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環境法論文 發布日期:2012-10-15 09:29 熱度:
摘要:簡要介紹氡的基本性質、來源與對人體的危害;分析應用RAD7測氡儀檢測結果;并給出相關防護措施。旨在引起人們對室內氡的重視并積極采取措施減少其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關鍵詞:室內氡、來源、危害、檢測、防護
1、氡(222Rn)的基本性質
氡(Rn)位于元素周期表第Ⅵ周期零族,原子序數為86;是無色無味的惰性氣體,又是單原子氣體,是惰性氣體中最重的元素,也是鈾衰變系中常溫下唯一的氣態元素。易溶于水、油脂和煤油。雖然氡的化學性質很不活潑,但卻是放射性氣體,可衰變產生一系列新的核素,習慣上把這些新生的核素叫做氡的子體,而氡叫做母體。氡有27種同位素,最重要的是三個天然放射系——鈾系、釷系和錒系中的鐳的子體222Rn、220Rn、219Rn。由于220Rn來源于釷系,通常叫做釷射氣(Tn)。219Rn是錒系中的一個成員,故叫做錒射氣(An)。220Rn的半衰期為54.5s,219Rn的半衰期為3.9s,222Rn的半衰期為3.82d。可見220Rn和219Rn的半衰期均較短,輻射衛生學意義不大。我們通常所討論室內氡時主要是指222Rn。常溫下,氡及其子體在空氣中能形成放射性氣溶膠而污染空氣。
2、室內氡的來源
室內氡的主要來源是:(1)建筑物下的地層,既巖石或土壤析出的氡。地層深處含有鈾、鐳、釷的土壤巖石中能發現高濃度的氡,這些氡氣通過地層斷裂帶進人土壤和大氣層,通過擴散或滲流進入建筑物,進人室內的通路可以是地板縫隙以及穿過地板的各種管線周圍的縫隙;(2)建筑材料中析出的氡。現有資料證明,花崗巖,磚砂,水泥及石膏等特別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會析出氡;(3)水源和燃料(煤、液化氣等)釋放出來的氡。[1][2]表1所反映的是室內空氣中氡的來源。[3]
3、氡對人體的危害
氡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兩種:體外輻射和體內輻射,其中以體內輻射為主。
3.1體外輻射
氡給人帶來的體外輻射的危害是較小的。因氡的衰變以α衰變為主,而α射線的電離作用大,穿透能力較差,所以難以穿透人體的皮膚.對人體造成的危害相對不大。
3.2體內輻射
由于氡存在于空氣中,因此很容易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當氡及其子體經呼吸道進入肺部后,衰變形成的一系列氡子體不再是氣體而是以固體微粒沉積在肺部。氡子體衰變時放出射線,這種射線可以使肺細胞受損,存在引發患肺癌的可能性。若氡衰變過程中釋放的粒子進人人體組織,則會破壞細胞組織的DNA,從而誘發癌癥。同時,氡在液體和脂肪中有較高的溶解度,它會聚集在脂肪較多的器官中,衰變產生氡子體,對人體造成危害。氡子體所放射的α射線是構成人體肺癌和血液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氡對人體的輻射傷害占人體一生中所受到全部輻射傷害的55%以上,其誘發肺癌的潛伏期大多都在15a以上,如果生活在室內氡濃度為200Bq/m3的環境中,相當于每人每天吸煙15支。氡是除吸煙以外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它列為19種主要的環境致癌物質之一,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也認為氡是室內重要的致癌物質[4],[5]。另外,由于氡與人的脂肪有很高的親和力,從而影響到人的神經系統,使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4.室內氡濃度檢測
氡的測量方法很多,從測量時間上分為瞬時測量、連續測量和累積測量;從采樣方式上可以分為被動測量和主動測量;從測量對象上可以分為測氡、測氡子體或同時測氡和氡子體3種。進行氡濃度的檢測,選擇適宜的方法是取得合理結果的關鍵,目前常用的氡及其子體測量的方法較多,有的能夠快速、準確地給出氡濃度的瞬時值;有的能給出一段時間的平均值;有的輕便無源,適合現場檢測。常用的氡測量方法有:電離室法、閃爍室法、雙慮膜法、汽球法、靜電擴散法、固體徑跡法、熱釋光法、活性炭被動吸附法以及駐極體測氡法等[6]。
4.1室內氡濃度檢測案例分析
本案例采用連續測量法,測量儀器為美國DurridgeRAD7型電子測氡儀,對清遠市某居民住房進行檢測。該住房只是簡單裝修(即地面為瓷磚,墻面為乳膠漆,窗臺有少許大理石),門窗封閉,檢測開始時間為2011年9月25日下午8:03分,設定儀器以20分鐘為一周期讀取一次氡濃度值,共檢測45個周期。數據分析如圖1:
圖1
本次檢測,該房間封閉15小時,房間內平均氡濃度為78.4Bq/m3,最小值為1.80Bq/m3,最大值為162Bq/m3。
由圖可見,隨著房間封閉的時間越長,室內氡濃度的含量呈升高趨勢,如果人在此室內環境中生活,勢必會為身體健康留下隱患。
