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2 02:05:36
中國史研究動態最新期刊目錄
大歷史觀下民本思想與中國古代政治治理的創新性————作者:趙現海;
摘要:<正>歷史唯物主義雖然主張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但同樣也十分強調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觀能動作用,這種辯證統一的立場,促使歷史唯物主義在從大歷史觀審視歷史進程時,一方面主張從物質性、社會性考察精神的起源,另一方面同樣注重人的精神對于物質、社會的反作用。中國古代具有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起源于中國古代獨特的地緣政治,而又反作用于中國古代歷史的整體進程,是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的典型體現與重要內...
遼河流域與中華文明進程前沿論壇概述————作者:徐昭峰;宋竹喧;
摘要:<正>2024年6月28—30日,由中國先秦史學會、遼寧師范大學主辦,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遼河流域與中華文明進程前沿論壇”在遼寧省大連市召開。來自中國先秦史學會、科研院所、高校的百余位學者參與研討。會議內容如下。一、遼河流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及其價值。杜勇《紅山文化的“鸮女神”》認為,紅山文化帶齒動物紋面玉器造型為紅山先民對野豬崇拜的一種象征,而非“鸮女神”
紀念甲骨文發現12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作者:王夢薇;
摘要:<正>2024年7月26—2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山東博物館主辦,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中國歷史研究院甲骨學研究中心協辦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百余位專家學者討論交流殷商史、甲骨學、甲骨學史等領域的前沿課題與最新成果,反映了海內外甲骨學研究的現狀與最新進展
《柔遠能邇:先秦服制研究》讀后————作者:高婧聰;
摘要:<正>“服制”是先秦國家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早期國家階段的服制,對于認識中國國家起源問題,挖掘服制中蘊含的中國上古時代政治理論與國家治理方面的經驗尤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張利軍《柔遠能邇:先秦服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一書,圍繞先秦服制的內涵、演變、歷史影響等問題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來稿須知
摘要:<正>1.凡投往本刊的稿件及其所涉書籍都需遵守國家法令、法規及民族、宗教、外交政策。2.本刊以介紹海內外中國古代史(1840年前)研究狀況及前沿問題為宗旨,發表的文章專業性強,大多為中國古代史某一斷代或專題的研究綜述評論(不必面面俱到,請突出評論性內容),兼及會議和書評、書訊(出版滿一年的新書)。年度述評、筆談、新視野和新資料、專題訪談、名家序跋等系本刊約稿欄目。與上述范圍不符的文章請投往他刊,以...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
摘要:<正>《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是韓儒林先生于1977年主持創辦的以蒙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為主的學術集刊,初名《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2006年改為現名,并固定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自2013年開始一年出版兩輯。目前主辦單位為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主編為劉迎勝教授
制度創新:隋唐中國的立國智慧————作者:夏炎;
摘要:<正>公元581至907年,是中國的隋唐時代,是繼秦漢之后,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第二次高峰。隋唐時代通過創新發展的制度建設路徑,在秦漢魏晉南北朝積累的政治智慧的基礎上,創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新的輝煌,又開啟了宋元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新的發展歷程
第十一屆中國民族史學會青年學者論壇暨民族古籍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書寫研討會召開————作者:張閌;蘇日朦;
摘要:<正>2024年4月13—15日, 由中國民族史學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承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民族史學會青年學者論壇暨民族古籍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書寫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來自全國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與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絲綢之路青海道與中西方交流”學術研討會綜述————作者:石玲玲;丁柏峰;
摘要:<正>絲綢之路青海道是絲綢之路的一條重要支線,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溝通中西方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更好推進高原絲綢之路研究, 2024年7月13—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青海師范大學、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范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主辦,青海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外關系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內陸歐亞學研究中心、古代史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室承辦的“絲綢之路...
中華文明創新性的思想義涵————作者:劉豐;
摘要: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其中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是突出的連續性的重要支撐,也是輝煌燦爛的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日新月異的重要源泉,在五個突出特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準確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是當前學術界的重要使命。為此,本刊特邀數位專家學者,從思想史、國家治理、政治制度史等角度對...
