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經濟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5-03 13:27 熱度: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而農村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又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本文是一篇農業發展職稱論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進行討論。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先進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進步的標志。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絕大多數,因此,要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必將離不開先進文化的引領,離不開農村文化建設。新階段,解決好作為精神支撐的農村文化問題對城鄉的協調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的和諧穩定、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等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解決好這一問題,也是對我國人民民主專政這一國體的具體詮釋。
摘 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在當前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業發展職稱論文,和諧社會,農村文化建設,意義
一、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城鄉的協調發展。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作為社會意識的文化,特定的農村文化,同樣對農村的經濟建設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先進的農村文化,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能起到規范和指導作用。十八大報告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統籌城鄉文化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村經濟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農民精神境界的提高,必將縮小城鄉差距,使二者聯系日益密切,城鄉互通有無,協調發展。這一發展趨勢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逐步向未來美好的社會前進,同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和活力。
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它一旦形成并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和追求,它就像一種無形的力量滲透到民族的觀念之中,成為行動的指南。因此,文化的建設尤為重要,它會起到一種熏陶、影響和定向的作用。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可以潛移默化地促使農民群眾追求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形成安居樂業、團結統一、自強不息、愛好和平的美好品質;可以調動和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精神文明的熱情和創造精神,從而為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積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把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引導到我們所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上來,這有助于農民群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自覺抵制封建殘余落后思想意識的影響,自覺抵制黃、賭、毒等落后丑惡的東西,進而引導農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助于緩解部分農民的相對被剝奪感和被邊緣化感,促進社會生活的安定。同時,先進 文化也可對社會風氣起到凈化的作用。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現階段,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包括繁榮發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農村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能夠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添磚加瓦,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文化建設作為整個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和今后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充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會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歸根結底要依靠人的文化素養的提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當代社會所呈現出的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中,人民群眾對文化的渴求日益增長,極為熱切,這就要求文化的發展更要先行,更要加快步伐,更要興起新的高潮,這是十七大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最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科學發展觀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文化觀,必將深刻影響經濟基礎,必將要求全社會在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中,必須重視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更多更好地關注和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使他們更好地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這應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最根本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為了發展、繁榮社會主義科學和文化事業,我們黨長期以來堅持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化薈萃是我國社會的一大亮點,民間藝人創造的民間藝術更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奇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精神文明,拉動經濟效應。比如都江堰的放水節、蜀繡、蘇繡、湘繡、皮影戲、秦腔等等通過表演或者交易使農民增加一定的經濟收入。通過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鞏固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保證和改善民生,以期全面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同時,我國農村蘊藏著大量的勞動力,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解決一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使我國農村的"人力資源"逐漸轉變為"人才資源"。
五、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促進文化主體的身心和諧。
幾千年來,農民始終處于社會的最低層,為奴隸主當牛做馬,備受地主殘酷剝削,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在社會主義社會,農民的社會地位獲得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再是被壓榨被欺辱的對象,而是成了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主體,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文化可以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愉悅心靈;可以使人在身心疲憊時減輕壓力,回歸自然;可以增強農民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激發能量,使他們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充沛的精力投身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中去,服務社會,服務農村,服務自己。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可以使人與人關系融洽,粘合各種心理裂痕,給農村弱勢群體帶去黨和政府的人文關懷和文化撫慰,從而達到舒緩壓力、化解矛盾、增進團結、愉悅身心的目的。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養老制度的改革,使農民老有所倚,病有所醫,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有安全感和社會的歸屬感。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長期以來,農業農村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而農村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又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2006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可見,新農村建設絕不僅僅是經濟發展問題,也是文化進步問題。我們是農業大國,只有農村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國強民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城鄉的協調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利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利于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利于農民群眾的身心和諧。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于增強綜合國力,對于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對于中國夢的實現都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孫靜. 新發展觀語境下農村文化建設論析[J]. 哈爾濱學院黨報,2008(10)
[2]田波. 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及發展思考[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黨報,2011(8)
[3]郝身沛. 農村文化建設與社會和諧[J]. 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
[4]司芳琴. 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
[5]牟德剛. 新時期的農村文化建設:問題與措施[J]. 中州學刊,2004(9).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立足痃,面向全國,為城市農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活路學院的科研學術氣氛服務,為提高本院的教學質量服務。
文章標題:農業發展職稱論文論和諧社會視野下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jingji/3120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