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25 04:05:08
地球科學最新期刊目錄
老油田低勘探區油氣重要發現與啟示——以渤海灣盆地東濮凹陷西南洼為例————作者:徐田武;段金寶;張成富;高永濤;張瑩瑩;
摘要:為突破東濮凹陷西南洼低勘探程度區,解決老油田增儲保礦權的難題,采用飽和烴色質譜及天然氣碳同位素等分析測試手段,分析了油氣源及成藏模式。發現該區發育三種原油和兩種天然氣,即低伽瑪蠟烷指數的原油、中伽瑪蠟烷指數的原油及高伽瑪蠟烷指數的原油,上古生界的煤成氣和煤成氣與油型氣混合形成的混合氣。油源對比表明,低伽瑪蠟烷指數的原油主要來自沙三中層系的淡水源巖,中伽瑪蠟烷指數的原油主要來自沙三上層系的咸化源巖,...
基于Newmark模型的樁錨組合加固邊坡動力響應分析————作者:彭銘;何龍坤;孫蕊;齊輝;崔新壯;畢競超;杜長城;趙慶新;
摘要:抗滑樁和錨索組合結構可以充分發揮抗滑樁的剛性約束和錨索的主動張拉來控制邊坡變形,表現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已被廣泛應用于強震區滑坡防治。然而,目前關于樁錨組合結構加固邊坡的地震動力響應研究較少,其協同抗震機制尚不明確。本文基于Newmark模型,提出了一種考慮地震時程特性的樁錨組合結構加固邊坡的動力響應分析方法。并將該方法應用于山東高速公路高邊坡,分析了不同加固方式下邊坡的永久位移、安全系數以及支護結...
秦嶺北麓鄉村人-地-業系統互饋模式與機理————作者:楊如玉;黃曉燕;秦玥;孫騰;吳楚晴;朱迪;許諾;鉉登祺;王子奇;呂艷;劉冬;申艷軍;曹小曙;彭建兵;
摘要:鄉村是自然環境、人類活動與產業發展之間矛盾最突出的地域單元,厘清鄉村人-地-業系統互饋機理是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基礎。秦嶺北麓敏感的地理環境特征和周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人地協調帶來了重大挑戰,是鄉村人-地-業系統互饋研究的典型區域。本文依據人地耦合協調強度、地貌、土地利用和旅游資源,將秦嶺北麓的鄉村分為8種類型,分別探究人-地-業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機理,并總結典型模式,提出系統優化和防止...
CLM5-FATES模式對中國長白山針闊混交林分布的模擬————作者:隋月;楊傳玉;
摘要:基于植被功能性狀的新一代動態全球植被模式CLM5-FATES(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5 - Functionally Assembled Terrestrial Ecosystem Simulator),對長白山針闊混交林分布的模擬能力亟需檢驗。這對新一代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25 ℃時最大羧化速率、比葉面積和葉壽命三個葉片特性參數,首先探討CLM5-...
2015年尼泊爾7.8級和7.2級地震對2025年西藏定日6.8級地震的應力觸發————作者:靳志同;周明月;黃驥超;萬永革;
摘要:本研究主要基于2015尼泊爾7.8級和7.2級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分層粘彈性地殼速度模型,分析和討論了這兩次地震對2025年定日6.8級地震及其發震斷層的應力觸發,研究結果表明:(1)2015年尼泊爾7.8級地震在定日地震震源位置產生庫侖應力變化為0.0039MPa,改變顯著大于固體潮產生的應力調制作用,說明其對定日地震的發生起到了促進作用。2015年尼泊爾7.8級和7.2級兩次7.0級以上地震在定日...
2025年1月7日定日6.8級地震砂土液化特征及成因機制————作者:李智超;吳中海;韓帥;高揚;黃婷;凡福新;田婷婷;陸詩銘;
摘要:砂土液化是震后災害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震后進行詳細的砂土液化分布規律和發育特征的地表調查,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揭示定日地震產生的砂土液化特征,在震后針對定日地區進行了詳細的遙感解譯、野外調查,獲得以下結果:(1)2025年1月7日定日Ms6.8級地震中,南部朋曲河谷、中部丁木措湖邊、到北部空摸措東南側均發育有砂土液化。這可能指示了本次地震形成了一個砂土液化層。在本次地震中朋曲河兩岸和丁木措東岸砂土液...