20世紀以來中國古代錢陌制度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作者:陳博威;程民生;
摘要:<正>錢陌制是中國古代金屬貨幣流通領域出現的一種獨特現象,通常指以小于或等于一百文的金屬貨幣充當一百文使用的計錢方式,隨中國早期金屬貨幣的廣泛行用而出現。梳理其歷史進度,可分為中古時期、宋金時期、清朝時期三個階段,對應中國古代貨幣經濟發展的階段進程,也體現不同時期的貨幣流通特征。錢陌制度不僅是官方貨幣政策的縮影,也能反映市場流通的實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中國古代樂戶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作者:張夢雨;
摘要:<正>中國古代的“樂戶”是注籍于官府、服務于官方禮樂活動或供統治階層享樂的倡優。自北朝以降,統治者為服務于宮廷的倡優設立一專門戶籍單獨管理,以滿足國家禮樂制度的需要和統治階層的享樂需求,這種注籍于官府的倡優即為“樂戶”。學術界將這種由官方統一管理樂戶的職業活動與生活方式的制度稱作“樂籍制度”。樂戶是一種賤民群體,初現于北魏分裂之前,至清代雍正年間豁除,歷時1200余年
能觀全體,究其始終:經史融合視野下的蒙文通宋史研究————作者:裴艾琳;
摘要:<正>近代學術的現代化轉型中,藉由傳統思想資源發掘與域外學術工具引借,舊學問逐漸轉向新學術,經學與史學亦在此變動之際地位易換(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2—341頁)。在經學邊緣化與史學走向中心的趨勢下,蒙文通常常被作為經學向史學過渡期的典范性人物加以論述(王汎森《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
第四屆“新時代歷史思潮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作者:白斌;黃一鳴;
摘要:<正>2024年6月1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寧波大學浙東文化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歷史思潮研究室、寧波市重點文化研究基地浙東學術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四屆“新時代歷史思潮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寧波召開。會議共發表論文61篇,來自全國的80余位學者參會。一、歷史思潮研究新動向
《明清文化通史》評介————作者:田澍;
摘要:<正>明清兩朝處于中國古代社會的后期,是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構建的重要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有著顯著的變化。長期以來,學界對明清文化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缺乏對明清時期文化各領域全面而又系統的梳理與研究。由南炳文教授主編的《明清文化通史》于2023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及時彌補了這一研究缺環。全書包括明代卷、清前期卷和后期卷,共三冊,近130萬字,是一部系統研究...
深挖史料,全面推進——清代貴州綠營研究的反思————作者:李鈞;
摘要:<正>綠營制度在清王朝典章制度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領域。目前學術界對綠營制度的研究多以全國范圍作為研究對象,然而對各省綠營的具體研究尚未充分展開。以貴州為例,目前學術界對貴州綠營涉及很少,貴州綠營是清代綠營制度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節。所以,重視對貴州綠營的研究,既能彌補該領域研究的薄弱環節,也可為貴州“邊疆內地化”、地方軍事制度等研究課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歷史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作者:孫婧婍;
摘要:<正>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國史研究》編輯部、青海民族大學《青海民族研究》編輯部主辦的“歷史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于2024年5月25—27日在青海民族大學召開。30余位專家學者參會,現將討論內容綜述如下。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
四川彭州竹瓦街窖藏青銅器研究述評————作者:蒙家原;
摘要:<正>出土青銅器在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對于文獻相對匱乏的巴蜀古史研究來說,更是意義非凡。在巴蜀地區迄今為止出土的青銅器中,四川彭州竹瓦街的兩處青銅器窖藏長期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它們分別在1959年和1980年被發現,共出土40件青銅器。第一處青銅器窖藏發現于1959年冬季,出土21件青銅器,包括5件罍,1件尊,2件觶,8件戈,1件戟,1件矛,1件錛,2件鉞
中國飲食史研究的概念、路徑及議題————作者:扁陽陽;
摘要:<正>20世紀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史學研究出現了兩次較為顯著的變化,一是新史學(社會史)取代傳統史學(政治史)成為史學研究的主流,二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新文化史取代新史學成為歐美史學界的新寵。雖然這兩次變化各有其側重點,但它們皆強調一個共同的內涵,即社會的物質文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對歷史的演進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物質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逐漸在傳統史學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百年來日藏中國石刻的整理與刊布————作者:孟凡港;
摘要:<正>石刻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獻形式,因突出的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而深受中外珍視,自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石刻開始大規模外流,其中日本是最主要的流散地之一。20世紀初期,學界開始關注日藏中國石刻,隨之展開收集與整理,一直持續至今。本文不擬評騭目前日藏中國石刻研究的現狀及其得失,也不專門論及每一種石刻的史料價值,而試圖較為系統地梳理百年來中日學界對日藏中國石刻的整理與刊布,從而為學界了解...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