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2 02:05:25
當代作家評論最新期刊目錄
“沒有文學共識”的文學史?——關于新世紀文學敘事的方法與問題————作者:張清華;
摘要:<正>一、共識的消弭或問題的起點一提出“新世紀文學的歷史化”問題,其實就陷入了焦慮,似乎有滿腦子的想法,又完全不成樣子。我甚至不太清楚自己的“問題意識”到底在哪里,目的又是什么。是構想一部個人性的“新世紀文學史”呢,還是要“提請”同行一起來做這想象中的事情,或者就此提出若干問題,以期凝鑄一些可能的共識?坦白講,可能都有,但又并不能確定。如果非要列出目標,我想也許應該是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尋求一個個...
意象與日常的詩學重建——論賈平凹長篇小說的結構模式與審美范式————作者:關峰;
摘要:<正>從《商州》到《河山傳》20部長篇小說中,《廢都》堪稱賈平凹反思和轉換敘事策略的里程碑之作。如果說1980年代《商州》《浮躁》《妊娠》還處在模仿、嘗試和追隨階段,處于由傳統現實主義方法主導的萌芽期,《廢都》的轟動性影響則客觀上堅定了賈平凹的創作自信,實現了他“在存在之上建構他的意象世界”(1)的主張,由此進入了試驗、摸索和開拓的生長期。在“行文越實越好,但整體上卻極力去張...
《消息》后記————作者:賈平凹;
摘要:<正>西安城里,凡是住了樓的,人家多在樓臺上壟土種植果蔬,甚至不用土,以一種營養液,就可以生長菠菜、芹菜、紅豆、茄子、蔥蒜和千禧果。我在一棟樓上購得一間屋子做書房,書房里卻長著一棵樹。這樹是菩提樹。書房的面積并不大,但它是挑空結構,層高六米。南墻原本是整塊玻璃的,我嫌望下去眩暈,把它用木板封了,僅留著最上邊的一小部分,認作見天窗。三面墻都安裝了格架,書桌我擺在南邊,每日一點,太陽會從天窗進來,走到...
細微與宏闊互動中的文學抵達——評驍騎校《長樂里:盛世如我愿》————作者:北喬;
摘要:<正>驍騎校的《長樂里:盛世如我愿》(1),是一部情懷之作,集聚了個人經驗、歷史過往以及集體記憶,在“小人物”與“大社會”間展開精神性的書寫。驍騎校保持了網絡文學織構故事的原生能力優勢,調用了眾多網絡文學成熟的敘述元素和手法,成就了一部網感很強的小說。靈動的語言、率性的表達、節奏感極強的敘述,應和了時代與生活的氣韻。地域文化的藝術性加持,生活質感的真情書寫,以及對于人性豐富層次的表達,都體現了網絡...
在流動中激活“地方”——劉東文學批評印象————作者:羅雅琳;
摘要:<正>迄今為止,劉東最優秀的論文都與東北有關。乍看之下,這是理所當然的。劉東是正宗東北小伙,“新東北”也是最時筆的話題。但細想又并不尋常,原因在于一個難以說出口的事實:年輕人總向往外面的世界,而對故鄉的重新發現多是中年之后的愛好。劉東出生于 1995 年,今年剛滿30歲。雖然他一直很優秀,畢竟還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尾巴。因此,我的腦海中便忍不住浮現一個問題:一顆20多歲的心靈如何理解東北,又渴望在...
入世、遷徙與落伍者的悲歌——“80后”作家創作中的90年代經驗————作者:韓欣桐;
摘要:<正>一、入世姿態讓我們從郭敬明的小說《小時代》談起。《小時代1.0折紙時代》的第一段是這樣寫的:“翻開最新一期的《人物與時代》,封面的選題是《上海與香港,誰是未來的經濟中心》——北京早就被甩出去兩百米的距離了,更不要說經濟瘋狂衰敗的臺北。”(1)雜志的名稱為“人物與時代”,說明這是一本關注時代浪潮的刊物,其位于封面位置的選題既無關乎文化,也與政治無涉,而指向了城市的經濟水平...
家園的重建與人性的復歸——對長篇小說《地坤》的生態意蘊解讀————作者:范玉剛;陳曉蕾;
摘要:<正>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歷史趨勢(1),生態文學是文學面對時代問題的有力應答,它從未來的時間深處走來,蘊含著對人類命運何去何從的無盡追索。對于廣大作家而言,如何將現實生活邏輯納入藝術創作,超越對“生態”單純的概念圖解和政治誨諭,既面向開闊的世界文明視野又開掘中華傳統文化遺產,以文學審美形式搭建起傳統與現代精神之間的天橋,以深厚的現實主義精神和飛揚的藝術想象力,提煉并形塑中華民族生態救贖與...
