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經濟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3-17 11:21 熱度:
無公害農產品屬經過嚴格程序認證的安全農產品,相對于標準水平更高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而言,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無疑更符合我國國情,本文是農業職稱論文參考,文章以慈溪市消費者為研究對象,以通過問卷調查獲得的有關資料為分析數據,對無公害農產品消費決定進行分析。
【摘 要】無公害農產品的消費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的認證農業能否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關鍵詞】無公害農產品,調查,消費決定,農業職稱論文參考
一、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知程度分析
1.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知。消費者是否聽說過上述農產品是認知的第一層次。調查數據顯示,所有被調查者中聽說過綠色食品的消費者所占比重最高,達92.12%,聽說過無公害農產品的比重為79.16%,聽說過有機食品的比重最低,為77.12%。
消費者是否知道上述三種農產品的相應標志是反映消費者認知的第二層次。這幾乎是消費者辨識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真假的惟一重要依據。調查數據顯示,知道綠色食品標志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的比重最高,但仍未超過半數,為42.17%。知道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標志的比重極低,分別為31.4%和11.7%。這主要與當地市場上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的數量極少、綠色食品較常見且多為與消費者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初加工或加工食品(例如大米、奶制品)有關。此外,也可能與政府或生產者宣傳的內容偏重于“名稱”、不重視“標志”有關。
消費者是否知道無公害、綠色、有機三類食品在質量安全水平方面的差異反映消費者認知的第三層次,也是最高層次。調查數據顯示,知道三類食品差異的被調查者人數很少,僅22人,占被調查者總數的7.15%。至少知道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之間差異的消費者人數較多,為144人(122+ 2),接近被調查者總人數的一半(49.11%)。
僅從無公害、綠色和有機三類食品看,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知程度最高,有機食品最低,無公害農產品居中。考慮到標志在消費者辨識上述農產品中的重要作用,而被調查者中僅有31.4%的消費者表示知道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所以有理由認為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知程度依然極低。
2.對無公害農產品和放心農產品的認知。事實上,由于綠色食品大多(約70%)為加工食品,有機食品又以面向出口為主,因此,消費者是否知道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在質量安全水平方面的差異對上述食品的消費影響不大,從而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知是影響消費決定的關鍵因素。
調查數據顯示,聽說過放心農產品的被調查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90.18% (266人),高出無公害農產品20個百分點。認為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高于放心農產品的被調查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比重僅為33.18%(99人);認為放心農產品高或認為二者一樣或不清楚的被調查者所占比重為66.12%(184人),即近2/3 的被調查者在該問題上的認識是有偏差的。由此看出,結合放心農產品考察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知程度依然是偏低的,而這種偏低的認知程度對無公害農產品消費的制約最為關鍵。
二、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信任程度分析
理論上看,在既定的認知水平下,是否信任或信任程度與消費者是否認同產品之間存在的差異或對這種差異的認可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對于消費者對有關部門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信任度狀況,調查數據顯示,表示信任的被調查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56.17%(166人),表示不太信任的占3117%(93人),表示不信任的占11.16%(34人)。總體來看,所有被調查者對經認定農產品的信任度一般,表現在不太信任和不信任的被調查者所占的比重不低。這可能與近幾年政府在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效率不高、形式主義較為普遍及各級媒體偏重于負面情況的報道有關。
三、消費者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態度分析
除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知度、信任度兩個因素外,消費者是否消費無公害農產品還取決于其對食用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態度。這一態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對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心程度;對食用農產品存在質量安全風險的理解(風險認知或關注內容);對食用農產品存在質量安全風險的承擔意愿。
1.消費者對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心程度分析。調查結果顯示,表示很關心的被調查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62.15% (183人),表示比較關心的占30.17% (90人),表示不太關心的占5.18%(17人),表示不關心的占11.0%(3人)。
關于加工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調查結果顯示,信任的占77.11% (226人),不信任的占17.11%(50人),沒想過的占5.18%(17人)。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消費者對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持關心態度,但關心程度普遍低于對加工食品的關心程度,這一方面可能與各種媒體所報道的食品質量事件大多與加工食品有關相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絕大多數加工食品無需消費者再加工就可食用,而絕大多數食用農產品則需通過消費者的再加工才可食用有關。
