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電力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24 17:47 熱度:
摘要:目前在電力供電系統或者說在電力供電電網上,過電壓現象非常普遍.如果沒有防范措施,隨時都可能發生。引起電網過電壓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為諧振過電壓、操作過電壓和雷電過電壓,而諧振過電壓對電網造成危害極大,諸如造成電壓互感器熔絲熔斷、電壓互感器燒毀、電網設備絕緣損毀,甚至造成相間短路、保護裝置誤動作等等,所以加強對其防治非常必要。
關鍵詞:電壓,諧振,危害,變壓器,自動調諧
1.引言
2004年廣西桂東電網3.26電網過電事故導致了用戶運行中的電器損壞,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過電壓一旦產生,往往造成的損失也是非常巨大的。多年來電力生產運行的記載和事故分析表明,中低壓電網中過電壓事故大多數都是由諧振現象所引起的。由于諧振過電壓作用時間較長,引起諧振現象的原因又很多,因此在選擇保護措施方面造成很大的困難。所以解決這一難題也是我們電力工作者的一個重大課題。
2.諧振過電壓
首先為了更好的解決諧振過電壓問題,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諧振過電壓形成的原理。
因目前我國35kV系統為不接地系統,電網中存在大量星形接線的電壓互感器,其一次繞組直接接地,成為電網對地電容電流、高次諧波電流的充放電途徑,當線路接地時,電壓互感器的鐵心線圈相當于與非故障線路對接電容并聯,構成了可能產生諧振的并聯電路,由于相對地電壓升高3-5倍,有可能使得電壓互感器的鐵心出現飽和或接近飽和,阻抗變小,電路中出現容抗和阻抗相等的情況,從而產生了并聯諧振,此時互感器一側的電流最大,這樣有可能使電壓互感器的高壓側熔斷件熔斷,或者燒壞電壓互感器,以及電纜爆炸。此種情況往往在變電站投產初期(線路出線回路少)不是很明顯,但隨著線路出線回路的增多(各回線路對地的等值電容量增大,容抗增大)出現諧振的情況較多。另外由于35kV系統為室內開關柜,35kVPT接地點多,一般為4個接地點,這也為發生諧振過電壓提供了條件。
3.抑制措施
為了盡可能地防止諧振過電壓的發生,在設計和操作電網設備時,應進行必要的估算和安排,以避免形成嚴重的串聯諧振回路,或采取適當的防止諧振的措施。
(1)從電網的運行實踐證明,中性點不接地系統中,一方面由于電壓互感器鐵心飽和引起的鐵磁諧振過電壓比較多,盡管采取了不少限制諧振過電壓的措施,如消諧燈、消諧器、TV高壓中性點增設電阻或單只TV等,但始終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TV燒毀、熔絲熔斷仍不斷發生;另一方面,由于中性點不接地運行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單相接地后,允許維持一定的時間(一般為2h)不致于引起用戶斷電,但隨著中低壓電網的擴大、出線回路數增多、線路增長、中低壓電網對地電容電流亦大幅度增加,單相接地時接地電弧不能自動熄滅必然產生電弧過電壓,一般為3-5倍相電壓甚至更高,致使電網中絕緣薄弱的地方放電擊穿,并會發展為相間短路進而造成設備損壞和停電事故。而采用老式消弧線圈接地方式的系統由于結構的限制,只能運行在過補償狀態,不能處在全補償狀態,所以脫諧度整定的比較大,約在20%-30%,對弧光過電壓無抑制效果,并需要手動調節分接頭,然而此時卻不能隨電網對地電容電流的變化及時將電壓調整到最佳的工作位置,影響功能發揮,也不適應無人值守變電站的需要。因此,我們可以采用自動調諧接地補償裝置,通過補償、全補和欠補的運行方式,來較好地解決此類問題。目前自動調諧接地補償裝置主要是由五大部分組成:接地變壓器、電動式消弧線圈、微機控制部分、阻尼電阻部分、中性點專用互感器和非線性電阻。接地變壓器是作為人工中性點接入消弧線圈。消弧線圈電流通過有載開關調節并實現遠程自動控制,采用即時調節方式,即在正常運行方式情況下,根據電網參數的變化而隨時調節消弧線圈的分接頭到最佳位置。自動跟蹤和自動調諧利用微機控制器實現。通過測量位移電壓為主和中性點電流與電壓之間的相位,能夠準確的計算、判斷、發出指令自動進行調整,顯示有關參數,如電容電流、電感電流、殘流和位移電壓等,還能追憶、報警、自動打印和信號發送,滿足無人值守變電站的需要。
