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地下室頂板、外墻和底板均摻聚丙烯纖維(摻量0.9kgPm3)。
3.1.4在滿足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藝的前提下,采用低熱礦渣硅酸鹽水泥,以降低水泥水化熱。
3.3施工方面
3.3.1選用木模板:在氣溫變化劇烈的季節施工時對外露面積較大的混凝土墻體選用木模,并保持木模充分濕潤,以利混凝土保濕和散熱。
3.3.2嚴格控制混凝土施工質量,降低混凝土不均勻性。除控制混凝土制備和運輸中的質量外,還要注意防止混凝土澆筑時離析。要求施工單位在混凝土澆筑時,通過采用離底板面500mm處留設水平施工縫的方法,加強混凝土振搗,避免外墻出現薄弱部位而產生裂縫。
3.3.3由于地下室不設變形縫,故對地下室每隔35m設溫度后澆帶,帶寬0.8m;每隔約30m設膨脹混凝土帶,帶寬2.0m,二者錯開布置,以減小混凝土收縮應力,做到“放”的原則。
3.3.4根據測溫記錄和
氣象預報確定拆模時間,充分發揮混凝土的“應力松弛效應”以削減溫度收縮應力,做到“防”的原則。具體措施: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25℃,溫度陡降≤10℃,隨時調整保溫和保濕養護措施,不使混凝土溫差梯度和濕度過大。
3.3.5考慮到施工時正值盛夏,拆模后覆蓋塑料薄膜或采用掛麻袋淋水養護方法,保持混凝土表面持續濕潤,養護時間不少于施工規范的規定。
3.3.6拆模養護一定時間后迅速回填,減少混凝土外墻暴露時間。
3.3.7對混凝土外墻出現少量滲漏的地方,采用墻外內側涂4層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并在第2至第3層之間加鋪玻璃絲布,效果很好。
3.3.8改善施工工藝
在施工中采取以下措施,以確保混凝土的質量,對澆筑后的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鋼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現的裂縫,減少內部微裂,增加混凝土密實度,使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提高10%~20%,從而提高抗裂性。
采用二次投料的砂漿裹石攪拌工藝,二次投料法是先將水、水泥、砂子投入攪拌機,拌合30s成為水泥砂漿,然后再投粗骨料拌合60s,這時骨料與水泥已充分拌合均勻。采用這種方法,因砂漿中無粗膠料,便于拌合,粗骨料投入后,易被砂漿均勻包裹,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與水泥砂漿界面的集中;硬化后的界面過渡層的結構致密,粘結加強,從而提高了混凝土強度。
4結論
該地下室外墻裂縫通過工程設計增加水平筋的配筋率、混凝土內摻纖維做到“抗”的原則;通過施工技術設置溫度后澆帶做到“放”的原則;通過膨脹混凝土帶做到“補”的原則;通過合理控制拆模時間、加強養護等措施做到“防”的原則,各措施有機結合,成功地控制了裂縫出現和發展。
參考
文獻
[1]江正榮主編.建筑地基與基礎施工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徐榮年,徐欣磊.工程結構裂縫控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