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旅游論文 發布日期:2014-07-07 16:14 熱度:
近年來,城市社區旅游作為城市旅游的重要產品形式,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越來越受到旅游研究者和各旅游利益相關者的重視。2005年7月由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主持的西雙版納“邊境旅游與社區旅游”國際研討會是對國內外社區旅游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檢閱;中山大學陽朔社區旅游研究基地的建設,則是中國首家社區旅游學術研究的戶外基地,標志中國社區旅游實證研究進入新階段。
摘 要:城市社區旅游是繼鄉村社區、古村落社區旅游之后的又一社區旅游形式。城市社區旅游突破了以往局限于風景區、度假區的旅游觀念,是拓寬到城市各個社區之中的一種旅游理念。作為一種新型城市旅游產品,城市社區旅游是中國城市提升城市旅游競爭力的一條重要戰略路徑。以城市社區為探討對象,從旅游者、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社區建設三方面分析了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必要性,從地脈要素、文脈要素、人脈要素、文化主題性要素,分析了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資源條件,并淺析了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制約因素,最后提出了城市社區旅游發展的三種模式和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核心期刊征稿投稿,社區旅游,城市社區旅游,資源條件
Abstract:Tourism is the second urban communities in rural communities,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fter the ancient village of another form of community tourism. Tourism has been a breakthrough in urban communities the past limited to scenic spots, tourist resort concept is to broaden the various communities to urban areas in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s a new type of urban tourism products, urban communities to enhance the tourism city of China's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citie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ath. In this paper, the object of urban communities to explore, from the tourists, city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unity building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urban communities of the need for travel,Pulse from the elements, context elements, network elements,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ies and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urban communities constraint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urban communities in three mode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based tourism specific measures.
Key words: community tourism;urbancommunity tourism;resources
事實上,早在1978年美國政府出版署出版的美國國家旅游政策研究總報告中,社區旅游就被定義為“人們離開其家庭所在社區去往其他社區的旅行活動”。1979年美國學者De Kadt首次倡導社區旅游(community tourism),引起社會對社區旅游的廣泛關注,社區旅游逐步成為旅游學科研究的熱點。在我國,社區旅游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區,以陽朔、麗江、大理等旅游社區為典型代表,以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為研究對象。本文主要以城市社區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城市社區開展城市旅游活動的資源條件,探討了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模式和基本對策。
1 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必要性
1.1 城市社區旅游的界定
