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2 04:05:34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最新期刊目錄
重慶榮昌右岸長坡墓地南宋墓發掘簡報————作者:李大地 ;高磊 ;張騰 ;李曉杰 ;張鎮山 ;劉薇 ;孫吉偉 ;馮心怡;
摘要:2023年6-8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會同榮昌區文物管理所對重慶市榮昌區右岸長坡墓地進行了配合性考古發掘,共清理宋代墓葬2座,其中多室墓和單室墓各1座,出土了瓷盞、瓷碟、瓷罐、銅鏡、墓志等遺物。尤其是紀年墓志的出土為厘定南宋墓葬年代學、器物類型學提供了重要標尺,也為認識墓主人身份、地名考辨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新見北齊奚瓊墓志考釋及相關問題研究————作者:趙延旭;杜獻寧;
摘要:新見北齊奚瓊墓志為研究北魏帝姓十族之一的(達)奚氏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通過對其姓氏、世系、籍貫等相關問題的考釋,梳理完善北魏(達)奚氏代表人物宜城王奚斤的家族世系,結合其時分土定居命氏、孝文帝定姓族及東西政權分立的歷史背景,對比東西政權中(達)奚氏在姓氏、籍貫等方面的差異,分析探討北朝(達)奚氏之姓氏、籍貫的由來及其演變,分析其對隋唐(達)奚氏產生的深遠影響。通過對奚瓊仕宦經歷的考證,為進一步闡...
俄宴風華——克里姆林宮博物館藏飲食文物精品展
摘要:<正>~
《職貢圖》卷(局部)————作者:佚名;
摘要:<正>~
自代者誰:劉禹錫《蘇州舉韋中丞自代狀》新證——以《韋應墓志》為中心————作者:劉春曉;
摘要: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劉禹錫赴任蘇州刺史。甫一到任,便呈上《蘇州舉韋中丞自代狀》,舉薦韋中丞代己。這一狀文中所記載的“韋中丞”,于存世的劉禹錫詩文集諸多版本里,均記作“韋應物”,與唐代詩人韋應物同名。雖然許多學者早已論斷“此韋應物非彼韋應物”,但此“韋中丞”的身份、經歷及與劉禹錫的交往等信息尚不明確。隨著出土文獻韋應墓志的面世,志文詳細記載了韋應歷任財政官僚的事跡,提供了唐中后期中央財政三司...
北朝至唐初夏州酋豪李氏家族的發展與身份記憶——以新見《李寂墓志》為中心————作者:沈傳衡;
摘要:近年新刊布的《李寂墓志》可與李寂之子的《李達磨墓志》及其兄的《李譽墓志》以及祖父的《李和墓志》相互對讀,從中窺見北朝至唐初夏州酋長李僧養及其后裔在波詭云譎之時代背景下的政治選擇。夏州對于酋豪李氏而言意義重大,該家族從邊地部落到內地官僚的身份轉變充滿著自身的主動性,是北朝到隋唐時期北方酋豪家族融入王朝國家的一個縮影。祖孫三人墓志對祖先的差異性書寫亦是不同時代背景的映射,《李寂墓志》對夏州酋長后裔出身...
甘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漢、宋、明墓葬發掘簡報————作者:陳國科 ;楊誼時 ;張鵬 ;馮維偉 ;劉馮軍 ;馬輝 ;張小媛 ;徐新婷 ;高麗 ;常孫文茜;
摘要:2021-2022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圪垯川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68座墓葬,其中漢代墓葬27座,多為長斜坡墓道磚室墓,少量長斜坡墓道土洞墓和豎穴土坑墓;宋代墓葬19座,為豎穴直洞室墓、豎穴偏洞室墓和豎穴土坑墓;明代墓葬22座,均為豎穴洞室墓。這批墓葬及隨葬品的發現,為研究甘肅東部地區漢、宋、明時期的墓葬制度和喪葬習俗等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四川江口出水明楚藩金銀斷冊整理與釋讀————作者:李東;劉志巖;吳天文;
摘要: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岷江水域歷年打撈或發掘出水了大量帶銘文的明代藩府金銀冊,其中信息殘缺而完整度在50%左右的斷冊共有13片,約占該處出水金銀冊總數的30%,包括金冊殘片8片、銀冊殘片5片,文字均不可通讀。通過整理,這批出水金銀冊殘件可釋讀者均為楚藩冊。這些金銀冊上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下止崇禎七年(1634年),前后跨度85年,涉及冊主3代7人,呈現了自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楚世...