(2)自動調諧接地補償裝置能夠實現全補償運行或產生很小的脫諧度,主要是由于在消弧線圈的一次回路中串入了大功率的阻尼電阻,降低中性點諧振過電壓的幅值使之達到相電壓的5%-10%,因為如果當系統的電容電流與消弧線圈工作電流相等時,即在諧振時中性點電壓限制在允許值以下,這樣就可實現全補償方式。接地時殘流很小,不會引起弧光過電壓。所以,可在消弧線圈的一次回路中串入大功率的阻尼電阻,增大阻尼率。消弧線圈的脫諧率與電壓及電網的阻尼率有關,當電網形成后其不對稱電壓基本是個固定值,消弧線圈為保證在單相接地時有效地抑制弧光過電壓的產生,要求脫諧率達到5%以內。那么只有改變阻尼率,才能改變位移電。.因此應當在消弧線圈回路串入電阻,保證阻尼率,控制中性點位移電壓。在低壓電網中由于中性點不對稱電壓很小,為提高測量精度,采用特制的中性點專用互感器,提高檢測靈敏度。非線性電阻的采用對欠補償下的斷線過電壓和傳遞過電壓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消弧線圈接入系統必須要有電源中性點,在其中性點上接入消弧線圈。當發生單相接地時,流過變壓器的三相同方向的零序磁通,經過油箱壁絕緣油及空氣等介質形成的閉合回路,在油箱鐵心等處會產生附加的損耗,這種損耗是不均勻的,必然要形成局部過熱,進而影響變壓器的正常運行及其使用壽命。所以接入此類接地變壓器的消弧線圈的容量不應超過變壓器容量的20%,為滿足消弧線圈接地補償的需要,同時也滿足動力與照明混合負載的需要,可采用Z型接線的變壓器即ZN連接的變壓器。由于變壓器高壓側采用Z型接線,每相繞組由兩段組成,并分別位于不同相的鐵心柱上,兩段線圈反極性相連,零序阻抗非常小,空載損耗低,變壓器容量可以100%被利用,并能夠調節電網的不對稱電壓,由此可見,Z型接線的變壓器作為接地變壓器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目前新型消弧線圈大部分采用有載調匝調壓方式,調節分接頭數一般均大于9,加寬了調流范圍,.以便能夠達到最小的脫諧度,配有有載開關并可以遠方電動或自動操作,有載開關在預調方式下工作,即正常調諧是在系統不接地狀態下切換,安全可靠。
(3)消弧線圈調諧是由微機控制器自動控制的,調諧時消弧線圈不需退出運行,克服了老式線圈的一些缺點。因此.建議目前需要改造的老式消弧線圈采用新型自動調諧消弧線圈方式。自動調諧接地補償裝置,是將變柜改造為變兼接地變柜,加裝開關二組、電流互感器二組及相應二次保護,接地變、消弧線圈為戶外布置。消弧線圈選用有載調匝調節方式。調節檔位應大于9個以上,以便能夠達到最小的脫諧度。正常運行采用過補償方式,消弧線圈接地回路串接阻尼電阻,以限制中性點電壓,保證脫諧度及中性點的位移電壓在限制范圍內(脫諧度控制在5%以內,消弧線圈的位移電壓不大于相電壓的15%,故障點殘流不大于5A為宜),控制部分采用微機控制自動消諧裝置進行自動補償,能自動檢測電網對地電容參數的變化。自動或手動調整消弧線圈的分接頭,使其運行在最佳的工作點,保證殘流能降低到可靠熄弧的程度,并能遠程遙控、遙信、遙測和遙調,以適應變電站無人值守的需要。接地變選用零序阻抗低的ZN/YN接線方式,并能夠調節電網的不對稱電壓。戶外設備與柜內設備用電纜連接。
(4)對由電壓互感器鐵心飽和引起的鐵磁諧振過電壓的限制目前雖然可采取多種方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都不夠理想。有的裝了消諧器還是產生了諧振過電壓,這是由于鐵磁諧振過電壓本身是一個非線性量,比較復雜。分頻諧振有1/2、1/3、1/6及1/8等,高頻諧振有2、3次,還有工頻諧振,有時幾種諧振同時發生,消諧器不能有效的限制。而且在系統有多臺TV時,只在某一臺TV的開口三角上裝消諧器是很難奏效的,必須要使系統參數發生較大的變化才能將諧振過電壓抑制住。如果在系統的中性點上接入消弧線圈,破壞它的諧振條件,就能夠比較有效地抑制諧振過電壓的產生。其原理也很簡單,TV的勵磁感抗比較大(千歐至兆歐級),而消弧線圈的感抗比較小(百歐級),這樣就很難滿足諧振條件,諧振就不會發生。另一方面,若無消弧線圈,單相接地發生間歇性電弧時,電容上多次充放電造成TV燒毀、熔絲熔斷;加上消弧線圈后,電容對小感抗放電,TV中電流就很小,不會燒毀了。所以在中性點接入消弧線圈,對于由電壓互感器鐵心飽和引起的鐵磁諧振過電壓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4.結語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每種諧振過電壓的產生有多種原因,有著不同的特點,所以應采用比較全面防范措施,才能保證企業電網的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冀冬晨諧振過電壓的分析及預防措施《電力學報》2007年第22卷第3期
王建京廠用6kV系統過電壓分析與限制措施《華北電力技術》2008年
工業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第2版).水利電力出版社
文章標題:電網諧振過電壓的危害及抑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dianli/183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