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4-06-30 16:26 熱度: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空:虛,中無所有”;“間:兩者的當中”(《辭海》)。空間通過物質間的相互作用而存在各種功效與意義。各類空間都是為實現其時間維度上的現實功能或長遠意義而存在的,無論其形態還是其功能,都不會是恒久不變的,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長,或發展,或變異。
摘要:就城市文化空間而言,硬件、軟件、濕件這三個虛實空間要件之間決非是彼此孤立的關系,它們是對立統一、交織聯動的文化空間有機組合。未來現代科技文明與精神文明支撐下的智慧城市文化空間系統,是富有靈性的“人文與空間合一”與“虛擬與現實共生”構成的智慧城市文化空間生命系統。智慧城市文化空間生命系統的健康運作與積極異化發展,有賴于其構成的核心細胞和要素,同時又服務于構成其有意義存在的核心細胞和要素,這個核心細胞和要素是智慧城市文化空間生命系統存在的動力與主角,也是這個智慧城市文化空間的創造者和體驗者——城市人。
關鍵詞:城市規劃論文投稿,智慧城市,文化空間,生產,異化
而文化從來不是虛無的;文化必須寓于或體現于一定媒介或載體,這些載體或媒介如同容器或舟車一樣,具有空間的特性、形式與變化趨勢。城市文化空間更是如此,并且隨著時間維的延伸或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1空間與城市文化空間
1.1空間
空間分概念空間和現實空間,主觀上的概念空間視覺化后為純粹空間,客觀的現實空間又分為自然空間和人造空間;空間也可分為自然空間、物理空間、生理空間、心理空間、虛擬空間等。
1.1.1空間的虛實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功用;用和泥燒成的陶器當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東西,這樣才有了器皿的盛效用。開戶造窗當中是空間所以可以人居,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空”與“間”的“有”與“無”或“虛”與“實”,實質上是“利”與“用”的道家思想,具有科學的辯證關系。
1.1.2空間的分割
“空”與“間”本身就蘊含分割關系,即“間”的分割與“空”的共享。空間知覺發生在實體之間,是從空間內部觀察,主要是視覺和運動覺(過程感、時間流),視覺感可通過設立、天覆、地載、豎斷、夾持、合抱、圍合等方式實現,運動覺可通過時間維下的動線等方式來體驗,并由此產生各種有限的物理空間和無限的心理空間,以體現其空間的限定性、內外通透性、能進入內部的參與性等特征。
1.2城市文化空間
城市文化空間的實質,首先是人的存在空間。從物理意義上講,城市空間無論構筑得如何宏大完美,也只能算是城市的軀殼或容器,只有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城市才能充滿生命的光輝并具有高貴的靈魂與氣場。歷史上及現時代,有許多體格或容量巨大的城市,實則為發育不良的文化侏儒或精神虛脫。
城市空間的文化體現有兩種形式:一是對空間內部進行文化的吸納和靈魂的注入,文化的體現者或載體主要是各類文化人或符號;二是對空間外部進行文化的包裝和品牌的打造。空間,尤其人為的城市空間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或文化現象,具有文化甚至政治屬性與烙印。
1.3城市文化空間空間的溝通與交互
城市文化空間溝通的關鍵機能點——門與窗——這里特指城市文化空間出入或呈現的路徑與穴道。
現實文化空間必須有門戶與通道,否則文化空間的功能發揮將封閉無門。這種門戶與通道不僅有傳統物理意義上事關客流量的尺度大小,以及流通是否順暢合理的動線設計,更有進入文化空間門檻的高低與制約機制,如與身分地位與經濟實力及個人素質相關的各種人為措施,這直接關系到現實性或實體性文化空間的意義或效用發揮,乃至其存在價值的體現。
虛擬文化空間必須有窗口或界面,否則人與機的溝通互動將無從談起,所以微軟視窗不斷改進升級,各類界面交互設計不斷優化完善。
2現時代城市文化空間的基本特點
城市文化空間在物理學和社會學意義上又呈現出現實物質性城市文化空間和虛擬非物質性城市文化空間兩類。
2.1現時代城市文化空間生產類型的傳統構成描述