社區是聚居在一定空間的人群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概念突出“以人為本”,強調人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社區旅游的概念核心是“社區+旅游”。社區旅游所體現的是一種先進的開發思想,與傳統旅游、生態旅游相比,社區旅游的對象不僅包括景觀和環境,還包括社區本身;它的開發目標,要求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和優化;開發原則上從社區互動、社區進化和社區結構優化的角度指導開發行動;在居民關系方面,當地居民成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力量。
城市社區旅游是實現城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新途徑。通過對上述社區、社區旅游等基礎概念的理解,本文的城市社區旅游定義可以概括為以城市社區為載體,從社區的角度考慮旅游目的地的建設,為實現旅游業及旅游目的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和最優化所開展的一種旅游產業活動。它既是城市旅游中的重要產品形式,又是城市旅游產業空間組織和發展的重要模式,且當地居民的參與是其重要特征。
1.2 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必要性
開展城市社區旅游,一方面,能更好地滿足旅游者了解異地文化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為實現城市旅游發展與城市社區建設的良性互動,實現城市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 1.2.1 城市社區旅游能更好地滿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游業是第三產業中人情味最濃的行業之一,旅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情感或精神需要。現代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越來越少。而情感交流的實現恰恰又必須依賴于人際交往這一動態的手段,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為中心的社區旅游的提出則能很好地滿足旅游者在這一方面的需求。其次,社區旅游滿足了人們了解異鄉人民的生活動機,例如很多國際旅游者到我國旅游后,普遍認為:中國的古老文化和名勝古跡令人欣喜,中國的社會制度和中國人民的現實生活更令人陶醉。再者,城市社區旅游的提出能更好地滿足旅游者對異地文化的需求。在國內文化旅游因其獨具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文化氛圍而受到了廣大游客的青睞。旅游者的生活有一定的時空限制,時空分割產生了特定意義上的“距離”及“不可及”,文化憧憬和追求便由此產生。
1.2.2 是促進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目的地的社區化越來越明顯,社區作為城市旅游資源的載體,更有利于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城市社區基礎設施為旅游業提供了設施保障。另一方面,依靠社區的積極參與支持,城市旅游發展能更順暢和高效。社區旅游的開展通過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直接接觸,使文化之間的直接傳播和交流成為可能,有助于增進文化交流和理解,使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吃、住、行、游、購、娛各個環節都很順暢,從而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總而言之,無論是城市服務功能及服務設施的完善,還是城市管理及服務水平的提高,都有賴于社區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社區對旅游業的重要性從中可見一斑。
1.2.3 是加快城市社區建設的需要
社區旅游從社區的角度考慮旅游目的地的建設,可將旅游開發與社區建設結合起來,使旅游開發更能為當地居民接受。
首先,經濟上的直接受益,彌補了社區文化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一項調查表明,有49.7%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根本問題是經費缺乏,經費不足影響和制約了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進而影響到一個城市的形象建設。通過發展旅游,形成旅游消費,從而使城市社區在經濟上直接受益,為文化建設提供堅強的后盾。
其次,社區發展旅游業還可以有力地促進社區文化的發展,提高社區居民文化水平,增強社區居民文化認同感,從而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依托旅游主題的社區建設,不僅可以提高社區本身的品位和人氣,同時也帶動了其周邊地段的環境改善和地價升值。不斷強化整個城市的價值和凝聚力。
最后社區發展旅游,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
2 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資源條件分析
我國城市社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社區旅游發展有良好的資源基礎。文化源于生活,社區文化就體現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正是這種社區文化,表現出了一個城市所特有的風貌,各社區之間的文化差異性是發展城市社區旅游強大的資源優勢。
2.1 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資源優勢
2.1.1 地脈要素――城市社區特有的地脈優勢
