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6 06:05:08
中華創傷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推倒阻礙中國創新與轉化的“墻”(一)————作者:張英澤;
摘要:實現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 是我國科研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在創新與轉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如創新生態"活力不足"、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科研資金"高投低產"、創新轉化"缺乏后勁"。追根溯源, 在于有一堵攔在面前、阻礙科技創新與轉化的"墻"。筆者認為, 破局之道, 在于加強基礎研究、尋求"源頭活水"、樹立科技自信、打造"中國原創"、促進學...
多措并舉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創傷醫學學科體系建設的思考————作者:付小兵;
摘要:中國特色創傷醫學學科體系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筆者就多種形式并舉進一步推進我國創傷醫學學科體系健康發展所涉及的學科體系構建、創傷救治流程優化、臨床創傷治療專科的制度化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突破傳統認識和創新救援理論、提升救援技術和裝備研發能力、創傷救治成果快速轉化、全民創傷救治培訓和常態化救援演習等8個方面進行論述, 以期為建設好中國特色創傷醫學學科體系提供參考
新中國戰創傷醫學發展歷程與展望————作者:蔣建新;
摘要:新中國戰創傷醫學起步于革命戰爭年代, 是人民戰爭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 通過幾代戰創傷醫學人的艱辛努力與奉獻, 我國戰創傷醫學不斷得到發展, 歷經艱難起步、軍地協同、創新驅動和全面提升4個發展階段。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理論與技術體系, 以及包括醫學救援、創傷中心、區域創傷救治體系、創面修復科等完善的救援救治體系。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醫學中心、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等系列國家級科...
中國創傷救治體系建設與發展————作者:姜保國;王天兵;
摘要:中國創傷救治體系建設經歷了從起步到逐步發展壯大的歷程。2005年,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聯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第三醫院的急診、創傷、神外、胸外、監護、康復等科室創設北京大學交通醫學中心, 開展交通傷救治及研究工作。2010年, 北京大學交通醫學中心牽頭科研專項并在多地開展試點, 構建了以綜合醫院為核心的閉環式區域性創傷救治體系, 形成創傷救治的"中國模式"。2016年, 中國創傷救治聯盟成立, 推動了...
脊柱骨折脫位患者術中翻身操作規范專家共識(2025版)————作者:邊冬梅;孫珂;陳寧波;白彩霞;王苗;喬亞峰;王菲;王紅;田峰;嚴妹;柏蒙;張琳娟;趙麗燕;崔雅清;姜雪;馮樂玲;寧寧;丁俊琴;魏嵐;翟永華;曾玉;張增梅;賀吉群;別逢桂;陳紅;王曾妍;李麗;張麗;周婭穎;邵兵;王鶯;謝彩霞;姚彥鳳;安晶晶;師文;劉雄濤;安曉燕;南寧;李蘭;茍小慧;李巧梅;吳秀婷;張玉琴;劉靜;向富森;徐旭;梅娜;周嬌;樊珊;王倩;李水霞;陜西省護理學會手術室護理專業委員會;
摘要:脊柱骨折脫位是常見的脊柱創傷性疾病, 因脊柱穩定性受到破壞, 常需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脊柱前路、后路、前后路聯合手術, 根據不同術式需要安置患者為俯臥位或術中進行仰臥位與俯臥位轉換, 術中翻身成為體位安置的必要操作環節。脊柱骨折脫位患者在翻身過程中容易發生血流動力學異常、神經損傷、皮膚軟組織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 尤其因脊柱結構的不穩定性, 稍有不慎即可加重脊髓損傷, 嚴重者可導致截癱。現有臨...
導航系統與骨科機器人輔助置釘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的療效比較————作者:程新楠;李帥;白膠膠;李慶達;雷育寬;朱雷;昌震;趙志剛;黃云飛;馮銘哲;閆亮;惠華;孔令擘;賀寶榮;
摘要:目的比較導航系統與骨科機器人輔助置釘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紅會醫院收治的49例下頸椎骨折脫位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38例, 女11例;年齡29~61歲[(39.3±7.3)歲]。損傷節段:C3 12例, C4 11例, C5 8例, C6 9例, C7 9例。21例采用S8導航系統輔助置入頸椎椎弓根螺釘治療(...
全程可視化系統輔助與徒手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無神經癥狀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療效比較————作者:姜文濤;梅偉;潘強強;邵哲;劉沛霖;張振輝;蘇鍇;康永生;王慶德;
摘要:目的比較全程可視化系統輔助與徒手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無神經癥狀型胸腰椎爆裂骨折(TLBF)的療效。方法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鄭州市骨科醫院治療的64例無神經癥狀型TLBF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41例, 女23例;年齡23~52歲[(42.1±6.6)歲]。損傷椎體:T11 26例, T12 17例, L1 12例, L2 9例。手術均經Wiltse入路, 其中3...
