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作物生產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9-19 10:40 熱度:
水稻是南方地區大量種植的一種農作物,也是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食材。關于水稻品種和栽培的研究,很多專家和學者也發表過不少論文。本文就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一篇農業職稱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通稻3號水稻精量栽培模式生長動態研究。
摘要 通稻3號水稻精量栽培模式生長動態研究結果表明,通稻3號在精量栽培模式下,旱育苗在3種密度條件下的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30.0 cm×26.7 cm>30.0 cm×20.0 cm>30.0 cm×13.3 cm,拋秧盤育苗在3種密度條件下的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是30.0 cm×26.7 cm>30.0 cm×20.0 cm>30.0 cm×13.3 cm,密度30.0 cm×13.3 cm的處理將最高分蘗期提前了5 d左右;旱育苗平均葉齡高于秧盤育秧0.2片;盤育苗方式在30.0 cm×13.3 cm和30.0 cm×26.7 cm插秧密度下,葉齡表現較小,旱育苗在30.0 cm×20.0 cm插秧密度下葉齡表現最高(15.3片葉);2種育苗方式下,3種栽培密度的株高增長量均呈30.0 cm×26.7 cm>30.0 cm×20.0 cm>30.0 cm×13.3 cm,且密度越大株高越低。
關鍵詞 水稻,通稻3號,精量栽培,生長動態
為實現吉林省委、省政府增產500萬t糧食工程的戰略目標,2011年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水稻所承擔了吉林省科技廳的《糧食安全生產高效栽培配套技術》的科技發展項目,水稻精量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就是該項目研究內容中重要的一部分。針對通稻3號在精量栽培模式下,采用2種育苗方式和3種插秧密度,研究其田間的生長動態變化情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在吉林省通化市農科院試驗田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吉林省中晚熟粳型通稻3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二因素隨機區組設計,二因素分別為2種育苗方式,即旱育苗(A1)、拋秧盤育苗(A2);每個因素設3種插秧密度,即30.0 cm×13.3 cm、1株/穴(B1),30.0 cm×20.0 cm、1株/穴(B2),30.0 cm×26.7 cm、2株/穴(B3)。3次重復,小區面積25.2 m2。
1.3 試驗方法
試驗用種用比重1.13的鹽水選出成熟飽滿的籽粒。4月4日浸種7 d,4月11日在28~32 ℃溫室內催芽。種子破胸露芽后,于4月15日播催芽濕種密度為2 000粒/m2,約50 g/m2。5月29日移栽,移栽葉齡為6.2葉。試驗區施純N 165 kg/hm2、P2O5 69 kg/hm2、K2O 75 kg/hm2 [1-3]。底肥(耙地前)施氮肥50%、磷肥100%、鉀肥60%,第1次追肥(6月20日)施入氮肥30%,第2次追肥(7月5日)施入氮肥20%、鉀肥40%[4-6]。
1.4 調查內容及方法
每次重復定調查點10穴,6月5日至7月20日每隔5 d調查株高、葉齡和莖數。用Excel 2003進行數據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水稻的莖數增長動態分析
由通稻3號各處理的分蘗動態可見(圖1),2種育苗方式30.0 cm×20.0 cm密度下,莖數變化上差異明顯。處理A1B2的每穴有效穗數為23.9穗,比拋秧盤育苗高出5.2穗,也僅比處理A1B3、A2B3的每穴有效穗數分別少1.4、1.8穗,而另外2種插秧密度,不同育苗方式之間相差不大,處理A1B1與處理A2B1相差0.2穗,處理A1B3、A2B3之間相差0.4穗。旱育苗在3種密度條件下的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30.0 cm×26.7 cm>30.0 cm×20.0 cm>30.0 cm×13.3 cm,而拋秧盤育苗在3種密度條件下的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是30.0 cm×26.7 cm>30.0 cm×20.0 cm>30.0 cm×13.3 cm。從分蘗各時期來看,密度為30.0 cm×13.3 cm和30.0 cm×26.7 cm的有效分蘗終止期均在6月25―30日,而最高分蘗期分別是在7月5日和7月10日前后,30.0 cm×20.0 cm的有效分蘗期終止期在6月30日至7月5日,最高分蘗期在7月10日左右。
