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7-12-22 11:46 熱度: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一項管理工作,是城市正常發展的基礎,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可以更好的推動城市化發展進程。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1985年創刊,現為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刊登建筑學、城市規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園林、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建筑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筑電氣技術、熱能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工程造價、物業管理、電子商務、外貿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的演變折射出空間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重要作用。空間設計需要以人為本。后現代主義者在城市規劃中倡導尊重歷史文脈,以人為本的思想及對現實反思,并對失落空間提出整合,但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
城市規劃是人居環境各層面上的、以城市層次為主導工作對象的空間規劃。其社會作用是作為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關于城市規劃的任務,各國由于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和側重,但基本內容大致相同,即通過空間發展的合理組織,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需要 。
比較系統的現代城市規劃學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初是由于工業革命給城市帶來的沖擊,為了解決種種城市中的矛盾,出現各種學說及流派,包括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康帕內拉(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陽城,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田園城市”的理論,衛星城等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規劃理論一直在改變,歷經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范式變換 。
法國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5年發表了《城市規劃設計》一書,將工業化思想大膽地帶入城市規劃。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在雅典開會,制定了《城市規劃大綱》,這個大綱后來被稱為《雅典憲章》,現代主義全面登上歷史舞臺。這個大綱集中地反映了當時“現代學派”的建筑觀點,大綱首先提出,城市要與其周圍影響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指出城市規劃的目的是解決居住、工作、游憩與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進行。這些規劃思想為城市規劃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解決了工業化給城市帶來的諸如居住擁擠,環境質量惡化,交通阻塞等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現代主義關注的是人類生存立足點的問題,但過于沉迷功效而使城市失去了很多傳統的空間。
很多觀點認為,現代主義終結于1972年6月15日,位于美國圣路易斯市的普魯伊特-伊戈住宅被爆破摧毀。普魯伊特-伊戈的建筑曾榮獲現代建筑與城鎮規劃范例獎,但這些建筑最終變的毫無人性且布局失當。美國世界貿易中心的設計師山崎實的這項設計采用了經典的柯布西耶手法,實現了其以綠色草地為開敞空間來分隔的由鋼筋、玻璃和混凝土組成的高層蜂窩式住宅的主導思想。在每層都設有封閉的步行通道,這與勒柯布西耶空中街道的理念一致。在1971年,最后的特別行動小組召集仍然居住在該區中的居民開會,請他們提建議。這次會議具有歷史性意義:一是在工人住宅50年的發展史中,第一次邀請當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二是意見只有一個,居民異口同聲地回答:“炸掉它!炸掉它!”
在二戰后初期,城市規劃師認為他們知道何種類型的物質環境不適合人類居住,他們不去征詢居民意見,看看人們愿意將周邊規劃成什么樣子。規劃師認為他們對宜居環境的判斷是無需爭議的,認為決策的出臺只是一個純粹的“專業”技術判斷。規劃師沒有認識到,關于適宜生活環境構成要素的判斷是一個價值觀的判斷,而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行為 。對此,美國作家簡•雅各布斯發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提出質疑。她最重要的責問就是認為規劃師對他們所“工作”的城市缺乏了解,因為他們已經先入為主的采信了過分單純的烏托邦主義觀點,而不是努力的理解和研究城市現實生活所存在的問題。雅各布斯同時對規劃師的反城市主義,對城市結構秩序的偏好上提出了批判。她認為勒柯布西耶的“陽光城市”盡管自認為是“偉大的城市”實際上也是反城市的規劃結構。因為它擁有廣闊的開敞空間,有大片的“草地,草地,還是草地。”對霍華德“田園城市”的評論“……他的目的是建設自給自足的小型城鎮,確實非常好的城鎮,但前提是你要溫順,沒有自己的想法。……霍華德創造了一套強大的,摧毀城市的理念:他認為城市功能的布局是按單一功能進行分類和篩選,并以相對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安排。……他簡單否定了大都市復雜而多樣化的文化生活。他對大城市管理自己的方式、交流思想的方法、政治運作的形式以及新經濟投資的做法不予理睬,他顯然沒有強化這些功能的念頭,因為他根本就不想規劃設計這樣的生活。”雅各布斯對理想城市結構的模式化想法,以及其通過土地利用分區進行用途分離的規定,以及與之相配的以獨立鄰里為基礎單元的模式化城市結構,以及步行系統和車行系統的截然分離(即使在相當純粹的居住區內),等等這些,都提出了批判。她批評這些基本準則是簡單地強加于人,與大家通常的期望背道而馳。
后現代主義在城市空間的探索中更注重文脈和公共空間以及場所精神。城市空間設計是一種環境藝術。美學是以各元素如何融入一個更大的空間結構來衡量的,這個空間結構為設計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空間形式。文脈的設計首先看表面,然后看實質。視野越開闊,越有文化內涵,其解決辦法就越多越完美。整合的、承上啟下的設計,不是始于涂鴉,而是將已知要素重新聚集為新的結合體以反應當地的環境 。城市空間的國際風格和現代主義運動必將被對城市本土特色的尊重所代替。對某一個場所歷史演變的負責態度,將避免膚淺的重復、倒退和不反映時代精神的表象處理。 “場所”是在規劃時對地方價值觀和傳統的有意識的尊重。城市公共空間中,具有多功能或者綜合使用功能的空間,比單一功能的空間更加豐富,并且充滿生機和活力。在大多數的現代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地區被遠遠地隔開,這不但引發了巨大的交通問題,也使中心區在晚間變為荒漠般的空城。而地面停車場,下沉空間,商業內街,高層建筑,使更多的城市外部空間成為發散的,或者與外在的環境完全隔離的失落空間。“失落空間”或者“反空間”是指那些令人不愉快、需要重新設計的反傳統的城市空間,對環境和使用者而言毫無益處,它們沒有可以界定的邊界,而且以未連貫的方式去連接各個景觀要素。對失落空間的重視和重新整合,是后現代主義城市規劃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更多的人越來越認識到能源的問題,那些看似地球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日漸減少。工程學和生物學的解決方法將會嶄露頭角,使我們從自然生態系統的可再生能源中獲益。建筑和城市必將以新的形態諸如食物、水及廢棄物等能源的生產與消費更緊密的融合,建立在自然和文化等決定因素基礎之上的生態建筑將越來越普遍。西方世界正在經歷一種由循環措施實現的新型城市社區形態,這需要創造更多可供選擇的城市結構和形態以充分利用已經存在的空間資源。一個新的課題必將再次被提出。
文章標題:城市空間設計與后現代主義城市規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3742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