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從人的生理需求及感官舒適的角度出發,還必須對高層建筑配備一定的輔助設施,如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品,很容易映襯地域性的環境特色,對高層建筑起到了很大的補充作用。其次,在建筑功能上,要采取生態化建筑方略。充分研究各種自然氣候及地理條件,對地理地形要因勢利導,要根據所處地的地形地貌設計合適的造型,以達到與地形地貌的和諧。對于氣候,設計時總的原則是趨利避害。
3可持續性的高層建筑的設計原則。
新的高層建筑應具有以下特征:
1)外形結構應該是靈活的而不是簡單的標準化的四方形盒子;
2)高層建筑應該在結構和環境上與當地的特點相容;
3)高層建筑應該針對我們現今所面臨的環境上的挑戰而進行優化設計。
設計原則如下:
1)隨高度變化。高層建筑不能簡單地只是把樓層布置規劃好,然后沿垂直方向層疊聳立起來就了事,而應該在結構和表面材質上隨高度而有所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是內部建筑方案上的要求,也可以是應當地環境特征上的要求。高層建筑通常在城市中具有較為廣闊的視野,因此對城市的不同區域進行視覺上的考察可以幫助你了解在結構和外飾設計中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變化。
2)新的設計規劃。傳統的設計規劃應該應城市可持續性發展而改變,這種改變應該發生在兩個層面上:a.高層建筑傳統的功能類型。b.單個建筑中所植入的功能數目。高層建筑的多功能性應該包括除通常的辦公、居住、酒店、小型零售及休閑功能外的其他功能。
3)公共空間。應該在高樓中引入更多公共的、休閑的空間場所,而不是著力在樓層空間的每個平米中都追求最大利益的回報。這樣的設計已經被證明可以改善內部的環境品質,提升工作人員的效率及居民的滿意度等等。
4)外墻透光度的控制。高層建筑不能簡單地設計成全玻璃的透明盒子。在講求視野和自然光照的同時也應減少過分的采光。適當的外墻不透明度可以使我們更容易將內部與外界溫度和氣候變化隔絕開來。
5)植被的引入。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植被都應該是高層建筑一個重要的建筑元素。
4結語
高層建筑對城市環境起著重大的作用,重視高層建筑對城市環境的作用,對設計者也是根本的問題。高層建筑設計應綜合考量各種環境因素并以此為依據來進行綜合性的設計,以最大程度上減少高層建筑對城市環境的破壞并盡可能使高層建筑促進城市環境的和諧,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以及城市的高層建筑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沃沃.傳統與現代對話[J].建筑
學報,1998(6).
[2]雷春濃.高層建筑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張珊珊,王恩棟.探求城市環境中的和諧共鳴--高層公共建筑底部空間設計[J].
建筑學報,2001(4).
[4]凱文•林奇.城市設計[M].朱伯欽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5]蓋汀濤.城市景觀美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