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11-13 12:05 熱度:
認知語言學認為詞類是一種原型范疇。根據家族成員之間的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名詞、動詞和形容詞是最基本的三大詞類,在每一大類之下又可以細分為很多小類。本文是一篇研究生論文發表范文,主要論述了認知視角下的非謂形容詞研究。
摘 要:非謂形容詞是形容詞類中的特殊小類。通過近代漢語與現代漢語非謂形容詞的對比,發現非謂形容詞在數量上呈逐漸增多的趨勢,在音節上雙音和三音節大量出現。促使非謂形容詞發生這些變化的,是隱喻機制、語法化及語言經濟性原則。
關鍵詞:認知視角,非謂形容詞,隱喻機制,語法化,經濟性原則
名詞可以分為物質名詞和抽象名詞,動詞可以分出實義動詞、助動詞或情態動詞等。而在形容詞范疇之下,存在著與形容詞有聯系,但又具有獨特語法特征的典型成員――非謂形容詞。
一、非謂形容詞的提出
在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第一次提出“非謂形容詞”這一概念的是《試論非謂形容詞》(呂叔湘、饒長溶,1981)。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小型、慢性、公共”等新出現的具有獨特特征的詞的發現。他們總結了這一類詞的特點:1.都可以直接修飾名詞;2.絕大多數可以加“的”修飾名詞;3.大多數可以加“的”用在“是”后面;4.不能充當一般性的主語和賓語;5.不能作謂語;6.不能在前面加“不”或“很”。[1]
根據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范疇理論”[2],一個范疇的確定不是由范疇內部所有成員共同具備的充分必要條件界定的,而是由“原型”(即集合了某范疇中最多特點的成員)和與“原型”有著一定相似性的“非典型成員”以及各范疇之間模糊不清的邊界共同組成。正如形容詞這一范疇,我們可以把典型的性質形容詞看作這一范疇的“原型”,將不能受程度副詞修飾的、不具有不同量級特征的狀態形容詞,以及主要作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修飾語的非謂形容詞看作“其他成員”。而非謂形容詞在名詞與形容詞之間的游離狀態正是這種范疇中模糊不清的邊界問題。
二、《說唐》中非謂形容詞
《說唐全傳》[3](簡稱《說唐》,下同)是一部口語色彩較濃厚,且形容詞使用較頻繁的清代白話小說。考察清代非謂形容詞的使用狀況以《說唐》為藍本具有典型性。《說唐》中的非謂形容詞共有14個,分別是:金、銀、雌、雄、半、整、單、雙、獨、正、副、孤、總、碧(沒有雙音或多音節)。通過與同時期其他白話小說的對比,我們認為這種只具備單音節形式的狀況不是《說唐》的特殊情況,因為多音節的非謂形容詞在民國之后才開始出現,在近些年才逐漸被大量使用。
通過對《說唐》中非謂形容詞的具體考察,我們將其句法功能和特點進行了歸納與闡釋:
(一)作定語
作為形容詞這一原型范疇里的典型成員,性質形容詞在《說唐》中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語:
(1)我今托孤與汝,切勿輕生,可將金裝锏留下,以為日后存念秦氏一脈。
(2)只見一只金犬趕上前來,五鬼方才避去。
(3)他為人剛勇異常,一生耿介,淡薄清廉,能使一桿滾銀槍,沙漠馳名。
(4)彼時有人踢過彩門者,公子在月臺上就進他彩緞一匹,銀花一對,銀牌一面。
(5)伍爺頭戴一頂風尾銀盔,身穿白袍銀甲。
(6)順手抬起銀花锏,“耍”的一下,齊國遠叫聲:“不好!”
