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環境法論文 發布日期:2012-06-28 09:26 熱度:
摘要:生態居住是現代人們生活的追求,對于生態建筑設計內含著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經濟屬性。本文結合其他居住類型生態建筑的實質內容和形式特征的探索,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對居住區生態建筑設計的理念做一探析。
關鍵詞:居住區,設計,生態建筑,生態住宅
1前言
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新范式,生態世界觀為生態建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使建筑學從跟隨科技的發展而探討技術世界的問題轉向思考人類真正的生活世界的意義,追問生命的價值,尋求人類建筑與自然界、社會經濟及技術協調發展的健康導向。隨著建筑師的醒悟和思考,建筑界開始提倡樹立生態意識,一些先進的建筑設計已經把“生態”發展成為一種真正的經濟要素。高技術生態建筑的推出,是人類建筑發展史上的又一邁進,雖然一定時期內還屬于小范圍的嘗試,但它的導向不容忽視。居住區生態建筑是生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居住區生態建筑的探討將具有現實與積極的意義。
居住區生態建筑的組成,可以視具體的規劃設計而區分為建筑主體部分和附屬部分,一般包括了占居住區主要建筑比例的生態住宅和外環境中的一些園林建筑及小品。
2居住區生態建筑的設計理念
生態建筑設計內含著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經濟屬性。生態建筑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涉及城市規劃、建筑選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等。對能源的節約和高效,對生態環境的理想營造,始終是生態建筑設計考慮的關鍵環節。在當前逐漸建構、形成的生態建筑學理論和方法中,特別強調了生態建筑設計應遵循以下一些原則:如整體有序原則、永序利用原則、循環利用原則、反饋平衡原則、有償使用原則等。結合對居住類型生態建筑的實質內容和形式特征的探索,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對居住區生態建筑設計的理念做一探析。
2.1健康舒適
健康舒適是生態建筑的主題。生態住宅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意在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住宅里要控制室內空氣中各種化學污染物的含量,使室內有良好的采光、通風,達到一定標準的熱舒適、光舒適和聲舒適;外環境里,要營建必要的土壤綠色環境、水環境,有適宜的能遮陽的大樹,甚至有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有花香鳥語等怡然自得的天成之趣。
2.2高效清潔
高效清潔是生態建筑的重要目標。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生產力水平較低且各地不平衡、耕地資源匱乏的國度。在今后的20~30年內正處于加速“城市化”的階段,由此預計,21世紀上半葉,我國居民的住房需求將是居高不下的。在各類消費品中,住宅是其中耐久性最長、耗用資源最多、同生態環境結合最密切的產品。
房屋投入使用后,仍需不間斷地用水、耗電、供熱、制冷、產生垃圾等等,這就使得生態、環保和節能的任務尤顯重要。在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方面,講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立足于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兩方面結合起來,所關注的不僅是節約不可再生資源和利用可再生潔凈資源,還涉及節約資源(如建材和水)、減少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等)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環使用等,應盡量采用各種生態技術實現廢水、廢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
2.3和諧優美
在生態文明的新時期從人類持續發展的高度正確平衡人對自然的權力和義務,使人類由犧牲環境、犧牲大量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犧牲子孫后代幸福為代價換來的,當前大部分區域短暫的“繁榮太平”的氣氛中轉變為以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特征的“綠色文明”。在生態社區里,真正讓人們體會到:什么是民主、平等和祥和,什么是尊老愛幼,什么是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什么是詩意的棲居。
3居住區生態建筑設計技術的發展