城市社區中的建筑物、街道、環境、富于地方特色的小商品等,都是城市空間活動高度集中的結果,也是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時代性。如北京的胡同、蘇州的小巷,這些都是城市建筑的代表。它們吸引游客的不僅僅是當地社區的文化,社區的舊式建筑是吸引游客前來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些舊式建筑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甚至幾個時代的風格和文化。又如上海的城市建筑,以不同的存在形式,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詮釋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時尚與懷舊、成熟與自信交融并存的城市特征。 有高樓拔地而起的雄偉,也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婉約;有異國風情的建筑,也有古樸的石庫門民居;有雕梁畫棟的傳統樓宇,也有抽象城雕的前衛風格。建筑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花紋、每一塊磚瓦,都讓這座城市的歲月定格,成為不朽的篇章。
2.1.2 文脈要素――社區間的文化差異
城市是它們從屬于的那個地域文明的產物。不同的城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城市起源的不同,造成和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個性。這種城市文化個性是城市社區成為旅游吸引物的關鍵。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載體,而社區內則積淀了每個城市特有的文化脈絡。越是民族的,地方的,就越能吸引旅游者。城市社區由于地域的差異性使得體現出來的文化千差萬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語言、習慣、性格、文化傳統、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區域和社區之間的文化差異,成為社區旅游的吸引物。
我國各民族雖然生活在同一個開放的社會里,具有共同的意識形態和相似的生活方式,但在語言文字、氣質性格、文化傳統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的差異。“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講的就是民俗的地區差異性,不同城市都有著它們區別于彼此吸引其他城市旅游者前來觀光的魅力。
2.1.3 人脈要素――社區是中國市民生活的濃縮點
城市社區是中國市民生活的縮影,是理解中國市民文化的一把鑰匙。社區以人的活動為中心,是旅游者了解異地文化的一個最真實的窗口,是一種貼近生活的文化旅游方式。社區最能表現出異地文化的原有風貌,其文化旅游吸引相比于復制物和仿造物都更有吸引力。例如仿造的民俗文化村,雖是經過大規模的建造,由于失去其所依托的環境和人文氛圍,原有風貌蕩然無存,人們置身其中已感受不到原汁原味的文化氣息。近年來,旅游者對居住在居民家里的民宿旅游有著普遍的興趣,原因就在于這種旅游方式更貼近百姓生活,能更好地理解蘊涵于其中的深厚文化內涵。在社區中游覽,旅游者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溫馨、散淡、閑雅,從而真摯地體驗到人生文明的美妙溫馨,這是社區旅游與傳統旅游、生態旅游的區別之處,也是社區旅游的魅力所在。
2.1.4 文化主題性要素――社區旅游的形象優勢
城市形象與旅游業發展存在著一種必然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城市形象的涵義本身就具有旅游導向性。城市社區旅游形象是城市形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社區旅游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區旅游吸引旅游者的是一種文化氛圍、一組文化景觀或一系列主題性文化活動。而這種社區文化主題性活動要如何形成一種特有的風格,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是發展社區旅游的關鍵。在我國的許多城市,已經形成了不少這樣的社區文化品牌。以江蘇為例,江蘇各個城市社區都有自己的一種文化氛圍,都有各自的主題性文化活動:以蘇州、無錫市為代表的吳文化社區,具有清新、柔美的水鄉氣息,形成了聰穎靈慧,細膩柔和的文化風格。南京和鎮江歷史上被稱作“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形成了南北交匯的金陵文化,即“六朝古都”的宮廷文化、“十里秦淮”的市井文化和書坊林立的尊師重教的學術氛圍。揚州則形成了淮揚文化,在其古、文、水、綠、秀的城市風貌基礎上,形成了清新優雅與豪邁超脫相結合的文化特色。而南通、鹽城、連云港等地則形成了海洋文化,既有開放意識而又充滿年輕活力。 2.2 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制約因素
相對于景區旅游,城市社區旅游是在與城市社區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場所進行的,其不可避免的會對社區居民的生活及社區的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城市社區旅游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區旅游與居民日常生活的沖突,導致社區居民對開展社區旅游的反感。在城市社區旅游的開展過程中,旅游者不可避免地要與社區居民產生接觸和互動,或者讓旅游者與居民共用社區的服務設施,這無疑會減少各類設施的使用壽命,而且對城市社區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如果不能協調好社區旅游與社區居民生活的關系則很有可能造成旅游者與城市社區居民的對立,有可能會損害到社區居民的安全和隱私,甚至誘發沖突,影響城市社區旅游的開展。二是如社區居民沒有公平獲得旅游發展決策的權力和公平獲得旅游收益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會減少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旅游的積極性,將有可能成為社區旅游發展的重要障礙。