歷史甬道與藏私美學——“80后”寫作與90年代經驗的多重纏繞————作者:趙天成;
摘要:<正>1999年12月31日,一場迎接新千年的慶祝晚會,在剛剛落成的中華世紀壇舉行。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原本要和伙伴們一起,在晚會上齊誦《中華世紀壇序》。這篇序文,如今鐫刻在中華世紀壇南側入口的漢白玉石碑上。他們為此排練了幾個月,后來聽說因為文辭古奧,這個代表新世紀曙光的童聲齊誦,在晚會前一周被總導演撤下。盡管遺憾多過慶幸,但他畢竟可以免受北京冬夜的寒風,像同學們一樣,躺臥在家里的沙發上收看現場直...
“奇正相生”——論《去老萬玉家》的史傳精神與尚奇趣味————作者:魏智琳;
摘要:<正>史傳傳統為中國小說賦予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小說不僅是個人敘述,也是對社會和歷史的反思,可以“補正史之闕”。張煒1980年畢業于煙臺師范專科學校(魯東大學前身)中文系之后,被分配到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檔案編研處,參與編纂《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全24輯)。最初的職業對其寫作影響很大。古代史官的最高理想是不畏強權,董狐直筆。張煒在《頭發蓬亂的秘書》(1)中表示自己作為膠東...
中國新時期女作家作品在北美地區譯介研究的特征探析————作者:于楨楨;曹萌;
摘要:<正>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文壇形成了以張潔、王安憶、張辛欣、殘雪、陳染、林白等女作家為代表的新時期女作家群。新時期女作家寫作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開始,幾十年來創作出眾多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探討社會變革,批判男權制度和社會弊病,關注人的精神世界。這些作品代表了中國新時期女作家對社會與自身勇敢的探索,呈現出優秀的思想特質與高超的藝術水平。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北美地區研究者立足西方視角...
文本反應堆的主體性“配方”——探解詩人冰兒的第二次“井噴”————作者:陳仲義;
摘要:<正>一、主體反應棒與反應堆詩歌是彰顯主體性最強勢的文本,自我反應棒在文本反應堆里幽幽地發光,無聲地燃燒。雁過留聲,風過留痕,主體所到之處,哪怕悄無聲息,也難抹掉若隱若現的蹤跡,以至于許多讀者都把文本主人公等同于詩人本身。那什么才是詩人最根本的底色呢?詩人主體性好比礦物質,經由高溫高壓而漸成晶相結構
緊貼大地的心靈歌者——曾劍小說論————作者:遲蕊;
摘要:<正>曾劍的小說可讀性強,清新利落,真摯感人,充滿正能量。近幾年,他一直在努力拓展寫作的深度和厚度。長篇小說《向陽生長》的出版,標志著他個人寫作史上的一次飛躍。小說有“集大成”的意味:老家紅安的竹林灣、石橋河,父老鄉親,農家孩子從軍的故事,成長的困惑,以及戰場上血與火的洗禮,構成他小說的血肉、筋骨、靈魂與質感,這些曾讓他魂牽夢繞、淚涌不已的生命記憶,終于獲得了完整而酣暢的形態。《向陽生長》的語言更...
“與動物們相擁”:后人文的詩學嘗試——星芽詩論————作者:周水壽;
摘要:<正>我們是制造垃圾的動物,也是啃食其他生命的動物——這些諱而不談的“文明事跡”,使得人成了被爭議的動物。此議題在“我思故我在”的現代哲思之后,愈顯沉重。無限制膨脹的“我”是否早已出離自然,贏得了符號世界的絕對安慰?當現代漢詩發動新的引擎,“新于詩”(1)的文本沖動一再嫌棄古法炮制的世界,詩人們是否都站在了技術宰制、消費橫行的世界當中?當我們再次凝眸于花草、禽獸,是要將自我隔...
“新詩史料學建設”:必要、前提與路徑————作者:張立群;
摘要:<正>從一般意義上說,“建設”可理解為“創立新事業,增加新設施”。“新詩史料學建設”是在前人實踐經驗基礎上,從現當代文學史料的一個具體分支進入,力求獲得突破的一次學術實踐。雖談不上“創立新事業”,但“增加新設施”、形成相應的理論體系,卻是在主客觀上都想要達到的境地。相對于已有的幾部現代文學史料學著作,“新詩史料學”是探討新詩史料研究之理論與方法的一次有效探索。結合文學史料學的分類,“新詩史料學”屬...
革命內部的自我表達及其改造難題——1950—1960年代茹志鵑小說創作中的情感實踐————作者:王雨;
摘要:<正>近年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情感轉向”研究在學界引起了極大關注。這一研究視野的提出是要打破政治設計或理論引導在歷史中的強勢地位,并將研究者的目光重新聚焦于“人的精神、情感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認識到人既可能是合乎理性的‘經濟人’,也可能是有情有義的、會基于‘感動’而行動的人”(1)。具體到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王德威的“抒情傳統”論在2010年前后已開啟了對情感研究的關注,尤...
