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工程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0-09-22 10:23 熱度:
土地資源為人類生存、生產和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1]。耕地占補平衡是我國確定的一項保護耕地的重要制度,而建設用地指標不足,保障發展與保護耕地的“雙保”壓力不斷增大,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破解土地供需矛盾,既保障了耕地紅線、保證了糧食安全,又保持了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勁頭[2-3]。根據陜西省第二次全省土地調查成果數據顯示,陜西省耕地面積399.7萬hm2,其中水田16.5萬hm2,僅占總耕地面積的4.13%,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不高,耕地保護形勢仍十分嚴峻。在新形勢下,陜西省水田占補平衡工作缺口很大,漢中、陜南等地因地理條件原因可開發資源稀少,不具備再開發條件,目前僅沿黃地區具有開發優勢[4-5]。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業生產和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要求越來越大[6]。將農業與旅游業結合,開發具有旅游價值的新型的生態農業模式,也推動是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7]。不僅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協調經濟與生態的關系,促進農業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8]。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有利于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旅游消費的新產業[9]。
1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陜西省韓城市,地理坐標介于北緯35°18′50″—35°52′08″,東經110°7′19″—110°37′24″之間,項目區地勢低下而平坦,多是高低河漫灘地,北灘高于南灘,內灣低于外灣,海拔600~900m。項目區地屬暖溫帶半干旱區域,年均日照時間2436h,年平均氣溫13.5℃,多年平均降雨量559.7mm,蒸發量968.3mm,降雨入滲系數為0.2~0.3。土壤大部分屬河淤土,且土壤具有較高的潛育化現象,平均土壤體積質量1.34g/cm3,有機質量7.62g/kg,全氮量0.75g/kg,有效磷量7.57mg/kg,速效磷量241mg/kg,pH值8~8.8。該地區地下水為極強富水區,深層含水層為全新統河流堆積的亞砂土夾砂礫石承壓水層,地下水埋深較淺,沿河兩岸受階地下滲水補給。淺層水埋深3~6m,涌水量25~30t/h;深層水位約40m,涌水量60~100t/h,水化學成分復雜,主要有氯硫酸鈉型(Cl、SO4、Na、Mg),硫酸氯鈉鎂型(SO4、Cl、Na、Mg)咸水。礦化度3~5g/L,含氟量多在5g/L,水味澀咸,無法用于灌溉和飲用。由于黃河從本區東側流過,河床淤積程度較高,土壤鹽漬化、沼澤化嚴重。研究區未利用鹽堿地面積73.3hm2。
2工程措施實踐
項目區周邊未利用地主要為鹽堿地,地下水水位高,土壤主要由粉沙壤土組成,滲透系數大。表層為有機質腐爛沉積形成的25cm左右厚度的淤泥質土,肥力較高。根據項目區實際情況,參考《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和水田工程相關規范及當地工程經驗,首先通過剝離表層有機質腐爛形成的淤泥質土,攤鋪滲瀝和蒸發水分、晾曬;土地平整后客土覆蓋厚度50cm形成耕作層,再將淤泥質土回覆田塊,提高地力;同時利用抽黃總干渠來水洗鹽壓堿,進一步降低土壤鹽堿度;水田工程完成后,耕作試種蓮藕,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各項指標符合要求。項目區西側黃土臺塬土源深厚,可作為土源地,為取土點,本次項目區田塊需剝離和回覆表層淤泥質土12.85萬m3,客土覆蓋約需32.13萬m3,一個取土點,取土運距5km,取土后將土源點修建成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及滑坡隱患。項目區的灌溉用水抽黃區總干渠供給及有效降水,水資源豐富。項目區主要新建輸水斗渠、排水溝及其他水工建筑物。根據《陜西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采用多年灌溉經驗值,由于本區域水資源豐富,并結與當地群眾座談,確定本項目灌水率為0.075m3/(s·100hm2)。項目區規劃整治后為水田,需修建灌排設施,實行灌排一體,灌排渠系的布設應結合田間道和排水溝布置,渠道節點處修建分水閘門,整體設計灌溉保證率為80%。項目區渠道走向主要是按地形走勢、田塊大小及當地的耕作習慣綜合考慮建設,土地平整之后新建布置渠網將保證田地的灌溉,本次規劃灌溉采用泵站提水,自流灌溉,然后通過新建輸水斗實現對區內田塊的灌溉。項目區排水溝按灌排一體渠、排浸溝順序設置固定溝道,排水溝選在各自控制范圍內低洼地帶布置;排水溝路線宜避免高填、深挖和通過淤泥、流沙及其他不良地質條件地段,排水溝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根據項目區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其他方面的要求,如耕作方向、灌水方向和水土保持的要求等,林帶不能與主害風垂直時,允許一定的偏角,偏角以不超過30°為宜,本次防護林帶沿4條主干路二側及排水溝二側布置,用于景觀,樹種均選用垂柳,株距為3m,項目區共栽植垂柳2654棵。同時,項目臨近黃河,防護林還能很好的起到生態隔離帶作用,吸收排水中由于施肥等產生的多余有機物,減輕對黃河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進一步保護了生態環境。
