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8:05:24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北大核心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最新期刊目錄
遼上京城址出土植物遺存研究————作者:鐘華;董新林;汪盈;
摘要:近年來,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城址開展了系統的植物考古工作,為了解遼金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的生業和消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在城址金元時期遺存中,發現了極其豐富的植物遺存,包括十一種農作物,五十余種非農作物遺存。尤其是在城址中“一號街”為代表的古代生活區,植物遺存的發現尤為突出。這些農作物組合結構顯示出以粟、黍為主的多品種旱作農業種植體系;非農作物遺存中則包含了大量可能的家畜飼草種子,為畜牧...
“大倉文庫”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南巡盛典》紙張的綜合科學分析————作者:呂淑賢;鐘迪;易曉輝;康葆強;陳明星;潘偉;
摘要:《四庫全書》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其書寫用紙在清宮檔案中有明確記載,但迄今為止尚未有人對實物樣本進行過科學分析。本研究以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大倉文庫”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南巡盛典》為樣品,使用光學顯微分析(OM)、纖維染色分析、掃描電子顯微鏡及能譜分析(SEM-EDS)、顯微計算機斷層掃描分析(micro-CT)、微區X射線衍射分析(micro-XR...
大理市博物館藏木雕文殊菩薩像木材鑒定————作者:劉潔;曹秀龍;邱冬妮;方妍嵐;郭玲妃;甘昌濤;邱堅;
摘要:為了確定大理市博物館藏文殊菩薩木雕用材樹種,分別采用木材解剖技術和DNA條形碼技術對其進行比較鑒定。解剖比對結果顯示,文殊菩薩木雕用材的微觀構造特征與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標本接近,主要細胞形態特征與云南樟無顯著差異,可初步鑒定文殊菩薩木雕用材樹種隸屬于樟科(Lauraceae)樟屬,但不能確定為云南樟,因此通過采用DNA條形碼進一步鑒定。DNA條形碼比對結果表...
水鹽凍融條件下莫高窟砂礫巖晶相蝕變特征研究————作者:錢玲;吳玉琪;呂功煊;陳港泉;
摘要:鹽害引起的硅酸鹽質文化遺產劣化是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難題,尤其水鹽侵蝕作用導致的砂礫巖蝕變行為與巖石微觀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研究更是難點。通過對采集于莫高窟崖體的砂礫巖塊進行礦物自動定量分析(TIMA)、X射線衍射(XRD)、X射線熒光(XRF)等表征,發現試驗巖塊在含鹽水溶液中進行凍融循環后,巖塊中的鈉、鉀長石類組分發生了向高嶺石類物相蝕變的行為,同時伴隨著巖塊本身碎裂。離子鹽溶和水環境引發的交代作...
中日書畫文物修復用紙性能比較研究————作者:汪苡恝;
摘要:中國和日本對書畫文物的保護都采用裝裱技術,其中紙為主要材料之一。我國傳統書畫文物裝裱主要修復用紙為宣紙,而日本所用修復紙涉及美濃紙、宇陀紙和美棲紙等。本研究比較了中國和日本六種修復紙的造紙原料、物理性能、微觀結構和化學成分。結果表明:宣紙主要成分為青檀皮和稻草,日本三種修復紙纖維成分為楮皮;宣紙機械強度縱橫向差異比日本紙小,但日本紙具有較好的強度;六種紙均符合安全接觸文物的要求。中國和日本的修復紙...
基于遙感技術的明長城南山防線壕塹研究————作者:劉雨婧;
摘要:北京延慶、河北懷來地區的明長城南山防線,是拱衛明十三陵的重要防御設施。早期衛星影像顯示,南山防線的部分地段增加了形制特殊的三道平行壕塹。應用影像配準、無人機拍攝、三維重建等遙感技術,可繪制高精度的壕塹分布圖,并生成局部壕塹的數字高程圖。該段壕塹主要分布在山體以北的平原上,控制徑流出山口和主要河谷,并以增大逾越難度的方式提升長城防線的防御功能。在長城外增加三道壕塹的特殊形制,是為守護明十三陵的重要戰...