那份蕩氣回腸的堅韌和生氣——讀張欣的《如風似璧》————作者:謝有順;張琦;
摘要:<正>張欣是中國當代城市文學寫作的開拓者之一,而且在寫作中持續思索和探求城市文學的真諦。她之前的作品展現了城市的各種光影,但還沒有哪部作品,能像《如風似璧》這樣精心、深情地將廣州這座城市置于小說舞臺的中央。《如風似璧》是有積累和沉淀的,其細節緊實,敘事活泛,更是一次有呼吸感、有生命力的寫作。在此,張欣一改以往在現代都市中書寫飲食男女的方式,轉而深入廣州繁復動人的民國歷史,在實在之物中挖掘生生不息的...
中國當代小說的“愛”與“要”————作者:郜元寶;
摘要:<正>春節編輯本期3篇文稿,我心里一直在想:到底何謂“小說理論”?或者說到底何謂“中國當代小說理論”?既是“小說理論”,自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體的作家作品論。不管怎樣的作家作品論都會為具體的作家作品所拘牽,難以上升到理論高度“。小說理論”至少必須在作家作品論的基礎上提出并探討有關小說的某些跨時間、跨地域甚至跨文體、跨媒介的普遍性問題。然而一旦上升為“普遍性問題”,又容易脫離具體的小說現象,陷入抽象概...
區隔與對話:網絡作家的文學批評觀念及價值————作者:江秀廷;馬季;
摘要:<正>郭紹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的開篇指出,文學批評的形成受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文學的關系,即是對于文學之自覺,二是思想的關系,即是所以佐其批評的根據。”(1)顯然,文學批評除了在宏觀上與時代、民族的文學創作和思想觀念有關系,還受到批評主體的能力、審美旨趣,乃至年齡、性別、職業等多個方面的制約。郭紹虞并未刻意強調批評主體的身份,因為他們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擁有“知識分子”“士大夫”等統一稱謂,一個作...
鄭小瓊的“打工詩歌”與“進城”書寫——兼論90年代以來的文學觀念————作者:沈建陽;
摘要:<正>作為一個文學史概念,“打工文學”已有近40年的歷史,“80后”作家鄭小瓊與王十月、塞壬一道被視作“打工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其中,鄭小瓊被國外研究者視作90年代(1)以來中國城市化經驗的重要書寫者,她的詩歌作品被譯作德、英、法、荷、日、韓、西班牙、土耳其等多國文字,受到國外詩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國內批評家們也對其推崇備至,在2007年9月27日的“《人民文學》中國散文論壇...
“異托邦”的生存困境——論網絡穿越小說的身份認同問題————作者:楊春燕;
摘要:<正>福柯曾在《另類空間》中指出,烏托邦是并不真實存在的空間,而“異托邦”是“一種的確實現了的烏托邦”,是真實存在的場所,是一種對現實進行消解和顛倒的另類空間。他以鏡子作比,認為鏡子作為“一個沒有場所的場所”,讓“我”能在鏡子這個非真實的場所看到自己,并通過鏡像這一虛擬空間在“我”身處的地方重新建構“我”的形象(1)。于是,鏡子構成了“異托邦”。福柯對鏡子的表述背后蘊藏著深層...
當代作家評論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在《當代作家評論》公眾號獲取的投稿信息,郵箱投稿,有自動回復(不知樓上朋友說的系統投稿是咋回事…)。然后三個月默拒,無退稿原因。投稿信息沒要求寫個人學歷職稱我也索性沒寫,所以可能是因為文章質量一般外加內容有點敏感。
2023-06-27 11:1710月19日郵箱投稿,當天過初審,送專家外審;11月11日三審意見反饋,處理意見:發表(小修改+自行處理格式問題),即將進入編校階段;12月12日郵件咨詢進展,得知:編校過程有問題會與作者聯系,尚未進入編輯部用稿統籌階段,暫不能開具用稿通知。 現在有些擔憂,我是帶了導師一作,第一次投稿,不知道周期多長,害怕半路出幺蛾子,因為畢業要求一篇本科學報(現在研二)。煩請問學友:編校階段大概持續多久呢?啥時候能有用稿通知呢?
2023-01-10 20:51感謝編輯和匿審老師,提出非常專業的審稿意見。8月2號投稿,5號查變為專家二審。二審兩個月沒有審回,我先是郵件詢問,被告知在系統里直接問,果然系統里會有責編回復,因專家遲遲不審回,換了審稿專家。10月中旬專家意見返回,我修改了半個月返回后再次專家三審,最終在11月中旬得到通過的郵件,并要求進行語句和格式的修改,修改返回后確認錄用。本以為要等到2020年中下旬能發刊,沒想到2020年第一期就發出來了,速度之快讓人震驚。本人從博士開始給外國文學類期刊投稿,遇到過很多良心刊物和好的編輯老師,。祝刊物越辦越好。
2023-01-10 20:49《當代作家評論》審稿周期兩個多月,只接受導師第一作者,學生第二作者。無項目,無基金。錄用后半年多見刊,無版面費,稿費一千多。
2021-06-26 17:13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