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2 00:05:43
高教發展與評估最新期刊目錄
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邏輯及培育路徑————作者:周大鵬;
摘要:<正>研究背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大學生對“中國之治”的認同度逐漸提高,如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認同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然而,當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也面臨如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社會思潮多元化沖擊等帶來的諸多挑戰,加之大學生處于心理和認知成長期易被誤導,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到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
無盡前沿的再邁進:美國科技戰略變革與高等教育的轉型————作者:石耀月;鞠法勝;
摘要:《科學:無盡的前沿》引領了美國20世紀科技的高速發展。21世紀以來,公共研發經費減少間接引發經濟增長緩慢、私人研發為主的科研體制弊端日漸顯露、全球科技領導地位遭受挑戰等因素促使美國積極調整國家科技戰略。《無盡的前沿:未來75年的科學》和《無盡前沿法案》均以“無盡的前沿”作為命名的一部分,表明其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意蘊與國家期望。以《科學:無盡的前沿》為參照基準,對比分析上述兩項科技戰略的核心內容發現...
數字化賦能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內在機理與邏輯向度————作者:李作章;劉玲琨;褚輝;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基、財富之源。推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不僅是經濟發展、人民民主的需要,更關乎高校畢業生自我價值和人生目標的實現。數字經濟、數字技術、數字能力對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產生積極影響。數字化賦能高校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內在機理表現在技術賦能、價值賦能和權力賦能三個方面。在邏輯維度上,數字化從信息獲取、創新能力、職業規劃到招聘效率全方位賦能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為更好發揮數字化優勢和潛能,建議優化...
數字教育時代的公民數字素養培養————作者:胡劍光;梁傳杰;李媛;
摘要: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使得公民數字素養成為衡量社會整體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標。當前,公民數字素養培養面臨教育強國建設新需要、數字經濟發展新需求和數字社會新挑戰等新形勢,呈現出認知能力從單一化的理性認知轉向多元化的理性認知、情感認知與社會認知兼顧,專業技能從單維度的數字技能轉向多維度的信息處理、信息安全與信息批判能力,價值取向從單一經濟人轉向全面社會人的演化發展邏輯。基于公民數字素養培養實踐上存在目標定位不...
基于國家哲學和教育新秩序建構的美日人工智能國家戰略比較————作者:張磊;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加速開辟科學研究新疆域,圍繞人工智能的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比較美國和日本發布的一系列關于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的政策文件,分析其所蘊含的復雜世界的政治博弈、關涉發展的未來愿景和教育承載的國家使命,可以一窺發達國家以人工智能制霸比特社會、控制勞動場域和驅動認知意向的戰略意圖和政治本性。在人工智能時代和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關鍵期,未來教育要從國家哲學的上位視角...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學戰略————作者:朱炎軍;黃志兵;呂春輝;
摘要: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變革數字化教育的戰略機遇。基于政府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的支持、學校遠程和數字教育的卓越歷史以及數字化發展戰略目標導向的驅動,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學使用采取了積極態度,通過塑造文化-認識環境,建立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變革教學的組織機構、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開展教學的規范性框架,助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教學中被使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改革行動體現在三個方...
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對博士后學術職業前景感知的影響————作者:李國彪;鄭雅倩;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興起加劇了博士后學術職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其影響如何尚無定論。基于Nature2023年全球博士后調查發現:我國博士后學術職業前景感知較發達國家樂觀;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會直接影響學術職業前景感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會通過降低自我效能感的完全中介路徑以及進一步降低工作效率的鏈式中介路徑,消極影響博士后學術職業前景感知。鑒于此,應理性審視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學術職業前景的關系,從人力、財...
生成式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人的主體性的挑戰及應對————作者:周瑞冬;謝超凡;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使得高等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生成式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的挑戰,根本上就是對人的主體性地位認識的錯位。人作為主體,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是自覺地、主動地和有意識地建構自我,并表現出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等基本屬性。本文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通過分析人的主體性活動所表現出的3個基本屬性,引導高等教育參與者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挑戰的本質,回歸高等教育育人本位,提升高校教育與人工...
