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1-02-15 08:16 熱度:
摘要:本文針對多層和高層剪力墻設計中部分常遇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分析對比新、舊規范對剪力墻的具體要求,結合規范與工程實際,總結了自己的設計心得體會和一些在設計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受力方面,因為剪力墻的剛度大,容易滿足小震作用下結構尤其是高層結構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其變形小,破壞程度低,可以設計成延性抗震墻,大震時通過連梁和墻肢底部的塑性鉸范圍內的塑性變形,耗散地震能量,在與其他結構共同工作的同時,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降低其他結構的抗震要求,在設防較高的地區(8度及區以上地區)優點更為突出。
關鍵字:剪力墻結構,墻厚,邊緣構件,連梁
剪力墻廣泛用于多層和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結構專業新規范自2000年開始陸續頒布,剪力墻結構的設計與89規范相比,增加了許多新的規定,給設計人員帶來了新的課題,所以有必要對剪力墻結構作一個重點研究。
在受力方面,因為剪力墻的剛度大,容易滿足小震作用下結構尤其是高層結構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其變形小,破壞程度低,可以設計成延性抗震墻,大震時通過連梁和墻肢底部的塑性鉸范圍內的塑性變形,耗散地震能量,在與其他結構共同工作的同時,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降低其他結構的抗震要求,在設防較高的地區(8度及區以上地區)優點更為突出。
剪力墻結構是指墻肢的長度為厚度的5-8倍剪力墻結構,常用的有“T”字型、“L”型、“十”字型、“Z”字型、折線型、“一”字型。這種結構型式的特點是:
①結合建筑平面,利用間隔墻位置來布置豎向構件,基本上不與建筑使用功能發生矛盾;
②墻的數量可多可少,肢長可長可短,主要視抗側力的需要而定,還可通過不同的尺寸和布置來調整剛度中心的位置;
③能靈活布置,可選擇的方案較多,樓蓋方案簡單;
④連接各墻的梁,隨墻肢位置而設于間隔墻豎平面內,可隱蔽;
⑤根據建筑平面的抗側剛度的需要,利用中心剪力墻,形成主要的抗側力構件,較易滿足剛度和強度要求。
對剪力墻結構的設計計算,因其是剪力墻大開口而成,所以基本上與普通剪力墻結構分析相同,可采用三維桿-系簿壁柱空間分析方法或空間桿-墻組元分析方法,其中空間桿墻組元分析方法計算模型更符合實際情況,精度較高。雖然三維桿系-簿壁柱空間分析程序使用較早、應用較廣,但對墻肢較長的剪力墻,應該用空間桿墻組元程序進行校核。
剪力墻的數量可多可少,剪力墻肢可長可短,主要視抗側力的需要而定,還可通過不同尺寸和布置以調整剛度和剛度中心的位置;由于減少了剪力墻數量,而代之以輕質填充墻,不僅房屋總重量可以減輕,同時也可適當降低結構剛度,使地震作用減小,這不僅對基礎設計有利,而且對結構抗震較為有利,同時也可降低工程造價,還可加快施工進度。這種結構體系通常視建筑平面及抗側力的需要,將中心豎向交通區處理成為筒體,以承受主要水平力。
抗震墻由墻肢和連梁兩部分組成。設計時應遵循強墻弱梁、強剪若彎的原則。即連梁的屈服先于墻肢,連梁和墻肢均應為彎曲屈服。與舊規范相比,新規范在剪力墻抗震設計特別是在抗震構造方面有比較大的變化。主要包括:
(1)底部加強區高度的變化;
(2)墻肢組合截面的彎矩、剪力設計值和連梁組合的設計值;
(3)分布鋼筋的最小配筋率;
(4)增加了剪力墻的軸壓比的限值;
(5)將邊緣構件分為約束邊緣構件和構造邊緣構件;兩種邊緣構件的構造不同,加強了應加強的部位,放松了可放松的部位,使抗震墻的設計更具合理性;
(6)新規范取消了舊規范的“弱連梁”和“小墻肢”的術語,代之以“跨高比”和墻肢長度和厚度的比值,應當說在概念上是沒有區別,但89規范雖然對“弱連梁”作了規定,但在設計中難以確定什么是弱連梁。
在進行抗震墻設計時應注意如下的要求:
1、抗震墻的布置要求:作為主要的抗側力構件,合理的布置是構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礎。應遵循“八字方針”即“對稱、均勻、周邊、連續”外,還須注意:
