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3-04-19 09:47 熱度:
[摘 要] 主觀幸福感是反映現實生活質量和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心理指標。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稀缺資源,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從寧夏大學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通過問卷、量表法等研究方法,并借鑒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對寧夏大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以此了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分析其在性別、年級和專業這幾個方面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 嘗試性的提出如何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寧夏大學,主觀幸福感,探析
什么是幸福(well一benig)?如何才能得到幸福?這是東方和西方古人和今人都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外已經有好多學者對幸福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最初是對老年人、城市居民的生活滿意度進行了調查和測量。后期,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的改善和提高,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人們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幸福體驗。對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成年被試的基礎上,而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研究相對較少。大學生是社會中較為特殊而重要的群體,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和心理健康應該受到關注。處于大學校園這一“象牙塔”內的大學生曾一度被認為是天之驕子,作為社會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在很多人看來,他們聰明、自信、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同時人們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心理問題在高校中越來越多的存在,冷漠、自卑、抑郁、空虛等消極狀態在大學生中多有經歷和體會。那么大學生對目前自身生活狀態的認識、感受究竟怎樣?它們存在什么樣的特點呢?所以有必要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展開研究,深入探討大學生的認知、學習、生活、情感等諸多特點,了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而本文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研究恰恰是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對接、對大學生更好的適應與應對生活、提高學習與生活質量、培育大學生以積極心理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構建文明、和諧的校園有著重要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筆者運用量表法對寧夏大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進行研究,并試著結合寧夏大學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對研究結果予以分析并提出建議。下面具體介紹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被試取樣
此次研究抽取寧夏大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出問卷300份,實際收回283份,其中有效問卷226份,有效率75%。量表分別從性別、年級兩個方面記錄了被試的具體情況,其中男生67人,女生159人;大一51人,大二49人,大三48人,大四78人。結果見表1:
(二)研究工具
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此次研究借鑒《總體主觀幸福感》量表來考察被試的主觀幸福感的特點。該量表包含消極情感、積極情感、學習生活評價、擇業就業感、戀情情感、自我評價、人際交往感和學業感8個維度,總共61個項目組成;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這61個項目中每一個項目的符合程度進行評價,在Likerts量表上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作唯一回答,按1一5分(反向題按5一1分)計分。
(三)施測方式
筆者于2012年2月22日至2012年3月1日在各個學院發放問卷,要求寧夏大學各個學院的學生如實反映自己的情況填答問卷。調查者收集問卷,并做統計分析。
(四)數據采集與分析
調查所得數據由SPSS 11.5統計軟件錄入,并由SPSS 11.5統計軟件和Excel進行一般描述性統計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及相關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統計處理。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統計結果
1.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體狀況
取各因子所含題項的平均得分作為標準,以此標準來考察寧夏大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水平,結果見表2。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八個因子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見表3.
表2結果表明:寧夏大學學生在主觀幸福感的八個因子上均分依次排列為: 積極情感、學習生活評價、消極情感、學業感、擇業就業感、自我評價、戀情情感、人際交往感。
表3結果表明:寧夏大學學生在主觀幸福感的八個因子中,除“戀情情感”和“消極情感”(p=0.069),“自我評價”和“積極情感”(p=-0.090),“人際交往感”和“擇業就業感”(p=0.126),這幾個因子間沒有達到顯著差異水平(p>.05),其余各個因子間差異均達到了顯著差異水平(p<.05)。
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性別差異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分在性別上的統計結果見表4
表2結果表明:寧夏大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均分在性別差異不顯著,即男生、女生的主觀幸福感總體不存在顯著差異(p=0.19>0.05)。
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分在年級變量上的差異:見表5
考察上表中的結果發現,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的寧夏大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呈下降趨勢,到四年級略有上升。
4.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專業差異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均分在年級變量上的差異:見表6和表7
(注:根據被調查學生的專業,筆者將其歸為三類,將人文學院、經管學院、外語學院的學生歸為文科類專業,將物理學院、數計學院、機械學院、土木學院、化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農學院、資環學院的學生歸為理工類專業,將音樂學院、體育學院的學生歸為藝術類專業。)
根據表6和表7的結果發現,專業對總體幸福感影響非常顯著(p=0.04<0.05),總體幸福感按專業由高到低排序為:藝術類,理工類,文科類。
5.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信度分析