惠世天工——河北曲陽石雕藝術展
摘要:<正>~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征訂啟事
摘要:<正>《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學術性刊物,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欄目有考古研究、青銅器研究、佛造像研究、錢幣研究、陶瓷器研究、玉石器研究、輿服研究、書畫研究、輿圖研究、墓志碑帖研究、文獻典藏研究、近現代文物研究、近現代人物研究、館藏文物研究、文物保護研究等
汪大燮與蘇杭甬路案交涉(1907-1908)——以《蘇杭甬鐵路檔》及《汪康年師友書札》為中心————作者:王楊;
摘要:中英蘇杭甬路案交涉是晚清外交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清政府、江浙紳民、英國三方圍繞該案的博弈所展現出的中國與外國的關系、中央政府與地方社會的關系、中央政府內部的關系都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課題。汪大燮因同時兼具外務部直接交涉人和浙江本省人的雙重身份而在此案中具有特殊地位,其分借款、筑路為兩事的方案部分地挽回了中國的利權,而其在交涉過程中面對外部勢力、國內輿論、官場傾軋三面夾攻而進退維谷的處境也一定...
一戰時期“敵僑”湯高達遣返案研究——以海內外所見檔案、書信為中心的考察————作者:鄭迎陽;
摘要:北京政府對德、奧宣戰后,按照敵僑處置的相關條例和實施辦法對敵籍傳教士進行處置。在整體處置相對寬松的情況下,在天津傳教的湯高達因其主張損害法國保教權等利益而成為法國多番強烈要求北京政府驅逐的對象。北京政府基于國內免遣湯高達的輿情現實,緊緊抓住湯高達國籍不確定一點,并未將其遣返。因法國施壓和湯高達上訴而卷入的教廷,圍繞天津教區傳教情況展開調查,為維護教區秩序,教廷代表選擇勸說湯高達離開中國。根據海內外...
美的多元——古希臘的藝術與生活
摘要:<正>~
山東臨淄孫婁東遺址出土的戰國鉛釉陶罍————作者:趙國靖;陳魁;張吉;
摘要:臨淄孫婁東遺址是齊國故城外的小型聚落遺址。戰國灰坑H197出土鉛釉陶罍殘片一件,同出陶器年代為戰國中期偏晚,打破H197的各灰坑年代為戰國晚期。此陶罍飾戳印圓圈紋帶,裝飾風格與越文化區的原始瓷罍相近,而胎體成分及鉛釉的鉛同位素比值則可確定產自齊文化區。綜合出土單位年代、材質與技術特征判斷,孫婁東釉陶罍是目前中國科學發掘出土年代最早的鉛釉陶器,對探討鉛釉陶的起源及臨淄戰國手工業技術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惠世天工——河北曲陽石雕藝術展
摘要:<正>~
1929年都蘭縣治考察與邊疆攝影——以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調查青海中部縣治攝影匯編》相冊為中心————作者:樊麗媛;
摘要: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調查青海中部縣治攝影匯編》相冊共收有銀鹽照片47張,內容為1929年青海民政廳調查專員梁炳麟率團前往都蘭地區考察新縣縣治的攝影記錄。調查團歷時三月,對都蘭的地形、資源、交通及民族等進行全面考察,《攝影匯編》和梁炳麟日記兩份文獻完整還原了這一過程。政府派出的官方考察團攜帶相機走進青海腹地,標志著攝影不僅是一種探查邊疆、再現邊地風貌的技術手段,也成為聯結央地關系的媒介,在建構和強化現...