2.1.1從社會功能或角色上分
①事業類文化空間(傳統類:行政性影樓、會堂、展館、院校……)
②產業類文化空間(新興類:商業性開發區、創意園、游藝廳、沙龍畫廊、影劇院線、游樂園……)
③民俗類文化空間(潛力類:農民畫村、古代民居、社區文化、廣場文藝……)
2.1.2從空間體量或大小上分
①微觀:如書籍報刊(單本的書刊其一經打開就是一個微型的文化空間或文化場)、畫架書包、手機電腦等;
②中觀:如書屋影院、教室校園、文化廣場等;
③宏觀:一個城市就是一個綜合的文化空間,無論城市是只“脹破的城市容器”,還是一部復雜機器,或是一個生命體系,并且當地球成為一個村莊、一個城市時,城市也就變成了一個中觀甚至微觀的文化空間;宏觀文化空間的范圍會隨著人類對外太空的不斷探索和利用,而膨脹擴張至浩瀚的地外空間,營造深遠的太空文化空間或文明場域。
2.1.3從方位上分
①一般以基于地面上的為主;
②但隨著城市土地的稀缺昂貴,越來越多的城市文化在向地下,如地鐵、地下商場、地下車庫、地下通道、地下人防等地下空間延伸;
③也有更多的文化現象或活動發生在城市的上空,如觀光高塔,空中花園、飛機飛艇等。
2.2現時代城市文化空間形態的生產演進狀況解析
現時代,伴隨都市化進程與信息化浪潮的迅猛沖擊,城市或都市文化空間的形態演化也在進行著,并發生著顛覆性的解構與異化。具體表現在:
2.2.1現實物質性文化空間的兩極分化
一方面私人文化現實空間的不斷偏遠、私密、分割和孤立,如在遠離市區的山莊、創意基地、私家會所,還有悄然遍布于市中心區的高樓公寓、閣樓蝸居、小場演出等,此類空間雖然狹小,但相關文化效應尤其先鋒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盛行強大;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廣場劇院運動場館或創意園區在空間上的不斷夸張延伸,如大連星海廣場,也有些園區此類空間文化發展極不平衡,有的間隙性鬧猛(多因節慶或政府行為所致),而大多長期空空曠曠,冷冷清清……成因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一是在城市設計之初,對整個城市系統的功能定義定位、城市結構與形態的設計布局不合理,統籌不全面,結構或邏輯關系不科學;在具體的設計落實中,對人的關注與關愛設計不到位;在管理與運營尤其服務過程中,質量跟不上;在品牌策劃與形象設計方面無新意,難以服眾。
2.2.2虛擬非物質性文化空間的無限膨脹與變異
一方面人們置身于孤立冷清現實分割空間,成為宅男宅女或SOHO一族;另一方面又沉迷于網上交互平臺、QQ群落、魔獸世界等虛擬共享空間的親密無間,抱團取暖,集體狂歡,貪婪或陶醉虛擬網絡文化空間世界并肆意揮灑宣泄。虛擬非物質性文化空間無處不在,在其中將無所不能。
人類從一次產業革命蒸汽機時代到二次產業革命電氣化時代,從E時代到未來三次產業革命的3D打印、云時代甚至U時代,技術形態上的虛實交互性將使城市文化空間形態與功能進行顛覆性的異化、轉型與重組。
3現時代城市文化空間的異化
現時代,無論現實物質性城市文化空間,還是虛擬非物質性城市文化空間都存在著或積極或消極的異化現象。
異化或變異,原本指在有性生殖過程中,伴隨遺傳信息的突變和重組,后代表現出的不同于親代的特征或表型,同時也指同一起源個體間的差異,包括遺傳相同而環境不同的環境變異,或非遺傳和環境相同而遺傳不同的遺傳變異。
關于“異化”的其它概念,如哲學和社會學的含義則更多。其最早來自德文Entfremdung的意譯。意為轉讓、讓渡、疏遠、離間。“異化”一詞在英語里是alienation,這個詞條在牛津哲學詞典有如下的解釋:
“異化是黑格爾、費爾巴哈和馬克思的哲學著作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異化(德語中作Entfremdung,有時被英譯作Estrangement)的中心思想是某個事物被從另外一個事物中分離出來,或者對這另外的事物感到疏離:我是自我異化的,因為我不能理解或接受我自己;思想與現實相異化,因為它不能充分地反映現實;我與我欲望相異化,因為它們并不真的是我自己的欲望,而且像是某個外來的東西那樣攻擊我;我與我的勞動成果相異化,因為它們變成了商品;我也可能與我的社會相異化,因為我感到受控于它而非創造它的社會整體之一員。在黑格爾的哲學中,向絕對的運動過程就是自我意識的一種發展,這種發展自身是一個‘克服異化’的過程。在這里,通過自我創造和自我意識,被分離并被虛假對象化的東西重獲其完整性。