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林業與生態科學
關注()《林業與生態科學》是河北農業大學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其辦刊宗旨是貫徹“雙百”方針,及時報道林業與生態學領域的創新性科研成果和科研進展,反映林業與生態學領域的學術水平和發展方向,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促進學術交流、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為推動科學技術進步、高等教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
《林業與生態科學》主要刊登林學、生態學、園藝、園林與旅游、環境科學及相關領域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簡報、專論與綜述等。
欄目設置: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林業與生態科學雜志榮譽
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Caj-cd規范獲獎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林業與生態科學最新期刊目錄
黃土高原溝壑區土壤理化性質對不同植被結構的響應————作者:周琳;杜敏;楊曉楠;張愛軍;榮國華;李博文;
摘要:為探討植被恢復過程中不同植被結構土壤理化性質的差異及其影響機制,選取楊家溝內灌木+草地(GC)、喬木+草地(QC)、喬木+灌木+草地(QGC)和董莊溝內自然恢復草地(C)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不同植被結構下土壤水文特性和理化性質的變化特征。結果表明:(1)與草地相比,灌草、喬草、喬灌草對增加土壤黏粒、粉粒,降低土壤砂粒的效果較好,表現為喬灌草>喬草>灌草>草地。(2)與草地相比,其他三種植被結構的有...
新疆5A級景區生態旅游舒適度研究————作者:周偉梁;
摘要:為了對新疆代表性景區的生態旅游舒適度進行科學化測度,以新疆5A級景區為研究對象,將綠視率引入旅游舒適度研究中,在傳統旅游舒適度的基礎上,構建了以游客溫濕度體感、風效體感和綠視率視覺感知為一體的生態旅游舒適度評價體系。在基于Python語言編程對旅游社交平臺游客上傳照片進行綠視率識別和新疆各大氣象站點氣候數據的基礎上,對新疆5A級景區生態旅游舒適度進行探索。研究發現:(1)新疆5A級景區的綠視率普遍...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城市街道微氣候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作者:韓萌;陳小平;
摘要:為探究城市街道微氣候領域的發展情況,更加精準把握其研究前景,采用文獻可視化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 6.2.R4和VOSviewer 1.6.19軟件,基于2009-2022年度在中國知網和Web of science發表的文獻信息,對城市街道微氣候相關領域的科研水平、研究熱點和趨勢前沿進行知識圖譜可視化研究。結果表明,該領域在各個學科的關注熱度持續上升,整體發文量呈波動式增長;該領域的研...
資源型城市景觀特征識別及生態健康評價研究——以遷安市為例————作者:崔家豪;徐磊;張貴軍;周智;
摘要:快速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深刻地改變了資源型城市景觀健康狀態,對景觀進行科學管護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本研究選擇土地利用、坡度、高程等8個景觀特征要素,使用二階聚類和格式塔歸檔法對遷安市進行景觀特征識別;在此基礎上,利用“健康-影響-風險”模型構建資源型城市景觀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以景觀特征區域為評價單元,使用綜合指數法計算景觀健康綜合指數,分析1995-2020年遷安市景觀健康狀態變化趨勢。結果表明...
甘肅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時空變化研究————作者:張玉霞;湯萃文;鄭傳賀;蘇艷斌;王瑛瑛;
摘要:連古城保護區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保護區之一,其生態環境質量的動態變化對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和未來規劃具有重要意義,故開展對該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的監測工作,分析其動態變化的驅動因素,以便保護區有針對性地采取治理措施,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長期穩定。選取連古城保護區2002-2020年4期LandsatTM/ETM+/OLI時間序列影像為研究數據,耦合綠度(NDVI)、濕度(WET)、干度(ND...
東北紅豆杉保護區典型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特征————作者:劉學;刁云飛;張蘇;
摘要:典型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通過分析東北紅豆杉保護區典型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與結構差異,擬為保護區植被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參照森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規范,于2023年在東北紅豆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闊葉紅松林內建立了5塊40 m×40 m的固定監測樣地,以5種典型植物群落即落葉松林(ML1)、蒙古櫟林(ML2)、白樺闊葉林(ML3)、針闊混交林(ML4)和闊葉紅松林(ML5)為研...
白樺次生林間伐后林冠開度動態變化與預測————作者:董中康;楊彩琪;李永寧;付立華;張菲;張巖;
摘要:間伐后林冠開度動態對于森林經營與生態過程有重要作用,由于其變化過程較為漫長復雜,對林冠開度進行預測尤為重要。在桃山林場白樺次生林內設置大小為50 m×50 m的間伐樣地和對照樣地各1塊,運用半球攝影法獲取2012-2023年間伐前后8期冠層影像,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不同時期林冠開度差異,選擇馬爾科夫模型、GM(1,1)模型、灰色馬爾可夫模型、回歸模型(指數函數模型、對數函數模型)對間伐后林冠開度...