3 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對策
隨著中國旅游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具有參與性、持續性、文化性和特殊性強的城市社區旅游將成為人們關注的新熱點,我們如果能充分發揮城市特有的旅游資源,在與社區深層互動的基礎上,對城市社區旅游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勢必能推動城市社區旅游進一步健康發展。
3.1 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基本模式
(1)“國際化”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即以社區文化底蘊為基礎,站在國際化的戰略高度,集旅游、休閑、娛樂、商業等功能于一體,強調休閑的國際時尚性。將其定位于多功能的社區旅游目的地。這種模式強調社區旅游市場定位的國際化。即“高端市場為主,兼顧中端市場”的市場定位,把低層次的密集住宅區改造成為高檔次的休閑游憩街。其主要目標群體就是國際游客。上海的石庫門就是典型的代表。此種發展模式要考慮目標市場的國際化程度。
(2)“國際化” 與“本土化”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即引入國際化元素的同時,依然保留傳統文化以及原始社區等,突出休閑與藝術元素。旅游社區市場定位的大眾化。客源市場不僅僅是國外游客,還包括國內游客和當地居民在內。社區旅游活動既有突出本土的體驗活動,又融入西方的時尚體驗活動。這種將“本土化”與“國際化”要素相結合的休閑體驗活動,既是一種基于傳承的創新,又是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開放性創新。
(3)“本土化”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本土化”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主要強調社區旅游市場定位的大眾化,強調尊重歷史,修繕亦是“修舊如舊”。旨在保持原貌,體現本土化,體現社區本色。旅游活動以當地比較有名的特色旅游活動為主,主要突出社區旅游的文化教育功能。
3.2 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的基本對策
由于各城市的地理區位、客源市場以及自身旅游資源等存在很大差異,故發展城市社區旅游無固定模式,應因地制宜,應該根據區位條件、市場潛力、資源特點以及經濟條件等因素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但總的來講,無論哪種類型的旅游城市,其社區旅游發展模式都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將城市旅游的發展與經濟、文化、自然相協調,立足“本土化”,將城市的實體環境與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相結合是城市社區旅游發展的根本。具體發展對策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3.2.1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為了滿足旅游者在市域范圍內進行旅游活動的各種需求,經由城市管理部門統籌規劃的一系列城市功能設施的集合體。城市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三大板塊:一是城市基礎設施,包括城市社區交通系統(公路、地鐵、水運、航空、步行道);水、電、光纖及通信設施;垃圾、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城市電子信息查詢系統。二是城市接待及服務設施包括:酒店;旅行社;餐館;郵政服務設施;電信服務設施等。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旅游整體旅游環境的一部分,其形成受城市經濟、文化、政治、規劃、建設狀況及旅游業發展水平的影響,依賴于城市相關行業的發展狀況。城市社區旅游的發展需要更加發達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系統。
3.2.2 構建城市社區旅游信息與引導系統
信息和引導系統在我國景區和一些正式參觀場合都有設立,主要指參觀指引標識、圖示、景點牌以及解說系統等,目的是使來訪者方便地進入與游覽,同時也是景區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體現。因此,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城市社區旅游也應該構建完整的旅游信息與引導系統。
(1)路標引導系統。在城市的交通樞紐或交通與活動的集散中心,如:城市本身與汽車站、火車站等游客主要集中的區域設置旅游交通指示牌,便于旅游者認路。各旅游社區內及各種旅游設施也應當建立相應的道路標牌引導系統,使游客能方便地到達他們想要到達的社區或旅游服務設施。
(2)游客信息咨詢中心。游客信息咨詢中心可以為旅游者提供信息渠道、服務指導,為游客應對新情況、新問題提供必不可少的幫助。信息咨詢中心可建立二級:城市游客信息中心、目的地社區游客信息中心。城市游客信息中心設于旅游城市景點集中或游客集散地。旅游目的地社區游客中心設于社區的入口處,由專人負責,詳細介紹社區的游覽路線、歷史自然景觀特點。旅游信息咨詢中心的建設應從旅游信息咨詢體系設立、服務管理規范、運行管理與支持等方面進行籌劃和修正。