松遼盆地南部兩井地區四方臺組砂巖型鈾成礦條件及找礦方向————作者:石蕾;鞠楠;張森;郜曉勇;孫求實;陳樹旺;公繁浩;
摘要:通過對松遼盆地南部兩井地區四方臺組鈾源條件、構造特征、巖性巖相條件、含礦目的層特征、水文地質及古氣候特征、鉆探驗證及鈾礦化特征進行系統分析,認為兩井地區四方臺組具備砂巖型鈾成礦的基本地質條件。區內鈾源豐富,發育東高西低呈NE-SW走向的緩斜坡構造及斷穿T2—T03的油源斷裂,辮狀河沉積體系發育,具有多套良好連續性和穩定性的砂體,砂體含烴量高還原性容量大,...
2025年1月7日定日Mw7.1地震同震形變與斷層滑動分布————作者:張旭;洪順英;董彥芳;劉泰;楊君妍;賀俊玉;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Mw7.1地震,震中位置位于申扎-定結裂谷斷系南端和藏南拆離系斷裂的交匯處,靠近登么錯斷裂。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發震機制、滑動分布以及庫侖應力擾動,本文首先利用Sentinel-1A數據,通過InSAR及POT測量技術獲取其同震形變場信息;然后,利用SDM程序進行斷層滑動分布反演,繼而計算10km深度的同震庫侖應力擾動。研究結果表明: 定日地震同震變形...
基于低溫熱年代學約束下的秦嶺北麓構造抬升過程研究進展————作者:劉文博;陶霓;彭建兵;楊釗;申艷軍;李振洪;梁探星;王琛;
摘要:秦嶺北麓的構造抬升過程對理解區域地質與生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地質勘探技術的進步和區域地質研究的深入,秦嶺北麓的構造抬升過程逐漸揭示出更多的細節。根據已報道的低溫熱年代學數據,該區域晚白堊世以來至少發生了三次主要的冷卻-隆升事件:晚白堊世(95 Ma-75 Ma)的緩慢冷卻,冷卻速率約 2.8℃/Ma,剝露速率約0.12 km/Ma;始新世-漸新世(47 Ma-27 Ma)的快速冷卻,冷卻速率約...
基于 MultiU-EGANet模型的同震滑坡智能識別————作者:張燦燦;丁明濤;申傳慶;李云龍;李振洪;余琛;
摘要:同震滑坡制圖在應急救援和災害評估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更好進行滑坡識別,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改進模型—MultiU-EGANet。該模型以U-Net模型為基線模型,通過引入MultiRes模塊,實現對不同尺度特征信息的提取;引入邊緣引導注意力模塊(Edge-Guided Attention, EGA),通過拉普拉斯算子強化滑坡邊界,從而提高模型對邊界的分割精度;結合Dice loss和Focal ...
嘉黎斷裂帶易貢-察隅段第四紀活動性特征————作者:陸詩銘;吳中海;韓帥;胡淵;凡福新;
摘要:嘉黎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南緣的重要活動構造之一,其構造活動特征對區域地震地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高分辨率遙感影像、DEM數據、地表調查及震源機制解等數據,系統分析了嘉黎斷裂帶易貢-察隅段的構造活動性。研究表明,嘉黎斷裂帶第四紀以來活動性較弱,未見顯著走滑特征,僅在局部段落發育北西及近東西向正斷層活動,地震主要表現為局部正斷型地震。GPS速率分析顯示斷裂帶現今活動性較低且變形主要以伸展為主,難以...
匯聚板塊邊緣從大洋俯沖經大陸碰撞到碰撞后再造過程中的碳循環————作者:蘇懿;李姝寧;陳仁旭;鄭永飛;
摘要:深部碳循環影響著地表CO2含量,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地球宜居性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匯聚板塊邊緣,地表碳通過板塊俯沖過程中的變質脫水/部分熔融、殼幔相互作用和巖漿作用等一系列過程實現深部碳循環。本文系統介紹了地幔和地殼碳儲庫情況、俯沖板片的脫碳機制、殼幔相互作用過程中的固碳作用以及匯聚板塊邊緣巖漿作用對深部碳循環和碳釋放的影響,系統總結了匯聚板塊邊緣從大洋俯沖經大陸碰撞到碰撞后再...
基于地質結構探測的多滑面邊坡系統可靠度分析————作者:梁姚穎;彭銘;劉鎏;石振明;王登一;沈健;
摘要:地質結構識別與強度參數不確定性量化是巖質邊坡穩定性評估的核心問題。為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地質結構探測的多滑面邊坡系統可靠度分析方法。該方法首先結合多道勒夫波分析(MALW)與初至旅行時層析成像(FATT),實現軟弱層與斷層探測效果的互補。隨后,通過彈性波速折減軟弱層強度參數,統計獲取其概率分布。最后,考慮參數不確定性,計算邊坡地表位移及單一滑面與系統失效概率。該方法在兩個邊坡案例的測試中表明:多...