遺傳性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合并創傷性失血的診治體會————作者:曹宜慧;王雷寧;龔高明;張斌;王耀;宋鹍鵬;
摘要:遺傳性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CD)在全球人群中發病率約為1%。CD合并創傷性失血時, 大量出血導致凝血因子丟失, 首診常受到外源性刺激、肝病和腫瘤等因素的影響, 易致漏診或誤診, 從而加重患者出血、創面愈合不良及血栓形成等風險, 嚴重影響預后。通常, CD合并創傷性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表現為纖維蛋白原(FIB)<1 g/L、凝血酶時間(TT)明顯延長和血漿D-二聚體增高。在此背景下, FIB替代...
踝關節不穩定與距骨骨軟骨損傷載荷的相關性分析————作者:夏煜博;郭英;羅文;申震;阮自良;田苗;王濤;董瑋;
摘要:目的探討踝關節不穩定與距骨骨軟骨損傷(OLT)載荷的生物力學相關性。方法選擇1名29歲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使用64排螺旋CT掃描其右下肢, 建立含有韌帶、軟骨的精細踝關節有限元模型。構建踝關節下脛腓聯合損傷模型、外側副韌帶損傷模型、下脛腓聯合及外側副韌帶損傷模型。比較各模型在抽屜試驗、內翻應力試驗和外旋應力試驗的脛距關節面應力、距骨應力及距骨位移差異。結果在抽屜試驗中, 隨著向前牽引力(40、60...
多發傷患者合并急性腎損傷的危險因素及其預測模型構建與效能評估————作者:張登奎;苗振軍;梁亞鵬;周峰;尹其翔;蔡華忠;
摘要:目的篩選多發傷患者合并急性腎損傷(AKI)的危險因素, 構建多發傷患者合并AKI的預測模型并評估其預測效能。方法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560例多發傷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424例, 女136例;年齡18~91歲[(55.5±15.0)歲]。將患者按照7∶3隨機分為訓練集(392例)和驗證集(168例)。其中, 訓練集77例患者合并AKI, 驗證...
創傷性腦損傷小鼠腦細胞間隙外泌體中長鏈非編碼RNA的篩選及生物學作用分析————作者:周菊;趙睿婷;田野;袁恒杰;
摘要:目的篩選創傷性腦損傷(TBI)小鼠腦細胞間隙外泌體中差異表達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 并探討其對腦損傷修復的生物學作用。方法將24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TBI組和對照組, 各組12只。TBI組行磨鉆鉆開顱骨并液壓打擊, 對照組只行磨鉆鉆開顱骨。傷后3 h采集腦組織標本, 采用木瓜蛋白酶消化法結合外泌體分離試劑盒分離腦細胞間隙外泌體, 磷鎢酸負染法在透射電鏡下觀察外...
A型肉毒毒素聯合靜態漸進性牽伸治療大鼠創傷性膝關節僵硬的效果及其機制————作者:陳科;張鑫;任凱;廖瑩瑩;何鑫;李肖菊;
摘要:目的探究A型肉毒毒素(BTX-A)聯合靜態漸進性牽伸(SPS)治療大鼠創傷性膝關節僵硬的效果及其機制。方法選取40只8周齡、體重220~30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空白對照組(8只)和造模組(包括損傷組、BTX-A組、SPS組和BTX-A+SPS組, 每組7只)。根據Hlidebrand的方法建立創傷性膝關節僵硬模型, 主要步驟包括破壞關節囊、克氏針固定、關節打孔和4周后取出...
脊髓電刺激治療脊髓損傷后慢性疼痛的療效及其作用機制研究進展————作者:王琪文;李忠海;
摘要:脊髓損傷后慢性疼痛是指在脊髓損傷后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的疼痛, 可表現為灼燒感、刺痛感、電擊樣疼痛等癥狀,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針對脊髓損傷后慢性疼痛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手術、藥物、物理等, 但存在手術無法完全修復神經損傷、藥物治療效果有限、物理治療的周期長且效果不佳等不足。脊髓電刺激(SCS)是一種神經調控技術, 通過置入在脊髓周圍的電極發出微弱電流, 刺激脊髓神經, 以減輕患者的慢性疼痛。...