征稿啟事
摘要:<正>一、稿件內容《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雙月刊)由上海博物館主辦和編輯出版,屬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是文物保護和考古科學技術領域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正式出版專業刊物。中國標準連續出版物號CN 31-1652/K,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1005-1538。國內郵發代號:4-699,國外發行代號:SA6803。本刊主要欄目設有:研究報告、工作簡報、綜述、論壇、知識介紹、科技信息、通訊等
“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前后環境微生物變化分析————作者:周新光;張賽偉;黃河;錢曉雍;高宇;趙葉飛;
摘要:微生物病害是出水木質古船面臨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古船所處水/土環境中微生物的生長代謝或對古船產生直接危害,或通過改變古船所處環境進而影響文物安全,同時環境的改變也會反作用于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和代謝特征。因此,環境和微生物構成相互影響的動態體系,系統、深入地研究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及時發現風險甚至預測風險并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策略,是出水木質古船保護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采用環境監測結合現代分子生物學...
異構十三醇聚氧乙烯醚對紙質文物油漬的清洗效果研究————作者:劉盼盼;李艷麗;李玉虎;
摘要:本研究以異構十三醇聚氧乙烯醚(TO-8)作為紙質檔案油漬的清洗劑,制備不同質量分數的TO-8水溶液,借助手持式超聲波滲透儀對紙張油漬模擬樣品進行清洗。采用白度儀、紅外光譜儀、非接觸式分光光度儀、掃描電子顯微鏡和視頻光學接觸角測試儀等,表征TO-8對紙質檔案上油漬的清洗作用;采用萬能材料試驗機、柔軟度儀和pH計,表征TO-8對紙張性能的影響;采用TG/DTG熱分析儀,表征TO-8對紙張熱穩定性的影響...
電化學阻抗譜法對漆膜滲透性的研究————作者:王飛;冷文華;張署楓;
摘要:通過一種科學可行的檢測方法對漆膜的滲透性進行研究對飽水漆器文物的形成機理以及對其文物保護填充過程的原理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中漆膜在水中的滲透過程是通過三種天然生漆旋轉涂布在鐵質基底上形成的漆膜在3.5%氯化鈉水溶液中隨浸泡時間變化的電化學阻抗譜進行表征。結果表明,樣品漆膜電容呈現出隨著浸泡時間增加而增大直至達到一個平衡值的變化趨勢。同種漆膜的電容值隨著漆膜層數增加而減小,而吸水量和耐滲...
山西五臺出土明代瓷燈盞殘留物分析研究————作者:王克青;王力之;李剛;王剛;姚明欣;任麟妹;
摘要:本研究針對山西五臺明代墓葬M8出土瓷燈盞中殘留物進行了提取,利用傅里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micro-FTIR)和熱輔助甲基化-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THM-Py-GC/MS)技術對燈盞內殘留物進行科學分析。結果表明,殘留物主要成分是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脂肪醇、碳氫化合物等,并且檢測出植物油老化的標志性產物——壬二酸、燈盞燃料動物油中較為少見的標志物——膽固醇。通過比較動物油、植物油和蠟等參...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入選“2024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摘要:<正>2024年12月24日,2024年度中國知網學術影響力評價系列報告正式發布,《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入選“2024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中文)”。中國知網和清華大學圖書館已連續13年聯合發布《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通過統計國際期刊對中國期刊的引用,客觀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實情。《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24版)統計源期刊共計26 5...
海曲漢墓漆紗工藝及物料探源————作者:徐軍平;王鑒蘭;劉靚;吳雙成;
摘要:日照海曲漢墓出土的漆紗殘片是目前已報道的山東地區考古發掘出土較為罕見的漢代織物遺存,也是整個山東地區較早期的珍貴絲織品實物資料。髹漆是中國優秀傳統工藝之一,亦是中國古代流行的一種獨特的織物整理技術。漢代在冠和履的制作過程中,使用漆的涂層,實現了現代織物整理類似的目的,即功能改性紡織品:使絲織品達到硬挺、堅牢和防水的目的。通過超景深顯微觀察、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掃描電鏡—能譜分析、激光拉曼光譜分析等...
秦兵馬俑陶片物理力學性能研究————作者:馬伯濤;馬生濤;李皇;陳新;劉金泰;
摘要:為研究秦兵馬俑的物理力學性能,將武士俑戰袍部位較為完整的若干殘片制成試件,對其開展了系統的微觀和宏觀試驗研究。通過X射線衍射試驗、壓汞試驗和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觀測了陶片的微觀形貌并測定了陶片的礦物成分和孔結構參數;發現陶片具有斑狀結構,基質礦物為伊利石,斑晶礦物為鉀長石(或鈉長石)、斜長石、黃鐵礦和石英;含有大量微孔隙且孔隙率較高。通過波速、單軸壓縮、巴西劈裂和直剪試驗,測定了陶片的力學參數,包...