設計是實現生態建筑的基本技術策略。生態建筑是一個總體復合的概念,在考慮材料再利用,新能源開發等很多問題上都不應該停留在個體建筑這個尺度上,應該把它放到一個區域內通盤考慮,也可以認為生態建筑是一個技術的集成體,許多技術問題,比如能源化問題、污水處理問題、太陽能采用和處理問題,并不是建筑專業范圍內的問題,需要建筑師和各個專業的工程師共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住宅概念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著明顯的差異,地產界推出的住宅更多的是集合式住宅,少量的是別墅和Townhouse,由于城市用地的限制和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化,城市住宅還不能主張發展獨立式的或低層式的,在此處探討那種別墅式的住宅生態技術和藝術是沒有多少實際價值的,重點還是立足于多層、高層這種集合式住宅的生態技術。
當今的生態建筑設計有兩種趨勢:一是從生態概念向建筑設計滲透,復原已經退化的環境區域,采用天然材料完成從“生態到建筑”的過程,呈現和諧、自然的風景特色;另外一種趨勢,是將技術進步的成果應用于建筑的保溫、通風、采光,改善小氣候,形成舒適的小環境。二者的共性都是需要生態原理、生態技術作支撐。20世紀80年代以來,綠色生態住宅的出現為居住建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從生物氣候學的角度研究新的建筑設計方法,以滿足人們的舒適和精神需求,以及降低能耗是這一時期生態住宅發展的重點。此外生態住宅的設計同時也促進了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居住建筑外觀造型的新變化。如羅吉德設計的瑞士比爾市生態公寓,通過布置在住宅南面的陽光溫室,充分利用太陽能改善和調節室內溫度,增加新鮮空氣,同時,建筑師將住宅溫室與陽臺設計成不規則的流線型,大面積玻璃面起伏變化,映入其中的室外綠化與室內環境交相輝映,變化微妙,整幢住宅外觀給人以全新的感覺。這些對設計生態住宅和生態社區都是一些很好的啟示。
目前在我國的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地,一批高質量的生態社區推出了,既重視住宅的生態要求,又重視外環境的生態標準,其舒適的硬件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已經為廣大市民所青睞和接受,這不能不說是我國住宅建設的長足進步。生態住宅的設計不是單一的生態造型或生態設備選用的問題,它的設計應該包括如下多個層面:如何使建筑利用好天然能源、減少耗能和降低維護成本的問題;如何組織好通風的問題;如何通過有機共生、循環再生、持續自生的生態原則決策建筑方案的問題。
生態住宅在形式、朝向和開口等方面對采光、通風的考慮,對有效太陽能的利用,對自然循環中可再生的天然材料的應用,如木材、石材的利用等,另一方面促使建筑師去思考傳統建筑學以外的問題。
4居住區生態建筑設計手法
我國發展生態社區,可以從如下三個方向思考生態設計的方法和過程:
(1)從建筑所在地域出發,利用本地材料的鄉土地方主義設計手法;
(2)著眼于高技術表達,利用技術解決生態問題的高技術設計手法;
(3)既重視地方性,又適當地引入新技術的“折衷式”設計手法。
這三種主要的生態設計手法視具體的自然環境、風土文化及歷史傳統等因素及經濟狀況、技術水準來作適當選擇和調控,應有近期、中期、遠期的區分和籌劃。我國發展居住區的生態建筑,不能不切實際地追風跟風,也不能東施效顰,其生態技術的應用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來加以嘗試,以節能為例:第一層次,是充分利用傳統技術,其含義并不是沿襲舊的傳統做法不加更改,而是在開展建筑節能工作的初始階段,首先充分利用已經研究開發并取得成效的節能技術,使這些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并在應用中發展,這種做法屬于近期行為。第二層次,發展現有技術,其含義是在現有建筑節能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取得發展提高,并付諸實際應用,這種做法屬于中期行為。第三層次,利用高新技術,在建筑節能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使高水平的新的換代技術得到發展,這種做法是長期行為。如住宅上采用紅外線熱反射技術,采用高效節能玻璃(吸熱玻璃和熱反射玻璃,中空玻璃,低輻射玻璃,利用硅氣凝膠),太陽能的利用(太陽能的收集、貯存),熱回收裝置等等,需要做的文章很多。
技術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推動著人類建筑的不斷進化發展,而所謂高技術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本質上仍屬于技術的范疇,生態建筑中存在問題的高技術解決方式,對于生態建筑的發展本身起著極大的促動作用,這一點也是住宅產業靠推廣和發展科學技術的遠期目標。
通過生態技術和材料的研究和應用,目前一些價格高昂的東西慢慢會降低成本,一些復合性的生態材料和技術設備會得到普及。因此,未來的住區生態建筑通過對那些富有成效的高技術的合理運用以及對傳統或普及型技術的尊重,進一步充實生態理念的內涵,它的發展前景將是無限廣闊的。
5結語
簡要歸納了現代居住區生態建筑的一些組成特征和設計要點,明確指出在我國的居住區建設中發展生態住宅和園林建筑,要結合地域、氣候、能源、經濟等具體條件,遵循生態原理和適當的生態技術來合理設計,最終實現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
文章標題:對居住區生態建筑設計的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zf/huanjing/1242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