107楊次生木質部主要解剖結構與其滲透性關系研究————作者:郭夢杰;劉智;呂瑤;
摘要:以10 a齡107楊(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為對象,逐一觀測并分析了不同生長輪處的次生木質部在徑向方向上導管直徑、分布密度、木纖維直徑和組織比量等解剖結構的變化,測定了空氣、水、硅溶膠等流體在徑向方向上次生木質部的縱向滲透性,初步探究了不同生長輪107楊次生木質部中主要組織解剖結構與其滲透性之間的關聯。結果表明:(1)在徑向上,導管徑向直徑和弦向直徑、分布...
光肩星天牛雌蟲復眼響應光信號差異基因分析及其生物防治相關基因篩選————作者:李滕飛;陳鵬;黃晨;王志剛;呂飛;
摘要:為了探討光肩星天牛雌蟲復眼基因對光信號的反應,并挖掘與生物防治相關的基因,為光肩星天牛合理防控提供理論基礎。利用比較轉錄組學方法,在光照和黑暗條件下進行4個處理差異基因表達分析,分別為光照腹部(LV)、光照背部(LD)、黑暗腹部(DV)、黑暗背部(DD)的差異基因表達分析。結果表明:(1)共獲得16 200個基因,其中差異基因4 166個,DV_VS_DD、LV_VS_LD、LV_VS_DV、LV...
越冬前松果梢斑螟幼蟲的空間分布型及抽樣技術————作者:張立蓉;楊麗;李繼泉;崔建州;
摘要:松果梢斑螟是危害多種松類球果的重要鉆蛀性害蟲,研究越冬前松果梢斑螟幼蟲的空間型和抽樣技術,可為該蟲的危害程度調查、預測預報和有效防治提供供理論依據。應用7個聚集度指標以及Iwao m*-m回歸法和Taylor冪指數法,研究了油松林中越冬前松果梢斑螟幼蟲種群的空間分布型,并分析了其聚集原因。結果表明,越冬前松果梢斑螟幼蟲主要分布于被上一代幼蟲危害過的球果中,但在油松東南西北4個方位上的數量無顯著差異...
基于SSR標記的白榆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作者:王琦;崔宏新;武立東;張子杰;
摘要:為明確白榆種質資源的親緣關系,了解種質的遺傳基礎,為資源保護和品種選育提供依據,采用SSR分子標記對河北省鄧柵子林場白榆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中的83份白榆種質資源進行了遺傳多樣性與聚類分析。結果表明:(1)11對引物共擴增出59條多態性條帶,多態性比率達98.33%。平均多態性信息含量(PIC)為0.698 0。(2)平均等位基因數(Na)為1.983 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數(Ne)為1.301 1...
藥用植物兩面針葉綠體基因組特征及系統進化分析————作者:劉涵;孫沖;肖佳林;黃勤琴;劉華敏;黃威;黃姍;劉霞;
摘要:為明確兩面針葉綠體基因組的結構組成及其系統進化關系,研究花椒屬物種遺傳多樣性、分子育種及野生種質資源開發利用,以兩面針葉片為材料,利用改良CTAB法提取兩面針葉片總DNA,基于BGISeq-500平臺進行高通量測序,采用SPAdes v3.13.0軟件及GeSeq軟件進行葉綠體基因組組裝和注釋,并對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征、重復序列、邊界收縮與擴張、序列變異進行分析,ML和BI法構建系統發育關系。結果...
綠原酸對白星花金龜生長發育、解毒酶和保護酶活性的影響————作者:張愛蓮;聶佳佳;張爽;
摘要:為了研究植物次生物質對鞘翅目昆蟲生長發育的影響,促進林木害蟲可持續治理、改善生態環境,選取不同濃度的綠原酸,觀察其對白星花金龜生長發育的影響,并分析對其體內解毒酶和保護酶的活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1)在供試濃度范圍內,白星花金龜體重隨時間延長,體重緩慢下降;且1%、3%和6%濃度的綠原酸處理組體重較處理前分別下降了25.83%、27.38%和26.13%,與對照呈現顯著差異(P<0.05)。(...
基于InVEST模型的白洋淀上游大清河流域土壤侵蝕和土壤保持功能時空變化規律————作者:孟祥嵩;楊新兵;趙迎雪;張晨星;
摘要:為評估白洋淀上游大清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時空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利用2003—2018年4期衛星影像、64個站點氣溫和降水數據、高程數據以及河北地區土壤數據,運用InVEST模型對大清河流域2003、2008、2013、2018年土壤侵蝕和土壤保持功能時空變化特征進行定量分析,基于地理探測器解析土壤保持功能影響因素。結果表明:(1)土壤侵蝕量2003—2018年分別為525.10萬t、794.79萬t...