石峁遺址皇城臺護墻穩定性計算方法研究————作者:秦立科;韋坤;王磊;龐磊;王猛;
摘要:皇城臺護墻是石峁皇城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皇城臺安全的關鍵,目前護墻灰縫材料風化嚴重且存在一定外傾變形,急需對其穩定性進行評估。通過理論推導得出了適合皇城臺護墻穩定性計算公式,通過室內試驗驗證了公式的準確性,分析了高寬比、灰縫強度和豎向外荷載對護墻穩定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護墻為內部松散的重力式擋墻,存在沿內部灰縫滑移和傾覆兩種破壞類型,傾覆破壞時的傾覆角度和墻體高度、灰縫強度等多種因素相關...
臨海市博物館藏北宋象牙手鐲的保護修復與研究————作者:何錦章;張嵐;滕雪慧;趙絢;
摘要:北宋象牙手鐲出土于臨海小芝真如寺塔地宮遺址,為佛教供奉器物,工藝精細,年代明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本研究以此象牙手鐲為對象,探討其保護與修復策略。手鐲出土時呈碎裂狀態,現存多個碎片和狼牙棒狀柱心,質地發生變化,存在表面污漬、疏松、斷裂等病害。通過對手鐲的材質形態構成、元素成分分析,確認其材質為象牙。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保護修復方法和流程,包括清洗、加固和粘接技術的應用。修復后的手鐲基本恢復了外觀,...
墓葬壁畫圖像顏色校正方法研究————作者:姬靜;方素平;程健;柴怡;孔斌;
摘要:墓葬壁畫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在墓葬現場干預之前,通過數字化方式第一時間將壁畫顏色信息準確而有效地記錄下來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然而圖像顏色的高保真再現問題一直是制約墓葬壁畫精確數字檔案建立的關鍵問題。本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壁畫墓為例,對全封閉墓葬壁畫在單一光源下所采集的壁畫圖像在顏色校正過程中的難點和關鍵技術進行了分析,針對墓葬壁畫采集條件限制,采集圖像質量不高等導致的壁畫圖像顏色校正精度低的問題,...
紅外攝影和微區XRF面掃描方法在煙熏壁畫研究中的應用探討————作者:牛加明;付常青;多吉平措;王思科;武媛媛;
摘要:壁畫煙熏病害給相關研究帶來很大挑戰,進行煙熏病害的深入研究對壁畫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運用紅外攝影和微區XRF面掃描技術結合方法對布達拉宮時輪壇城殿煙熏壁畫進行分析研究,相關數據不僅可以揭示被油煙覆蓋壁畫的內容、風格、畫派、題記等,還能同步顯示出被覆蓋畫面的顏料元素分布等。兩種技術結合的成果可以為煙熏壁畫的研究、保護、保存狀態評估及修復工作等提供數據支持,對于壁畫的價值揭示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寧夏姚河塬遺址出土朱砂研究————作者:周佳依;馬強;褚黎明;方輝;董豫;
摘要:寧夏姚河塬遺址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西周封國都邑性城址,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紅色粉末物質。本研究對部分紅色粉末樣品進行拉曼和粉晶X射線衍射(XRD)分析后,大部分樣品鑒定為朱砂,僅一例樣品鑒定為赤鐵礦。對姚河塬城址出土朱砂進行硫同位素檢測分析發現該遺址的朱砂硫同位素值較為集中,可能來自同一產地。與我國其他遺址出土朱砂的硫同位素值比較后發現,除個別遺址外,周代各遺址出土朱砂的硫同位素值都非常接近,其原因需...
湖南澧縣新洲一號墓出土玻璃珠的分析研究————作者:趙志強;
摘要:本研究以湖南澧縣新洲一號墓出土的3件戰國晚期蜻蜓眼玻璃珠為研究對象,利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和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鏡對玻璃珠的成分和微觀形貌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玻璃珠成分體系包括鉀鈣硅酸鹽玻璃和鈉鈣硅酸鹽玻璃兩類,呈色元素均為Cu。通過與同時期其他地區出土玻璃珠的比較研究,認為M1:12和M1:17玻璃珠是我國本土制作,而M1:18玻璃珠為國外輸入的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