上面6例中,“金”“銀”都處在定語位置上,通過對《說唐》全書具體情節的考察,可以推斷出“金裝锏”“銀花锏”“銀花”“銀牌”“銀盔”等,語義指向都是“用金(銀)制成的”。例(2)中的“金”義為“金色的”。非謂形容詞“金”“銀”在《說唐》全書中的詞義都可概括為上述兩種,這與現代漢語中的非謂形容詞“金”“銀”在語義上稍有不同。例如:
(7)在賓客們的簇擁和祝福中,他將白金鉆戒戴在了新娘的手上。
(8)他永遠忘不了嫂子賣掉祖傳的銀手鐲給他們換口糧的一幕。
(9)這種最高級別的證件通常又被稱為“白金通行證”。
(10)按飛行頻率及里程累積額的不同,會員知音卡分“普通卡、銀卡 、金卡”三種。
例(7)“白金鉆戒”中的“白金”,表述的是“鉆戒”的材質,其語義內涵是概念義。如果一定要區分“白金鉆戒”與“白金”的區別,那么“白金”這一名詞的空間性在“白金鉆戒”這一“非謂形容詞作定語修飾中心語”的句法位置中已經削弱。所以例(7)與例(8)中“金”“銀”的語義與《說唐》中“用金(銀)制成”是相同的。
例(9)與例(10)的“白金通行證”“銀卡”與“金卡”,則是在《說唐》之后新出現的語義,是轉指“金”“銀”這類金屬所具有的“罕見、稀有、尊貴”等附加的性質義。
詞類是一個大的原型范疇,名詞和形容詞作為這一大范疇下的幾個不同小類,每類之間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詞類之間總是處于一個互動的、相互粘黏的狀態。非謂形容詞處于名詞與形容詞兩個范疇的邊界位置,而上述“金”“銀”這類詞語就是處于名詞與形容詞之間的游離狀態: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名詞――非謂形容詞――形容詞
白金――白金戒指――白金通行證
通過上述比較,我們可以斷定,以《說唐》為代表的清代白話中,“金”“銀”類詞語仍處于名詞形容詞化的第一和第二階段。
(二)作狀語
(11)周兵填街塞巷,使婢家奴俱各亂竄,單剩太平郎母子二人東跑西走。
(12)他父親叫作程有德,七歲時父就沒了,單依母親看養。
(13)獨有那穿青的單雄信,主公你休去想他。
(14)俺今獨守孤城,進退兩難。
由上可知,非謂形容詞作狀語,構成狀中結構,與現漢中的用法相似。這屬于形容詞的限定性,這一非謂形容詞是對后面具體動作或方式的限定。 (三)作主語或賓語
非謂形容詞可以加“的”,成為名詞性的“的”字結構,既可以作主語,也可以作賓語。這與典型性質形容詞的“的”字結構相似。
(15)雌的重八十斤,雄的多一斤。
(16)一只雌的抓著雞在下,一只雄的撲著翅在上。
(17)叔寶吃了一驚,取來一看,卻是銀的,將來放在桌上
例(15)、例(16)中“非謂+的”結構作主語,例(17)中作賓語。張素玲(2006)[4]提到:“除了在下面的兩種情況中可以作主語、賓語外,區別詞一般不能單獨作主語、賓語,這是區別詞與名詞的區別之一。”這里的兩種情況指“對舉句句式”和“在‘從(由)……到(變為)……’結構中作賓語”。但在《說唐》的例(17)中可以看出,“銀的”出現在這兩種情況之外而作賓語。這是非謂形容詞從清代到現代漢語中具體語用的變化之一。
三、《說唐》至今非謂形容詞的發展
《說唐》中所出現的非謂形容詞與現代漢語中所出現的非謂形容詞最大的區別是數量上的差異。《說唐》中只出現了12例,但現代漢語中的數量遠不止這些。呂叔湘、饒長溶(1981)共列出了476例,齊滬揚(1998)[5]共列出了320例。在音節構成上,《說唐》中全部為單音節形式,而現代漢語中卻出現了大量雙音節或三音節非謂形容詞,如:逆、慢性、非本質等。下文將重點分析民國以來,多音節非謂形容詞大量出現且高頻率使用的原因。
(一)隱喻機制的作用
隱喻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詞義引申、新詞產生的一種重要途徑。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中的種種概念都是從具體事物中引申出來的,而隱喻就是引申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語言中的很多現象都是由具體到抽象的演變過程中的。[6]而非謂形容詞的演變也離不了這個軌跡。例如:
型:大型、小型、新型、重型、候鳥型
“型”的本義是鑄造器物用的模子,是一種具體的事物,在句法成分上不能單獨用作定語。但是“大型、小型、新型、重型”等詞語用性質形容詞和“型”組合,詞匯化為詞語后,特指某種事物所具有的一種屬性或狀態。這是“型”由具體到抽象的一種隱喻過程。而“候鳥型”更能清楚地看到這一變化。“候鳥型”并不是指某一事物的外形像候鳥,而是指“隨著時間或地點的變化呈現出的一種循環的狀態”。這是根據“候鳥”類動物“春回秋南飛”的特質進行的一種隱喻。所以說,隱喻是非謂形容詞產生的重要機制之一。
(二)語法化的作用
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g)通常是指某些具有實義的詞語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逐漸虛化為一種語法范疇或語法形式的過程。認知語言學家認為經過多年來對語法化問題的深入研究,更有力地證明了語法并不是一個自主生成和變化的系統,它與人類的認知能力以及隱喻規律等密切相關。[7]語法化是一種由實到虛的演變,而隱喻是一種從具體到抽象的映射,因此,從認知的角度來看,語法化過程和隱喻規律是相通的。
非謂形容詞在《說唐》及之前是單音形式,而民國之后則大量出現多音形式,語法化是這種新形式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以《說唐》中的“半”為例,具體探討“半”從《說唐》到現代漢語的語法化過程。