排水時長和微區域對若爾蓋泥炭地植被群落變化的影響————作者:鐘萍;孫慶璇;趙新朋;劉宇師;曹瑞;李玉靈;王征;
摘要:由于人為排水和氣候變化,若爾蓋泥炭地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并存在著不同排水時長和微區域差異,這些可能會對泥炭地的植物群落變化產生顯著的影響。為了準確的評估泥炭地植物群落對不同排水時長和微區域差異的響應,選取了短期排水(S)和長期排水(L)2種排水時長的泥炭地類型,在其中選取了不同微區域(坡位和排水溝距離)的12種泥炭地,并以附近中坡位未排水泥炭地(NS)為對照,對比植被群落的變化。結果表明:(1)與N...
撫育采伐對塞罕壩自然保護區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結構的影響————作者:王曉蕊;張馨月;賈磊;許中旗;張菲;付立華;程順;
摘要:為了解撫育采伐對塞罕壩自然保護區人工林林分結構的影響,以塞罕壩自然保護區樟子松人工林為研究對象,對不同撫育強度下樟子松人工林的徑級結構及空間分布格局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塞罕壩保護區樟子松人工林分化明顯,胸徑變化范圍較大,在4~32 cm之間,且小徑級林木所占比例較大;伐前與伐后林分徑級結構均趨于Weibull分布,但伐后的徑級結構與Weibull分布更加接近;撫育間伐后,林分徑級分布右偏系數增加...
元寶槭幼苗光合生理的水氮耦合效應研究————作者:王雨晴;裴順祥;李曉剛;辛學兵;吳迪;王玥;
摘要:研究元寶槭幼苗光合生理的水氮耦合效應可以為元寶槭苗木水肥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有利于元寶槭產業發展。以1 a生元寶槭實生苗為材料,設置田間持水量(FC)的10%~20%(W1)、40%~50%(W2)、70%~80%(W3)3個水分梯度,施氮0 g/株(N0)、2 g/株(N1)、4 g/株(N2)和6 g/株(N3) 4個氮肥梯度的二因素完全隨機盆栽實驗,通過測定不同水氮處理下元寶槭幼苗的光合參數、...
轉錄組與代謝組聯合分析三蕊柳對柳藍葉甲的抗蟲機制————作者:王書柔;閆曉麗;劉興菊;梁海永;
摘要:為研究三蕊柳抗柳藍葉甲的機制及其中的原理,以垂柳、黃花柳、旱柳為代表的非抗蟲組和以3個無性系的三蕊柳為代表的抗蟲組4種不同且相關的柳樹品種為試驗對象,以差異代謝物兒茶素溶液、水楊酸溶液、沒食子酰葡萄糖溶液、新橙皮苷溶液以及異澤蘭黃素溶液浸泡處理的葉片飼喂柳藍葉甲成蟲及幼蟲進行試驗,探究三蕊柳抗柳藍葉甲的機制。結果表明:(1)柳藍葉甲在食用異澤蘭黃素溶液處理的葉片后出現死亡:24 h后成蟲存活率平均...
腸道細菌對小線角木蠹蛾克服中國白蠟防御物質的影響————作者:卜增河;王璨;張立民;李會平;曹慶杰;
摘要:植物受到植食性昆蟲危害后將產生大量有毒性的化學防御物質提高自身抗性。為了探究小線角木蠹蛾幼蟲腸道細菌在克服中國白蠟防御物質的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明確了小線角木蠹蛾危害中國白蠟對其韌皮部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響;通過飼料混毒法,研究了毛蕊花糖苷對小線角木蠹蛾的作用;采用傳統培養技術和16S rDNA高通量測序技術,探究抗生素清除小線角木蠹蛾幼蟲腸道細菌的作用;利用活體和離體試驗,對幼蟲腸道細菌降...
桑天牛幼蟲腸道菌產纖維素酶條件優化————作者:王新茹;劉清;劉琦;吳一然;王華玲;
摘要:使用CMC-剛果紅染色法從桑天牛幼蟲腸道中篩選分離出產纖維素酶的Gibbsiella acetica SGA菌株,并對其進行形態學鑒定、分子生物學鑒定和發酵條件的優化。通過單因素試驗,確定了菌株的最佳培養條件,包括培養時間24 h、起始pH值為7、接種量為5%、裝液量為100 mL、培養溫度為32℃、碳源為14 g/L的葡萄糖、氮源為6 g/L的酵母粉。通過正交優化試驗,確定最好配比為葡萄糖添加量...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