5、室內氡濃度的控制規范
我國早在1995年就頒布了《住房內氡濃度控制標準》,2002年1月又頒布了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重新修訂了住房內氡濃度控制標準。與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1993)發表的第65號出版物《住宅與工作場所氡—222的防護》推薦的適用于所有住宅內空氣中氡濃度水平(200—600Bq/m3)相適應。隨后在2010年8月又更新為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規范規定I類民用建筑(住宅、醫院、幼兒園、學校教室等)氡濃度限值為200Bq/m3,Ⅱ類民用建筑(辦公樓、商店、旅館、娛樂場所、圖書館等)氡濃度限值為400Bq/m3。并且對不同的土壤氡濃度和土壤表面氡析出率的民用建筑工程場地有詳細的劃分。規定不同標準的場地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7]。
6、降低氡危害的防護措施
氡的防治方法概括起來就是“截源和消散”[8]。“截源”就是截斷和減少氡的來源。“消散”就是把室內氡氣擴散至室外,以減少室內氡濃度。
6.1在建房選址時,應避開土壤中鈾、釷、鐳等放射性含量偏高的地區,以降低氡從土壤和地基中的逸出,這是降低氡及其子體潛在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在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附錄D中,新增了架空層地板或地下室的地板下宜配合采用土壤降壓處理法進行防氡,如圖2
圖2
6.2在施工階段對底層地坪保持良好的整體性和密實性,地板裂隙,各種地下管道的縫隙都要密封起來,阻塞氡的進入。新建房屋使用的建材中放射性含量要加以限制,符合GB6763-86《建筑材料用工業廢渣放射性物質限制標準》的要求。對氡含量超標的建筑材料條件允許可以進行更換。對于已建筑的房屋來說,應對建筑物內表面加以密封或者使用防氡涂料等手段來降低氡濃度。
6.3在裝修居室時,應慎選裝飾材料。選擇木材、通體磚、墻紙等放射性含量較低的裝飾材料。
6.4一般天然氣中氡含量較高,因此廚房應與其他房間隔開,防止氡進入臥室。
6.5室外空氣中的氡濃度遠遠低于室內,因此通風是降低室內氡濃度最簡單而行之有效的辦法。科學監測表明,房屋門窗關閉或打開,室內氡的濃度可相差2~5倍之多。因此,每天開窗通風,使室內積蓄的氡及時釋放出去。
6.6如果在某些氡濃度較高的場所工作或生活后,進入濃度低的環境中進行適當的活動,可以將吸入肺的大部分氡排出體外,因此進行適當的室外活動,有利于排出肺內的氡。
7.小結
到此,已將室內氡的主要來源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和一些檢測防護措施作了相關介紹。希望人們在了解了氡對人體的危害后對其有正確的認識。應對大眾進行氡防護知識的宣傳,對懷疑高氡的房屋要進行氡濃度檢測,查找引起高氡的原因,積極采取防氡措施,減少所受到的危害,保持健康的身體。
當然,減少室內氡給人體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是普通公眾的事。這是一個涉及范圍較廣的問題,應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由政府制定一定的法規以減少建材等帶來的氡污染。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需要建筑供應商、建筑商、住戶和政府各部門各盡其責,共同努力。還應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加強研究力度,以從根本上減少室內氡給人體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曹杰.室內氡的危害及控制措施[M].山西建筑,2002,28(4).
[2]李彥路.建筑材料放射性和室內氡濃度檢測技術[J].工程質量,2004
[4]吳慧山.氡測量方法與應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5:25.
[5]許濤.居室內氡的來源及防治〔J〕.山西建筑,2003,29(6):283-284.
[6]GB/T14582-93《環境空氣中氡的標準檢測方法》
[7]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
[8]趙家樂,靳金貴.室內空氣中氡的危害和控制〔J〕.山西建筑,2003,29(16):129-130.
文章標題:室內環境中氡的來源、檢測與防護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zf/huanjing/1350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