福建省地熱成藏模式II:流體循環模式與地熱驅動力————作者:孫厚云;馬峰;王貴玲;朱喜;張薇;陳禮明;
摘要:福建省地處華南陸緣高熱流地熱異常區,地熱流體循環演化與成藏機制研究對區域地熱資源科學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在系統梳理區域地熱地質條件基礎上,本文通過地熱流體的水化學和同位素分析,探討了省域內不同類型地熱系統的流體循環演化機制與地熱驅動力差異,建立了分區地熱成藏概念模型。結果表明,福建省水熱型地熱成因可分為閩西北隆起山地斷裂深循環對流型,閩西南斷陷盆地對流傳導復合型,閩東—閩西南斷坳帶斷裂深循環對流型三...
馬達加斯加海臺地質屬性及其構造-巖漿演化過程————作者:許延成;唐勇;郭楚楓;董崇志;王征;吳招才;任建業;
摘要:馬達加斯加海臺(MADP)作為岡瓦納大陸分離裂解的產物,具有獨特的地形、地球物理特征。通過對穿過MADP區域深反射地震剖面A-A'的解釋和分析,結合重、磁異常數據,深入研究了MADP的地質屬性、地殼結構和沉積地層格架,闡明了馬達加斯加南部陸緣巖石圈伸展破裂的構造演化過程。通過重、震資料分析,將MADP分為北部薄化陸殼、洋陸轉換帶(OCT)和南部增厚的洋殼。馬達加斯加南部陸緣在133Ma經歷了裂谷作...
《地球科學》 2025年5月 第50卷 第5期 要目預告
摘要:<正>~
《地球科學》征稿簡則
摘要:<正>1辦刊宗旨《地球科學》是由中國地質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地球科學學術理論刊物(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面向地球科學領域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主戰場,以反映我國地球科學領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礎地質、應用地質、資源與環境地質及地學工程技術科研成果為主要任務,以促進國內外地學學術交流,繁榮我國地質教育、地質科技與地質找礦事業,服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目的
融合多尺度特征與注意力機制的地震地表裂縫智能識別與特征分析——以2025年西藏定日Ms6.8地震為例————作者:竇杰;唐輝明;董傲男;黎昊;邢珂;強巴南加;向新建;張樂樂;韓夢嘉;
摘要:地震引發的地表裂縫對于揭示斷層活動、解析地震構造特征以及震后災害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合現場采集的高精度無人機(UAV)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對2025年西藏定日Ms6.8級地震的地表裂縫特征進行了自動識別與分析,揭示了裂縫的走向規律,并與InSAR變形數據進行了對比驗證�;诂F場無人機(UAV)獲取的高分辨率影像,構建ResPSP-CBAM模型進行智能識別,成功提取了震后區域的地表裂縫分布。該...
西藏定日6.8級地震破裂特征及序列強余震預測————作者:趙小艷;賀素歌;孔令嵩;張天宇;彭關靈;王光明;蘇有錦;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級地震序列余震空間分布廣且復雜、最大余震震級偏小,且區域可類比歷史震例資料缺失,給強余震預測帶來挑戰。本文利用西藏區域地震臺網震相報告,采用雙差定位方法,對定日6.8級地震序列進行了重新定位。結果顯示,序列余震區長軸呈NS走向展布,長度約80km,實際破裂長度大于經驗估算破裂長度,且序列分段特征明顯,南北端密集,中間稀疏。定日序列ML4.5以上...
福建省地熱成藏模式I:流體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形成機制————作者:孫厚云;馬峰;王貴玲;朱喜;張薇;陳禮明;
摘要:福建省地處華南陸緣高熱流地熱異常區,揭示區域地熱成藏機制對指導地熱科學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诟=ㄊ〉責岬刭|分區,本文結合全省208件地熱樣品水化學特征與自組織神經映射與K-means耦合聚類機器學習方法,剖析了地熱流體的水化學形成變化與水巖作用機制,探討了地熱系統的熱源類型。結果表明,福建省內陸由隆起山地補給區至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部地熱流體水化學類型由HCO3-Ca和HCO...
地球科學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投稿過程不是特別順利。暑假前5月開始投稿,但是一直處于under review的狀態,可能一直都沒找到合適的審稿人。后來想詢問下稿件狀態,但是找不到能聯系的方式。直到9月狀態變為了期刊編委審稿,但是狀態更新的日期還是停留在5月。希望能一切順利!期刊文章質量還是不錯的,有一定認可度。但是審稿的流程有點揪心,狀態更新不夠及時。
2023-09-18 14:33投稿后很快進入了編輯審稿,一個月內就收到了拒稿郵件,說我不符合該刊物的發表要求,這速度還是挺快的,說明我的水平還是不夠吧,繼續努力努力投下一篇吧!
2023-08-27 14:06常見問題及解答
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