(18)沒奈何去買了半壇酒,和大半壇的清水。
(19)“哈蠟”一聲響,撕為兩半片,拋在地下。
(20)叔寶半身在水中,幾乎跌倒,忙把手中槍向馬前盡力一拄。
在以上3例中,“半”使用的是其本義,表示“約二分之一”義,修飾的是一個具有空間性的具體量。
(21)明日又大戰,兩下無休無歇,殺到半月,不肯住手,又無人解勸。
(22)程咬金聞了這個消息,算了半夜。
(23)一條青龍發起威來,飛在半空。
在例(21)至例(23)中,“半”的語義不是指一個具體物體的一半,而是從具體量到抽象的時間量或空間量,特別是例(23)中的“半空”,完全剝離“二分之一”的本義,“半空”虛化為“空中”之義。
(24)等得熟了,吃一個不住,掃倉罄盡,還只得半飽。
(25)前頭一條小河,卻半干不干。
(26)天下人沒有當得我半錘起的,你能接連擋我三錘,也算是個好漢。
如果將例(18)到例(20)中的“半”理解為數詞,那么例(21)到例(23)中的“半”也可以說是數詞,但將它看作非謂形容詞也不為過。例(24)到例(26)中的“半”在時空的基礎上,延伸到表示“性質”“狀態”或“感覺”。“半飽”和“半干不干”是一種狀態,“半錘”并不是指錘子的一半,而是李元霸力氣的一半。這里的“半”已經可以判定為非謂形容詞。
從以上9例可以看出《說唐》中有數詞性質的“半”,也有大量非謂形容詞性質及中間狀態的“半”。所以,《說唐》之前,“半”的語法化過程已經完成。但是,語言是人的認知發展的外在表現,隨著經濟社會等的發展,人的認知行為也在發生變化,語言也處在一個持續變化的系統之中。《說唐》之后,現代漢語中又出現了“半自動”“半脫產”“半生態”等新生非謂形容詞,以“半生態”為例:
(27)要從學習歐美一些國家的學校利用一些生態或半生態實際出發……
(28)朋友圈里也逐漸流行50元一斤的半生態豬肉。
(29)半生態養殖場是環境與經濟利益的最佳契合。
“半生態”一類非謂形容詞的出現,是“半”繼續語法化的過程,是“半”脫離詞的范疇,成為獨立義素,然后與其他詞語形成組配關系,語義逐漸黏合,最終形成新形式的非謂形容詞。在這種形式中,“半”作為一個語素,處于定語位置,語義蘊含是“中心語的一種不完全狀態”。
(三)經濟原則的作用
法國語言學家馬丁提出,語言經濟原則的前提是確保完成語言的交際功能,與此同時,人們有意或無意地減少具體言語活動中說話主題的力量消耗。經濟原則作為一個普遍性原則,往往存在于具體的言語行為中。[8] 這種言語層面的經濟原則不僅存在于語音方面,而且詞匯層面的簡化縮用現象更為明顯。《說唐》之后多音節非謂形容詞的大量出現同樣離不開語言的經濟性原則。例如“國營”“祖傳”“民用”等非謂形容詞可以看作是由相對應的VP緊縮造成的。“國家經營”緊縮為“國營”,“祖宗傳留”緊縮為“祖傳”,“民事上使用”緊縮為“民用”。
根據經濟原則,這些動詞短語緊縮為非謂形容詞之后,之前的動詞短語使用頻率驟然降低,而取而代之的非謂形容詞開始出現且迅速流傳。比如:以CCL語料庫為據,使用頻率上,“國家經營”共有50例,而“國營”高達4704例,使用時間上,近三年的語料中,“國家經營”僅出現3例,而“國營”近千。由此大致可以看出,“國營”呈現出取代“國家經營”的強大趨勢。
所以,語言經濟原則是多音節非謂形容詞在《說唐》后大量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非謂形容詞呈現出迅速取代緊縮之前的動詞短語的趨勢。
四、結語
根據認知語言學的原型理論,我們把非謂形容詞視作形容詞類中的非典型成員,故將其納入形容詞類。通過以《說唐》為藍本的清代與現代漢語中的非謂形容詞的對比表明,非謂形容詞呈現多音化及高頻使用的發展趨勢。隱喻是人類重要的認知方式之一,也是非謂形容詞大量出現的認知基礎。語言的經濟性原則總是在言語活動中悄然發生,并催化主謂結構非謂形容詞在數量上呈猛增趨勢。較多的非謂形容詞在清代處于語法化的過程中,直到今日,語法化仍在繼續,這是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的。
參考文獻:
[1]呂叔湘,饒長溶.試論非謂形容詞[J].中國語文,1981,(2).
[2]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清]鴛湖漁叟校.說唐全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張素玲.現代漢語區別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
[5]齊滬揚.現代漢語空間問題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6]王寅.認知語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研究生論文發表期刊推薦《紀實》雜志是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舉辦的大型時政刊物,以聚焦國內外重大事件,紀實天下,紀實人生為宗旨,快速反應國內外重大事件并對其進行深入的報道,是一份權威性可讀性很強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一級刊物(國際刊號:ISSN 1671-2692,國內刊號CN11-4628/1)。
文章標題:研究生論文發表認知視角下的非謂形容詞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shehui/2871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