與此相對,在費爾巴哈的哲學中,黑格爾的絕對主義裝飾被拋棄,這一概念被自我異化所代替。自我異化作為一種狀況,將會被我們與自己的活動和產品的適當關系所帶來的自我意識所克服。”(《牛津哲學詞典》)傳統意義上自然生態空間系統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或異化:除自然造化的原生態空間系統——第一自然空間,即大自然空間系統外,還有自人類誕生演進直至現時代,所創造出的基于原生態空間又高于其的第二自然空間——即一系列功用不等、形態各異的人造空間的系統集成,自上世紀后半葉至今,又進入了基于互聯網物聯網的第三自然空間時代——非物質數字虛擬空間時代,這是現時代城市文化空間的典型代表,也是傳統意義上自然生態空間系統異化深化的突出表現。
這種人為異化現象,極大地增進了原生態空間構成的內容,豐富了原生態空間形態的面貌,異化了原生態空間生長的規則,但在后期,人類歷史上兩次工業革命后,尤其第三次產業革命到來之際,人類所設計創造的功能形態各異的人工器物、裝置系統和城市空間,極大地沖擊了原生態空間發展進程的自然軌跡與天然走向,引發了原生態空間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更為深刻的異化。
馬克思關于在勞動中表現出來的人的異化觀點:創造過程或勞動本身的異化;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的觀點,特別是具體結合到工業革命后人類勞動這一突出的異化現象,與現代化機械大生產、城市化重量輕質高歌猛進以及重高科研發輕人文跟進的后果——嚴重工業污染現象、城市病集體爆發現象、尤其是城市病中城市失落失效空間的大量涌現,這是城市空間的消極異化現象。城市空間的消極異化現象基本表現為功能異化、形態異化、意象異化。
城市空間功能異化:創意園區變商城;樓盤變鬼城等;
城市空間形態異化:傳統文化保護街區拆遷改建為現代高樓大廈;底特律變廢都等;
城市空間意象異化:昔日的“央視褲衩”、浦東金融中心“軍刀造型”到最近的“蘇州秋褲”建筑造型等;
還有其他諸多的城市空間消極異化現象:
城市地上空間消極異化:導致霧霾壓城,交通癱瘓;
城市地下空間消極異化:導致排水受阻,積水泛濫;
城市文化空間消極異化:創意園區內商鋪林立,提籃叫賣;
城市虛擬空間消極異化:導致網絡亂象,黑客叢生;
城市家居與交流空間消極異化:從大雜院、四合院的睦鄰友好,到高樓林立、四面清壁咫尺天涯的膠囊牢籠,手機控、微博控帶來的高科技孤獨(THELONGLYCROWD)心理壓抑扭曲(自殺率激增——跳樓成為主選方式);
城市出行與交通空間消極異化:從結伴同行、公共交通到自駕上路、機器面具……結果將是城市的瓦解,情形如同法國政治家與作家托克威爾《美國的民主》中所描述的“只為自己而活著……”,其結果正如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描述的那樣:人們的生活好似生活在膠囊里……成為孤獨的人群。
因為種種城市空間布局規劃設計不合理,造成城市空間的諸多消極異化,而這種布局規劃設計不合理,深層則是由物質經濟利益驅動和精神文化審美倫理虛脫等導致。
這些消極異化空間,正如羅杰·特蘭西克的《尋找失落的空間——城市設計的理論》中描述的:“城市規劃設計者們積極為居民創造城市共享空間的同時也打破了城市原有的傳統空間布局和肌理,迫使城市中出現大量的繁復無序,且功能價值低的反傳統的失落空間,這些失效空間都促使城市公共空間脫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失去了原有的空間活力和功能價值。”
這是由所謂“管理、規劃、設計或創新”的人類高級智力活動的失誤或失敗所產生的城市文化空間直接消極異化,并誘發整個第一自然生態空間的間接消極異化。
4未來城市文化空間的生產趨勢與原則
未來城市文化空間的生產,本文認為有以下趨勢或特點。
4.1技術形態上的虛實交互性
信息化時代、數字化申城、智慧上海(智能化、現代化、數字化、網絡化、智慧經濟、智慧流動、智慧環境空間、智慧公眾、智慧、居住、智慧管理等六大坐標維度)等社會背景;互聯網、物聯網、傳感網技術支持,如網上世博會,上海館大微博墻,公眾參與館的交互設施;公共場所的以用戶為中心的UI(用戶界面)、UE(用戶體驗)等設計。