數智技術賦能下教育教學評估的設計與挑戰————作者:張安富;羅蓉;王劍;
摘要:數智技術賦能高校教育教學評估是深化評估制度改革的必然選擇,是使命使然、機遇應然、改革必然。基于數智技術的教育教學評估,應彰顯價值性、發展性、主體性、平等性的評估理念;評估指標體系設計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聚焦學生發展度、保障度、貢獻度、成長度、滿意度(簡稱“五度”)核心要素。基于新理念的評估體系由數據系統、數據分類、數據標準、數據采集轉換、數據預處理、數據倉庫、數據集市、數據分析與應用、評估結果可視...
數智時代教育定量研究范式的發展路徑————作者:王亞榮;王攀峰;周維斌;
摘要:數智時代的數字化、智能化等特征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也為教育定量研究范式帶來了發展機遇。數智化技術、人機協同研究、范式涌現不斷催化著教育定量研究范式的迭代升級。然而,面對數智化的發展境遇,教育定量研究范式在研究視野、研究取樣、研究時空等緯度仍面臨潛在困境。推進教育定量研究范式的發展,應以大數據擴展研究視野,以非概率抽樣彌合取樣誤差,以智能技術突破時空藩籬,以跨學科改進思維方式,以因果...
高等教育數字化何以成為國家戰略——基于多源流理論的分析————作者:王懷旭;胡欽曉;
摘要:多源流理論對分析高等教育數字化何以成為國家戰略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問題源流是高等教育數字化的生成動因,凸顯了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訴求變化、疫情與逆全球化等焦點事件的影響以及高等教育數字化的現實困境等關鍵問題;政策源流是高等教育數字化的邏輯支點,強調了學界研究成果的理論邏輯、國內其他領域的實踐邏輯、國外高等教育的經驗邏輯以及教育變革發展的技術邏輯的支撐作用;政治源流是高等教育數字化的動力起點,包括政府執政...
論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研究框架——基于基本內涵、影響因素、實施效果研究的文獻回顧與展望————作者:張強;
摘要:數字化轉型在高等教育領域表現為教育機構將各類活動要素與數字技術融合,通過創新手段生成系統性教育活動的過程,旨在實現高等教育的核心職能,并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等系統的有效銜接。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因素包括數字化生存意識和態度、制度安排與文化、外部組織支持、資源與能力保障等。數字化轉型將對高等教育發展產生雙重影響:積極影響表現在利用數字技術改進教學、科研、管理等組織活動,以及在個體層面激發學生...
“人際互動”與“人機互動”對博士后工作幸福感影響的研究——以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為理論視角————作者:張佳;周夢如;劉智慧;
摘要:數字賦能為學術研究帶來新機遇,AI科研工具成為除導師外另一大影響博士后工作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以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為理論視角,基于Nature“全球博士后”2023年數據庫調查數據,探討與導師的人際互動和與AI的人機互動這兩種工作資源與博士后工作壓力、工作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人際互動能夠提升博士后工作幸福感,且工作壓力起到負向中介作用;人機互動則會負向影響博士后的工作幸福感,且工作壓力未發生...
地方高水平大學社會服務職能及其評價改革————作者:王建勝;許士榮;
摘要:進入新時代,地方高水平大學在國家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顯,與外部社會關系也發生了深刻變革,其社會服務職能在理念、節奏、能力和動力等方面發生重大轉變,由此帶動社會服務評價改革在引領力、組織力、融合力、影響力上呈現一些新特征。展望未來,地方高水平大學迫切需要以國家新一輪教育評價改革為契機,在評價標準、評價導向、評價機制和評價內涵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積極探索具有校本特質的社會服務新模式,加快實現高...
日本創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歷程與經驗——以大學外籍教師的引入為例————作者:李函穎;劉雨心;陳崢;
摘要:一個國家對于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與經濟實力有關,人才友好型生態系統的構建尤為重要。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創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從全面西化到本土化的兩極發展階段;制度重塑中的顯性排他階段;主動國際化的形式平權階段;“共生社會”的體系化建設階段。這一過程累積的關鍵經驗值得我們思考:共識性“國際人才理念”是人才中心建設的價值取向,政策法令及其執行模式是人才中心建設的制度保障,國立大學與私立大...
