四大奮斗目標,天津工業發展戰略布局繼續向城市東部和環城四區轉移,開發海河下游工業區,積極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以石油化工為主的大港工業城鎮和以海洋化工為主的漢沽工業城鎮。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特別是環城四區,東麗、西青、津南、北辰經濟的發展。1992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外環線以外的各區縣興建工業小區或開發區,工業布局“園區化”趨勢開始推向全市。
1996年《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到2000年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必須要實現污染總量控制、環境功能區達標、所有工業污染源排放污染物達標的環保目標,即“一控雙達標”。1996-2000年,天津市區的工業布局實施了大規模的調整,外環線以內調整搬遷了150個企業,有165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改變為商業、住宿用地,金融、商貿、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第三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中心城區用地布局參見圖9。
圖91995年天津中心城區用地現狀圖
從1994年到2001年,全市累計嫁接改造國有老企業項目1167項,利用外資64.82億美元,嫁改調全面完成。通過對傳統上沿河、沿路分布的工業企業實施了搬遷、嫁接、改造和升級,形成了市區工業以發展技術密集型為主,濱海地區工業以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為主、郊縣工業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工業布局。
2.3關聯重構——重化工業沿海化
天津市是老工業城市,工業產業結構偏重、產值分布不均衡,工業發展要素的空間分布不盡合理,資源相對匱乏、生態環境脆弱始終制約著天津工業的規模化發展。以實施工業戰略東移、扶持和發展都市工業及做大做強郊縣特色工業等為主題的工業布局結構調整,是天津工業近20余年布局結構調整中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通過調整,使支柱行業地域分布也比較集中,集聚趨勢明顯。
表42003年天津工業在三個區域層次分布
區域名稱 工業企業廠點數量(個) 工業總產值
(億元) 占地面積
(平方千米) 占該區用地比例
(%)
市內六區 1521 631.20 25.5 10.05
新四區 1757 403.60 45.0
濱海新區 642 1455.89 96.0 4.23
2003年海河沿岸223家小型企業拆遷,21家大型企業通過拆遷重組改造,其中遷出化工企業6家,工業在三個區域層次的分布見表4。截至2003年底,全市各個開發區已開發面積為255.34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為150.02平方公里。到2004年全市已完成近210個工業項目的戰略東移。至2005年,全市7大工業行業基尼系數都在0.6以上,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0.8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0.67,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0.81,石油加工煉焦0.9,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0.72,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0.6,均呈現較高集中度。2006年以來,隨著工業戰略東移和“嫁改調”戰略的實施,中心城區內一大批機械加工、化工等重工業企業實現東移,中心城區騰出了大量的發展空間,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服裝服飾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等都市型產業,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創意產業等新興都市產業逐步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至此,全市以濱海新區現代化工業為主,中心城區都市型工業和郊縣區域的特色工業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新的工業布局思路基本形成。2020年天津濱海新區用地布局結構參見圖10。
圖102020年天津濱海新區用地布局結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天津濱海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
3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布局設想
3.1布局思路
天津構建生態城市具有良好的基礎,一是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擁有山地651平方公里,集中林地1702平方公里,濕地1718平方公里,海域3000平方公里,是我國北方少有的山、田、河、湖、海、沖積海積平原地形地貌兼備的大都市。二是自然生態資源豐富而有特色,薊縣境內的盤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5A級旅游區;市域南部濕地是東亞地區數百萬只候鳥跨洲飛行的“國際驛站”;渤海灣海岸帶也是全球淤泥質海岸帶的典型,分布著四道貝殼堤,生活著特殊的生物群落。三是天津由海而陸、沿河向海,走過了5000多年漫長的藍色文明歷程,滄海變桑田,退海之地崛起現代化港口城市。這些條件奠定了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的自然基礎。此外,海岸帶地區土地資源豐富的特點與優勢也為天津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載體。
圖11近30年來環境約束下天津工業布局演變示意圖