由表8可見,總量表的a系數為0.8309,根據心理測量學上一般認為信度系數以達到0.70以上為宜,因此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
(二)分析與討論
根據表8得出的結論,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能夠較為有效的反映寧夏大學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般特點,所以對此次研究予以分析和討論,具體如下:
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水平分析
筆者根據被試每個主觀幸福感因子的平均得分由高到低排列寧夏大學的學生生在主觀幸福感的八個因子上均分順序為: 積極情感、學習生活評價、消極情感、學業感、擇業就業感、自我評價、戀情情感、人際交往感。其中“積極情感”因子均分顯著地多于其他七個因子均分,這符合WIsIon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正性情緒及其對負性情緒的緩解作用是主觀幸福感的基本成分,積極情感因子均分高是符合大學生的特點的;另外,均分結果表明,寧夏大學生學生主觀幸福感中的“人際交往感”得分最低,筆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部分大學生的性格和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而各個因素之間大部分達到了顯著水平,所以對于這八個因素之間密切關系直接影響著寧夏大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比如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就同時得到了情感因素對寧夏大學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感受到的積極快樂的情感比較多,而感受到的消極痛苦的感情比較少,那么他所獲得的幸福感就比較多;同樣,戀情情感和人際交往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從側面反映了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更密切,也就是說,如果主觀幸福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對于生活就有更加正確的評價,體會到的幸福感就越高。
從總體上看,寧夏大學的學生還是傾向于體驗到幸福感,但不強烈。這與當今大學生面臨的情境密切相關。就業難、考研熱、人際關系復雜、對專業的不滿意、學費高、學業壓力過大、心理脆弱、自身期望與社會現實差距拉大等多種因素綜合困擾著大學生,也正是寧夏大學的學生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使得他們產生抑郁、做什么事總是顧慮重重,缺乏快樂、激情、幸福的體驗,從而影響其健康生活質量。
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分析
本次研究發現寧夏大學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均分的性別差異不顯著(p>.05),即男、女生主觀幸福感總體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平均幸福感分數上男同學略高于女同學,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我們認為,現今社會日益開放,生活方式愈益多樣化,價值、情感體驗越加豐富,大學生作為一個活躍的群體很容易接受各種觀念和行為方式,原有的各種性別差異也隨之縮小甚至消失。所以性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如此之小也就不足為怪了。而男生的主觀平均幸福感分數略高于女生,這可能與社會對女同學以及女同學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同,引起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過大,導致對現實生活狀況的滿意度較低。
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分析
本次研究發現,寧夏大學的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年級上存在差異,一、二、三年級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呈下降趨勢,這與鄧麗芳、鄭日昌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是由于一年級新生剛經歷了高考競爭,他們感到自己很幸運,其幸福程度是最高的。同時大學的校園氛圍對一年級新生很新鮮,他們的社交范圍擴大了,知識視野擴展了,導致他們有很強的成功體驗。但是,隨著大學生活的深入,新鮮感的消失,學習壓力的增大,使他們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其原有的優越感和成功體驗逐漸減小。到了大三,學生由于對學校各種狀況熟悉度更高,以前引起他們幸福的事物已經沒有任何價值。特別是到了大三下半年是考慮未來出路等問題的關鍵時期,所以產生較多的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較難體會到幸福感。而到了大四下學期,學生總體幸福感分數有所上升,這是因為大四下學期已經沒課,學習壓力減小,部分學生考研成功,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成熟,這些學生成功體驗較高。
4.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專業差異分析
本次研究發現寧夏大學的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專業上存在顯著差異,總體主觀幸福感按專業由高到低排序為:藝術類,理工類,文科類,這與李焰、趙君的研究結果不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大學學習本身是一種職業定向過程,藝術類人才國家比較急需,是當前的熱門專業,藝術類學生的知識結構更為廣泛,文理兼有,思維敏捷。藝術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愉悅的審美過程,是對身心陶冶,因此藝術類學生的總體幸福感最高。對于理工專業大學生來說,所學的物理、生物化學等也是當前的熱門專業,就業形勢好,其主觀幸福感相對較高。而文科類的學生其知識結構復雜,所學的知識關注人內部的主觀世界,而過度的關注自我必然會降低主觀幸福感。
三、反思與建議
亞里士多德曾說:“幸福是人類的終極目標。”但是幸福的真正內在體驗是什么,如何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人們往往不得而知。評判一個人是否幸福的標準,應該是看他的現實生活是否達到并符合自己確定的幸福感受,而不是根據他人的標準或是物質準則來確定。盡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和體驗,我們不能通過直接的方式達成,但是我們可以采取間接的方式,即通過主觀幸福觀來體會幸福、提升幸福。因為主觀幸福觀是一個人是否產生主觀幸福感,產生什么樣的主觀幸福感的關鍵所在,有鑒于此,針對上述研究的結果與分析,本文從家庭、學校、社會和大學生自身四方面對如何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提幾點建議:
(一)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主觀幸福觀的搖籃—家庭美滿
家庭作為社會支持的一部分,對大學生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大學生正處在生理上、心理上漸趨成熟的青春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往往在主觀幸福觀問題上產生了矛盾心理,他們開始尋求自我的確認,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其獨立傾向雖然強烈,往往十分脆弱。這就要求父母要善于利用大學生這些矛盾心理,因勢利導,放下長輩架子,與其保持心靈的溝通,建立和諧、信任的親子關系。其次,父母在給與孩子無私的愛時,不要讓孩子產生錯覺,認為父母給與愛是天經地義,根本不用回報,而是主動培養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懂得愛需要付出,在愛的氛圍中使孩子得到幸福,懂得去珍惜幸福,知道去傳遞幸福。
(二)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主觀幸福觀的關鍵—學校引導
1.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校加強引導教育大學生應樹立崇高的理想目標,培養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讓他們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斗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容忍挫折,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自己的人格魅力,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滿足大學生的多種心理需求
