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5-09-26 10:53 熱度:
現如今,我國各個地區都開始城鎮化發展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本文主要針對城鎮化綜合水平演變特征及驅動因子進行了一些分析研究,文章是一篇河北職稱論文發表范文,下面是文章正文。
[摘 要] 通過以合肥市為研究對象,從人口、經濟、土地、生活方式四個方面,構建城鎮化綜合水平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對2000-2012年合肥市城鎮化綜合水平進行測度,結果表明:自2000年以來,合肥市經濟水平和基礎設施增長速度較快,作為省會城市,經濟中心與行政中心一致。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資金等要素向省域中心區集聚使經濟發展的能力強化,但是相對于東部發達地區,合肥市前期的經濟和設施水平較低。回歸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合肥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主要由政府行政力、產業集聚力、民營經濟拉動力、外資推動力四個方面推動,其中政府行政力對合肥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合肥市,城鎮化綜合水平,熵值法,驅動因子,結論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進入大規模快速發展階段,是世界上城鎮化最快的地區,引領了整個亞洲城鎮化的進程,受到了國際廣泛關注[1-2]。進入2000年以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信息、科技、體制創新等城市與區域發展的新因素的出現[3]重塑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格局。
從研究視角來看,國內外對于城鎮化過程研究主要基于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生產方式的轉變[4]。Call對美國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由東部向西部的遷移過程的研究,分析了美國戰后西部城市的城鎮化過程[5]。張榮天通過對泛長三角地區的城市發展效率與驅動機制的研究,分析了泛長三角地區城市在城鎮化過程中的城市效率的變化[6]。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對于城鎮化綜合水平和演變特征的研究逐漸從單一指標,向反映城市綜合水平的復合指標轉變[7]。城鎮化水平其內涵豐富,因此不僅應包含人口指標,還應該包括經濟、生活方式、基礎設施等,在時間序列上的綜合城鎮化水平測度,是演繹城鎮化過程的主要方法[8-9]。隨著對城鎮化的研究不斷深入,學者們開始關注城鎮化的質量和城鎮化動力。對于城鎮化動力研究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是自上而下型[10];國家主導與自下而上的雙軌型[11-12];外資[13]行政干預、政府、企業、參與經濟發展以及重大項目帶動的城鎮化;到行政力、市場力、內部力、外部力、信息、科技進步等新因素共同作用推動的城鎮化[14]。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0年以來,合肥市城鎮化的綜合水平快速提高,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龍頭與核心,已經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本文以合肥市區為研究對象,通過要素細分構建綜合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測度合肥市城鎮化綜合水平,分析了合肥市城鎮化的演變特征和驅動因子,為合肥市以及其他城市更好的推動城鎮化提供借鑒意義。
二、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評價指標體系
借鑒城鎮化綜合水平測度的相關的研究成果[15],根據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層次性的原則,從人口、經濟、生活方式、基礎設施四個方面選取18項指標見(表1),而且在指標的選取上基本上包含人均指標、地均指標和比重指標,使數據更具有代表性和可信度。
(二)評價方法
熵值法是一種客觀復權重的方法,本文利用熵值法對合肥市城鎮化綜合水平進行測度,熵是對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根據熵值的大小,也即各項指標值的變異程度,計算出各項指標的權重[16]。
(三)數據來源
為了綜合測度合肥市的城鎮化水平,原始數據均采用合肥市和安徽省編制的2001-2013年《合肥市統計年鑒》、《安徽省統計年鑒》、合肥市統計公報等。
三、合肥市城鎮化水平發展變化特征分析
(一)合肥市城鎮化綜合水平測度
通過對合肥市2000-2012年18項指標(見表1)的原始數據進行搜集,根據熵值法的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得出表1,分析2000年以來合肥市城鎮化綜合水平的變化特征。
由表1可知18項指標的信息熵、冗余度和權重值,從指標層看,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GDP所占的比重位于前三位,人均可支配收入、公里里程數、建成區綠地面積、建成區面積都在0.040以上,這些指標對合肥市城鎮化水平的影響較大。從要素層看,經濟和土地要素的權重較大,2000年以來,經濟要素和土地要素對于合肥城鎮化的水平影響較為顯著,而其他因素如人口、生活方式要素其權重較小,由于合肥市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經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和城市空間的擴張等,使城市的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而人口和居民生活方式上的城鎮化的速度相對較慢,因此表現為人口和社會等相關因子相對于城鎮化的水平影響不明顯。
為了更全面分析2000-2012年合肥市城鎮化水平的變化特征,根據表1計算出的各項指標的權重,結合合肥市2000-2012鎮化的綜合水平和各項子系統的變化特征。
根據表2可知合肥市近10年來城鎮化綜合水平由2000年的0.021提高到2012年的0.169。合肥市城鎮化的主要方面是經濟和土地,其次是人口和生活方式的城鎮化。
自2000年以來,合肥市經濟水平和基礎設施增長速度較快,作為省會城市,經濟中心與行政中心一致。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資金等要素向省域中心區集聚使經濟發展的能力強化。但是相對于東部發達地區,合肥市前期的經濟和設施水平較低,近年來,表現在土地等方面的快速發展,是對前期相對滯后狀態的補償。在生活設施和人口城鎮化方面,呈現出穩定增長的態勢。
(二)合肥市城鎮化各子系統分析
1.人口子系統。人口城鎮化子系統的綜合評分由2000年的0.00145增加到2012年的0.00226,增加了1.5倍,合肥市人口城鎮化進程不斷增長。