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時空格局與演進特點————作者:胡德鑫;劉暢;
摘要:以基尼系數與泰爾指數為測算工具,利用2013—2022年我國研究生畢業生數等相關數據解析研究生教育規模的區域差異與演進態勢,結果顯示:第一,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張可劃分為2013—2019年穩增與2019—2022年激增兩個階段,第二階段博士研究生規模實現飛躍式增長,增長幅度呈現趕超碩士研究生的態勢。第二,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區域差異的基尼系數始終在0.4以下,總體處在相對合理狀態;碩士教育規模的區...
雙創教育融入廣告學專業教育的路徑研究————作者:于洋;
摘要:<正>研究背景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傳統文科教育正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2018年,教育部正式提出了“新文科”建設理念,強調要融合現代科技發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文科人才。在這一背景下,廣告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其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路徑也亟需適應時代變革。將雙創教育融入廣告學專業教育,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育適應未來...
情緒驅動下的拔尖潛能:深度學習與批判性思維的成長機制————作者:李文燁;呂林海;
摘要: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深度學習和批判性思維已成為衡量拔尖人才潛力的重要指標。研究采用量化方法,結合3210名本科生的大規模橫斷調查與53名拔尖學生的四期追蹤分析,聚焦拔尖計劃本科生,探究其深度學習與批判性思維的發展規律及情緒影響機制,挖掘拔尖學生的深度學習、批判性思維發展、影響因素、動力機制。研究發現:(1)拔尖學生在入學前后均展現出顯著優于普通學生的深度學習行為和批判性思維能力;(2)情緒...
持續增強高職院校吸引力的二維構想——基于工具-符號理論視角————作者:曹昭樂;
摘要:借鑒工具-符號理論和組織吸引力的解釋框架,以4所“雙高”院校為例,剖析中國高職院校吸引力增強的主要特征和問題。在工具層面,高職院校吸引力整體趨“強”,特別是在學生報考初期,但增長態勢不持續,主要原因有生源危機持續發酵,高就業率、升學率與低就業質量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等。在符號層面,高職院校吸引力增強態勢更持久,但增幅不大,主要原因有市場需求的多變性和學生對專業認識的滯后性之間存在矛盾,社會文化根深蒂...
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學科建設————作者:李周珊;侯長林;
摘要:德國高等職業教育職業學科建設是伴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而發展的,經歷了雛形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德國高等職業教育職業學科建設遵循“職業科學”作為職業教育的基準學科,“學習領域課程”為職業人才培養載體,“內外協同”的科學研究機構設置,“工作領域”為教育職業劃分基礎,“職業性專業”為職教教師教育的學科專業的邏輯理路。對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職業學科建設提供了以建立“基準科學”作為職業學科建設前提、以...
高教發展與評估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審稿非常快,七天內就給回復。投稿之前一定看好期刊偏好選題,選題不合適就會被退。
2024-08-28 15:2615000字的稿子,知網搭建的平臺投稿一個多月沒消息,電話聯系了編輯部,說只受理郵箱投稿,也不需要郵寄紙質稿。重新給郵箱投稿后,一周后收到拒稿通知,沒有審稿意見。
2023-04-06 11:48十年前中過一次,主編好說話,象征性收了一點版面費,當時還有稿費。當時還是C刊。
2021-06-07 19:32投了電子版同時還郵寄了紙版,答復很快,不到一周時間就拒稿了。作為行業小白,覺著拒稿也是情理之中。希望自己再接再厲,以后有機會能投中一兩篇。
2021-05-20 21:37全文控制在15000字以內。要求文章邏輯清晰、語言流暢、表述完整,有較好的可讀性。這個期刊總體而言質量還算是不錯的,經常能看到各種教育類大牛的文章,文章一般比較長,較為短小的不多見,偏向于教育理論方面、育人培養模式方面。審稿到錄用周期是2個月,周期屬于正常范圍,且拒稿率比較高,態度還是不錯的。版面費2000大洋。
2020-06-05 11:15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