3效益分析
3.1土地整治對沿黃社會效益的影響
項目建設將建立全新的建設和經營管理模式,對推動區域規模農業、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作用。項目區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土地的集約經營,經營管理的現代化、自動化、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以及巨大的投資收益,將為當地農業發展探索一條可持續高效發展的路子。開發利用了鹽堿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擴大了環境容量,增加了大量的優質高產基本農田,對確保區域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對強化特色農業優勢起到重要作用。該項目區實施后,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勞動力就業率提高。本項目實施將建成規模化的稻田、蓮藕生產基地,將引種大量優質高產的蓮藕,對促進蓮藕產業的優化升級,帶動加工、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有利于做強龍頭企業、做優蓮藕品牌、做活產品流通,對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工程建成后有利于沿黃觀光旅游農業的發展,促進韓城市的農業產業升級,改善周邊環境,提升農業附加值。
3.2土地整治對沿黃生態效益和環境的影響
成功結合黃河灘地水利條件,將荒廢鹽堿地變為高標準水田地,集約建成濕地農業區,生態效益明顯,保護了生態環境。通過項目建設改善了原有土地地力條件,由于土壤理化特性改善,土壤抗侵蝕能力也得到增強,水土流失現象也逐漸減弱。該項目實施后,通過防護林帶栽植,既涵養了水分,改善了區域局部氣候,又能通過林木栽植防風固沙,促進區域環境良性發展。通過布設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使洪澇、干旱災害出現的頻率降低,耕地得以保護;項目區水利工程設施的提高,水土流失現象將得到控制。工程運行期,植被破壞通過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將得到恢復,通過壩頂植樹和壩坡植草建設能夠美化周圍環境,改善景觀環境。同時,由于該土地整治模式將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具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農產、田園風光和鄉土文化,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生態農業模式,也是一種新型園林形式—觀光農業。
4結論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推動農業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韓城市沿黃約有6670hm2的低效農田和未利用地,長期以來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生活條件低下,生產經營粗放,其擁有的生態、經濟和土地價值一直沒有發揮。根據國家制定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和建設占用耕地實行“占補平衡”的政策要求,為保證轄區內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的實現,從經濟、社會、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出發,順應當地群眾對土地開發整理的強烈要求和迫切愿望,借助國家對土地開發整理的優惠政策,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為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民生產、生活提供土地保障,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因此,在該區域內通過土地整治項目實施,改變原有土壤鹽堿化現狀,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和改善生態環境,尤其是通過相應景觀工程建設和濕地旅游相結合,促進區域旅游業發展,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開發沿黃鹽堿地,是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維護地方社會穩定,提高土地產出率,促進項目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工程措施固化保護濕地,優化生態環境,可使濕地資源得到持續保護。在積極保護的前提下,通過科學有序開發,將大大拓寬韓城市沿黃和鄉村自然景觀觀光旅游的廣度和深度,延伸農業產業鏈,有助于沿黃濕地生態的保護進一步優化。因此,土地整治項目的進行對該區濕地的基本生態功能、生態環境問題與濕地資源持續利用影響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土地整治對沿黃生態保護的影響》來源:《灌溉排水學報》,作者:曲航
文章標題:土地整治對沿黃生態保護的影響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gongcheng/4387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