從具體指標的變化來看,市區總人口增長的速度最快,增長率達到63%,其次是二三產業就業所占比重,說明在合肥市城鎮化的過程中,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到城市,使二三產業就業比重迅速增加。非農人口增長相對平穩,近年來,合肥市屬于快速城鎮化時期,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由于部分農村人口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使得非農人口的統計值要低于非農人口的實際值。建成區人口密度主要反映了的是單位面積土地上人口承載的能力和水平,指標得分從2000年的0.00026增加到2012年的0.00047,合肥市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大量的外來人口涌入,使合肥市的建成區人口密度增加較快。 2.經濟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的綜合得分增加了13倍,經濟增長迅速,經濟子系統的得分每年增長將近40%。從增長過程來看,2008年以來,經濟子系統的得分有所減緩,平均在20%,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合肥市經濟發展的水平總體放緩。
從具體的指標變化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最快,自2000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在合肥市經濟城鎮化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是經濟子系統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人均GDP穩步增長,第二產業占比、第三產業占比的得分分別由2000年的0.0002、0.0001增加到2012年的0.00036、0.000125,2000年以來合肥市提出了“工業建市”的目標,使合肥市二產所占比重增加速度較快,三產所占比重增加速度慢于二產增加速度,導致2008年以來三產占比重比逐年下降。地方財政收入伴隨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3.生活方式子系統。生活方式子系統的綜合評價值由2000年的0.0043增加到2012年的0.012,生活方式的城鎮化也穩步增長。
從具體指標變化來看,生活方式子系統各指標之間存在差異。人均消費水平迅速提高,自2000以來,經濟的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快速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提高。而每萬人擁有公交車數量由2000年的10.1增加到2012年的19,增長速度相對比較緩慢,每萬人擁有病床數相對增長也比較緩慢,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公共基礎設施雖然提高,但是并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由2000年的14.6m2增加到2012年的28.8m2,城鎮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顯著提高,合肥市的房地產業的興起與增長,使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改善。
4.土地子系統。土地子系統的綜合得分由2000年的0.049增加到2012年的0.192,土地空間方面的城鎮化水平迅速提高。
從具體指標變化來看,公路里程綜合得分增加了4.5倍,建成區面積增加2.9倍,建成區綠地面積的得分由2000年的0.0017增加到2012年的0.0051,人均道路面積的得分增長率低于公路里程的得分,建成區綠地面積的得分與建成區面積的得分增長率差異較小。這說明合肥市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使得建成區綠地的面積與建成區面積同步增長,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更好的促進城市的發展。
四、合肥市城鎮化進程的驅動因子分析
根據以往對城鎮化的動力機制研究,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推動城鎮化水平提高的各種驅動因子,一般可以按照城鎮化的資本來源或行政主體進行劃分;另一個是強調各種因子對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機制,各種動力因子對城鎮化的機制可以通過產業的變化對城鎮化加以影響而體現[17]。兩個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點,本文從驅動因子的角度,驅動因子是理解作用和機理的前提。
(一)驅動因子的作用力及過程分析
城鎮化進程的驅動因子逐漸成多元化的格局,借鑒歐向軍[18]等人四維分析視角,政府的行政力、民營經濟拉動力、產業集聚力、外資推動力。政府行政力是指政府通過資金資金投入、產業和項目布局、基礎設施的規劃向導、行政區劃的調整等方式推動城鎮化的發展[19];產業集聚力是指優勢產業的集聚,對于區域城鎮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民營經濟拉動力是指民營經濟成為城鎮化的推動者,是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可靠保障,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撐;外資推動力是指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外資成為影響中國各省市在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外部因素。
為了比較四個因子對合肥市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大小,選取2000-2012年合肥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X1)、工業總產值(X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3)、實際利用外資額(X4)分別代表政府行政力、產業集聚力、民營經濟拉動力、外資推動力作為自變量。合肥市同期的城鎮化綜合水平得分(Y)為因變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通過SPSS對數據分析,經過檢驗,數據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直接回歸影響估計的準確性和實際意義。因此,采取主成分回歸的方法來消除多重共線性,對自變量做因子分析,選取自變量的主成分,利用相關矩陣提取因子,然后計算各項指標因子得分,基于主成分因子進行回歸分析,最后把主成分因子的回歸方程換回原來的自變量形式,主要結果見表3。
自變量X1、X2、X3、X4的皮爾森相關系數分別為0.997、0.995、0.976、0.965反映了4個動力因子與城鎮化綜合水平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回歸模型中的決定系數為0.999說明回歸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方程顯著性檢驗F統計量為1476.927通過顯著性檢驗,回歸方程效果顯著。T統計值和(sig)雙尾顯著性概率,則說明各變量的顯著性程度較好。標準系數回歸值的大小反映了該指標對因變量的影響強弱,回歸系數越大說明其對因變量的影響越大,為了比較4個因素對城鎮化水平的影響的大小,本文采用標準回歸系數。根據因子得分和主成分因子的標準回歸系數,最終建立回歸方程如下:
Y=0.132X1+0.128X2+0.125X3+0.120X4
由模型可知,2000-2012年,政府行政力的回歸系數為0.132,是合肥城鎮化綜合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的動力;產業集聚力、民營經濟的拉動力、外資推動力是重要推動力。
(二)各驅動因子作用分析