(3)網絡旅游信息中心。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成為人們獲取有關信息的重要渠道。作為一種旅游綜合信息網絡,應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通信網絡設施,為廣大用戶提供了高速、穩定、安全、有效的旅游信息服務。因此組織相關人員建立權威性高的社區旅游網站。網站除社區的介紹、旅游線路和產品推廣以及一些游記外,應及時準確地提供綜合的旅游交通圖、路況、氣象等信息和互動性的在線咨詢為旅游者提供及時、準確的旅游信息。
3.2.3 加強社區居民的參與
所謂社區旅游參與即讓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旅游的發展中來,承擔相應的責任,并分享旅游發展所獲得的利益。城市社區旅游的核心資源是“社區性”,而居民是城市社區最重要的構成元素,缺少了居民參與的社區旅游,無法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社區旅游,因此社區參與是城市社區旅游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其參與規模、參與程度直接關系到城市社區旅游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社區參與的核心體現在參與的內容和目的兩個方面:獲得參與社區旅游發展決策的權力和公平獲得旅游收益的機會。而公平獲得旅游收益需要強有力的保障支持,因此,城市社區旅游參與機制就主要包括社區參與、社區利益分配和社區保障機制(見圖1)。 在這個框架中,社區旅游居民參與機制確保城市社區居民參與到旅游開發、規劃和決策中來,并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社區居民對社區旅游的認識和社區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它與社區旅游開發同時進行。社區旅游保障機制保障社區旅游所獲得的權益歸社區居民及相關利益者所有,并為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決策和利益分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它貫穿于社區旅游開發和發展的全過程。社區所得利益按照社區旅游利益分配機制分配給社區居民。城市社區旅游居民參與的內容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
(1)共同參與旅游決策。社區內各利益主體都有責任和義務為社區旅游發展出謀劃策,共同參與社區旅游規劃、旅游產品開發、旅游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決策。
(2)社區各利益主體參與旅游知識的教育培訓。社區旅游的開發者和社區管理部門除了為社區各利益主體提供旅游知識培訓外,還應經常舉辦旅游發展、旅游規劃、社區建設等方面的講座。
(3)社區信息及時公開。有些社區居民之所以對于社區事務參與較少,與他們對社區事務了解不夠有關。因此,社區在宣傳各種社區事務時,還應詳細介紹相關的信息。
社區旅游利益分配機制的構建是為了使社區居民能平等享受社區旅游所帶來的利益。與景區旅游不同的是,現階段的城市社區旅游公益性質較強,盈利性質較弱,對游客收取的費用較少,社區旅游的開展給社區帶來的利益主要體現在社區環境的改善、配套設施的完善等方面,因此,要讓社區居民了解社區旅游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讓社區居民在社區旅游的開展中能有所收獲。而對于社區旅游所獲得的經濟利益,應該由社區的各利益主體平等享受由旅游而帶來的各項利益分配。平等并不等于平均,利益分配應視實際情況和個人對社區旅游的貢獻而定,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服務的類型、參與旅游發展的程度將決定其利益分享的程度。
3.2.4 打造特色社區,建立品牌
城市的特色來自于城市的文化,社區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本。
創建社區文化的特色首先在其獨特的設計理念。獨一無二的設計理念是城市社區旅游發展的靈魂,而社區旅游主題的確立,取決于對旅游社區的消費習慣、區域歷史文化、建筑與商業文化的把握,要求與社區原有的歷史基礎相吻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即應在保護與延續地方的歷史文化上下功夫。
(1)注重挖掘城市社區文化內涵。首先要強化旅游文化研究和開發。進一步挖掘整理傳統文化,在景點建設、項目開發、經營管理等環節突出文化內涵,為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促進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交融。
其次要確定城市社區文化主題及產品開發方向。城市社區發展旅游業,不在山,不在水,而在乎一種有地域特色的富含傳統文化的生活氛圍。所以城市社區旅游應從文化源于生活這一角度出發進行主題定位。如南寧市發展城市社區旅游就可以壯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民族、多樣性文化為主題,通過進一步挖掘壯族文化和利用南寧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建立起有南寧特色的民族文化體系,建設一批壯族文化類項目,以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成功舉辦為突破口,開展壯族文化大采風行動,圍繞壯族習俗,深度挖掘壯族文化旅游資源,動靜結合,做強、做大、做精壯族文化旅游項目,體現壯族文化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兼容性。