2.消費者對食用農產品存在質量安全風險的認知。調查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7.15%(22人)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33.18%(99人)認為食用后,不能出現急性反映(如惡心、嘔吐等中毒癥狀),其他未多考慮;58.17%(172人)認為食用后,除不能出現急性反應癥狀外,還會考慮其他影響。這表明,半數以上的被調查者不僅關心食用后的急性反應問題,還關心食用后可能存在的潛在或累積性危害問題。這反映了大部分被調查者對食用農產品可能存在的質量安全風險有較為正確的認識。值得注意的是,仍有40%強的被調查者未考慮或并不在意食用農產品對人體可能存在的潛在危害問題。
對目前市場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所持的態度,被調查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0.013%(1人)表示不放心;30.014%(89人)比較放心;61.014%(180人)很放心。
對于經您或家人加工、烹飪至熟的常規農產品,認為很安全占被調查者總數的10.019%(32人);比較安全的占70%(205人);仍感覺不太安全占19.11%(56人)。
綜合來看,多數被調查者認為食用農產品存在的質量安全風險不高,即便是對目前市場上生鮮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表示不很放心,但也認為經過自己的加工,其質量安全水平達到了自己可以接受(比較安全)的水平。
3.消費者承擔風險的意愿。消費者承擔風險的意愿,可以通過讓被調查者在掌握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和無公害、放心農產品的相關信息并告知被調查者假定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品質能夠符合相應標準,即在假定被調查者完全信任無公害農產品的基礎上,考察被調查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潛在支付意愿來反映。消費者的潛在支付意愿越高,則承擔風險的意愿越低,反之則越高。
由于不同食用農產品的風險特性不同,消費者對它們的潛在支付意愿也可能不同。因此,應該選擇與消費者日常生活密切且消費者對其質量安全品質比較關心的農產品種類為代表研究潛在支付意愿問題。對被調查者所作的對六類農產品(茶類、糧食、蔬菜、水果、肉類和水產類)“是更關心安全品質還是更關心口感品質”的調查數據顯示,“更關心質量安全品質”的產品種類集中表現在蔬菜(229人,78.12%)和肉類(255人,87% )兩類產品上,更關心口感品質的產品種類集中在水果類(248人,84.16%)上。因此,筆者選擇無公害青菜和無公害豬肉兩種產品為代表。
調查結果顯示,在告知被調查者無公害農產品與放心農產品在質量安全水平方面的差異并假定可以完全信任無公害農產品符合相應標準的條件下,僅有17.11%、
17.14%的被調查者對無公害豬肉、無公害青菜沒有支付意愿,因此可以認為這部分消費者具有高的承擔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意愿。絕大多數被調查者對無公害農產品表現出一定的支付意愿。其中,愿意接受“比放心農產品價格高出10~20%”的被調查者所占比重最高,兩種產品分別為52.16%和44.17%,可以認為這部分消費者具有中的承擔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意愿。愿意接受“比放心農產品價格高出30%以上”的被調查者所占比重,兩種產品分別為30.14%和39.19%,可以認為這部分消費者具有低的承擔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意愿。由此,可以認為調查地消費者在了解兩類產品差異并信任這種差異的條件下,大多數消費者愿意為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品質的改善付出一定的代價(成本),表現出較低的承擔風險的意愿。由于該問題的調查具有社會實驗性質,因此被調查者的實際選擇和調查時的選擇可能會有差異。由于被調查者不需要實際支付貨幣,因此幾乎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避免這種差異。但筆者認為,調查數據能基本反映被調查者承擔風險的意愿狀況。
四、結束語
1.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知程度偏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缺乏認識,以至于消費者難以辨識真正的無公害農產品;二是對無公害農產品與放心農產品在質量安全水平差異方面的認知存在偏差,致使消費者在購買食用農產品時難以作出理性的選擇,而這種偏低的認知程度對無公害農產品消費的制約是最為關鍵的。
2.消費者對經認證、認定農產品的信任度一般。表現在不太信任和不信任的被調查者所占的比重不低。這可能與近幾年政府在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效率不高、形式主義現象較為普遍及各級媒體偏重于負面情況的報道有關。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將首先影響消費者對產品間存在差異的認可程度,進而影響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意愿支付水平。
3.總體上講,消費者對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態度較有利于無公害農產品的消費,進而有利于從消費環節推動無公害農業的發展。但是,調查結果也反映出消費者對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態度不利于無公害農產品消費的一面。這主要表現為,在未告知被調查者無公害農產品和放心農產品之間存在的差異時,絕大多數被調查者比較放心當前市場上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或雖不放心但也認為問題并不嚴重。更重要的是多數被調查者認為,食用農產品經自己加工后,存在的質量安全風險得以降低,質量安全水平至少達到可以接受(比較安全)的水平。由此,消費者對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認知的此種狀況將極大地制約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與放心農產品之間存在差異的認可程度、進而影響對無公害農產品的消費。
參考文獻:
[1]任國元,李勇,程利仲.安全農產品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及政府行為研究[J].嘉興學院學報,2004(02):16.
《湖北農業科學》是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主管主辦的以報道最新科研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為主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核心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全國農業學會優秀期刊,全國優秀期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0439-8114;國內統一刊號:CN42-1255/S,郵發代號:38-21。
文章標題:農業職稱論文參考產品認知差異與無公害農產品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jingji/3052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