微觀或中觀上看,尤其在校園這樣的實體性文化空間特區,正在發生實虛兩種文化空間的此消彼長——此種情況尤其體現在中觀與微觀的實體性文化空間方面——如中小學生傳統的書包,是一種典型的微觀文化空間,近年來學子肩上的書包越來越大,越來越沉重,甚至不少變成拉桿式旅行箱,但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有的學校已經試點用IPAD平板電腦取代書包,把所有科目的教材電子化存入,進行E教學或遠程網絡教育(效果喜憂參半),傳統的實體書包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萎縮甚至退出歷史舞臺;同樣,隨著電子書報的興起推廣,傳統的實體性書籍報刊和圖書館也將發生類似實體性文化空間向虛擬性文化空間的轉移的現象。這是信息時代非物質社會城市文化空間的特有甚至是必然的異化現象。
4.2生態系統上的天人合一性
人造文化空間(包括現實實體空間與網上虛擬空間)的自然生態性的綠色體現,人造文化空間運作時或生產與再生產時的低碳環保機制與可持續協調發展體現。
4.3空間布局上的雅俗(文商)共生性
矛盾與悖論空間特性(文化、還是產業商業為主?!)
文與商或雅與俗在城市宏觀空間與微觀空間上的互補性、共生性、寄生性——如買場超市、飯館酒樓等商業空間內的文化設施與精神符號的附加點綴,主流文化空間如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內的商業服務設施、或中性公共空間如機場、車站的文化氛圍與商業氣氛的交織、廣場效應的營造等等。
4.4文化生產上的時空恒久性
空間與時間上的可持續與可傳承。大都市作為“磁石”——空間場效應之吸引力在時間維度上還將繼續拉伸;大都市又是將要脹破的容器——空間布局的尺度把握與空間功能的合理性——包括文化空間的生產與再生產。因為城市空間除了之際在當下服務于城市人外,其更多更大意義上是城市時間(歲月歷史傳承印痕刻畫)的載體和雕刻品,這樣就自然構成了城市的文化空間。
未來城市的文化空間,必然也是三“件”(體)——“硬件、軟件、濕件“的三足鼎立、優勢互補、交互聯動、協同發展,加上羅杰·特蘭西克所歸納的“圖一底理論、連接理論和場所理論”三者整合才有益于城市空間的系統科學設計。硬件是物質性物理性的傳統文化空間以及新生文化空間(類似網吧、陶巴等、新媒體公社等)載體;軟件是相關的電子信息文化產品所營造的虛擬半虛擬性非物質文化空間載體;濕體則是植入人體內部或與人體聯動的如生物芯片等而形成的人機合一的未來生物智慧型文化空間或栽體,這里特別提出,未來智能或智慧機器人所引發的新文化活動與文化空間作為一種城市文化空間的積極異化現象,也將會在人類都市文化空間生產與異化中提供重要舞臺、扮演重要角色。“硬件、軟件、濕件”越來越呈現出:“軟硬結合”、“干濕互動”、“虛實共生”的生長發展狀態,軟中有硬,硬中有軟,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未來城市空間尤其文化空間若不被生產轉化或消極異化為更多失落空間失效空間,必須把握一個原則:對空間功能的解析、整理、定義必須準確切合整體系統,空間再生產時空間功能可以功能豐富、功能提升,即功能積極或良性異化,但不可功能消極異化。功能積極異化和功能消極異化是兩個概念:原有主功能基礎上的功能附加或提升會讓功能更強大合理,這是城市空間功能的積極或良性異化;但若背棄了原有主要功能而走向另一個對立消極功能,這就是性質的改變,就是功能的消極異化。
參考文獻:
[1][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美]亞歷山大·加文.美國城市規劃設計的對與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英]理查德·海沃德.城市設計與城市更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李衛.建筑哲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
[5]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郭長風.文化基因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7]沈健.城市品質新思維:智慧城市[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文章標題:城市規劃論文投稿城市空間的生產與異化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2155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