河南三門峽甘棠學校東周墓M57和M566發掘簡報————作者:韓鵬翔 ;周要港 ;鄭立超 ;燕飛 ;于雅婷;
摘要: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門峽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原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甘棠學校建設區域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古代墓葬500余座,其中編號為M57和M566的兩座墓葬保存完好,隨葬有成套青銅禮器。根據墓葬形制及隨葬品組合分析墓葬年代為春秋戰國之際,國別應屬晉國或者魏國。這兩座墓葬的發掘為探討三門峽地區東周墓葬的喪葬習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戰國齊文化區青銅器的鉛料演替及分期研究————作者:張吉;趙國靖;張恒;陳魁;陳建立;
摘要:戰國齊文化區青銅器的鉛料經歷復雜的演替變化。戰國初年延續春秋時期的外來格局,主要利用中原與鄂東贛北鉛料。公元前5世紀后半,來自越地的浙東鉛大量進入海岱地區。公元前4世紀前半,伴隨三晉與越對齊的長期孤立與征伐,泰沂山地的高放射性成因鉛料得到迅速開發,成為齊地鑄銅業的必要補充,并成為此后齊文化興盛期具有特色的鉛資源類型。戰國晚期田齊復國后,本地高放鉛逐漸衰退,為燕遼和中原的鉛料替代。戰國齊文化區鉛資源...
中國低溫鉛釉陶起源研究的若干問題————作者:郎劍鋒;耿超;申靜怡;趙益超;郭宇奇;
摘要:中國低溫釉陶的起源問題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中西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相關研究過程中,實物資料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中國低溫鉛釉陶“戰國起源說”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戰國時期的齊地也已成為探討該問題最為重要的區域。中國低溫鉛釉陶起源問題的后續研究中,包括陶瓷手工業、青銅冶鑄業等不同手工業門類之間的互動、低溫鉛釉技術的發明和傳承傳播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探...
青銅器腹底“加強筋”的仿真模擬實驗及其功用再認識————作者:張凱;江小輝;崔佳;
摘要:商周青銅器圈足與腹底連接處的條狀或塊狀凸臺被部分學者稱為“加強筋”,認為其具有加固、排氣、集渣等功能。通過仿真模擬實驗,將父乙方鼎的模型進行有限元計算,發現青銅容器即使在1.5倍水密度的滿載荷下,其最大應力與應變均位于小范圍的彈性變形階段,不會引發塑性變形。加之“X”形工藝筋的增加并不能影響或改變蠕變變形的進程,而在青銅鼎的提運過程中,鼎耳根部的連接處應力集中現象最嚴重,并非腹底,因此青銅容器腹底...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從投稿到錄用,前前后后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算快的了吧。錄用之后到見刊,還要等兩三個月。 系統顯示很快就送外審了,但是外審時間非常長,系統很長一段時間都停留在"查看專家審回"階段,屬實讓人很心急。著急發快刊的學友謹慎投稿吧。
2023-08-22 22:261個月的時間有回音,算是時間比較短的了吧,雖然被退稿,但是時間周期短不影響再投他刊。
2023-08-19 10:06審稿比較快,通過知網的系統投稿,可以查看稿件進度,更新也比較及時。兩個月內可收到通知,拒稿不給出意見和詳細原因。
2023-08-04 15:02投搞一個月,看到有近代人物研究所以投了過去,經歷過了初審,復審,最后退稿。歷時1個月,總體感覺審稿流程清晰,審稿速度也夠快。這篇文章涉及一些敏感的傳教士對教育的影響,所以沒被錄用也屬正常
2021-06-11 17:06第三編 文化、教育、歷史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