1.政府行政力。政府行政力主要體現在合肥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由2000的130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2年的4000億人民幣,增加了31倍,極大的提高了城鎮化的水平。
2.產業集聚力。產業集聚力主要體現在合肥市依托于省級的經濟開發區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核心城市的優勢,利用區位、政策、資源、成本等優勢,吸引優勢要素集聚。合肥市利用這些方面的優勢培育了汽車、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優勢產業集群成為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
3.民營經濟拉動力。民營經濟拉動力主要體現在合肥市的民營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技術、資金、制度因素不斷推動城鎮化的進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也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信息、人才、交通的支撐,更好的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2012年戶均吸納就業266人,相比2011年增長16%,民營企業的戶均注冊資本比2011年增加16%。 4.外資推動力。外資推動力主要表現在實際利用外資金額有2000年的1273.4萬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6011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復合增長率30%,合肥市通過招商引資,形成開發區、新區發展城市經濟,可以直接吸納大量的城鄉剩余勞動力,推動人口向城市集聚,跨國公司的進入,增加了供應商對相應產品的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迅速提高了合肥市的城鎮化綜合水平。
五、結論與啟示
城鎮化的度量指標包含人口、經濟、生活方式、土地等方面,體現了多方面的演進特征,能夠比較全面的反映城鎮化水平和特征。2000-2012年合肥市城鎮化過程最主要的特征是經濟和土地的城鎮化,其次是生活方式、最后是人口城鎮化。經濟子系統與土地子系統對于城鎮化水平貢獻較大,生活方式子系統與人口子系統相對較小。
合肥市城鎮化的驅動力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根據回歸分析結果可知,政府行政力、產業集聚力、民營經濟拉動力、外資推動力對合肥市城鎮化水平城鎮水平提高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政府行政力是最重要的推動力,這與合肥市城鎮化的實際情況擬合較好,四個方面互相作用,共同構成了合肥城鎮化的主導動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針對合肥市未來的城鎮化發展可以得出幾方面的啟示:在經濟城鎮化方面,要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提升城鎮的功能,優先發展能夠帶動經濟發展的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金融保險等生產性服務業,也要大力發展能夠提高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的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在土地城鎮化方面,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合理調控城鎮用地規模,加強土地利用監督管理,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程度,不斷加強企業集聚,促進單位土地收益的增加,有序推進城鎮化進程,進而提升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在生活方式城鎮化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和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積極開展健康文明的文化娛樂活動,完善生活基礎設施,推動生活方式的城鎮化;在人口城鎮化方面,加快進城務工人員的市民化過程,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能力,提高人口城鎮化的質量,讓鄉城流動人口獲得作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平等權利,融入城市社會,促進全社會范圍內基本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
[參 考 文 獻]
[1]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9 Revision[EB/OL]. 2009-03-25
[2]方創琳.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鎮化與城鎮發展.經濟地理,2009,29(1):20-25
[3]陸大道.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因素與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4]葉爾肯・吾扎提,劉慧,劉衛東.1992-2011年哈薩克斯坦城鎮化過程及其影響因素[J].地理科學進展,2014,33(2):181-193
[5] Call A. The metropolis frontier cities in the modem American West[M]. Tucson, AZ: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3
[6]張榮天等.泛長三角城市發展效率時空格局演化與驅動機制[J].經濟地理,2014.34(5):48-54
[7]韓增林,劉天寶.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城市化質量特征及空間差異[J].地理研究,2009,28(6):1508-1511
[8]李雪梅,張小雷,杜宏茹.新疆塔河流域城鎮化空間格局演變及驅動因素[J].地理研究,2011,30(2):348-357
河北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推薦《城市觀察》(雙月刊)是由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主管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以城市研究為主的高端學術期刊,旨在以城市歷史文化為底蘊,探索城市科學發展的規律和經驗,展現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最新理論和趨勢,每期主推一個專題,內容涉及城市經濟、社會、政治、歷史、環境、文化、民俗及國際城市比較等。《城市觀察》于2009年6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原來的《珠江經濟》改刊而來。《城市觀察》雜志社為市財政全額撥款處級事業單位。
文章標題:河北職稱論文發表城鎮化綜合水平演變特征及驅動因子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2821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