學校作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主要活動場所,所以應該發揮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組織和開展如:各類講座、辯論賽、體育比賽、文藝演出、心理情景劇演出、各類志愿者活動、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求知、社會交往、認識社會、服務于社會、娛樂和健身的機會,使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過得充實、有意義。在健康、積極、優美的文化氛圍中滿足需求、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增強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3.開展經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
學校應該讓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工作走進大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因為大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處在這一階段更易出現各種情緒情感問題,如自卑感、焦慮、抑郁、孤獨等。所以教師應教給大學生心理調節方法,使他們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緒。尤其是對心理上和情緒上有問題的同學,進行疏導、宣泄及時解決他們的問題,能夠正確看待自己,能夠自我調節、自我排解,能夠克服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讓自己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沿著正確愉悅的方向發展。
(三)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主觀幸福觀的基礎—社會公正
針對上述研究,間接的反映了寧夏大學的學生對外部環境極具敏感性,再加上他們個性心理的不成熟性以及社會實踐的局限性,使得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因此,維護與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主觀幸福觀的外部保障。只有在一個基本公正的社會環境中,個人幸福才有實現的可能。同樣,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每一個人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得到來自于同學、同事、朋友、所在單位等等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幫助和支持,除此以外還會得到一些其他的社會支持。
(四)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主觀幸福觀的核心—大學生自覺
1.培養生活能力,自覺把握幸福
生活的質量就是生命的質量,也就是幸福的含量。而大學生的生活能力主要包括適應能力、交往能力、競爭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只有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才能很好的去把握幸福。大學生只有自覺培育自己的生活能力,以面對生活,主動出擊,才能自主掌控生活的“流”向,主導生活圖景的“主題”,最終把握住幸福,擁有正確的主觀幸福觀。
2.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確定適當的期望值
此次研究發現,不論是在性別上還是在年級上,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對主觀幸福感有較大的影響。研究表明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而過高的期望值對個人的生活滿意度是不利的,勢必降低了主觀幸福感。所以,大學生要適當的調整期望水平,在給自己設定目標時,考慮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把美好的愿望和自身的實際相聯系,不要給自己設立過高的標準,否則在標準達不到的時候會降低幸福感。
3.培養良好人格,完善自我人生
大學生應完善自我,首先要做回幸福的自己,在生活中善于發現自己的優勢,并利用自己優勢發掘自身的潛力,從而獲得成功。并且要肯定自己的價值,擺脫否定自己甚至自暴自棄的不積極的想法。同時要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每一次成功或失敗,不能因為一次成功就沾沾自喜,不能因為一次就煩惱不堪。
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會影響到大學生正確的主觀幸福觀的形成,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此次研究采用量表法對寧夏大學的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實證調查研究,發現該校大學生總體上還是傾向于體驗到主觀幸福感的,這與國人的總體幸福感具有一定的趨同性。但是由于該校學生所處的特殊的校園環境、所學到的校園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在某些方面呈現顯著差異。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這之后會有更多的人去重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教育和引導,為成就大學生的幸福人生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文彤,閆潔.統計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黃文琴.論學校的休閑教育[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6.
[4]丁園園.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D]合肥:安徽師范大學,2005.
[5]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一幸福感理論與測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
[6]李效清.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幸福觀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7(4).
[7]朱來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6.
[8]謝雁鳴,廖星.定性研究現狀分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
[9]何寶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5).
本文選自省級教育期刊《教育教學論壇》。《教育教學論壇》雜志社系教育類專業學術期刊,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河北出版集團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辦.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13-1399/G4,國際刊號:ISSN1674-9324,郵發代號:18-219。辦刊宗旨:為我國教育發展服務,傳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理論水平、教學質量。推進新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展示教育教學領域的新成果,推進教育教學研究的進行為一體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文章標題:教育教學評職論文范文:當代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探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aoyuxue/1693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