線粒體質量控制失衡對創傷后器官功能障礙影響的研究進展————作者:陸安靜;陸元蘭;劉靜;王瑞烈;楊光;吳瑾;王樹洪;梁昌強;
摘要:創傷可引起機體內環境紊亂, 導致器官功能障礙, 表現為急性呼吸窘迫、肝腎功能異常、循環系統障礙和神經系統損傷等。線粒體質量控制(MQC)包括自噬、動力學變化和生成等過程, 對維持線粒體功能至關重要。而創傷后的應激反應可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和MQC失衡, 加劇器官損傷, 而糾正MQC失衡有助于改善器官功能障礙。目前關于MQC在創傷后器官功能障礙的研究多局限于MQC中某一機制的失衡, 缺乏對其發生發展的...
超聲引導下椎旁阻滯聯合臭氧注射治療胸椎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經皮椎體成形術術后殘余肋間神經痛的效果————作者:張孝譜;王玥;李宗錫;陳輝;張欣;
摘要:胸椎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VCF)是老年患者常見的損傷, 可造成患者因痛失能、活動受限, 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經皮椎體成形術(PVP)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法, 能迅速緩解背痛、改善活動功能。PVP術后殘余肋間神經痛十分常見, 藥物、針灸等治療方法雖有效, 但療程長、恢復慢, 不利于老年患者的快速康復。為更好地解決這一臨床問題, 尤其在術后早期迅速取得療效, 筆者通過超聲可視化引導, 對椎旁組織間...
股骨轉子間骨折合并肝素誘導性血小板減少癥診療體會————作者:王暉;李濤;李揚;蔡貴泉;李德;韓修國;王棟梁;張培培;
摘要:肝素誘導性血小板減少癥(HIT)是在應用肝素類藥物過程中出現的、由自身抗體介導的肝素類藥物不良反應, 臨床上以血小板計數顯著降低、伴周圍血栓形成為特點。股骨轉子間骨折常見于中老年, 圍術期需要常規抗凝, 易誘發HIT, 如不能及時診斷及處理, 可導致四肢血栓廣泛形成, 致殘致死率較高。因此, 在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治療過程中, 如何及時診斷HIT并給予有效處理, 對骨科醫師是一項挑戰。筆者報告1例...
雙平面固定聯合植骨治療重度骨質疏松性復雜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作者:曹發奇;謝旭東;周武;米博斌;胡益強;薛航;劉夢非;張英澤;劉國輝;
摘要:目的比較雙平面固定聯合植骨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治療重度骨質疏松性復雜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方法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收治的28例重度骨質疏松性復雜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3例, 女25例;年齡70~91歲[(79.4±6.3)歲]。骨密度T值-2.5~-4.1 SD[(-3.3±0.6)SD]。AO分...
倒三角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青壯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作者:孟飛;劉敏;袁明剛;崔林江;呂成昱;張海寧;李利昕;
摘要:目的比較倒三角與正三角空心螺釘內固定(CSIF)治療青壯年股骨頸骨折(FNF)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收治的52例FNF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18例, 女34例;年齡28~60歲[(45.7±9.3)歲]。骨折Garden分型:Ⅰ型11例, Ⅱ型34例, Ⅲ型7例。骨折Pauwels分型:Ⅰ型33例, Ⅱ型13例, Ⅲ型6例。28例行倒...
空心螺釘內固定聯合保留后上支持帶股方肌骨瓣治療青壯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作者:羅歡;周田華;李川;浦路橋;蔡興博;王騰;孟晨;張耀林;徐永清;
摘要:目的比較空心螺釘內固定聯合保留后上支持帶股方肌骨瓣與單純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青壯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方法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院收治的83例青壯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56例, 女27例;年齡28~55歲[(42.7±3.2)歲]。骨折Garden分型:Ⅲ型22例, Ⅳ型 61例;骨折Pauwels分型:Ⅰ型15例, Ⅱ型...
多發傷合并胸部損傷患者死亡危險因素預測模型的構建及評價————作者:牟思曈;朱曉玲;陽世雄;楊合月;羅科;吳顯;占智群;滕紅麗;葉力;李明;唐華民;
摘要:目的構建多發傷合并胸部損傷患者死亡的預測模型并評價其預測價值。方法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分析2019年4月至2023年12月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國際壯醫醫院收治的184例多發傷合并胸部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129例, 女55例;年齡19~85歲[(46.1±13.7)歲]。根據出院后3個月隨訪的預后結局, 將患者分為生存組(145例)和死亡組(39例)。記錄2組患者入院時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實驗...
中華創傷雜志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常見問題及解答
第五編 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