2.2 不同處理水稻的葉齡增長動態分析
由圖2可知,從6月30日開始,各處理的葉齡增長才出現較大的差異,之前的葉齡差異很小。7月20日的葉齡最小的是處理A2B3,為14.9葉,最高的為處理A1B2,為15.3葉。從不同育苗方式上看,旱育苗平均葉齡為15.2葉,拋秧盤育苗的葉齡為15.0葉,相差0.2葉。
2.3 不同處理水稻的株高動態分析
由圖3可知,通稻3號在6月25日、6月30日、7月5日3個時間點內各處理間株高的極差都是3.0 cm,7月20日達到最小,為2.9 cm,該數值的最高點出現在6月15日,為5.8 cm,其次是6月10日的5.7 cm。6月5日和7月20日旱育苗的平均株高分別為28.7 cm和85.2 cm;拋秧盤育苗的平均株高分別為31.5 cm和85.7 cm,插秧后株高相差2.8 cm,而抽穗前僅相差了0.5 cm。從6月5日至7月20日這段時間來看,各處理的株高增長量表現為處理A1B3(58.5 cm)>處理A1B2(55.8 cm)>處理A1B1(55.3 cm)>處理A2B3(54.7 cm)>處理A2B2(53.6 cm)>處理A2B1(53.0 cm),旱育苗的株高平均增長了56.5 cm,盤育苗的株高平均增長了54.2 cm,相差2.3 cm。2種育苗方式下,3種栽培密度的株高增長量均是30.0 cm×26.7 cm>30.0 cm×20.0 cm>30.0 cm×13.3 cm。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通稻3號旱育苗30.0 cm×20.0 cm處理的每穴有效穗數為23.9穗,比拋秧盤育苗高出5.2穗,也僅比2種育苗方式30.0 cm×26.7 cm處理的每穴有效穗數分別少1.4、1.8穗,而另外2種插秧密度,不同育苗方式之間相差不大。3種栽培密度條件下,均是密度30.0 cm×13.3 cm處理將最高分蘗期提前了5 d左右,對于通稻3號以粒多、成熟度高實現增產的品種來說更顯重要。通稻3號在7月20日的葉齡最小的是拋秧盤育苗30.0 cm×13.3 cm和拋秧盤育苗30.0 cm×26.7 cm,最高的為旱育苗30.0 cm×20.0 cm的處理,旱育苗平均葉齡為15.2葉,比拋秧盤育苗多0.2葉。通稻3號在2種育苗方式下,3種栽培密度的株高增長量均是30.0 cm×26.7 cm>30.0 cm×20.0 cm>30.0 cm×13.3 cm,旱育苗有利于降低品種苗期及營養生長期的株高。
4 參考文獻
[1] 陳溫福.北方水稻生產技術問答[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2] 李炯道,王克文.水稻超稀植研究技術[J].墾殖與稻作,2000(4):14-16.
[3] 嚴光彬,李彥利,許哲鶴,等.北方粳稻“三早”超稀植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4] 焦占力.水稻旱育苗及壯秧營養劑的回顧與展望[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4(2):32-34.
[5] 袁隆平.水稻強化栽培體系[J].雜交水稻,2001(4):1-3.
[6] 張兆麟,朱麗芬,楊再榮,等.永勝縣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09(9):52-54.
農業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推薦《種子科技》是中國種子協會和山西省種子協會聯合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種子方面的技術性刊物。本刊理論與實踐結合,普及與提高并重,集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和信息性于一身,主要刊登種子管理、新品種的引種、區試、審定和良種的繁育、加工貯藏、檢驗、經營等方面的內容,辟有問題探討、大家談、學法用法、工作交流、風流人物、專題綜述、他山之石、實驗研究、適用技術、成果開發、知識講座、良種良法、品種介紹等欄目,實為廣大種子管理者、生產者、經營者及使用者、選育者揮毫耕耘的園地,獲取信息的窗口,釋難解疑的良師,開拓進取的益友。
文章標題:農業職稱論文通稻3號水稻精量栽培模式生長動態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zuowushengchan/2812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