改革開放31年來,天津工業走過的“集聚-擴散-再集聚”的布局演變歷程表明,環境要素對于工業發展與布局演變的影響關聯程度由弱到強,并深深地嵌入到工業發展與布局之中,參見圖11。未來,這種作用仍將是十分重要乃至決定性的,并蘊涵有依靠生態環境新技術創生新經濟的強勁驅動力量。按照國務院確定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定位,天津工業布局規劃要在集聚化的空間形態、全過程的清潔生產、科技型的輻射帶動方面,著力構建工業發展的空間載體,體現發展與環境轉型時期的總體要求。一是改善能源結構,挖掘電廠潛力,科學安排技術節能、結構節能和管理節能措施;二是保障外調水源,開辟再生水、淡化水等非常規水源,加大污水處理力度和水循環利用力度;三是科學配置容量,合理控制沿海重化工業規模和建設時序;四是引導功能布局,協調部分區縣工業的區域職能,從整體上協調總量控制指標,完善生態補償。
圖121997-2007年來天津三次產業比例演變示意圖
3.2布局設想
針對近年來天津三次產業結構中,二產大項目走強、三產中蓄勢加速的特點,參見圖12,從現在起到2020年,天津市工業布局的重點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著力保障都市工業園區空間發展的載體,以知識、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培育總部基地、研發基地、創意設計中心、營銷中心以及高技術含量、無污染輕加工制造基地,全面推動中心城區工業向產業價值鏈高端發展。在科技創新引領、就業能力保障和空間功能融合方面全面提升。布局重點是城市核心區以外,規劃保留的都市工業園區;同時,在中心城區外圍地區,合理保留適度規模的發展空間,培育都市型工業園。
二是加快培育綜合類、行業類生態工業園區,立足于推進全過程的清潔生產,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布局的重點是臨港地區關聯工業、外圍新城地區以及既有工業組團,結合城鎮走廊和骨干交通線網,形成若干個綜合類、行業類產業集聚區或產業集群。充分發揮港口、樞紐等在專業化園區的作用,以化工、冶金、汽車等工業行業的一個或幾個企業為核心,通過物質和能量的集成,在更多同類企業或相關行業企業間建立共生關系而形成生態工業園區。
三是積極加強環保產業國際合作,遵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理念,深入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確定國家級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重點發展汽車橡塑拆解、機電電子拆解、精深加工與再制造等綜合或行業類示范區,“熱電水鹽”產業鏈循環示范區,城市垃圾收集示范區,實現再生資源的“零損耗”與“自消化”。布局的重點是在城市對外交通主干道沿線地區、沿海岸帶規劃保留的熱電廠附近地區、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周邊開敞地區。
四是合理布局都市生態農業園區,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提高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的總體規模和品質,提高近郊地區的綜合服務和保障能力,合理促進鄉鎮工業園區與都市生態農業園區的協調關聯發展。同時,要高度重視農業的生態轉型,大幅削減化肥農藥施用量,建立完善生態農林關系,為城鎮密集地區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補償。
3.3對策措施
實現上述設想,要建立健全工業發展與布局年度報告制度,把握工業結構和布局的動態性、整體性;高度重視全市工業戰略環境評價工作,從源頭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扎實推進都市工業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以清潔生產審核促工業循環經濟;堅持集約發展,規范引導布局調整與產業準入機制,促進產業集聚;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合理安排熱電項目建設時序,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提高非傳統水源利用比例,保障生態環境用水,優先改善防洪圈內的水環境質量;加緊實施防護林體系建設,優化城市森林群落結構,大幅提高生態系統功能;明確環境管理主體,完善環境監測和預警體系,杜絕環境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天津市城市規劃志編纂委員會.天津市城市規劃志.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9.
[2]天津市統計局.輝煌的歷程:天津改革開放30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12.
[3]國家統計局.新中國50年.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9.
[4]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1986-2000年)[Z].1986.
[5]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年)[Z].1999.
[6]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Z].2006.
[7]呂麗珠,監測天津環保工作變遷30年,天津環境保護變化大.天津網--城市快報2009,5,5.
[8]張書義.天津環境保護的世紀回顧與前瞻.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0,8:42-44.
[9]天津市鄉鎮企業局.在改革開放中快速發展的天津鄉鎮企業.
文章標題:環境約束下天津市工業布局的演變與趨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zf/huanjing/12846.html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刊登,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在线人员予以删除.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邮箱:qianyanxs@163.com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