(1)將長墻分成墻段:對于抗震墻結構和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若內縱墻很長,且連梁的跨高比小、剛度大,則墻的整體性好,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墻的剪切變形較大,墻肢的破壞高度可能超過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新規范規定將長墻分成墻段,使墻的高寬比大于2。墻段由墻肢和連梁組成。舊規范也有相同的規定。二者的區別在于連梁。舊規范為弱連梁,而新規范為跨高比不小于6的連梁,其目的是:設置剛度和承載力較小的連梁,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壞,使墻段成為抗側力單元,且墻段以彎曲變形為主。
(2)避免墻肢長度突變:抗震墻和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墻肢的截面長度,沿高度不宜有突變,當抗震墻的洞口比較大時,以及一、二級抗震墻的底部加強區,不宜有錯洞布置的剪力墻。
2、框支層墻體的布置要求:
對框支層剛度的要求:部分框支的抗震墻結構的框支層,抗震墻減少,側向剛度降低,在地震作用時有可能將變形集中在框支層,框支層是使結構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關鍵部位。對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為避免框支層成為薄弱層或軟弱層,新規范規定:框支層的側向剛度不應小于上一層非框支層側向剛度的50%。
框支墻落地的間距不宜過大:框支層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墻承擔,作用在緊鄰框支層的上一層非落地剪力墻的水平力亦通過框支層樓板傳到落地墻,為保證樓板有足夠大的平面內剛度(傳遞水平力),新規范規定:落地墻的最大水平間距不宜大于24米,取消了原“四開間”的含糊概念。
部分落地墻宜設計成筒體,以增加抗扭剛度和抗側剛度。此條在實踐中似較難作到,但須與建筑專業很好協調的話,相信一定會有很明顯的效果。
3、框架-抗震墻結構的抗震墻布置要求:框架-抗震墻結構在實際工程中運用最多(對高層而言)。布置要點是:位置和數量,抗震墻的數量以滿足剛度即滿足層間位移限值為宜,位置相對靈活,但應符合規范相關的具體規定。
(1)沿房屋高度,抗震墻宜連續布置,宜全長貫通,避免切斷,且洞口宜上下對齊,避免墻肢長度的突變。對外墻而言較容易作到,這與上述的“八字方針”相統一,內墻有時相對較困難。
(2)不宜開大洞口,避免削弱抗震墻的剛度。雖然取消了舊規范對洞口面積的限值的規定,但在實際中對此條規定較難掌握,由此引起的爭執亦屢見不鮮。
(3)洞邊距柱端(指距柱內側)不小于300㎜,以保證柱作為邊緣構件的作用和約束邊緣構件的長度。
(4)雙向抗側力的結構形式。且縱橫墻宜相連,使彼此成為有翼緣的剪力墻,不但可以增加剛度,同時還能有效地提高塑性變形的能力。
(5)對于較長的房屋,不宜在房屋的端部設剪力墻,以避免溫度應力對剪力墻的不利影響。
(6)對于一、二級抗震墻,其連梁的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高度不小于400㎜。連梁有較大的剛度,可保證墻體的整體性能良好并能增大耗能能力。
(7)柱中線與梁、墻中線不宜大于柱寬的1/4,以減少地震作用對柱的扭轉效應。否則應通過加水平腋的方法或者加強柱內配箍率等方法加以彌補。
4、抗震墻及連梁的截面尺寸的有關規定:新老規范基本相似,但具體數值并不相同。主要包括:截面尺寸、最大剪壓比、最小墻體厚度等。
(1)最大剪壓比限值:對剪跨比大于2的剪力墻和跨高比大于2.5的連梁,剪壓比不應大于0.2;剪跨比小于2的剪力墻和跨高比小于2.5的連梁,剪壓比不大于0.15。
(2)抗震墻的最小厚度: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底部加強區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層高的1/16;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其他部位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層高的1/20;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墻的周邊應設置梁或暗梁與端柱組成邊框。
5、墻的水平分布筋起抗剪作用,以防止墻體在斜裂縫出現后發生脆性剪切破壞,同時起到抵抗溫度應力防止砼出現裂縫的作用。墻的豎向鋼筋主要起抗彎作用。
剪力墻結構設計時應注意:由于剪力墻抗震性能差,因此在設計時,首先要選擇適合的計算軟件,合理地選擇計算分析方法,確定計算模型和相關參數,并加強對計算結果合理性判斷,特別加強概念設計,對一些不利部位采取加強構造措施。所以任何一種結構體系都有它的適用范圍,只要能合理設計,安全是應該沒有問題的。
文章標題:剪力墻結構設計的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712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