(2)塑造特色品牌。城市社區特色旅游品牌是指它在游客心目中的不可替代的個性和在市場上的定位。因此,城市社區要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針對游客市場有選擇的推出不同的宣傳主題與口號,以迎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另外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源優勢和特色再加上舉辦一些色彩紛雜、變換無窮,引人心懸的活動,通過挖掘并不斷創新特色產品,深化特色文化內涵,為游客提供豐富和深刻的精神和文化享受。如通過一些民間的節慶活動與區域、社區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相結合打造具有城市社區特色的品牌節慶。以廣州市為例來說,廣州的社區節慶活動不僅可以沿襲中國民間節慶傳統,更多的是要在活動中融進嶺南地區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
(3)對城市社區進行品牌和個性化營銷。在市場拓展方面,一是要做到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加強與國內外旅游界的合作與交流;二是開展品牌的立體營銷。面對全球化、日益細分的旅游市場競爭,多樣化、全方位的旅游立體營銷是打造旅游品牌地必然選擇。三是借助現代化網絡技術以及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媒體類文化產業綜合、快速、廣泛的傳播和宣傳作用,推廣本社區的旅游產品;四是要樹立品牌意識,逐步在旅游市場上形成一批自己的、叫得響的旅游品牌。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意義上,城市社區也是一個產品,也需要進行管理和營銷,城市社區文化是影響城市社區旅游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社區營銷的過程也就是認同和推廣社區文化的過程。一個旅游社區如果缺乏有效的營銷機制,就難以傳播獨特的社區文化以及個性化的社區旅游品牌,社區營銷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社區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會影響游客對社區文化的理解,進而影響對旅游城市社區品牌的評價。根據社區文化及社區本身個性,在營銷理念、方法和模式上創造差異,創造個性化社區營銷機制,不僅可以提高旅游社區品牌的知名度,更能提高社區的競爭力。
3.2.5 協調好旅游者和社區居民之間的關系
城市社區旅游以人的活動作為主要的觀賞對象,旅游者把社區居民當作風景的一部分,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方式、語言、服飾、活動行為等自然而然成為旅游者眼中目的地的一部分,與風景同樣地被觀賞。而目的地的居民也會相應地、自然地將旅游者視為與之不同的人,也會去觀賞他們。所以旅游者與當地居民成為互為觀賞和交流的對象,這種觀賞和交流的結果必然會影響到雙方互動的態度和行為。所以社區居民應該樹立良好的居民形象,營造熱情、友好的社區氛圍。同時,旅游者必須要尊重旅游地的文化,通過與旅游地社區的接觸,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了解和欣賞;不對旅游地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積極參與各種保護活動,通過自身的行為保持并改善旅游地的社區環境。
結語
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旅游產品形式,城市社區旅游應成為城市旅游產品中的新亮點。只有充分挖掘、分析社區文化脈絡,把握社區文化內涵,才能展現社區自身的旅游價值,不為文化趨同所湮沒。同時,旅游開發應與社區建設互相結合,相輔相成,以取得雙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汪宇明,程怡,龔偉,等.都市社區旅游國際化的“新天地”模式[J].旅游科學,2006,20(3):36-42,52.
[2] 陳秀瓊,甘武林.城市社區旅游芻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5(1):71-75.
[3] 潘秋玲,李九全.社區參與和旅游社區一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4):38-41.
[4] 郭琰.論都市旅游產品的開發[J].中州大學學報,2007,24(2):34-36.
[5] 趙福祥.旅游與社區的整合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6(1):64-67.
[6] 保繼剛,文彤.社區旅游發展研究述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3(4):16-17.
[7] 聶獻忠.現代城市旅游業經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76-77.
[8] 鄭向敏,劉靜.論旅游業發展中社區參與的三個層次[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12-15.
[9] 郭舒,曹寧.城市旅游發展的競爭力分析與政策建議[J].商業研究,2004,(9):67-69.
文章標題:核心期刊征稿投稿城市社區旅游發展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lvyou/2169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經濟論文范文
郵電論文 文化產業論文 特許經營論文 餐飲管理論文 房地產論文 人力資源論文 項目管理論文 工商企業管理論文 家政論文 物業論文 國際貿易論文 電子商務論文 審計論文 財會論文 統計論文 財稅論文 銀行論文 證券論文 保險論文 金融論文 經濟學論文 市場營銷論文 旅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